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 50 章 明末下7

  • 作者:八扇屏风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2-05 22:22:46
  • 字数:7350字

【隋唐时,朝廷是与门阀世家共天下。

后来经过不断完善的科举制,与黄巢、朱温的物理消灭,门阀渐渐落没。自两宋开始,文官集团为代表的乡绅士大夫成了新的食利阶级。

up我有一个暴论,他们常说的“与民争利”中的“民”,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宗族。

至于那些老百姓?

那么,对于明朝大部分的官绅士大夫来说,什么是民?

他能不知道那些县官吏员有多为害乡里么?

殿上的文官脸色也很难看,因为他们有点恼羞成怒。

【就算他们大明的开国皇帝就是这样的卑微出身,就算他们亲眼见过蝼蚁的怒火可以毁天灭地,但他们依旧不愿意吸取教训。

不过,在up看来,这个阶级从根上就有点歪。】

顾炎武本身就是一个江南生员,能让他痛骂自己的阶级,可见他们勾结在一起,有多胡作非为了。】

朱元璋心里也是一沉。

虽然有些词没听过,但是大家都明白,天幕又在骂他们!

【也不知道是不是赵匡胤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得国不正,还是赵光义烛影斧声篡位而来心虚,总之有宋一朝可以说是重文轻武的巅峰。

皇帝,对于士大夫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历朝历代都在头疼的土地兼并,宋朝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不做任何限制。士大夫就在这种宽容到放纵的环境里蓬勃发展,自由扩张,直到代替曾经的门阀,垄断了知识和土地,成为改朝换代屹立不倒的存在。

明朝灭亡后,著名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就说过,明末三大害:胥吏、生员、乡绅。

朱元璋不是崇祯,所以李善长一话不说,立马跪下,当场表演了一个声泪俱下:“陛下,老臣随陛下十余年,绝无此心!”

反应速度之快,把宋濂和刘基都给干沉默了,一边附和一边心想:要不人家李善长是开国六公爵呢,瞧瞧这应对。

朱元璋亲手把李善长扶了

起来,安抚道:“先生的忠心,咱怎么会怀疑!”

先生,还是早年朱元璋对他的称呼,李善长略略放下心来,同时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赶紧和这帮文官做切割?

总感觉天幕会说出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因此虽然南宋灭亡的时候,江南那些士大夫一个个哭的跟死了亲娘一样,但大元来了,他们忽然觉得……真香!】

朱元璋心里冷哼一声,真正忠心的,早在崖山蹈海而亡了。

【朱元璋说过:“元以宽失天下。”

这个“宽”,可不是宽仁,而是宽纵。因此江南士大夫猛然发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啊!

元朝统一中国后,对原本的南宋地主所施行之政策,与原来对待北方金朝的政策是很不相同的。

金朝贵族在北方不仅霸占了许多官地,建立了大片庄田,并利用其权势,大量占夺民田,据为己有。这些被豪夺的民田,区域甚广,河北、山东乃至河南,无不囊括。

当蒙古贵族灭金后,对当时北方原金朝的贵族,也采取消灭的政策,没收了他们的全部土地,分赐给诸王贵戚。】

【可忽必烈在元军下江南之前,已深深感到蒙古贵族此前,在北方那种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是行不通的。为了统一汉地,必须实行“汉化”。

毕竟他和阿里不哥争大汗的时候,已经失去漠北老家蒙古贵族的支持了,所以汉人这一块,他的好好拿捏住。

因此,平定江南后,元廷对江南士大夫特别好,好的都无视了蒙古制定的那“四等人”潜规则。

首先,就是对江南地主的特权不加干涉,相反还予以保护。

元廷对江南地主采取“一本于宽”的政策,他们不检核隐匿的田土,不愿意开罪于他们,甚至在现在的苏州一带,还将一些官地拨赐给一些豪绅。所以到了明初的时候,老苏州豪绅之家觉得朱元璋是个不仁不义的反贼,嫌弃的很。

其次,就是赋税,收的比南宋轻。

最后一个就是,元廷是真的不管他们,随便的讲学与议论时政,创作环境想当轻松。

想想也正常,咱们之前说过,范孟把反诗都写在衙门墙上了,蒙古大爷看都没看懂。

可以说,元廷对他们百般拉拢,就是希望元廷能在江南进行“长治久安”的统治。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江南地区的豪绅之家不再排斥异族统治,开始和蒙古人通婚,继而渐渐改变了汉家的风俗和语音习惯。搞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得不三令五申的用铁血手段,要求大家“去胡风”,正汉家衣冠。】

李善长听到这里,稍微安心一点点。

天幕处处说的都是江南,江南那是张士诚余孽,跟他们淮西帮有什么关系?!

