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存亡之秋

第1章汉吴合李密使吴

  • 作者:学者凤鸟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03-25 16:47:54
  • 字数:8766字

季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陈震(字孝起)出使东吴。陈震代表汉与吴方面商谈具体合作问题,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两国灭魏后,以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吴,以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汉,司隶校尉部以函谷关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吴。

季汉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宗预(字德艳)出使吴国。因为诸葛亮病逝,吴国向荆州巴丘增加一万兵力,汉国见势,亦增加白帝城的防御力量。宗预见孙权时,孙权质问宗预:“吴、汉两国就好比是一家,但我却听闻你国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卫,这是为什么呢?”宗预应答道:“我认为吴国加强巴丘之守卫,汉国增强白帝城之防御,都是为了适应形势的恰当做法,不值得互相追问。”孙权听闻后大笑,赞赏了宗预的坦率耿直,待其十分友好。宗预受到的敬重程度仅次于邓芝、费祎。宗预也因功升任侍中。

自从吴帝孙休(字子烈)诛杀权臣孙綝(字子通)后,在吴国国内开展教育兴国,完备九卿官制等工作,然而他有一件事一直没做,就是派使者出使汉国,续修盟约。

于是在今年秋季追谥已故将军之后,季汉皇帝刘禅(字公嗣)终于坐不住了,决定派使者到吴国联络,那么他这次选派的使者会是谁?

然而好像有些事一直困扰着季汉君臣,使其感到不安?这会是什么事?其中一件是汉、吴联合。

于是孙权对费祎甚表器重,向费祎道:“你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来东吴了。”于是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予费祎。费祎答道:“臣不才,如何能承受你这样贵重的礼物呢?宝刀用于讨伐叛逆无道、制止施暴作乱,我希望吴王可以勤勉功业,共同匡扶汉室,我虽然昏暗微弱,也一定不辜负你对我的厚望。”费祎回国后,迁为侍中。董恢回国不到三天,被征辟为丞相府掾属,后来升迁为巴郡太守。

后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字景升)病逝,占据北方的曹操(字孟德)率军南下荆楚,左将军豫州牧刘备(字玄德)感到震惊,败走夏口,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向统一江东的讨虏将军孙权(字仲谋)求救,刘备同意,于是诸葛亮奉命到达柴桑,见到了孙权,表明刘备联孙抗曹的决心,促使孙刘联盟,为最终打赢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之后有宋玮、丁厷、阴化之辈。再之后是邓芝(字伯苗)。

之后有樊建(字长元)、罗宪(字令则)、李密(字令伯)等人。

到了建兴初年,出使东吴的是费祎(字文伟),副使董恢(字休绪)。在招待宴上,孙权为人滑稽,向费祎嘲啁无方。其他吴臣纷纷刁难,而费祎言辞顺畅,据理作答,始终不为所屈。

孙权大醉后问费祎:“杨仪、魏延,不过是放养牲畜的小人,但权势不轻,若没有了诸葛亮,应当怎样提防杨仪、魏延?”费祎措手不及不知怎么马上回答。董恢悄悄对费祎说:“杨仪、魏延关系不好是起于私人恩怨,并没有像黥布、韩信那样怀有叛逆之心。现今正要扫除曹贼,统一华夏,功勋是凭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基业是凭借有才之士才能宽广,如果只是为了防备还没有萌芽的事,舍弃两人不任用,这就像是为了防备风浪就把船支砸沉,不是长久的思虑。”孙权听到回复,大笑而感到开心。

那么到了这次派使者出使吴国,季汉朝廷又会选谁?经过讨论后,决定让李密二度为使。

为何会是李密?

因为上一次李密以尚书郎的身份出使吴国,见到了孙权。孙权问李密:“你国有多少兵马?”李密回答:“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孙权说起人间道义,问做哥哥和做弟弟哪个好,吴国群臣都说做弟弟好,只有李密说做哥哥好,孙权问原因,李密回答:“做哥哥的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孙权认为他说得对,吴国上下对李密的印象非常好。李密回国后,姜维爱惜其才,将其留在身边,任命为大将军主簿。

季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为了修补和吴的关系,季汉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而这个重任落到了邓芝身上。到了东吴,孙权告诉邓芝,他想二国联合,但夷陵之战让双方两败俱伤。如果魏进犯蜀地,你国无法自保,与其联合的吴也会受到牵连。邓芝对孙权说,两国都有山川大河的天险可守。在经历了一场大战之后,吴作为弱者联合魏,必将被对方提出人质的要求,而这点是吴无法接受的。如果吴不接受魏的条件,对方很可能会借机讨伐。同样势弱的汉,自然也会借机伐吴。到那个时候,江东这片土地可能就没孙家什么事了。孙权被邓芝说得口服心服,于是两国重新联合。

李密感慨道:“吴国更换皇帝,新皇有什么特点,是否愿意继续联合我国,这些都不知道,但是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妥当完成任务。”

姜维点头,道:“虽然我从没出使过吴国,但丞相曾对我说过,出使吴国的人都是国家最好的人才。比如邓芝、费祎、陈震等,而如今你再次出使吴国,我相信你的才能在前辈之上。”

李密道:“不敢,李密怎敢和历代前辈对比呢,只不过是历史机遇让我完成这份使命罢了。”李密后退两步,拜道:“大将军请放心,我连孙权都能说服,这次一定不辱使命。”

姜维将他扶起,又看着他旁边,道:“常副使、蜀中良才,陛下所爱,请一定协助好李令伯,完成出使重任,巩固两国联合。”

常忌拜道:“请大将军放心,请陛下与国家放心,我常忌保证完成任务。”

这时赵广走来,道:“大将军,使船已经准备妥当。”

于是姜维、赵广将李、常二人送到岸边,二人登船,与之告别。

此时,尚书台。

尚书令董厥(字龚袭)正翻阅文书。

这时侍中樊建走来,道:“尚书令,上月的钱粮账目都统计好了吗?”

