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 24 章 明末农民起义1

  • 作者:八扇屏风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2-05 22:22:38
  • 字数:6932字

***

贞观十七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悲痛的一年。

一晃竟然过了十年了。

咸阳宫里,秦始皇的心情很不错。这些年,他不再服用丹药,而是延请各地的神医来给自己定期诊脉,寿数竟然活过了天幕当初断言的时间,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

被投放的各个时空,云朵久违的开始聚集起来。

走,看看后世还有什么热闹!

这些年下来竟然在慢慢的平稳过渡。

今天他打开开始修建直道,等修好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应该会更好一些,到时候再进行抽查与调整。

先是让他又爱又恨,却可以安心依仗的魏徵魏侍中去世。接着,他的两个儿子齐王和太子竟然接连谋反!

不过他也记着天幕的教诲,努力让自己调整心态,爱惜民力,要戒骄戒躁。

内侍来报异象的时候,他精神一震。

齐王那个傻子废物且不说,太子真的让他很心痛。虽然只是在谋反未遂的阶段,但他不明白他好好一个大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是因为他的观音婢去世的太早,让承乾缺失了母爱么?还是因为腿疾后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关心不够?

然而都是一母同胞,为了储位,他最喜欢的嫡次子青雀竟然能说出杀子立弟这种狗屁话,实在让他失望透顶。最后,他只能选了贴心的小儿子稚奴来当太子。

他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还有许多事情想做--比如清剿漠南地区,比如西边那一大片区域他都很感兴趣,比如阿房宫这么多年还是只有一个地基……

洪武三年,应天紫禁城。

朱元璋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

十年前,就在这应天城,天幕断言了他真龙天子的身份。虽然陈友谅、察罕帖木儿等人得

知消息后,确实联合起来要围剿他,但来投奔他的仁人志士更多。

时间线变动了,他却更快的取得了天下。

今年,刚刚完成了第二次北伐和西征,他的大明已经占据了全部汉地。

现在正是他要和朝臣商议,做一些基本国策的好时机,便回想起当初收到的那封私信回复,提醒自己不要犯什么错误。

第一条便是抨击殉葬制度。

嗯……他现在还健壮的很,不需要考虑这个。不过大元是有一些殉葬的成例的,难道他死的时候也继承了?

这个好办,现在人口凋敝,连寡妇他都想鼓励再嫁,怎么会舍得青年妇女殉葬呢?直接下一道旨意废除了就是。

第二条是设立了十大不征之国……朝鲜、日本、安南……

是了,天幕中那个后生女娃似乎不是很认可这种统而不治的朝贡体系,她似乎非常推崇实控。也不知后世出了什么大变故,才让这女娃如此忌惮这些弹丸小国,他们还能翻天了不成?

说实话,这些地方征伐下来似乎价值也不大,师出无名朝臣的反对会很激烈,他也不能穷兵黩武,现在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彻底击碎北元,他才能安心睡个好觉。

既如此,他就不再列什么不征之国,后世哪个儿孙若有志气,便去把他们拿下吧,也不枉这私信指点一番,免得后世受苦。

宝钞、卫所、户籍……他一条条的凭着记忆写下来,然后在心里慢慢分析……

正在沉思时,内监来禀告异象,他霍然而起,心道:终于来了!

十年了,他以为以后不会再有了呢。

[各位小宝贝们,有没有想我呀~你们宇宙无敌可爱的up主画戟又来啦!遨游历史长河,畅谈古今因果,我们今天来讲农民起义系列的以后一集--明末农民起义。]

“咔嚓……”

这是朱元璋心碎的声音。

李善长等人正喜滋滋的赶来想和陛下一起看天幕,结果刚到门口就听到了这句,简直想转头就回去。

但也只能想想,于是他们几个只好硬着头皮过去。

刚要行礼,朱元璋就摆摆手:“不必虚礼,都坐吧,让咱听听到底怎么回事。”

[明末,要我来说就四个字:一笔烂账。

如果再换一句话,那就是六个字:没救了,等死吧。

属于朱元璋重生,来当皇帝也不行的那种。]

被点名的朱元璋刚要喝水,听了这话差点掀了茶杯,室内一片肃静,大家都低头装死,谁也不敢说话。

咸阳宫的秦始皇却来了劲头:有多差?有多烂?比当初的秦末还差么?快让朕听听!

