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修真 > 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

第一百零二章 弓弩改造

  • 作者:局中秘
  • 类型:修真
  • 更新:2024-03-16 09:33:17
  • 字数:7726字

只有真正的连弩,才能成了冷兵器版的轻重机枪,极大提高作战效能,沈飞来找王徵就是打算制造真正的连弩,沈飞见过现代三种复原和改进古代连弩的设计思路,转轮拨弦进行不间断射击的连弩,由弩床架、转轮拨弦装置、弓弩装置、动力装置。制动装置构成。

在轮轴上装有拨板,摇动摇杆,轮轴转动,拨板连续不断地拨动弓弦发射箭匣里的箭矢,相当于扫射。还配有弯头杆,压下就能可以阻止轮轴转动,进行单支点射。这是复原制造,要完全符合古代诸葛连弩的文献记载,古代科技水平可以制造出来。而沈飞追求的是作战效能,怎么厉害怎么来,不必受文献记载限制。

《算学宝鉴》也已经找到开始研究,目前下在做把天元术、四元术整理推广编辑入科举数学教材,以及把那些著作的成果印刷推广的工作,对沈飞既能精通宋代数学成果,又熟悉欧洲数学符号,可以用欧洲数学符号表达《数书九章》的成果非常佩服,希望沈飞能与他们合作。

沈飞也没有拒绝,也想结交这三个人,尤其是主攻机械的王徵,也有些项目打算和他合作,之后的日子就和他们一起解读《算学宝鉴》,整理宋代筹算的数学成果转化成珠算算法和书面符号推导,不仅是新创立的中国数学符号,欧洲数学符号也整理了一份作为副本。

在他们的讲述中沈飞知道这一个月里,他们已经利用中文的笔画的草书写法创立出了数字、未知数和表示数学推导运算的各种符号,有了不依赖工具书面推导演算的基础,另外也已经能看懂宋元时的数学著作了,虽然明朝用算筹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但是举国之力还是能找到的,找来了以后,对《数书九章》、《四元玉鉴》里的算法进行了解读,大开了眼界。

但是这毕竟不是连弩,只能用于小分队偷袭作战,毕竟正面作战到二战时使用栓动步枪的士兵在敌军接近时都难免慌张,连拉一下枪栓的简单动作往往都无法完成,何况是更加复杂的给弩重新上箭了,就算是阵列多段射击也不见得比鸟铳和毕懋康正在改进的燧发枪有什么优势,这也是沈飞只在《神雕》世界取了200具神臂弩放在空间里的原因,无法作为广泛装备的主力武器。

沈飞回到江湖司,给蒋发、陈王廷和邢怀喜配了部门基本福利蛇血和蛇胆,又传授了他们《纯阳无极功》和《云雁步》让他们练习,询问了蒋发他师姐的情况,得知蒋发的拳架确实是师姐王薇教的,他师姐已经守寡多年了,沈飞赶紧让蒋发想办法把他师姐也招募过来,也到任江湖司百户,去书信或直接找上门都可以。

安排完了江湖司事务,沈飞又去找了王徵,发现徐光启和李之藻组织了几个学生还在研究那道“元外之元”题,也担心这两个国宝级大佬真被坑得像花元茂那样算到吐血而死,就提醒他们这是十几代人没有解出来的难题,不要太沉迷了。或许以后数学水平提高了,培养出许多数学高才,众人齐心协力终究有人能破解。

沈飞记得复原者是一个黄姓语文老师,痴迷复原古代机械,还申请过专利。他复原的木牛流马和这个诸葛连弩申请专利都没有成功,却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和《专利法》规定不符合,文献记载诸葛亮发明的东西不能算成他的专利,真到他复原了确实有效的张衡地动仪才申请专利成功,沈飞估计是因为原先别人复原的地动仪只是徒具其形,跺一下脚都会误报地震。

王徵痴迷机械,曾经也像现代一些人一样想复制很多传说中的古代机械,璇玑指南、木牛流马、连弩,其中最有战争价值的就是连弩,王徵在任广平府推官时,设计自鸣钟原理制作成自行车,让工匠制作成实物,用自转磨配合连弩,自行车驱动以后带动磨转动,能使弩箭自动连发。

沈飞在现代世界搜集过很多古代连弩和大型弩炮的复原思路和改进资料,在《神雕》世界还按思路制作过神臂弩,现在系统空间里就保留过200架,最大射程400到600米,比《战狼2》世界美国买的现代弩还略胜,精确打击范围是在100到150米,和鸟铳差不多,多弩齐发可以打击200到300米的密集目标。

另外还有一种连弩设计,是半自动上箭连弩。包括弩床、供箭装置、往复蓄力上膛装置、箭支传送装置。可以采用拉、推弩背实现箭支的自动上膛及拉弦的蓄力,在上膛、蓄力的同时进行瞄准,提高射速和射击精度。

前两种相当于一个转轮“加特林”式,一个带弹匣、一个带弹鼓,第三种其实是改良的罗马式弩炮,几根木条、几个滑轮、绳子、大号弓背和弩机组成,离弦动能保证大于300焦耳,射程大概在400到500米之间,即便不经训练,也能保证3秒一发,每分钟20发。由四个人操作,一个观察手兼装箭、一个射击手、两个开弓手,全重不足20公斤,四个人完全可以抬着在战场上机动。

