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存亡之秋

第12章风凄凉太子劝和

  • 作者:学者凤鸟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03-20 05:09:54
  • 字数:12536字

李密笑了笑,道:“不如左耳进右耳出,轻松一点。”

陈寿也笑了,道:“怎么出来了,是不是祭宴结束了?”

诸葛瞻、姜维赶紧叫停二人,二人也发现情况不对,这才停止搏斗,拜见太子。

刘璿走到众人身前,道:“诸位请起。”看着赵广、李球,道:“汝二人在比武吗?”

众人一看太子来了,赶紧起身拜见,唯赵广、李球二人还在纠缠。

陈寿道:“我今日受到责备,不知进退,所以留在此地。”

刘璿没有理会他,走到姜维身前,道:“大将军,你也来了。”

姜维道:“是的太子,今日我受邀参加祭祀丞相的活动。”

李密道:“结束了,现在那里只有太子、葛侯与大将军三人了。”

于是众人皆离去,桑树园中就只剩下诸葛瞻、姜维和刘璿三人。

李密走到葛宅前堂,被人拦住,一看是陈寿,道:“承祚,你还没走吗?”

陈寿道:“我刚才也看到太子了,那现在该怎么办?”

李密道:“还能怎么办,走吧,各自回家。”于是二人一同离开葛宅。

二人走在街上,陈寿道:“刚才,差点打起来是吗?”

刘璿走到丞相牌位前,三拜,之后道:“今日的宴会到此结束,思远和大将军留下,其他人都回去吧。”

陈寿道:“你觉得,现在桑树园会是个什么情景?”

李密停下脚步,看着他,道:“我估计,现在桑树园里,太子在劝和二人。”

陈寿也停下脚步,道:“或许是吧。”

李密叹了口气,道:“算了,不提这事了,你今日没饮酒,到我家去饮几口。”陈寿本是口渴郁闷,见他相邀,便没拒绝,于是二人一同去了李密家。

此时皇宫。

蒋显在内殿见到了刘禅。

蒋显道:“太子仆蒋显拜见陛下。”

刘禅道:“免礼,蒋爱卿有何事见吾?”

蒋显看了眼旁边的樊建、黄皓,刘禅道:“卿直说吧,这里没有外人。”蒋显这才道:“陛下,太子去葛宅,派臣通报陛下。”

刘禅道:“去葛侯家,葛侯家中有事吗?”

蒋显道:“今日葛侯在家祭祀丞相,并邀请大将军和其他臣工前去一同祭祀,太子听闻后也去了。”

刘禅有些生气,道:“这不是胡闹嘛,祭祀是个人行为,还找这么多人一起参与,诸葛思远想作甚!”

樊建赶紧道:“陛下勿忧,因为国家一直不允许公祭,所以民间常私祭,葛侯毕竟是丞相之子,祭祀也是合理的,而请大将军和其他臣工出面,是为了把仪式办得更隆重一些,也没有其他用意。且将仪式安排在宅中进行,范围有限,人数适当,并不会扰民或造成其他影响。”

刘禅听后点了点头,对蒋显道:“吾已知,蒋爱卿先退下吧。”

蒋显离开后,刘禅看着樊建,道:“吾是不是做得不对,既然都想祭祀,该不该改为公祭更合适?”

樊建道:“立庙公祭,不合国家礼法,这并不是陛下的问题。”

刘禅颇位无奈,道:“国家礼法也不一定全部合理,也应该考虑民间人情,所以私祭这种事,吾从来都没干预过,丞相不仅是吾之丞相,也是百姓之丞相,天下之丞相,人人爱戴、敬仰丞相。”

樊建道:“陛下明鉴。”

这时有黄门官匆匆赶来,道:“陛下。”

刘禅转过头来,道:“何事?”

黄门官道:“太子已进葛宅。”

刘禅道:“还挺快的。”

樊建对黄门官道:“随太子而去的人还有哪些?”

黄门官道:“有张翼、廖化、宗预,李撰、张郁等侍从几十人。”

刘禅看着樊建,道:“太隆重了,汝看这排场还不如直接公祭得了,要不,吾与汝也一起去?”

樊建道:“陛下,你不可以去。”

刘禅疑惑,道:“吾为何不可?”

樊建道:“你是天子,不能轻易出宫。再说现在天色已晚,若此时出宫,即不安全,也会扰民,再何况葛侯也来不及迎接陛下,还望陛下郑重考虑。”

刘禅点了点头,道:“好像也是,那就去太子宫,等太子回来。”

今日,都安堰。

尚书令董厥和都安堰堰官常勖(字修业)站在江边,安置好一个祭台,放置一些祭品,包括馒头等,准备祭祀诸葛亮。

话说馒头,是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大军行到泸水,无法渡过,听当地人说要祭祀水神方能渡水。以前当地人用真人祭祀,诸葛亮认为过于残忍,于是改为将动物的肉做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以此祭祀。当完成祭祀后,大军得以顺利渡水。而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为“馒头”,一直保留了下来。

