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屏风之后

第18章

  • 作者:石无疾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1-11-24 03:32:31
  • 字数:12936字

“既然你们刚才说,这幅画的尺寸与大小就与之前几起案件当中屏风上图画的尺寸大小都是一样的,那是不是可以推测,这幅画其实也是为了要放在下一个屏风上的。很有可能是这样,尹若欣的计划里还有第四起凶杀案,因此她制作了这样的图画打算放在屏风上。但是因为被我们及时抓来了,因此第四起案件对她而言就此泡汤了。”林风说完后看向正在认真聆听自己讲话的两人,脸上不禁露出来得意之色。

“啊,这样啊,这个想法刚才张志强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跟我说过了,然后我已经把这个想法跟老陈讲过了,让他去当年林潇那段评论下面再去找找有没有可能潜在的被害人,对了,此前那个吴灵芝我们现在依然还派人监护着。不过他当时说这只是存在这一种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情况的出现,也有可能就是尹若欣买了一幅画自己放在家里的。”方伟听完后悠悠地说了起来。

“对,搜查科的同事们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查过了,最后发现具有疑点的,有用的线索和证物就只有这两个。而且老张还在里面通过测试也没有发现鲁米若反应。”

“好吧。”陈小燕听到方伟这么说有些失望,她原本以为只要他们两边双管齐下,警局里的人负责审讯的同时张志强带人进屋搜证就一定能够一锤定音。可没有想到不但自己审讯室这里毫无所获,就连无证搜查也没有发现决定性的证据。只找到了一幅图和一本日记。即便图画和之前屏风上的尺寸大小一模一样,但只要尹若欣咬死不说,依然不会产生任何突破,而就照目前的情势来看,尹若欣完全有可能也完全有理由这么做。而至于那本日记就更不靠谱了,先不说里面的内容是不是完全真实,就单凭尹若欣对于警方这种觉察的程度,怎么可能留下一本写满自己罪行的日记本放在家里等着警方前来搜证呢?那岂不是刚才她在审讯室里的那些说辞都毫无意义了呢?

“在她的家里没有其他东西了吗?”

“哦?那你说说看?”方伟抬头问道。

“那你们看我们从哪样东西先着手?”方伟向面前的两位年轻人问道。

“无所谓吧,我都可以。”陈小燕说道。

“啊,这样子啊,好吧。”林风说完为了避免尴尬,又立刻看起了照片。

“行,那我们就先来看这幅画吧。”方伟说罢,三人将头凑在一起开始研究这幅图。

“诶方队,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林风还没开始看画就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

“方队,这幅画很熟悉对吧。”三人没看几秒,陈小燕率先打破了沉默。

“嗯,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怎么样,小林,你怎么看?”

“啊,这不就是小学课本里学到过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吗?”林风也早已发现了。

“要不先看画?从简单点的入手吧。”林风看了眼那本厚重泛黄的日记本感觉有些望而却步。

“诶林风,你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再讲一遍呗,我们再听听能不能从里面发现点什么?”

“行,这样吧,我怕我自己讲会遗漏掉点什么内容,我就把百度上的念给你们听一下啊。”林风说着将“纸上谈兵”四个字输入了百度,“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及军事。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挑不出他的毛病,但也不曾夸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缘故,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很简单。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为将,必使赵军遭受危难。’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激战,双方总计出动兵力超过百万。赵军首战失利,主将廉颇下令固守。廉颇深知赵军实力偏弱,不可与秦军硬拼,他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消磨秦军的锐气,然后伺机反攻。

“秦、赵两军在长平僵持了好几个月,赵国渐渐难以负担大军的粮草费用,赵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战速决。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胆怯,几次命令他主动出击。秦国得知此事,就派人到赵国散播谣言,声称秦军最怕赵括,如果赵括统领赵军,秦军一定不能抵挡。赵孝成王信以为真,立即撤了廉颇,命赵括接领所有职权。

“廉颇一走,赵括便照着他从兵书上学到的兵法干了起来。他不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便照着兵法上说的去做。他先是把廉颇所筑的星状营垒合并成一个大营,随后又颁布了这样一条军令:秦兵若来,要奋勇当先,猛打紧追,不胜不回。回者,斩!赵括刚刚布完兵,秦将王龁便带着三千人马前来叫战。赵括出万人迎战。敌寡我众,一回合不到,秦军便大败,望风而逃了。旗开得胜,赵括高兴得手舞足蹈,赶紧写信把捷报传回了邯郸。赵王听闻也非常高兴,觉得用赵括为将果然没错。这边赵括欣喜之余,又派人到秦营去下战书,结果王龁不但不来迎战,反而退军十数里。‘秦军是怕我了。’赵括得意地想。于是命令军吏宰牛杀羊,犒劳军上,并传令:‘来日大战,一定要先擒王,显一显我们赵军的威风!’

