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四百九十二章:四海燕华,历史的岔路!

  • 作者:早餐羊奶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4-05-06 02:29:25
  • 字数:18964字

也看过,一群百姓,如何分工合作,用麻编织海贸中,要大量使用的麻袋。

更看了,燕藩农村,畜力播种机、收割机。

“不会吧,王爷参加海军球队,还是陆军球队,亦或是文官球队,俺觉得王爷不可能亲自参与了。”

……

“听说,总决赛的时候,王爷也会参加?”

亲眼看到,燕藩百姓,如何用一个个手摇砂轮机,将没用的椰子壳变成一颗颗,消耗很大的纽扣。

朱四郎就没有再陪着大家观摩。

给众人发放了特别临时通行证后。

所有种子,小到麦子、稻子,大到黄豆、玉米,竟然都能依靠一台畜力机器完成播种。

至于军事区,等其开国,举行士卒退役时,大伙儿也能跟着去看看,倒也不急。

这些天,他们又参观了自行车厂、沈家钟表厂、燕藩的农村。

播种不同的种子,只需要调节‘种眼’的大小即可。

两个人,一头牛,或者骡子、驴子,一天就可以播种耕种二三十亩地!

他们去农村的时候,刚好是第二茬水稻收割结束,要种第三茬水稻。

他们就可以凭借临时通行证,去看除军事区外,任何地方。

更愿意雇佣其他村的农机,而购买农机省下的钱,会开办村办工厂。

于是,燕藩的农村,就出现了,专门以从事替其他村子,耕地、播种、插秧、收割的生意。

单行插秧机太慢?!

大明,一个人插秧,一天能完成两亩地就不错了。

而燕藩的农民,一头牛,一台小巧插秧机,一天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二十亩地!

这还嫌慢?

燕藩的刁民,太得寸进尺了!

不过,燕藩的工厂,不知为何,竟然愿意惯着这些人。

期间,他们见到一个工厂派到农村,跟踪调查插秧机使用情况的工程师。

这个有学识,有手艺,据说还在燕藩最大农机工厂,拥有百分之一身股的工程师。

对这些欲壑难填的愚民,态度竟然格外好。

不光把愚民们,得寸进尺的要求都记下了。

并且还透露。

他们已经研究出一种可同时四行插秧的插秧机。

之所以无法推广,是因为,四行插秧机,需要辅以纸带插秧。

具体如何用纸带插秧,他们也不懂。

只是听这名工程师介绍。

这种插秧机要求,在培育水稻种子时,必须把水稻培育在,他们发明的一种纸带上。

造纸困难,纸昂贵,限制了这种四行插秧机的推广。

就当他们中间,仇视朱四郎的人,听闻这种四行插秧机无法推广,暗暗松了口气时。

这名工程师,神秘兮兮说:他们工厂抢先一步,找到了制造廉价纸的办法,正在联合合作的造纸厂,利用燕藩新发明的蒸汽机,设计一条,摒弃手工业造纸,大规模、批量化造纸的先进造纸生产线。

难道,未来的纸张,真能廉价到,用来插秧?

大家不信!

同时也担心这种情况,真的发生。

纸!

代表知识!

纸贵,也把很多平民子弟,挡在了仕途之外。

即便是朱四郎搞全民免费教育。

他也只能搞一搞蒙学罢了。

一个人识字到拥有挤入仕途的学识,中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大明也有很多不甘平庸的农民,一家人省吃节用,甚至把女儿卖给别人做小妾,乃至青楼勾栏,只为供养长子读书。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农民出身的孩子,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不用做文盲罢了。

读书后,充其量也就是做做账房先生,又或是给地主士绅收租罢了。

其掌握的学识,根本不足以为官。

就是因为纸贵,书籍贵,这些平民子弟,即便完成启蒙,甚至在县学读书,其贫寒的家庭,也无力给他们买那么多昂贵的书籍。

当有一天,纸廉价到,可以让农民用来插秧时。

也就意味着,农民子弟,也可以随意购买书籍!

科举的出现,冲击了世族门阀的利益。

当纸极为廉价时,必然冲击士绅体系!

