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 53 章 明末下10

  • 作者:八扇屏风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2-05 22:22:48
  • 字数:8038字

【很多人认为,在大明,因为有士绅优免,所以士绅就完全可以不交税,过得相当滋润,觉得朱元璋对他们这么好,怕不是个傻子。

我只能说,八八委屈。】

因为他知道了这个血统有问题的假衍圣公,未来不仅会投降别人,而且投的非常利索,跪谁都可以,就是不愿意跪他这个朱家皇帝!

突然,一个疯狂的念头涌上了他的心头——

崇祯脸色铁青。

【首先要说的,就是许多人听说过但其实不甚了解的一项制度——士绅优免。】

首先这个想法一定是不能说出来的,不然就是和天下读书人作对,他能活多久都不一定……而且就算他们同意了,那派人去抄家也不一定会给他留几个钱。

不行,要不回头还是先好好扶植一下东厂吧?让他们养一些可靠的力士和番子,偷偷把这件事给做了……然后他重新在皇庄里养兵,天幕说过,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好的带兵人选,又是文官出身,不怕这些人反对。

这个制度,是当初他还没当上吴王的时候,就和李善长商量,在应天实行过简略版的。后来登基称帝后,又在宋濂、刘基等人辅佐下,渐渐完善。

这一次,他一定不会那么傻了。那个什么李自成来了,大不了他就跑去凤阳!

士绅不要朕,朕就去找红巾军!

他盯着这三个人,微微眯着眼问:“朕是个傻子?”

“此乃千古善政,臣等如何敢愚弄陛下!”

朱元璋没听说,但他知道天幕之所以这么说,定然是后世这制度出现了天下的纰漏。

崇祯顺着思路慢慢的想着,竟然也琢磨出一套他认为可行的方案来。

么下雨,入了夏之后却暴雨不停,华亭那里的入海口又没有疏通,眼看洪灾就要起来了。”

朱高炽的言下之意,是说松江府的灾情是真的,地方要求减免赋税也是应有之意。

但朱棣知道,松江那地方,和苏州府一样,从上到下都被各种大小乡绅把持着,这灾年,怕不是他们又到了他们大捞特捞的好时候,还有脸跟他这个皇帝提不交税!

朱棣很不高兴!

【为什么会造成后来那种普遍的违法行为呢?】

【明初时候,根据民众经济情况,分别承担不同的杂役,比如有钱的就承担地方衙门送往迎来的酒席,没钱的就去给衙门当自带干粮的民夫修桥铺路。

设想一下,你好不容易作为小镇做题家,经过层层内卷上岸,获得编制,进入市委、省委,甚至是中央部委或者央企工作,然后老家县城领导给你打电话,让你回家参加街道办事处的志愿者活动。

这合理嘛?听上去是不是很离谱?

所以说从秦朝商鞅变法以来,高官都是免除这些低级徭役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是要比服徭役更大的贡献。

而大明就是把这个范围从一般的高官扩展到生员身上,从你有了功名开始,就按照等级有一定的优免额度,给家里省钱甚至赚钱。毕竟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脱产读书的不容易,教育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笔大花销啊!】

朱元璋点点头,这正是他当初设计优免的原因,两宋是把这部分钱都拿去养恩荫了,朝廷在册官员里,竟然有一大半是光拿职称和俸禄,却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官二代。

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养普通生员。

【所以地方衙门会把自己这衙门全年所需的杂役做了一个预算,然后把这笔预算平摊到全县所有成年男丁的头上,全县男丁每年交这一笔钱,然后地方衙门雇人服全年的杂役。

这一过程就是杂役折银,而后来就把这个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徭银”,又简称“丁银”,也就是民间俗称“人头税”。

但因为杂役这东西没个定数,都是看衙门的心情。所以历朝历代中,徭役是远比田租更恐怖的存在。up虽然不喜欢司马光,但他有句话说的很对:“有因役而亡者,无因赋而亡者。”】

非只如此!

朱元璋想起来小时候的见闻。

他们村的一个老大爷,被官府拉壮丁去修官道,一修就是一年多。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回来了,还因缘际会得了二两赏钱。结果兴冲冲回家之后才发现,他家田地早就被县里的一个千户老爷霸占了,老婆子被生生饿死,貌美如花的小女儿也被逼着当了小妾。

一整个家破人亡!

【地方衙门乱摊派是绝不敢摊派到士绅身上的,也不敢摊派到他们名下佃户头上的。不然老爷们靠什么来种田?