“然而,赵括哪里知道,此时此刻,他已身处秦军的天罗地网之中。为了歼击秦军,赵括天刚微明就整军出发,才西行五里路,就碰到了奉军。霎时间,战鼓雷鸣,两军交战。秦军先派了两员大将出战,这边赵括也派了两将迎战。才一照面,秦将就败走了。赵括乘胜追击,追了约十余里后,来到一座秦营跟前。赵括传令猛攻秦营,但连攻数日,秦军坚守,牢不可破。赵括就让人催调后军,想再来一次硬攻。但是这时,他接到消息说后军己被秦将引兵冲散,不能前来。与此同时,这边秦营中冲出许多秦军大喊着把赵括团团围住了,并大呼道:‘赵括你中了我白起将军的计了,还不赶快投降!’一听‘白起’二字,赵括不禁心中一惊,赵括既无粮草,又无救兵,腹背受困,四十五万赵军在坚持了三个月后终于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战乱之中被乱箭射死。

“赵王接到消息,痛悔不已。他本想治赵括全家的罪,但因赵母有言在先,便没有再追究了。赵国经此一役,国力日渐衰落,后终于被秦国吞并。

“这就是赵括纸上谈兵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怎么样,你们听完之后又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唉,除了感觉到复习了一遍小学知识以外,实在没有其他什么新收获。怎么样,小陈,你们有没有听出什么不同来?”方伟一边说话一边摇头,最后将目光转向了陈小燕的身上。

“我……也实在没想到其他什么特别的地方,要不问问林风,你刚才不还自己读了一遍吗,应该印象最深刻哇。”陈小燕再次将问题抛给了一旁不知所措的林风。

“我?你们开玩笑吧。你们都没能想出的问题我怎么可能想得出来。”林风一时摸着脑袋不知道该说点啥。

“对了小陈,你还记得之前那个《完璧归赵》的故事吗,你不是看的一篇一位高中生写的文章从而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吗?”

“啊,是啊,怎么了嘛?”陈小燕一脸的好奇,但转而就明白了方伟的用意:“我知道了方队,你的意思是让我再去网上搜一下那个人写的文章是吧,看看其中有没有和《纸上谈兵》有关的文章!”

“不错,就是这个意思,你还记得那个人的名字叫什么吗?”

“我记得他应该是用的笔名,叫作‘冥藏先师’。”

“‘冥藏先师’?”林风觉得这个笔名有些奇怪。

“对的,王羲之写的那本《兰亭序》里面收录了他的儿子王徽之写的诗,其中一首是这么说的‘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我想他的笔名应该就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吧。”陈小燕回答道。

“嗯,那你查查看看这个‘冥藏先师’有没有发表过解读《纸上谈兵》这样的文章。”方伟说道。

“行,我这就来查查看。”陈小燕说完便将“纸上谈兵”和“冥藏先师”两个关键词一起输入了百度之中,“还真有诶!我发给你们,你们快来看!”

三人心里都是一阵激动,拿起手机便开始阅读起这篇名为《“纸上谈兵”中的赵括到底是不是背锅侠?》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字面意思就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但是这几年来这个成语却被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有人觉得这个成语的主人并不是赵括。那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到底说的是谁的故事呢?

让我们将目光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赵国,看看那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故事虽是这么说,可是细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这则成语只中蕴含着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们在初中都学过,纸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良之后才被逐渐普遍使用的,在此之前人们用的都是竹简,史记记载汉武帝朝的东方朔上交奏折十万字足有一百斤重,可见在东汉以前纸张并用作书写工具。

所以有许多史学家都对这个成语产生了质疑,总结起来共有两点——一,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二,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对于以上两点史学家们言辞凿凿,堪称物证具在,那是否是像他们所说这样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出处。

关于赵括最详细的记载,是《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没有提及任何纸、简或者谈兵的字眼。此后历朝历代的人,都把赵括当成是志大才疏的典型案例——但不过无论评价有多狠,并没有人说赵括“纸上谈兵”。

唐代胡曾在《咏史诗?长平》中写道“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这里只提到了兵书,算是与兵法意思相近,但并没有指出与赵括有关。

到了宋代,兵法大师何去非在自己的军事著作里也专门提了一笔:“赵括之论兵工矣,虽其父奢无以难之,然独忧其当败赵军者,以其言于易也。”这里明确地将赵括与论兵结合到了一起,可是并未出现“纸上”这一说法。

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编撰的《笠翁对韵》也特意给留了一句总结“帝业独兴,尽道汉高能用将;父书空读,谁言赵括善用兵。”可见一直到康熙年间,对于赵括的认识也仅仅是将其与“用兵”联系在一起,与“纸”毫无关联。

那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真正形成是在什么时候呢?清朝大学者钱谦益给卓尔康写墓志铭中提到“尤详于武备,人皆易之谓“纸上兵法”耳”——不过这个算是贬义褒用,而且并未说明成语的主人公就是赵括。

