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傅大炮传奇

第2章 山东聊城的仁义胡同

  • 作者:实朴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3-09-30 18:21:00
  • 字数:4364字

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会试,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这天他登上金殿,面对皇帝,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文辞简练,内容精辟,才冠群士,语惊四座。顺治大喜,御笔亲点他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授宏文院修纂。自此,傅以渐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的官职一再升迁顺治四年,充会试统考官;顺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期间,他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

从时间推算,傅以渐比张英早出生28年,他们生活在同时代的时间也是28年。

县官为难,没有给出结果。这时,老家的人写了加急信,给了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希望他出面解决。邻居听到这个消息,满以为张英会袒护自己亲属。

张英接到老家寄来的信后,二话不说,当即就回了一封信。

后来吴家翻建新房,想占用这条小巷,张英老家的人不同意,争执不下告到县衙。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1608年10月13日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聊城。因七世祖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永丰来东昌府(聊城)任冠县令,故定居聊城。傅以渐幼年聪明过人,3岁能诵书、五岁熟读经史、十岁工属文,博览群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赴京会试。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皆大欢喜。张英大度做人,克己处世,他借用秦始皇与长城的故事,巧妙劝导家人让出三尺之地,换来了百世流芳。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为自己的家族、家庭、家人树立了包容博大、崇德重礼的表率。

而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确有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聊城仁义胡同的故事也很感人。

不仅如此,安徽省桐城有‘六尺巷”. 山东聊城有仁义胡同。

聊城仁义胡同的故事,讲得是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

话说清康熙年间,傅以渐在京城做官,其在聊城的家人因修祠堂与邻居产生了宅基纠纷,闹到了县衙。地方官非常为难,因为他知道傅以渐在京里做官,不好得罪啊!判傅家有理吧,还担心百姓认为他官官相护,仗势欺人。迟迟不能决断。

傅家人急了,便修书一封送到了京城,希望傅以渐凭借自己的威望给地方官施加压力,以便尽快解决此事。傅以渐收到来信,得知用意,马上回信一封“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家人收到回信以后,感到非常惭愧,将祠堂的墙退后了三尺,并主动找邻居和解。邻居见傅家如此仁义,十分感动,便也退让了三尺。于是便成就了傅氏祠堂东邻的这条仁义胡同,又名“六尺胡同”。

关于六尺巷的故事,至少还有十个版本。其中一个讲得是曾国藩,一个说得是郑板桥。故事里的人物和年代虽不同,但故事情节都差不多。有意思的是不管曾国藩还是郑板桥,和张英一样,给老家人的回信都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聊城县志》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状元骑驴上朝。

在古代,一般举人赶考都骑高头大马,衣着华丽,那可不是一般的风光。但傅以渐跟别人不一样,他不骑马,只骑一头小毛驴。那些富家子弟就嘲笑他:“骏马方能配

一天,有个人跑来跟他们说:“玉皇皋闹鬼了,昨晚,半夜三更,玉皇皋灯火通明,敲锣打鼓,有人扒墙往里看,被狂舞的妖怪砸破了头,以后可不敢再去玉皇皋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读傅以渐听到“灯火通明”四个字,心中大喜,耿大爷也快收摊了,因为他在这儿借光读书,才多摆一会儿摊儿的。于是他就拿定了主意要去玉皇皋读书,他告别了耿大爷来到了玉皇皋。

大殿内果然点着两盏灯,分外明亮,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傅以渐便在那儿专心的读起书来。原来庙里怕夜里有人打扰,故意装神弄鬼吓唬人。他们又来吓唬傅以渐,但是傅以渐早已读书入了迷,根本不理会他们,没有反应。主持和道士们见他读书专注,淡定自若,认定他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于是就专门为他燃灯,供他夜读。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古老的聊城也历经沧桑,但仁义胡同依然保留着,它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流芳至今。仁义,礼让,友善,和睦的风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聊城人。

傅以渐是聊城人的骄傲,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

说起六尺巷的故事,人们会马上想安徽人张英。清康熙年间,张英已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在老家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吴家秀才出身,两家院落之间原本有一条巷子,供两家及村民出入使用。

其一:玉皇皋夜读。

聊城,盛夏的夜晚,傅以渐跟往常一样点灯读书,要读的书还没读完,灯油却然尽了。母亲劝他早点休息吧,家里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了,更没有钱买灯油了,以后夜里就不要读书了。

傅以渐躺在床上难以入眠,忽然记起了古楼底下卖花生的耿大爷,晚上他会挑灯摆摊的。何不去那里借光读书?于是,傅以渐就拿着书去找耿大爷了,耿大爷打心里就喜欢这个热爱读书的少年,于是他每天都会等傅以渐来读书。

他在回信中写了四句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家收到回信,主动让出了三尺,邻居很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六尺巷由此而来。

阅读傅大炮传奇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4952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