……

总之,在朱四郎忙于筹备建国期间。

他们看了很多,冲击很大,同时也让他们其中很多人,更加仇视朱四郎了。

昨天,他们从农村回到燕京。

没想到,燕京城内,朱四郎建国的气氛已经这么浓烈了。

整个街面上,到处都是百姓自发张灯结彩。

运动会抽签。

大剧院被燕京商人搞出来的商会,联名出资包下来,免费让百姓去看。

各个工厂,虽然要等到十天后,朱四郎开国那天才正式停工。

但工厂主,已经提前半个月给工人发双薪。

据说,双薪要连续发够一个月。

并且还保证,绝不影响年底的身股分红。

燕藩的商人都是傻子吗!

钱多烧的慌?

为了讨好朱四郎,可真肯下血本!

“胡相,梁国公他们走了。”胡惟庸看着热闹的抽签现场,怔怔出神之际,耳边提醒声打断思绪。

扭头,看着蓝玉、方孝孺一群革新派,连招呼都不打,就悄悄离开,不由微微皱眉。

齐泰低语提醒,“看样子,应该是去码头了,据说,今天燕世子朱雍鸣要回来了。”

“咱们也去看看。”胡惟庸点点头。

这段时间,据说码头十分热闹。

南朝、占城、阿瓦王朝等周边小国,都派使节前来。

就连蒙古的把秃孛罗、太平、马哈木、阿鲁台等人也派出使节。

现在就住在礼宾馆。

昨天,他们回来,重新入主礼宾馆,还见到了这些人。

除了使节。

还有南朝、占城、阿瓦王朝派来的贵族读书人。

据悉,还有很多从周边小朝廷偷渡过来的读书人。

无论是派遣的贵族读书人,还是偷渡的读书人,都是希望进入,燕藩建国后,成立的中枢国子监读书。

虽然,这些番邦都有派读书人去金陵读书。

但随着燕藩工业品展现的科技力量,以及倭国献土献民传开后。

很明显,越来越多的番邦,开始重视燕藩的文化、文明。

虽不至于如燕藩那些井底之蛙所说,文化、文明的中心正在向燕藩转移。

可读书人不惜偷渡来燕藩读书,的确是个不好的苗头。

胡惟庸等人,怀着满腹心事,来到码头。

几个驳船位,已经被陆军征用。

雄英、祈婳为首的一群孩子,已经在码头等着了。

刚刚下船,抵达燕藩的人,又或是来码头办事的人,听说雍鸣即将抵达,也纷纷驻足围观迎接。

人群中。

一个少年身穿华贵蒙古衣袍,看着指挥陆军戒严的管带,低语:“祖父,脱烈已经是燕王朱棣麾下的管带了吗?”

他,绰罗斯·也先。

和脱烈同属西蒙古,绰罗斯家族贵胄。

算起来,脱烈还是他的叔叔辈。

脱烈和父亲脱欢是同辈。

马哈木身穿一身印着白字的黑色工装,站在也先附近,闻声,首先查看周围,确定几名疑似军情司爪牙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

眼神依旧不敢看也先,紧盯着雄英等人的方向,看似自言自语低语:“对,脱烈现在是燕王朱棣麾下,混成骑兵协一名营管带,昨天,他先行回来报信,今天便被派遣来,负责燕世子回来的警戒工作,你这位小叔,当初能孤苦伶仃,独自一个人,熬过好几个冬天,聪明且性格坚韧,这些年,燕王朱棣将其放在军中,让谭渊、柳升、周浪这些人手把手教导,变得更加优秀,又因乌云琪格的缘故,十分得燕藩军方系统内将领重视。”

“我姑奶奶乌云琪格,已经是燕王的女人了吗?”也先询问之际,眼底忧虑一闪而逝。

乌云琪格、脱烈这一脉绰罗斯家族的其他人,都为祖父杀害。

双方的仇怨很大。

马哈木唇角笑意一闪而逝,继续假装自言自语:“只要燕王朱棣不回中原,取代朱标一系,脱烈他们就无法向我们报仇,至于你姑奶奶乌云琪格,倒还没成燕王的女人……”

