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修真 > 调教大唐

第116章 跨海东征

  • 作者:凤鸣岐山
  • 类型:修真
  • 更新:2023-09-30 13:55:53
  • 字数:4304字

有唐休璟在,李贤对长安城中的动态自然心中有数,又怎会不清楚武后的阴暗心理,不过,他却并不在意。

概因他很清楚这很有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亲征了,登基后,就再难有机会去体验一下征战沙场的乐趣——不是他不想,而是群臣们肯定会死谏。

但,真的很提气。

一经传出,满长安的百姓们全都为之疯狂传颂,严惩东瀛倭人的呼声迅猛高涨。

这么句话虽说是模仿西汉陈汤之言。

只是,架不住武后党羽以及一大帮被蒙蔽的朝臣不断上本,高宗最终只能无奈地下诏李贤,询问此一战的胜算究竟几何。

不过,武后的党羽们却一反常态地全力支持,理由是跨海东征唯太子殿下有此经验,非他人可比,且太子殿下英明神武,由他挂帅,战则必胜。

还别说,这理由真的很强大——自打二十多年前剿灭了高句丽后,大唐对水师就再没重视过,山东、河北、江南等地的水师一再裁减。

所以,哪怕明知武后这是在给自己挖坑,李贤还是毫不犹豫地上本表示此战必胜无疑。

算来算去,也就只有李贤依靠水师发起过平壤之战,若想确保胜利,由李贤挂帅出征无疑是最佳选择。www.zbcxw.cn 星星小说网

对这么个提议,高宗一开始是断然拒绝的,开啥玩笑呢,兵凶战危,若李贤有个意外,那,大唐的江山社稷将托付何人?

在接到了李贤的回应奏本后,高宗难免更为难了几分——下有舆情汹汹,中有朝臣在催促,最上头还有武后一直在嘀咕,偏偏李贤自己还信心满满。

这,真就是不准都不行了。

高宗很是无奈,只得很是勉强地准了李贤之所请,不过,在诏书里却是没少殷切叮嘱,让李贤量力而行,一切以自身的安危为要。

到如今,不算辽东水师的话,举国水师加起来都不到万数,别说什么训练了,就连稍大一点的战船都没几艘,即便有,那也都是内河战船,根本下不了海。

“殿下英明,微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这一听李贤同意自己去做些实事,周兴顿时大喜过望,朗声应诺之后,急匆匆地便告辞而去了。

“殿下,微臣幸不辱使命,七家商号都已答应借船,并随军跨海东征。”

周兴前脚刚离去,刘善后脚就兴冲冲地到了。

“嗯,干得漂亮,卿可以告知他们,下回本宫派军攻南洋时,他们可以第一拨组团随军前往。”

跨海东征最大的难题不是打仗,而是后勤辎重的运输——能跟得上主力舰队的,也就只有那七艘已经卖出去的“顺字级”货船。

如今,那七家商号既是如此配合,那,李贤自是得投桃报李。

“殿下宽仁,只是……”

刘善先是一喜,而后,脸色突然就古怪了起来。

“嗯?”

一见及此,李贤的眉头当即便是微微一扬。

“殿下明鉴,近来朝野间对您重商一事颇多议论,微臣担心……”

刘善满脸的无奈状,概因不止李贤遭人非议,就连他这个制造局的负责人也没少被人诟病。

“呵,不就是‘君子重农,小人重商’那一套么,没啥大不了的,儒家不过只是一家之言而已,治理天下,光靠儒家是行不通的。”

“在本宫看来,无农不稳固然不假,但,若是无商贾之流通,这天下就是一潭死水,迟早必腐。”

“诚然,商贾重利,确实不能委以重任,三代不得入仕这一条,本宫并不打算改变,不过,倒是可以给商贾一定的政治地位,且等来日再看情况而定也就是了。”

对儒家思想,李贤其实并不是太看重,概因现时代的儒家总是喜欢崇古,动不动就以古贬今,抱残守缺,严重缺乏进取精神。

这,根本不是李贤想要的治国理念,等他登基后,肯定要对儒家思想动刀。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此时还远没到谈这些的时候。

“殿下英明。”

听不太懂,但,感觉过去,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所以,尽管一头的雾水,可刘善却并不敢多问,反正称颂就对了……

自跨海东征的诏令正式下达后,辽东这座庞然的战争机器就迅速运转了起来。

大量的物质不断向平郭港口转运,新征召的七千步兵在进行了一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打散整编到了各团中,各部分批上船进行适应性训练。

骑军中,精选出

“呵,那懿旨不是让你稳固辽州么,那就去做好了,接下来的大豆播种以及夏收,就交给卿了,多往田间地头跑跑,若不然,你这就是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将来堪忧。”

鉴于周兴这一向以来都挺听话的,李贤自是不吝指点他几句,或许能将这位原时空里遗臭万年的酷吏扳回正途也说不定。

武后也下了懿旨,不过,不是给李贤的,而是给周兴的,明面上是让他稳固辽州,实则是要他多方设法,务求阻碍李贤的扩军与备战。

“殿下,您看这……”

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

在听完了前来传召的小宦官所转述的武后密令后,周兴真就哭笑不得了——别说他已经暗中投靠了李贤,就算没有,他的政令也出不了州府的大门。

只因下头那些县的县令们可都是李贤的人,错非河北道行辕有所指示,周兴的政令,在县令们面前,连个屁都不是,根本就没谁会当真。

所以,在送走了传旨太监后,周兴第一时间就跑去找李贤了。

很快,朝臣们也都按捺不住地纷纷上了本章,支持出征者远远超过了反对者,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必要由太子亲自挂帅这一点上。

毕竟,太子乃是储君,倘若稍有点闪失,却恐动摇国本,从稳妥的角度出发,大半朝臣都不赞同太子挂帅。

阅读调教大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4730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