其实成语“纸上谈兵”的雏形叫做“纸上兵”,早在明初乱世就已出现,只是这是当朝大儒刘如孙用来抨击满朝空谈误国的大臣,完全没有针对赵括的意思。

由此看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在清朝乾隆年间才真正出现,与战国时期相隔了一千多年,与赵括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接下来,也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让我们根据之前讲的这些线索一起来还原当初的历史真相。

公元前259年,廉颇与前来进犯的秦军在长平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对峙,期间老将廉颇坚壁清野闭户不出,决心固守城池防守到底。可是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已经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种地都是使用牛耕,而赵国却还是停留在人耕阶段,使用独轮车上前线运送物资,这就导致赵国粮草不济,秦国后勤却源源不断,而且赵国实行的胡服骑射也完全不是秦国强弓硬弩的对手,相比之下,高下立判。赵惠文王担心国力崩溃,传令让廉颇速战速决。可是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老将廉颇战功卓著,却皆是与齐国打仗建下军功,与秦兵作战丝毫不占上风。再加上他明知赵国已经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不愿意背负战败的政治责任,所以千斤重担就全部落在在当时赵国还算名将的赵括身上。

最后的结果也全在意料之中,秦庄襄王听说赵括上任,连忙秘密换上白起为将。白起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在长平将赵军团团围住。断粮四十多天之后,赵括组织多次反击和突围,可是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都未能成功。他本人也在最后一次冲锋当中身中数箭,不幸阵亡。

战争结束后,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卒悉数坑杀。之后,秦王令白起乘胜追击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白起以秦兵士卒在长平之战中死伤过半为由拒绝出战,不久也因此被秦王赐死,死于非命。

结合以上四点来看,首先,赵括在断粮四十多天的情况下依旧能够组织起具有规模的冲锋,这绝对不是一般将领所能做到的,所以赵括一死,赵军全部投降可以看出他就是赵军的灵魂。并且他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也尽显了一位为国尽忠的将领该有的样子。而且赵军最后被坑杀的有四十万,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随赵括战死的,而是最后选择了投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括也为赵国积蓄了有生力量。最后,通过《白起王翦列传》中的这个故事可以得知秦军虽然在长平全歼赵军,可是所谓“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军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更从侧面烘托出了赵括卓越的军事才能,绝对不是平庸之辈。

作为战争的牺牲品,赵括和他的部队永远地埋藏在了地下,他们身上的光辉已经随着岁月风霜的冲刷正消失殆尽。但是他们那敢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间站出来英勇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依旧是值得后人永远地敬仰与怀念。

“大家都看完了吧。”方伟看到其他两人的目光也都慢慢地从手机屏幕上渐渐抬起。

“嗯,看完了。”林风和陈小燕一齐答道。

“说说吧,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我想,如果这篇文章当中采用的史料都是真实的话,那我们的确是该好好地重新审视一下《纸上谈兵》这个历史事件以及赵括这位历史人物了。”陈小燕说道。

“可是这对于我们案件有没有什么帮助呢?”林风问在一旁道。

“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再来看一看另一样东西了,秘密说不定就藏在这里面。”方伟说完,拿起了桌上的那本厚厚的日记本。

“我们直接上网查下呢?会不会有这方面的解读?”

“我刚才已经查过了,翻了好几页发现说的内容还都是跟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陈小燕说着放下查了好一会儿手机。

“不错,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吗?”

“不就是说战国时期的赵括因为只会纸上谈兵所以在长平之战输给了秦国的白起,结果被坑杀了四十万士卒么。”

陈小燕和林风走出审讯室后,只见方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样的东西和一幅照片,他见到陈小燕他们便立刻说道:“刚才在审讯室里的事情我都已经看到了,这个尹若欣看来是暂时从他的口中得不到些什么东西了。我已经让老陈去根据她所说的几处地方进行调查了。然后这是刚才张志强从尹若欣家中搜查到的两样东西,一本是她的日记本,还有一幅画,画的大小与尺寸正好与此前三扇屏风上一模一样。我们可以先就这两样东西研究一下,我觉得很有可能能够通过它们来找到审讯尹若欣的突破口。”方伟说话的时候指着那本日记本以及那幅拍下了图画的照片。

“我觉得应该没有这么简单,你刚才说的只是这个故事的表面。你看之前几个屏风上的故事很多也是我们从小就学到过的,但是最后证明并没有那么简单。”

“不错,就比如那个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凶手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与我们曾经课本上学过的相反的角度。”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纸上谈兵》又还能研究出些什么门道出来呢?”林风不解地问道,虽然他也觉得方伟和陈小燕两人的想法很可能是正确的,但现在三人依旧一头雾水。

“那现在尹若欣在里面怎么办?”林风问道。

“先让她一个人冷静冷静,你现在不管去问她什么问题她都不会跟你说的,不如让她先自己一个人待会儿,等过段时间我们再进去。我们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把这两样东西给研究一下。”方伟说完拉着林风和陈小燕两人坐在了审讯室外的一间操作室内。在这里有一个显示屏幕依然可以看到尹若欣在审讯室里的状态——只见她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阅读屏风之后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11634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