不过,根据他的了解。

朱四郎已经把他这个堂妹,当亲人了。

乌云琪格这些年一直住在王宫内。

燕王的孩子,都称呼乌云琪格姑姑。

尤其是郡王朱高煦,几乎可以说是乌云琪格亲手养大的。

也先默默松了口气,低语询问:“祖父,您离开好些年了,什么时候回草原,这几年,草原战乱不断,而燕王朱棣出走大明时,为大明建造的蒙汉示范区,在蓝玉和张玉的管理下,对草原的危害越来越大了,这些年,不断有北方草原上的中小部落南下,在阴山以北扎根,不但和蒙汉示范区友好通商,同时,这些部落还派人请张玉、蓝玉支援建设性人才。”

“他们在阴山以北,开始全面效仿蒙汉示范区,搞草原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父亲和咱们西蒙古其他两位首领,对蒙汉示范区模式向草原蔓延,十分紧张,却又无计可施,都希望祖父能早点回去……”

……

马哈木脸色极为凝重。

来燕藩后,虽然,他为了更接近燕藩政权,没有去农村当农民,选择在工厂做工人。

但即便再靠近燕藩政权,他作为一个工人,依旧无法得知,太多有关蒙汉示范区的消息。

以前只是从工厂东家口中得知。

很多工厂会把缝纫机、铁锅、炉子之类工业品,售卖到蒙汉示范区。

蒙汉示范区的销量,甚至在燕藩对明朝贸易中,如同福建,占有很大比重!

这是因为,蒙汉示范区的蒙古百姓,都十分感念朱四郎。

而大明内部,一些敌视朱四郎的人,也不敢用行政命令的手段,逼迫蒙汉示范区降低和燕藩的商贸往来。

首先,管理蒙汉示范区的张玉、蓝玉就不会听大明保守派的命令。

其次,蒙汉示范区毕竟刚归附大明。

即便是保守派,也担心,他们的行为,逼反蒙汉示范区。

……

可他没想到,燕王朱棣亲手建立起的蒙汉示范区模式,不但成功了,还越过阴山,正在深远影响整个草原。

若是任由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大明王朝抓住这个机会,毕竟同化吞下整个草原。

燕王朱棣!

走都走了。

竟然还给其大明朱家皇族,留下这么厚一笔遗泽!

真是个难缠的对手。

‘一定要阻止这种情况继续蔓延!’

马哈木默默捏紧拳头。

他这些年,身处燕藩,看的很清楚。

燕王朱棣的理念,最终是把一个个别样的族群,连渣都不剩的吞噬同化!

蒙汉示范区也是朱棣一手策划建立的。

其目的,一定是帮助大明,同化整个草原上,所有游牧部落。

绝游牧文化之根!

“这些年,祖父在燕藩也偷学到很多东西,也是时候回去了。”

话中,马哈木再次捏紧拳头。

只要朱四郎不回中原。

他只要整合蒙古,就有信心和朱标为首的大明掰手腕!

甚至,压着大明打!

“祖父先走了,接下来,不要联系祖父。”马哈木丢下一句话,转身悄悄消失在人群中。

他可不敢小瞧燕藩军情司。

这个机构,是一个比大明锦衣卫,更加厉害的机构。

得亏,这个机构主要是对外,并不像锦衣卫,注重对内。

……

“脱烈,看什么?”东旭目睹脱烈说着说着,突然出神看着后面,好奇笑问。

脱烈微微皱眉,摇头道:“没什么,就是看到一个背影,有些似曾相识,不过不可能,我认识的那个人,应该在草原上,不可能到咱们燕京来。”

他刚才,好像看到了马哈木的背影。

算了。

但凡去王宫看姑姑,总被姑姑拎着耳朵提醒,‘放下过去,不要带着包袱活着。’

与其思考马哈木。

他还不如想想,怎么才能让姑父那个榆木脑袋,把自己姑姑收了。

姑姑都二十九岁了!

都是老姑娘了!

大好年华,人美心善,总不能一辈子给姑父当义妹吧?

愁死他了。

或许可以求世子、郡主、金豆子郡王帮帮忙。

尤其是金豆子。

姑姑把金豆子当儿子养大。

金豆子肯定也不想姑姑孤苦无依吧?

嗯!

就让金豆子坑爹!

脱烈想到办法后,顿时高兴笑了,又开始和东旭等人热闹议论起来。

“周潮,你那个生物进化论研究的怎么样了,还有伱说的那个食物链,研究清楚了吗?”