反正大秦现在不可能二世而亡了。

[明末的溃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的、制度性的烂,不是一个天降伟人就可以解决的。

up主看过几篇明末的历史争霸,小白纯爽文不提,正经的那些,就算是穿成崇祯本人或者朱家太子

,套路也差不多都是先敛财,然后养兵练兵,不管外面洪水滔天,先要找一个根据地发展,撇开现有的官僚系统,发展一套自己的执政班子,然后再出去打那些起义军、军阀和鞑子。

你说,这跟起义重新打天下有什么区别?

可想而知明末的社会和朝廷是一副什么鬼样子。

就算是李世民来了,他可能也分身乏术吧,有没有太太写李世民穿明末的啊,我还真挺好奇的哈哈哈。]

李世民嘴角弯起了弧度,看来他确实是后世帝王的标杆,天幕总拿他来举例子。

[扯远了,回归正题哈。

就像是唐末的隐患80%能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一样,我觉得明末的隐患50%能追溯到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

应天紫禁城,永乐元年。

虽然自小生活在这,但朱棣住在这乾清宫里还不大习惯。

刚出现异常时他也吓了一跳,虽然藩王造反不好听,但他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重来一次他肯定还是要选择起兵的。

但刚当上皇帝就有什么不好的天象……那对他来说可以大麻烦,这些文官嘴里可不饶人!

不过看了两息他就明白了过来,赶紧让钦天监去编好话,自己则叫了心腹来,一边听一边商讨之后的对策。

明英宗?应该是他的子孙吧?

[明英宗啊,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吧,永乐大帝的曾孙,瓦剌留学生。]

哦,原来是他的曾孙,不过既然是和安史之乱相提并论,那肯定是个昏君。

他让人把自己的太子叫来,一起听听。

[他年少继位,接受的是四代明君经营后留下的大明,国库充盈,海清河晏,一派治世景象。

然而就是这种天胡开局,他竟然硬生生给玩脱了。]

朱棣看着大胖儿子走到自己旁边,抢先开口道:“听听,你的好孙子。”

朱高炽很委屈,他儿子才刚五岁呢,哪里管得着孙子什么样?再说,那不管怎么说也是他父皇的血脉,怎么能让他一个人背锅。

但胖胖一句话都不敢说。

[他不听辅政大臣的教诲,他妈孙太后也一味的溺爱,任由他宠幸一个太监王振,竟然叫他先生,让朝臣尊称王振为翁父,诸葛亮听了都得骂一句晦气。

王振说什么他信什么,一忽悠就有。这不就出事儿了嘛。

王振想给自己刷政绩,刷军功,正好瓦剌寇边,他就忽悠明英宗去亲征。

一个养在深宫妇人之手的少年天子,连杀鸡都没见过,如何能上战场?亲征也不要紧,那时候永乐朝的诸多将领都还健在,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安排,自己乖乖当个花瓶摆设去见识见识,学习学习,也不错。

但他偏不,他就听王振的话,王振简直快出口成宪了。]

[先是调令匆忙,准备不足,大家都饿着肚子呢,武器装备也不合适,就这么出发了。粮食不够不不是很要紧,因为离得很近,到了地方再就食也行,但王振哪里管普通士兵的死活呢?根本没有后续安排。

然后打仗不听将领指挥,战略战术全都没有,就自己在那里作死,回去的路上还要摆谱不进城,在野外露营。

是真把这儿当打猎春游了哈?

最后的结果就是,被也先围攻,二十万大军一下子覆灭,靖难之役的许多将领如英国公张辅等战死。明英宗本人被瓦剌的也先首领俘虏,简直大明开国以来的最大耻辱,和靖康耻差不多能放在一起的水平吧。]!

这次会讲什么呢?会提及到安史之乱么?这始终是他的心病。

***

凌烟阁立了起来,可里面许多陪伴他的、陪他打江山的老臣都不在了,他只能站在画像前缅怀。

世事多艰难。

沈偃月忙碌了一晚上,终于松了一口气,把准备了两个星期的的最新一期视频发出去。

不论如何,他还是大唐的皇帝,还是万千臣民的依靠,他更要为后世子孙计!

他在黄河上游种了许多树,即使有一天大唐没了,也希望黄河两岸的百姓少受一点苦吧。

天幕不期而至,李世民赶紧宣了大臣一起看。现在能跟他说两句话玩笑话的人已经寥寥了……

虽然科举还没法举行--纸张实在不太好造,现在只能做一些灰黄的草纸,没有做出来当初他看到的那种洁白又柔软的纸张,但他选拔各级官吏,又广置学宫培训吏员,效果还不错。

再后来,他听从萧何的建议,把自己那些其他的儿子封在边疆各地养着,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好歹有个名声在那里震着。

阅读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9216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