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诸朝都在直播间看我考编

46. 定义判断 李广难封

  • 作者:尹七歌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3-09-29 13:43:55
  • 字数:7406字

朱元璋只得暂且压下,伸着手指点了点这一群孽子, 等天幕结束后,一个都别想跑。

【解析上说, 这道题目的最佳选项应该是B项!

原本被怼地有几分慌乱的朱樉,顿时抚掌大笑, 冲着朱棡得意地表示:“就是!就算没有,咱老朱家也可以给他造出来这个字,老三你这算什么回答。”

造字什么的,朱元璋并不是很乐意听到。

朱权思索再三, 弱弱地说道:“字还是有的,??就是!”

就在他冷笑了一声,准备训话的时候, 天幕出声了。

朱标瞅着弟弟们又都低着头, 跟一只只鹌鹑似的, 只能无奈地叹气, 身体力行地为弟弟们做起了表率:“儿子觉得应当是A, 因为唯有A项,是有且只有两个口字。”

“对对对!儿子和大哥想的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咸”与“喊”,“亨”与“哼”,都存在相同的部分, 而四个选项中和“店”拥有相同部分的,只有B项的“沾”,它们都有“占”这个部分。】

一群鹌鹑火速探头,高喊AAA。

朱元璋这下直接被气的鼻子不是鼻子, 脸不是脸:瞧瞧这一群孽子的样子!

朱标恍然大悟:“确实是如此。”

弟弟们闻言立刻附和:“啊对对对!”

朱元璋:你们就看我还给不给你们眼神吧。

“儿子也是!”

果不其然,下一秒,天幕又开始“但”了。

【但是咱们结合上面两条的前半部分。同时符合:两个封闭区域、两个“口”字的选项,只有A项。

这样一看的话,其实A、B、C、d都是正确选项。

所以我开头才会说,解析上说,这道题目的最佳选项是B,理由是B的规律更加简单明确。

但我就是想不明白,这样一道有争议的题目,居然是真题!

我真的不能理解啊。】

弹幕:所以说,考编也是和运气挂钩的,需要运气好的人!

弹幕:要是能出官方答案,就好了。

弹幕:楼上想peach!真正的高手根本无惧于这么一两道争议题,会纠结这点分数的人,都是每次都差几分进面的人。

弹幕:主播你看这个人,她在人身攻击你!快禁她言!

明朝。

朱标倒是从这道题里,体会到了何以会千人千面的原因。

就是因为这题目太泛泛,若是加以相关的前提,便不会有四个答案全对这样的情况。

正如一道法令、政策颁布推行下去,在不同的府县中,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施行方式。

起因不是法令政策的不合适,而是

有心之人的有心解读。

有一心便是偏一重,若层层加码,只怕是要偏到离谱。

他升起了想要和父皇聊一聊这个事情的心思,朱元璋只是看了他一眼,就挥退了其他人:“都给咱滚回去,好好学天幕的课程。哪天学完了,再来见朕!”

被训的几人耷拉着脑袋,在行了礼之后,鱼贯着离开。

一走到外围,朱棡就开始小声地抱怨:“自打从弹幕中知晓,大哥是为何英年早逝之后,父皇这一门心思啊,就全在大哥身上了。对咱们哥几个,就更加不咋关心了。”

“尤其是对老四!”

朱棡特别强调。

朱棣倒是根本没当回事,要是大哥能够活到天年,顺利继位,他届时未必会生反叛之心。

唯一需要担心的,还是大哥驾崩之后的皇位归属。

若还是传位给朱允炆的话,他只怕是要尽早做准备。

【有位宋某人问,这样模棱两可的考试,比之古代的科举,真的能更好地挑选治国人才吗?

嗯……别的先不说,至少在公平性上,考编比科举好上很多。

其次从录取人数来讲,有些朝代两三年才考一次,而一次录取多少人呢?少的十几个,多的几百个。

但我们现在每年国考一次,招录三万多人,各省的省考也每年各一次,加起来大约招录十一万人。

最后是报考的条件。古代都是一级级考上去的,最终能参与科举的人,并不会很多。

但是现在,我们基本上本科毕业,专业符合就能报名了,就拿去年的国考来说,共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参加了考试,省考至少是五百多万的人参考。

这是个什么概念?】

秦朝。

嬴政险些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在看到李斯等人同时睁大的错愕目光中,他才肯定,自己没有听错。

六百五十多万人参加考编。

大秦才多少人?这就相当于大秦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参加考编。

而且还仅仅是一年的人数!

