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著书立说,老朱跟我学治国

第四十五章开科举,选拔人才

  • 作者:橘猫也是猫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06-26 12:30:26
  • 字数:4482字

方孝孺在他心中地位不低。

朱橚也很直接,说道:“不瞒老师,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看方孝孺的文章,也没有看过任何人的文章,我没有实职,不能随便参与朝中之事,因为身份特殊,也不能随便的推荐别人......。”

真要说起来。

当初宋濂主要是为了教授太子朱标。

朱橚自然好生接待。

可见。

古人重视尊师重道,朱橚也不想在小事儿上让人抓住把柄,对待宋濂客客气气的。

喝了一杯茶水,宋濂说道:“吴王,我这次过来是为了方孝孺,他是我的一个弟子,论起来算是你的师兄,方孝孺仰慕吴王的行事风格,想要跟着你历练一番,不过,前几日向你行卷的时候却被拒绝了,不知道他的文章是哪里出了问题吗?”

宋濂颔首说道:“果真如此,不过方孝孺也不算是外人,才学也不错,吴王要是不方便举荐也可以让他跟着你历练、历练,让他帮着你处理府上或者行商之事,如此可好?”

朱橚摇摇头。

宋濂六十多岁,眼见就要荣休了,没有想到他居然还为了方孝孺之事过来找自己。

朱橚依旧是摇头:“让老师失望了,最近我府上客人颇多,还有临安、怀庆等女眷过来,实在是不适合再收新人......。”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吴王府不会接受方孝孺。

宋濂直截了当的说道。

不但不趋炎附势还大骂朱棣,因此被杀甚至被诛族。

真要论起来。

方孝孺确实是有风骨的臣子。

不过。

朱橚不需要这样的人。

他缺的不是笔杆子,而是真正能干实事的人。

被拒绝以后宋濂很失望,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身离开。

徐妙云说道:“五哥,宋濂毕竟是长者,他开口相求你怎么不答应呢,随便给方孝孺找个事情做不就行了吗?”

徐妙云是为朱橚着想。

宋濂是大学士,担负着帮皇帝起草、承制圣旨的重任。

这样的人可得罪不得。

杀人不用刀。

有时候在圣旨上随便更改几个字效果就天差地别。

事后别人还不一定能找出毛病。

“吴王府杂事太多、牵扯太广,不熟悉的人怎么能让他随便进出王府?”朱橚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生意我只是替父皇看着而已,皇室开销甚至是部分军需都要从这里面出,怎么可能随意让陌生人参与其中?”

徐妙云点点头。

没有再说什么。

吏部考核官员,人事任免、变动频繁,最为辛苦的还是老朱。

老朱突然觉得人才太少了,不够用。

一个考核优等的官员往往是几个部门争抢,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具体给谁太难决断了。

老朱和马皇后来吴王府听故事的时候说起来此事,又道:“老五啊,我现在天天为朝堂上的事情头疼,也只有来你这里的时候才能得到片刻的放松!”

朱橚心中一动说道:“父皇,既然为人才犯愁,为何不开科举广纳人才呢?”

老朱眼前一亮,但随即暗淡了下去:“咱们大明也不是没有开过科举,可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都不顶用啊,不给我找麻烦就不错了,哪里能给我分忧啊!”

“父皇,科举不是不行,而是咱们大明开国时间太短,人才储备不足,你想想以前开科举的时候咱们是怎么做的,一旦考上了进士就能做大官,这怎么行?”

“人总是需要历练的,谁也不是生来就能当官,科举上能取得好名次也不见的就一定能当个好官。”

“科举还是有必要的,这样也能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希望,至于考中以后该怎么用,那就是朝廷要考虑的事情了,不如因袭唐宋制度,先将那些进士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慢慢的磨练,等到他们成熟了再委以重任!”

朱橚娓娓道来,问道:“父皇以为意下如何?”

老朱点了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不过重开科举可是一件大事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老朱向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将朱橚所说的话告诉他们。

李善长等人大喜。

其实。

他们早就觉得应该重开科举了,只是摄于老朱的威严没人敢提起而已。

毕竟。

当初暂停科举可是老朱的决定。

重臣们拥护,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朝会上。

左相李善长突然提出要开设科举,选拔人才之事。

文臣们附和。

武将也不反对。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很快。

老朱下旨三个月后重开科举。

承认洪武四年以及以前的所有功名。

不过。

元朝的进士功名不在这个范围内。

元朝的秀才、举人可以以同等身份参加科举。

进士则要以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殿试,重新进行选拔。

消息传出来以后读书人沸腾了。

整个大明都沸腾了。

各省各州都在准备科考事宜,无数有举人功名的人开始汇聚京城准备参加会试。

端午看书大优惠!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22日到6月24日)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建文帝手下大多数臣子都是见风使舵,开始拥护、巴结朱棣。

方孝孺没有。

不用宋濂介绍。

朱橚很清楚方孝孺的为人和才学。

宋濂亲自拜访。

在原本的历史中。

朱棣起兵靖难,被建文帝定义为乱臣贼子,讨伐朱棣的檄文大多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燕王靖难成功,攻进应天府。

至于朱橚和朱棣这些学生算是搭头。

不过。

阅读大明:著书立说,老朱跟我学治国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35155.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