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143 143 各有利弊

  • 作者:近日光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2-27 17:34:44
  • 字数:5028字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 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 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只是…

唉……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 真抠啊。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 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 协调就需要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 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自唐宋以来,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 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 天下足“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 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就这和南方的水果到北方会贵好几倍的原因,全贵在了物流上。

要是迁都回南京,粮食供给问题就迎刃而解。】

金光闪闪的大字再次出现。

“钱!”

神迹分析的正是朱高炽心中所想,为了大明的子孙后代,在他这一代必然要休养生息,不然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以上是迁都回南京的利,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说说弊端,若迁都回南京,明朝对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

一旦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历史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凡定都南京的王朝,就没一个国祚长的,只能是割据一方的王朝。

最大的例子就是南宋,虽经济昌盛,但被金人追着打,最后只能称臣苟且偷生,最后覆灭。】

听到这,朱高炽心底一沉。

这点他不是没考虑过,但是明和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大明正是上升期,且父亲五次北伐,瓦剌他们暂无力攻打。

朱高炽向神迹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也是向他爹朱棣说出自己心中想法。

朱高炽知道自己在武德方面不行,于是以仁政为首,且战乱后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

【可一旦瓦剌还有鞑靼他们死灰复燃,已经偏隅一方的大明王朝还有能力抵御么?

明仁宗朱高炽可以,好圣孙朱瞻基可以,但是朱叫门那个混蛋玩意行么?

人的劣根性,居安不思危,特别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后代皇帝。

有长江之险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有江南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国家强盛的假象。

后代皇帝还有能力抵御外敌?】

乐瑶的这一问把朱高炽问住,自己可以,儿子可以,可是到了孙子辈呢?还可以么?

【迁都南京另外一个弊端,会造成南北差异越来越大。

即便明朝在科举上分“南北卷”,但是北方的落后不仅仅是分卷就能解决的。

科举可以分卷,但是百姓怎么分?】

朱高炽再次沉默。

“那到底迁都北平对不对?”朱高燧忍不问,他自己想不明白。

【以上就是迁都南京和迁都北京的利弊,各有利弊。

对于迁都北京到底对不对,迁都南京是不是会更好,相信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乐瑶在这耍了个心眼,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京派和北京派都有各自的论据。

乐瑶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她就不多言了,反正相信历史呗,明朝最后的确是做到了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什么答案???”朱高燧和朱高熙齐声问道,“对还是不对???”

朱高煦着急的拍大腿,怎么神迹也说话说一半啊!

【接下来咱们说说明仁宗第二个叛逆举动,他上位后停了明太宗朱棣一直坚持的下西洋之策。】

“大哥,你真厉害,果真是对咱爹政策的全面否定。”朱高煦感叹,他不是在给朱高炽穿小鞋,他是真心感叹。

朱高炽……

“太子,你对朕有什么意见?”朱棣直接问朱高炽。

迁都南京这事,朱棣不打算和朱高炽计较,他回头会好好敲打敲打,提高朱高炽的军师素养。

之前朱棣把军权牢牢把控在手上,朱高炽因为身体原因又不能上战场,从当世子开始就做后勤工作。

所以朱高炽一门心思偏向经济是有情可原的,毕竟当初朱棣就是按照这个方向培养朱高炽。

朱棣自己把控对外大局,朱高炽只要搞好经济,做好他的后勤大队长就行。

长久以来,朱棣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朱高炽不仅仅是太子,他日后会是大明朝的皇帝。

若自己的政治理念被朱高炽全面否定,大明的战略格局就会改变。

“迁都北京会让给国库压力,郑和下西洋怎么了?不是赚钱了么?不是赚了不少钱么?!”朱棣情绪难得激动起来。

他这大儿子不是钱串子么,怎么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

“你在针对朕?还是在报复朕?”朱棣的语气愈发低沉,他联想起自己之前对朱高炽的打压。

“儿子不敢。”朱高炽一下有点委屈了,他是大明的太子,怎会因为那些小事而报复身为帝王的爹。

“那你为何要停了郑和下西洋。”朱棣问。

“对呀,为何呀。”朱高煦跟着问。

连朱瞻基也满脸不解的看向他爹,郑和下西洋不但可以弘扬国威,还能赚钱,为何要停??

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

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随着成本的增加,一旦米从江南到京都价格自然也要长上几倍。

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

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

听神迹提到自己, 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钱!

【第二,若迁都南京,则可以停了漕运,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

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 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 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 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 以及漕运疏通。

阅读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42148.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