除了“机枪”式的连弩,沈飞还打算和王徵合作远程打击为目标的床弩,文献记载宋代改进后的三弓床弩射程千步(约1500米),远程狙杀过辽军大将萧挞凛,虽然央视复原失败,不过沈飞见过另外一种复原思路,经过计算箭矢发射动能2000焦耳,完全能达到文献记载的千步射程,同样的这只是复原,按三弓床弩两正一反的结构设计,如果设计成反向弩,主弦朝外,储能还能翻两倍,威力更甚,体积还能缩小一半。

这也是沈飞的真实想法,明朝是一个国家,新政下正在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不是花元茂那样只有一个人,或许真会出现挪威数学家阿贝尔那样能证明四次以上的方程不存在一般解,甚至法国数学家伽罗华那样创立群论,指出只有满足一些特定条件的高次方程才有代数解。

而追求轻箭,大不了学古埃及人用芦苇制作箭杆,实验以后射程能达到3500米,但是这个距离肯定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说不上准头。不过在3000米或者2500米范围里肯定还是有杀伤力的。至于准头问题,床弩本来就不是追求精确打击,而是大范围压制。历史上三弓床弩发射两种箭矢,一种是踏橛箭,就是钉在城墙上面,方向士兵攀爬登城用的。另外一种是寒鸦箭,就类似于霰弹似的大范围杀伤人员,两种箭矢都不追求精确打击。

定型之后,赶紧让工部开始批量制造,王徵就是工部尚书。有了这三种不同射程的连弩配合,加上正在设计很快量产的燧发枪、手榴弹(石榴炮)和各种射程的火炮,长短结合互相保护,配合已经有的地雷阵,就能形成一个个类似机枪组、机枪阵地的作战单位,成为骑兵的噩梦,即便以后沈飞去其他世界,也能用这些大显神威。

原版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要30个人拉开,不过这对于王徵不算什么缺点,《远西奇器图说》已经有了滑轮组,安装上几个就能轻易省力下来,床弩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连弩的优势是射速和持续性,如果能把这两项优势综合起来,实现远距离连续追击,就差不多能有现代米重机枪的效果了,这几种连弩的思路,就是在弩身上安装一个“弹匣”、“弹鼓”、甚至是“弹链”的供弹设备,实现箭矢自动上膛就行了,只要把思路和王徵说一说,也是不难实现的,作战时大不了事先准备好多个供弹设备用就行了。

沈飞利用之前一个多月一起整理研究数学著作的交情,和王徵提出了改造弓弩的构想,最普通的弓就可以加“弹匣(箭匣)”改造,沈飞在现代就见过,一次性能往弓里装五支箭,拉一次弦射出一支,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也能做到五箭连发。再取出一支宋代的神臂弩吸引王徵的兴趣,又提到了给弩也加上箭匣和自动供箭上膛装置实现连发的设想,还取出空间里存放的枪械的弹匣、弹鼓和弹链来给王徵看,王徵虽然奇怪于用这个装的箭矢太短,但是也大受启发。

就在崇祯下旨给熊廷弼平反的三天以后,徐光启、李之藻和王徵三个人找上了门来,来到了校事营江湖司衙门,要求和沈飞交流数学工作,沈飞明白崇祯把自己整理的秦九韶数学成果交给了他们,果然和他们一交谈,徐光启等人就对沈飞整理的数学成果大加赞赏,对他们之前对中国数学水平的无知感到惭愧。

王徵本来就制作过自行车转轮驱动连弩,制作出转轮拔弦连弩也是一点就透。再进一步就是复原三弓床弩、用反向弩原理对弩炮进行改造,加装滑轮组、直到最后制作带转轮箭匣的床弩,射程和射速两大优势兼具。

前后折腾了整整三个月,最终定型了三种连弩,两种用了威力最大的反向弩设计。单兵使用的神臂连弩,取“弹匣”式设计,一匣10支箭半自动连发,射程基本不变。四个人操作的中型转轮拨弦连弩,取“弹鼓”式设计,可以有专人背箭匣更换,按射速设计成一匣60支箭,最大射程500米。

大型远程还是选了三弓床弩,毕竟反向弩经过实验发现增加的是破甲威力,而不是射程。三弓床弩两正一反,正负弓射击时互相抵消,有最高回弹效率增益,能无限射轻箭,就是箭越轻射程越远,完全可能超过史书记载的千步,由十个人操作,也是转轮拨弦连发,取“弹链”设计,一条300支箭。

在整理研究《海岛算经》里,得出了和后世外国学者一样的结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测量法义》里的测量数学并没有超过《海岛算经》,徐光启和李之藻也确实使用欧几里德几何里的平行线和相似形理论研究《海岛算经》,沈飞也借用后来吴文俊论文观点指出这些论证方法是古代没有的,用刘徽的出入相补理论才能还原《海岛算经》的本来面目。数学研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古代数学著作整理研究不应该用当时没有出现过的方法。

经过了一个多月,数学著作的整理研究编辑已经差不多了。蒋发、陈王廷、邢怀喜三个人也来报到了,沈飞也想处理一下,并且尽快开始和王徽的一些合作项目。不过徐光启和李之藻还是缠着他研究各种数学问题,沈飞实在忍无可忍,最后发了狠,给他们挖了个坑,把《昆仑》里天机十算的第十题,没有一般解的四次以上任意次方程“元外之元”题目拿了出来,果然转移吸引开了徐光启和李之藻的注意力,这才脱身出来。

阅读签到诸天从笑傲江湖开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83445.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