“小脱烈,已经有些眉目了,我正在研究利用食物链原理,干预、治理蝗虫,用师傅在土桥村就发明的人工温室孵化鸡蛋,繁育鸡苗,用鸡来防治蝗虫,另外,我还在研究几种,专吃蝗虫的鸟类,比如喜欢在石头缝中筑巢的粉红椋鸟……”

站在旁边,正在和春晓聊天的蓝玉,无意间听到周潮的话,忙转头,追问:“周小子,你这个研究怎么样,研究成功了吗?”

这两年,蒙汉示范区的牧民和农民,都反应,示范区内的蝗虫数量增加了。

一些老牧民预测,未来数年内,草原上极有可能发生一场巨大蝗灾。

对此,他和张玉虽然警惕,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除了传令百姓,让百姓在放牧或田里耕作时,碰到蝗虫,尽可能弄死。

再也想不出其他法子了。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蝗灾。

只能等蝗灾自行消失。

而每当蝗灾发生时,一定会伴随着农业绝收,粮价飞涨,满地饿殍。

周潮挠了挠头,“梁国公,虽然鸡以及椋鸟为代表的几种鸟类,每只每天的确能大量吞食蝗虫,师傅也拿出钱,资助我繁殖鸡和几种鸟类,以备不时之需。可我现在,还没有解决,每亩农田、每亩草场投放多少鸡,多少鸟合适。”

“要知道,无论是鸡,还是鸟,都是杂食动物,按照食物链原理,一旦投放多了,消灭蝗虫的同时,也会对农田和草场产生破坏。”

“而投放多寡还是个动态问题,需要根据蝗灾发生时,当地蝗虫密集度进行计算。”

“另外,投放的鸡太多,产生太多没有经过沤制的鸡粪,就会烧坏草根和农作物根茎,这也需要研究。”

……

‘不学无术,玩动物,玩标本,还有这么多学问?’

胡惟庸等人被蓝玉和周潮的对话吸引,听着周潮解释,越来越惊讶。

每只鸡,一天可以吃七十只蝗虫,每只椋鸟,一天可以是一百五六十只蝗虫……

根据蝗灾情况,计算投放多寡的动态问题?

鸡粪对根茎的灼烧问题?

曾几何时,他们听说朱四郎的一个学生,带着其他几个学生,玩动物、玩标本,还笑话对方。

可现在,这个玩标本,不学无术的乡野小子。

说的头头是道。

似乎真有办法,解决困扰中原数千年的蝗灾问题。

蓝玉笑着拍了拍周潮肩膀,“我们蒙汉示范区有一部分自由支配的地方财政,回去后,我就和张玉商量,投资你这个研究,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是蒙汉示范区发生蝗灾,你这个小家伙必须回来帮我们治理蝗灾,敢答应吗?”

周潮顿时满脸激动。

这是他们生物学,除师傅,第一次收到的外来资助!

下意识看向东旭、春晓几位师兄师姐。

东旭等人笑着点头鼓励。

周潮挠了挠头,又重重点头,“敢!”

哈哈……

蓝玉爽朗大笑,“那就这么说定了,咱回朝后,马上派人给你送钱!”

话罢,蓝玉看着周潮。

他突然发现,朱老四这些搞研究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腼腆!

总喜欢挠头。

难道,这是搞研究之人的共同特点?

蓝玉含笑摇了摇头。

嘟嘟嘟……

就在此时,悠长号角声响起……

燕世子,朱雍鸣回来了!

众人看着庞大的舰队,缓缓靠近,全都精神一震。

海军舰队,搭载部分退役人员的海船,没有停留,径直驶向海军军港。

旁边没有戒严的码头。

一群身穿儒衫的读书人,从船上下来,纷纷看向这边。

“发生了什么事?”

“围观者好像在议论,燕世子回来了。”

“咱们也去看看。”

“哎,也不知,燕藩国子监,接不接收咱们这些从占城、南朝、阿瓦王朝、陈朝偷渡来,向往燕藩的读书人。”

……

原来,这是一批,偷渡来的读书人。

就当这批偷渡客拥挤过去,围观时。

他们身后码头上,一艘挂着陈字旗的商船缓缓靠岸。

陈朝储君陈寿,站在舰首,看着雍鸣乘坐的旗舰,缓缓靠近戒严的码头。

燕藩……

太强大了!