【大约是在元廷手底下过得很舒服,元朝灭亡的时候,他们再一次哭的像死了亲娘。

本来想再遇到一位恩主明君,结果朱元璋一顿操作下来,他们猛然发现,这位可不像以前

那么好糊弄。

这一回可不止江南了,整个南方都有很多心向大元的官绅,对朱元璋严厉的政策非常不满。

∵本作者八扇屏风提醒您最全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尽在,域名[(

但打又打不过,他们只能搞点暗戳戳的抵抗。

你朱元璋再厉害又怎么样?还不是需要我们士大夫来做官治理天下?我们,就不给明朝当官,略略略……】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出现了一只不知道什么品种的狗,正仰着头冲着他们吐舌头,差点憋不住笑。

想着最近发生的事情,心里也算出了一口恶气。

【湖南茶陵,有一个叫李祁的人,他是元惠帝时的进士榜眼,官职翰林学士。元末天下争霸的时候,他就隐居在江西永新的山中。明朝建立后,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李祁理都不理。

最忠心于元朝的还要数丁鹤年,他是元末的著名诗人、文学家,现在北京老字号“鹤年堂”的创始人。

他们家虽是汉人,但连续几代都出仕大元,忠心耿耿。元顺帝从北京逃跑后,这丁鹤年悲痛欲绝,晚年就修行佛法,躲在山中,以为父守墓的借口,誓死不接受明朝的官职。

一次次被人拒绝,我们八八也是有脾气的。

当时有个大儒叫夏伯启,朱元璋征召他们叔侄一人来朝廷任职。】

这件事就发生在前不久,殿上众人自然知道。

【这夏伯启也是个狠人,他为了不给大明当官,一咬牙把自己的手指头给切下来了,然后以残疾为名,拒不出仕。朱元璋忍无可忍,把他们俩给抓了过来。

然后问夏伯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叔侄一人身在何处?

夏伯启头很铁啊,直接回答:因为红寇作乱,所以在福建隐居。

啊这……这就是跳着脚的作死。

“红寇”是当时对红巾军的蔑称。这基本就是指着大明皇帝朱元璋的鼻子骂他是乱臣贼子。所以最后求仁得仁,被杀了。】

宋濂小心翼翼的安慰道:“陛下,些许不识王化的欺世盗名之徒,根本不配称为儒生,陛下不必为这等人烦心。”

【那么出仕的这些就是一心一意为大明,为汉家天下么?

宋濂,大家都学过的他的《送东阳马生序》吧?一个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榜首”的男人。】

李善长心里纳闷,陛下什么说过这话?开国六公爵里面我是唯一的文臣,榜首怎么也应该是我!

什么?勋贵不算在文官里头?

哦,那没事了。

而宋濂的第一反应是一喜,他的文章流芳百世了?然后马上意识到,这时候提他准没有好事!

【宋濂致仕后,在他的著作《宋学士文集·危公(素)新墓碑铭》中,所叙危素之行事,全部用的都是元顺帝的至正年号,不用干支。比如有一处是“一十八年闰七月,元顺帝北奔”。

这里的一十八年,显然说的是至正一十八年。可当时朱元璋已经称帝建国,是为洪武元年。

最过分的是文集的另一处。

宋集《孔公(克坚)神道碑》中,写道:“(至正)一十八年,皇上(朱元璋)手诏趣公入觐,待以宾礼而不名”。

好家伙,你写朱元璋称帝后的事儿,用元顺帝的年号。属实有点大不敬,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怀念前朝。】

朱元璋冷冷的看向宋濂,脸上就写着两个字:解释。

宋濂心一横,不卑不亢的说:“陛下,此为未发生之事,臣无可辩驳。”

天幕上说的两句话,一个是他致仕后写的,一个是孔克坚死后写的。前段时间陛下还召集孔克坚来南京呢,都是没影的事,他解释啥?

朱元璋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这样吧,以后你写的东西,咱都让锦衣卫拿来看看,是不是天幕冤枉你了。”

宋濂:……?

【上面说的那个《孔公(克坚)神道碑》,是给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写的,这位才更是重量级!】!

【门阀一言不合就可能造反,杀得天下大乱,形成割据。相比起来,他们对于一个稳定的王朝来说,危害小得多。士大夫们所代表的文官,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与皇帝争夺权力——他们只是希望宝座上坐着一个听话的人形图章而已。

至于治国,交给他们就好。】

但他们和门阀不同的是,他们是一个个小家族汇聚成的大集体,繁杂而凌乱。门阀有部曲有私兵,而他们顶多有些佃户和恶仆,武力值基本为零。

所以相比门阀,他们格外的保守、懦弱、敌视武将。】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朱元璋对于“什么是民”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文华殿的大臣在考虑要不要集体请辞?

他们真的很生气!

这样批判他们,简直有辱斯文!

蝼蚁草芥尔。】

朱元璋脸色很难看,因为他自己就是那原本的蝼蚁草芥之一。

阅读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9216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