那就只好苦一苦普通百姓,把钱都摊派到他们身上。

所以许多自耕农,甚至是小地主愿意主动把田地卖给

那些士绅,叫做“投献”。

这一部分人,跟那些真正的佃户不一样,他们买的是田皮。

?本作者八扇屏风提醒您最全的《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尽在,域名[(

所谓“田皮”、“田骨”,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自耕农把“田皮”也就是所有权卖给士绅,自己保留经营权。

这不是自甘堕落,甘心为奴,实在是被逼的无奈。假设一个自耕农有十亩田地,每年收益十两银子。

但各种正税、杂税、人头税等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要交八两,辛苦一年自己只能剩下二两,将将够吃饭而已。

还不如把自己田地的“田皮”,也就是所有权低价卖给那些,自己保留“田骨”,也就是经营权,然后全年十两银子的收益和士绅对半分账,朝廷的田租由官户缴。

这样一来,自耕农虽然看上去当了佃户,可实际上每年还能多赚三两银子。

所以,为什么说中了举人就改换门庭,是“老爷”了,就是因为举人有一定的优免额度,可以接受亲戚朋友把自家田地挂在他们名下。这样举人老爷每年躺着就能收一半的田地产出,而亲朋好友也躲避了地方的苛捐杂税,能多留下几两银子,算是双方各取所需。】

崇祯显然有些震惊。

什么“田皮”“田骨”这种东西,他以前从来都没听说过。

他只知道那些黄册、鱼鳞册也多年没有更新过了,数据都是糊弄人的,却没想到民间已经发展成这样了。

那岂不是说,就算更新了黄册鱼鳞册也没用?

【可这样发展下去,举人迟早成为进士,优免额度更多。而进士做官之后会利用自己的人脉、职权进一步加大自己的优免额度,远超法律所规定的范畴,甚至是他名下的土地全免,没人敢去收税!

但是,地方衙门毕竟有那么多人要靠摊派吃饭,如果一个县绝大多数的地都是一个或几个这种士绅家里的,那么县官只能好声好气的和士绅谈判,商量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金额出来。

当地士绅也不可能真的一分钱乱摊派都不交,因为他们也知道要是把地方官逼急了,一份弹劾奏章递上去,那是给自己家族当官的人惹祸。但以此为由,勾结地头蛇一般的胥吏,拿捏地方主官,是一件十分常见且轻松的事情。

比如嘉靖末期的内阁首辅徐阶,松江府华亭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海,因为斗到了赫赫有名的大奸臣严嵩而青史留名。

徐阶是中产出身,他出生时父亲只是一个小县丞。但等徐阶考上进士、进入内阁后,徐家就一飞冲天了,一直到隆庆二年徐阶致仕,挂靠在他家名下的田产高达二十四万亩!】

朱元璋咬牙切齿:“二十四万!好大的狗胆!”

【姐妹们,二十四万亩是什么概念?那华亭基本就是他家的了!

所以到了夏秋两税的时候,华亭县令很省事儿,只要态度谦卑的去徐家要饭,人家满意了,就给你办的明明白白。】

朱高炽有点难受:“天幕……有辱斯文吧?”

怎么能说他大明的官是去要饭的呢?

朱棣冷笑:“那你说,不是要饭的是什么?要我说,连要饭的都不如!乞丐跟你要不到可以去求别人,这华亭县令要是得罪了什么劳什子徐家,他能去求谁?就是跪也得把赋税给凑齐了。”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随着大明对士大夫的把控越来越松,发展到后来,那关于士大夫的税,基本上是一份也别想收上来。】

没错!崇祯恨不得拍桌子给这些大臣画重点。

【甚至于,装着许多货物的大船,只要船上有一位进士甚至是举人,那这一船货就不用交过路费了。

真是太暖心了。】

“岂有此理!”朱棣又生气了。

在他手底下,不交税就去死!

【宋朝开始,为了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就开始严格限制地方的财权,将地方的税赋解送去中央,地方只剩下发点法定编制工资的钱,看你还能割据当土皇帝?

但这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钱实在不够花。

不说吃拿卡要等灰色行为,就是正经的养师爷、养胥吏,还有祭祀、修桥补路、办社学等政府职责,那点钱就完全不够。

地方的编制越来越小,但事情越来越多,留存的钱越来越少,可要养的编外人员越来越多。

那怎么办?只能疯狂摊牌徭役。

摊派徭役钱就要靠士绅,就像是华亭徐家那样,乡绅基本把持了地方的赋税。

什么叫跪着当官的?不跪也没办法。

跪的久了,地方官员就通过手下的胥吏和那些乡绅勾连在一起,收上来的钱“豪绅的如数奉还,百姓的三七分成”。】

朱元璋沉思起来,莫非这也是他的锅?!

朱棣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大胖儿子道:“松江府今年请求减免赋税?”

朱高炽操持这些具体的政务,因此很了解,赶忙说道:“松江今年先是春天干旱,没怎

【朱元璋设计的税收制度很简单,就三大部分:田租、正役以及杂役。

田租也叫田赋,就是根据地里的产出来纳税。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你种地收成后也得把一部分收成上缴。

【基于“天下文脉”衍圣公这个德行,我们可以好好看看明朝士大夫和皇帝闹别扭的一生。】

正役,又称里甲正役,按里甲编户轮流承担,这些编户每十年一轮应役。

而杂役,就是那些与正役无关的徭役,统统都可以称为杂役,也就是无偿给官府干活。杂役是按照地方衙门的需要可以随时增加的。

大明规定的士绅优免,免除的就是杂役这部分。所以,那些以各种名义、用各种方式不交田赋和徭役钱的,在大明统统都是违法行为!】、

既然这衍圣公都是假的了,那不如以这个为名头,抄了现在这个衍圣公府,拿钱拿地给他这个亡国之君养兵算了!

他看了看殿下那些恼羞成怒到有些呆滞恍惚的大臣,不停的在心里盘算着。

阅读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9216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