“后世竟有这般多的人,前仆后继地要为国效力。”李斯不由得感慨,也难怪天幕从第一次出现起,就开始说秦吏的个人职业道德不行,秦律的普及率太低。

李斯开始相信,普及秦律一事若放在后世,恐怕只需要几天而已。

唐朝。

“你们可听清了?六百五十多万的人,参加了考编。”李世民的头都开始发晕了,同时也有些心痛和羡慕,“近大唐一般的人数!”

“后世定然是个国泰民安的盛世啊!”长孙无忌情不自禁地感慨。

“但这些同挑选治国人才有关吗?”魏征忍不住问道,“天幕是否没能切中要点?”

……

【在大基数之下,就算考编和科举所选拔到的人才占比是相同,更甚者是比科举小的,那么在总体数量上,也会比科举多上很多。

更不用说古代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了,所取出来的,真的是士吗?

被束缚禁锢在四书五经里面,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代表做官就做的好。

而我们现在的考编,选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不是为官者。只有先历基层,了解民生,知晓痛点,才能知道什么是人民所需要的。

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

天幕的这一段发言,把诸朝都震地不轻。

也就导致不管何夏夏在直播间再怎么问,宋某人都没有再提问了。

因为宋某人王安石,此时正准备对科举的考试内容进行变革,这才有了这么一问。

可这一问的结果,不仅没能给他稍作参考,反倒将他眼前的路全都给遮掩上了厚重的浓雾,令他一时茫然。

【那既然宋某人不说话,我们就进入到定义判断的部分吧。

这次也是错了两道。

首先第一题,变文,顾名思义

就是变换文词,指使用不同的文词在文中表达出相同的意思。下列选项中,属于变文的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

B、冯唐易老,李广难封。[2]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3]

d、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4]

请告诉我,你们的答案!】

西汉。

刘彻一不留神,就听到了两个颇为熟悉的名字。

冯唐易老,他姑且知道是在意指什么。

可李广难封……恐怕就只有一个原因了,但是天幕当真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起吗?

尤其是刘彻还想到了李广的堂弟,李蔡,现如今已被封为乐安侯。天幕应当不至于,连这个也要讲起吧?

刘彻不免有些担忧,李广年岁也已经大了,这万一要是承受不住,可如何是好。

“快传令下去,所有人不得擅自询问天幕,有关李广之事。”刘彻当机立断,不问对大家都好。

北宋。

这已经不是范仲淹第一次在天幕处听到自己所写的《岳阳楼记》了。

他原先一直很想听听天幕讲起自己。

不为别的,就是想知道此次的改革失败之后,他日是否仍有有志之士,能力排众议实现变革,令大宋长治久安。

可他并未等及天幕提起自身,便从王安石、陆游等人的生平里,看到了结局。

并且时至今日,他仍未能看到,朝堂之上出现一丝半毫的改变。

当真是应了这一句话了。

【这题的答案是A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居”和“处”都是在哪里哪里的意思,属于用不同的文词表达出了相同的意思。

但是我做题的时候,根本没往这么简单的字眼上想,眼睛里只看到了“庙堂”和“江湖”这两个词,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错误选项。

接着眼神再一路往下扫,就注意了d,“袍”和“裳”,虽然一个是战袍、一个是衣裳,但都是衣服吧!

结果就是我想太多。

啊!有位汉某人问了个问题,汉某人你好快啊!

李广为什么难封?】

西汉。

刘彻:……谁问的?总不可能是李广自己吧? com

可朱标却觉得,他此前的分析并无错处。

C、d这两个选项的符合理由,实在是有些过于牵强,还不如他的想法正常。

【但如果从封闭区域来看,“喊”和“哼”都有两个封闭区域,排除B、d项。其次,“喊”和“哼”都有“丶”,而A没有,所以只有C项符合。】

朱标逐渐觉得有点不对劲起来,怎么C项又对了?

朱棡当即表示不对:“应当是没有口加店这个字吧。”

朱权这个时候眼前一亮,其实方才,他心中的答案就是这个!

【但如果从口字的数量来看,只有A、d项是有两个“口”字的。其次,“喊”和“哼”的两个口字,分别是在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这样一看A就不符合了,只有d项。】

天幕分析到这里,仅剩下A项不是正确的答案了。

“都得了吧!瞎吵吵什么?”朱元璋觉得自己就不该多嘴这么一问, 纯属是给自己找气,于是他决定反过来给这群儿子紧紧皮:“都站好, 一个个来讲下你们觉得是什么答案, 理由是什么。”

顷刻间, 闹哄哄的大殿寂静下去。

阅读诸朝都在直播间看我考编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49158.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