董厥看着祭台,道:“今年是丞相七十九岁阴寿,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在丞相府为令史的故事。而此地,丞相率军北伐也曾路过。丞相以都安堰为国家之重,派兵丁1200人守护管理。用这都安堰之水铸刀、灌溉,使得成都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为北伐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常勖道:“是啊,他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而二十多年后的如今,都安堰的修缮工作在减少,兵丁也显不足,所以我上报陛下,必须大修,不然明年大水一来,天府之国或将变成洪泽之国,那我等就没法向丞相,向陛下,向国家民众交代了。”

董厥道:“是的,祭祀现在开始吧。”

于是常勖主持,现场所有官吏、兵丁皆参与,祭拜仪式正式开始。

董厥和常勖二人亲手将祭品倒入江水中,这么做,是为了同时祭祀蜀江水神。

看着被冲走的祭品,董厥道:“你可知今日成都有什么事?”

常勖道:“在下不知。”

董厥道:“今日葛侯在宅中祭祀,还邀请了大将军前去。”

常勖道:“还有这种事,这二人关系如何?”

董厥道:“关系很不好说,所以我请陛下由侍中樊建出面代理尚书令之职,主持尚书台之工作。”

常勖道:“樊侍中,他是个人才,足以平衡各方势力。”

董厥笑了笑,道:“如今的朝堂,真的很奇怪。姜伯约,地位与能力很高,但出身不足。诸葛思远,出身很高,但地位与能力不足。所以我心中有矛盾,才会如此安排,这是一种无奈之举。”

常勖道:“那你认为,出身很高的诸葛思远最终会取代姜大将军吗?”

董厥直言道:“我的经验告诉我,不可能!”说后他挥了挥手,又笑着道:“算了,现在已完成祭祀,马上安排工作,开始岁修吧。”

于是今年都安堰的岁修工作,正式开始。

此时葛宅,桑树园。

夜幕之下,灯火黯幽。

桑树咯吱,声色如嘶。

刘璿位于中位,姜维、诸葛瞻位于两旁。

刘璿道:“二位将军,吾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见二人不语,刘璿继续道:“如今大汉只有这么一点江山了,处于内忧外患,非常时期,为何还要兴师动众而使众人忧虑呢?若君与臣,臣与臣之间和睦,那么可以维持。若不和睦,只会招致无穷灾患啊!”

刘璿看着诸葛瞻,道:“妹夫啊,汝从巴西回来之后,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吾这些日子听说了很多关于汝的不知真假的消息。而今日又亲眼见到赵广、李球二人大动干戈,吾甚为害怕,甚为担忧,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诸葛瞻道:“殿下,思远明白了,思远一定改过,且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今日之事了。”

刘璿看着姜维,道:“大将军,吾妹夫这个人,志向很大,初衷很好,就今日可能有些出格,汝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彼此同朝为官,都是陛下之良臣,还望同心协力。”

姜维拜道:“殿下,末将也明白了,请放心。”

诸葛瞻道:“其实今日我是有些冲动,我和伯约同朝为官,我一直都很尊敬他,没有对他有任何不满或抱怨,如果外界有些小道传闻,但那并不准确,我没有想取代他的意思,真的没有,我只愿与他一起辅佐陛下,就像我跟他说过的,如当年卫青、霍去病故事。”

姜维道:“其实今日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阻止赵、李二人比武。刚才思远说我和他如同卫、霍,我很赞同。就是做不了卫、霍,能画像云台阁,也无遗憾。”

刘璿道:“无论是卫、霍,还是云台阁,这都是远大的梦想,都是我等所有君臣为之奋斗的方向。葛侯与大将军能这么认为,令吾深为感慨,但愿有那么一天。”

刘璿回头看着不远处的关彝,道:“关彝,你过来。”

此刻在桑树园外待命的关彝于是走了过去,道:“太子殿下。”

刘璿道:“吾问汝,汝现在还是吾的贴身侍从吗?”

关彝惶恐,跪拜道:“是,在下一辈子都是殿下的侍从,愿永远守护殿下。”

刘璿道:“那这样的活动,以后还参加吗?”

关彝道:“关彝保证再不参加任何活动了。”

刘璿道:“行,吾现在命汝回去写检查报告,明日交于吾,现在就去。”

关彝道:“遵令!”他道后便离开了。

李撰、张郁走了过来,李撰道:“殿下,时间不早了。”

张郁道:“若一直不回宫,陛下会担心你的。”

正是这时,有人前来通报,说是皇帝正在东宫等待太子。

一听父皇到了东宫,刘璿也只能回去了。

诸葛瞻和姜维把他送到葛宅大门外,再最后叮嘱几句后,刘璿便离开了。

同时,姜维告别了诸葛瞻。

诸葛瞻一个人返回前堂坐着,他神情困惑,苦闷叹息。

当众人离开桑树园,诸葛均一个人走回了那里。

看着人去园空的场景,看着哥哥的祭台,他心中黯然,或许他深深地感觉到,这个国家,很难有希望了。

这时诸葛尚、诸葛京和诸葛显走到他身前,于是诸葛均带着三个孩子,再次祭拜诸葛亮。

只见这时,一阵凄凉之风吹来,八百桑树,簌簌沙沙,犹如悲鸣。

皇宫。

太子很快返回东宫,见到了自己的父皇。

刘禅让他坐下,笑着问道:“太子啊,听太子仆蒋显说,汝去参加丞相祭祀了?”