这些年,派来的细作,不是没有带回有关燕藩的消息。

可只有真正来到燕京。

才能从十五丈高的炎黄钟楼、横跨海湾的大铁桥、南岸,冒着滚滚浓烟的工业区……

真正感受到,燕藩强大带来的震撼冲击。

在无数双眼睛注视下。

雍鸣在毛骧陪同下,从旗舰下来。

雍鸣看到一群师兄师姐时,唇角露出笑容,步履变快。

“师姐,我太想念你们做的好吃的了。”

哈哈……

见面头一句话,就把众人逗得哈哈大笑。

春晓含笑,伸手捏了捏雍鸣耳朵,打趣道:“在倭国是不是胡吃了,小心师傅知道,把你每天负重拉练十里,变成二十里!”

他们也不知,师傅为什么特别严格管理小师弟吃这方面。

但从小,师傅就对小师弟吃饭的问题,严格要求。

允许吃饱。

但绝不准贪嘴!

春晓他们哪里知道朱棣的一片父爱之心。

朱棣这样做,是担心雍鸣像历史上,变成一个大胖子。

肥胖给身体造成太大负担,影响雍鸣的寿数。

春晓他们只看到,他们的小师弟这些年,长成偏偏少年郎。

当然,就是一个缺点,让人抓狂。

做正事时,小师弟一本正经,还少有的矜持。

但凡私下里,脸皮就极厚极厚。

对此,师傅、师娘竟然默许放纵了。

恐怕,当今天下,也就师傅、师娘才会对他们这些孩子,如此纵容吧。

“师姐,你可别瞎说!”雍鸣脸色立刻就变了,眼珠子转动,首先查看四周,确定朱棣没来,才松了口气,一本正经说道:“倭国没什么好吃的,我可没胡吃,不信,你们为阿毛叔!”

毛骧配合孩子们的玩笑,笑着点头。

其实,经过少爷少夫人的引导教育。

世子的自律性好的很。

随着年龄增长,虽然还有贪嘴的毛病,可从不胡吃海喝。

当然,脸皮厚这一点,非但没有改变,随着年龄增加,倒是越来越厚了……哈哈……

“拜见世子。”蓝玉带着众人,时机恰当走上来,行礼。

雍鸣忙收敛和师兄师姐们在一起时的放松状态,郑重扶住蓝玉,“梁国公,诸位大人可别折煞小子了,咱们就不要在这里堵着,影响正常商贸了……”

……

很快,雍鸣骑上祈婳给他带来的自行车,一群孩子,欢快笑着,消失在码头上。

刚来燕藩的读书人以及各国使节,看着骑车离开的孩子们满脸惊讶。

“这……燕王的世子,就这么骑着车离开?”

“身为一国储君,不用塑造神秘感吗?”

“你们刚来俺们燕藩吧?”

“什么神秘感俺们不懂,可世子、郡主、郡王平日里就是这样!”

……

陈寿听闻百姓回答,不由微微皱眉。

燕藩处处令人震惊啊!

当夜。

朱棣首次在王宫内,宴请了大明朝臣、各国使节。

酒宴结束。

书房。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联袂抵达。

毛骧早已在书房等着了。

忙起身,噗通跪倒,哽咽道:“毛骧拜见皇爷!”

他忠于少爷。

但对于皇爷的恩情,他也不敢忘。

哼!

朱元璋唇角泛着笑容,却冷哼一声,从毛骧身边经过时,不轻不重踢了毛骧一脚,“没出息的东西,滚起来!”

毛骧抬头,用衣袖擦着眼角,看向朱棣。

朱棣没好气笑骂:“你给我爹下跪,看我干什么!”

嘚!

‘毛老六啊,谁让你摊上皇爷、少爷这对父子。’

毛骧腹诽着,讪笑起身。

朱元璋在朱棣书桌后落座,指了指椅子。

等朱棣和毛骧先后坐下,询问:“讲讲这段时间,雍鸣在倭国,发生了什么?”