一看是他来了,董厥道:“长元啊,早做好了。”

董厥说后将账表交于他,樊建拿到,道:“行,我稍后交于陛下。”

董厥道:“忙了半天了,一起出去走走。”于是二人走出尚书台。

走到一处,董厥道:“长元,我最近感觉很奇怪,好像要发生什么事了。”

樊建疑惑问道:“发生什么事了?吴国要与我国断交?”

董厥道:“那倒不是,吴国和我国关系正常,另外这次派李密出使吴国,继续修好两国关系,更不在话下。”

樊建更敢郁闷,道:“那究竟是何事?”

董厥看着周围,见附近没人,回头道:“那我直说了,我感觉我这个尚书令当不了太久了。”

樊建惊讶,道:“你做尚书令时间没多久,又刚完成了岁修都安堰的任务,国家也没大的变故,为何会做不久,是不是多虑了。”

董厥挥了挥手,道:“难道你没有听到外界的流言吗,外界皆希望由葛侯来统领朝政,从而继承他父亲的遗志。”

樊建想了想,道:“有听说过,可是就这样直接提拔他当尚书令,是否过于迅速。”

董厥道:“迅速?我看非也。”

樊建还是不太明白,道:“他太年轻了,做尚书令绝对不可能。”

董厥道:“你难道忘了,陈祗当尚书令时年纪也不大呢。如果我确实保不住这个位置,你我是老乡,我不会成全晚辈,会把这职位推荐给你。”

樊建皱眉道:“我的龚袭啊,你整日在想什么呢,若一定要推荐,你推荐葛侯就好了。你我都是丞相时期的老臣了,总不能你一人选择功成身退,而把我搁在前线火烤啊。”

董厥笑了,拍了拍他胳膊,道:“我的长元啊,不要那么紧张,这个历史有他的发展规律。我肯定是不会害你的,我会让你更成功。毕竟你比我小几岁,还有升迁的机会,如果由你来做尚书令,我相信陛下不会不同意的。至于那么葛侯,那我就管不了了,他和你我本身就不是一辈人。”

樊建盯着他,将信将疑,道:“算了,我不和你说了,你自己忙吧,我入宫面圣去了。”樊建说后便离开了。

数日后,江东,汉国使船。

飘雪早已停止,而寒风更加凛冽。

站在船头的李密,看着江水,踌躇满志,对旁边常忌道:“常副使,明日到达建业,你认为吴国的这个新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常忌道:“吴国的第三位皇帝是吴大帝孙权之六子,之前在会稽郡居住六年,回到建业继位后用计除掉权臣孙綝,依靠的是张布、濮阳兴(字子元)及老将丁奉(字承渊)。登基后能快速稳定国内局势,又颁布许多利于吴国发展的政策,说明这人很有智慧。”

李密道:“张布、濮阳兴及丁奉,这三人又如何?”

常忌道:“吴左将军张布,当孙休为王时便是左右督将,属于孙休亲信,此人深有谋略。吴丞相濮阳兴,其父濮阳逸是长沙太守,可谓名门之后,之前以五官中郎将身份出使我国,后为会稽

太守,与孙休交往亲密,此人如今身居高位,有一定才干。吴大将军丁奉,此人参加过多次大战,常勇冠全军,乃江东一虎将。”

李密道:“那你认为,这三人会给汉、吴两国联合制造障碍吗?”

常忌看着远处,道:“障碍一直都有,障碍也都可以克服,只要你我依理而行,能分析天下之形势,能解释任何之疑问,以吴帝的智慧,是可以明晰是非而坚守盟约的。”

李密点了点头,道:“若这次能顺利完成使命,我就推荐下次由你做正使。”

常忌笑了,挥手道:“若能成功,你我可能也没机会再出使吴国了。”

李密不解,正想问为何,这时船夫走来,说江面风大又冷,请二位回船舱休息,于是二人返回舱中。

李密、常忌到达建业后,在使馆休息等待了三日,终于在第四日获得通知,准许进入吴国皇宫,朝见吴国皇帝。

李密出使吴国,即将见到吴国皇帝孙休,那么汉、吴二国之联合能否得到巩固,今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舌战诸贤秋之疑。

初冬之日,漫天飞雪。

站在桥上,姜维看着李密,拉其手,道:“令伯啊,这次国家再次派你出使吴国,马上就要离别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到了这次,因为吴国更换皇帝,吴新帝对汉国的态度如何

,难以猜测,所以季汉朝廷认为找个‘老熟人’或许更合适一些。没有多少犹豫,便决定让李密前去。

季汉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天下三分,格局已久,位于西蜀的季汉王朝,依然坚持着梦想。

李密这次将以太子洗马身份二次出使吴国,给他配的副使是议郎常忌(字茂通)。

皇帝刘禅给二人一番交代后,大将军姜维(字伯约)亲自将二人送到了万里桥。

此刻,成都南门外之万里桥。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提一下,季汉方面历代出使东吴的使者都有谁。

最早期也是最出名的,是诸葛亮(字孔明)。

阅读存亡之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2155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