刘璿道:“是的父皇,臣儿今日和尚书仆射、大将军等一起祭祀已故丞相。”

刘禅略微点头,道:“其实吾应该搞公祭是吧。”

刘璿跪拜道:“臣儿知错了,以后不会再参加这种活动了。”

刘禅见况起身将他扶起,道:“汝看看汝,吾没有责备汝的意思呀。汝有何错,回头吾和几个臣子商量一下,看看此事能否通融。”

刘璿道:“谢父皇。”

刘禅道:“汝回来就好,吾最不放心的就是汝,汝可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国家没有了汝也就没有了未来。既然汝已经回来,吾就可以回去了。”刘禅道后便走了。

新一日,上朝。

刘禅道:“吾打算追谥前朝将军,也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庞统。之前和姜大将军、董尚书令有讨论过,虽然董尚书令现在不在朝堂,但这事依然不能暂缓,那就由姜大将军、樊侍中,诸葛爱卿与尚书台几位尚书继续商议吧。”

几位领令后,刘禅继续道:“侍中张绍。”

张绍出列,道:“陛下,臣在。”

刘禅道:“董尚书令上报都安堰前线人手不足,请求朝廷给与支援,卿明日带一千军士前去都安堰,协助董尚书令。”

张绍道:“臣张绍遵令。”

又一日上朝,姜维等人将整理好的追谥先帝时期五名将军的谥号表上交于皇帝刘禅。

刘禅拿到上表,看后,表情显得不满,于是看着姜维,道:“姜爱卿,这表是尚书台诸位共同商议的吗?”

姜维道:“陛下,是的。”

刘禅道:“不太合适吧。”

姜维疑惑道:“请问陛下,哪些不合适?”

刘禅道:“谥号是用于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而一个人无论褒与贬,善与恶,给出的评价一定要合理与中肯。而吾眼前的文字都太美了,并不合适。”

刘禅看着诸葛瞻,道:“诸葛爱卿。”

诸葛瞻道:“陛下。”

刘禅道:“这表卿拿回去修改。”

诸葛瞻道:“臣遵令。”

都安堰。

侍中张绍带领一千军士,赶到了那里。

正在堰台上主持岁修的董厥听说张绍来了,亲自下堰迎接。

两人见面,董厥激动道:“张侍中,你来支援我了。”

张绍道:“我接到圣令,不敢耽误,就火速支援过来了。”

董厥道:“很遗憾没时间参加葛宅的丞相祭祀,而我已在这江边完成祭祀。”

张绍道:“尚书令有心了。”

董厥看着后面的军士,道:“来了一千人对吧。”

张绍道:“是的,正好一千军士。”

董厥道:“那现在这里就有两千人了。”

董厥将张绍带到堰前,董厥道:“你看,你我二人所在之地,就是从前李冰父子指挥治水之地。”

张绍看着前方江水,道:“是啊,五百年了,它哺育了天府之国五百年,或许还将哺育五百年,甚至更久。”

董厥道:“那是,前几年连年北伐,此堰疏于修缮,差点造成洪水,所以今年必须大修,并由我亲自主持。”

堰官常勖走来,道:“张侍中来了!”

张绍回头看着他,道:“常修业!”

常勖走近,道:“欢迎,非常欢迎啊!”

董厥道:“常堰官,今日张侍中带来一千人,我方可以大干一场了吧。”

常勖开心道:“那是,有两千人,用两个月时间足够完成大修了。”

张绍道:“要两个月都搞不定,我等三人怎么回去面圣,不如一起告老辞官吧。”说到这里,三人皆笑了。

董厥道:“好了,言归正传,常堰官,你来说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于是董厥、常勖和张绍三人带着两千军士、工匠,继续忙碌。

太子劝和,看来景耀年间,姜维与诸葛瞻之冲突已然开启。追谥已故将军,岁修都安堰,两件国家大事正在进行中,那么今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岁修江堰追谥事。

陈寿道:“葛侯现在动大将军,上面还有董厥、樊建和几位老将军,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李密一想,道:“也是,宗预、张翼、廖化,这些将军官位很高,虽然和大将军有一些意见,但都是军方内部问题。葛侯若动大将军,三人不会见事不管的。”

李密道:“已经打起来了。”

陈寿道:“太险了,李球在院外安排了二百羽林军,若是闹大了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太子已走到桑树园。

李密震惊道:“还有这事,你怎么不早说,太可怕,太惊骇了!”

见李密表情愤怒,陈寿道:“我料定葛侯不敢动羽林军。”

李密道:“你料定?我不太明白。”

赵广、李球连忙承认。

关彝走到太子身边,道:“殿下,今日二人只是以武助兴,没有别的意思。”

阅读存亡之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2155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