毛骧知道朱元璋、朱棣想知道什么,回答道:“这段时间,虽然诸侯大名们都被少爷举族带走,但是诸侯大名统治下的精英层并不甘心失败,有十几波,试图接近世子的刺客,不过,这些人进入兵库后,就在严密监控中,世子对这些刺客,也没有留情,直接下令杀了,除了……”

朱元璋微微皱眉,“吞吞吐吐干什么,除了什么?”

雍鸣能下得去手,让他很欣慰。

上位者,必须拥有必要的冷酷无情。

毛骧忙回答:“屡屡失败,倭国北方的精英就转变了策略,竟然派了一个八岁女孩做刺客,扮作乞丐,妄图利用世子的善良,接近世子,刺杀世子,世子对这个小女孩手下留情了。”

朱棣询问:“就是这次,跟着他回来的那个小女孩?”

“嗯。”

毛骧点头,“臣问过世子,为什么留下这个小女孩,世子说,他倒是可以杀一个孩子,但他现在不想这样做,毕竟,他还是个孩子,不应该这么早,血就冷了……”

毛骧说完雍鸣在倭国发生的一切后,主动起身离开。

他很清楚。

无论是皇爷,还是少爷,都要通过小少爷在倭国的表现,判断小少爷是否能承担起燕藩这幅重担。

是否还有什么缺点,需要在往后的教育中加以弥补。

书房陷入沉默。

片刻后,朱元璋打破沉默,“咱们家雍鸣,有些过于仁了,不像你,霸道多余仁恕。”

即便刺客是个八岁女孩。

只要是想刺杀雍鸣。

在他看来,都该死!

朱棣笑笑,“父皇,燕藩是儿臣用理想和强大武力,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政权,我这一代,用霸道,以及我自己的英雄形象,笼络所有人,初步同化,可我之后,并不能延续我的政策。”

“毕竟,我的后人,不可能都像我。”

“雍鸣仁多余霸,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我把那些不安定的因素铲除后,未来,他怀仁以治天下。”

……

朱元璋默默点头。

其实,这和他当初选择立标儿为储君的道理一样。

当然,接受新式教育的雍鸣,和接受传统帝王权术的标儿,虽然一样都是仁恕。

但这仁恕的内涵并不一样。

朱元璋提醒道:“记住,你这个当父亲的,在雍鸣翅膀硬之前,不要完全当甩手掌柜,该庇护的,也还要庇护!”

“孩儿明白。”

朱棣笑着应下。

……

半月后。

朱棣开国之日。

四更天。

百姓就从家里出来,携老扶幼,穿着新衣服,抱着爆竹,在马路两侧等着。

“咱们王爷终于要立国了!”

“太好了!王爷立国,就意味着,咱们现在拥有的一切,就会一直存续下去!”

“按照流程,王爷在宫内登基后,就会乘坐马车出宫,沿着中央大道,接受咱们的拜见对吧?”

“对!俺家男人在马车工厂上班,听说,马车工厂按照工部要求,专门给王爷设计了一种敞篷马车!到时候,咱们能看到王爷和咱们招手打招呼哩!”

……

礼宾馆。

胡惟庸等人。

陈寿为首,各国使节团都在忙碌准备着。

他们受邀入宫观摩。

各国使节团,更要送上贺礼!

所有人,就连和朱棣交好的革新派,都紧张忐忑。

此刻,没有人能判断,燕藩建国后,会对大明,以及周边邦国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认为每一次,只能单行作业太慢了!影响他们赚钱。

据悉,燕藩的农机,也不是每个村子都会购买,一些乡土村社村,认为单纯耕种本村的耕地,花费高价,购买农机不合算。

亲眼目睹了,培育好的,一排排水稻苗,不需要人插秧,只要把水稻幼苗从培育箱内,完整取出来,放入插秧机内。

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前面保持笔直行走即可。

“按顺序抽签,每人一支!”

插秧机就会把一行行水稻,稳稳的插在水田中。

在他们眼中,这些机器,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了。

可他们却听到,农民竟对这般便捷的插秧机还不满足。

胡惟庸、蓝玉、吕本等人结伴观摩燕京,看着所经过片区的百姓,排队议论着,从警员抱着的大木箱内,抽取观看运动会的时间、座次签子。

自从参观完炼钢厂后。

阅读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36944.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