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恐怖 > 大唐第一暴君

第1005章 和约初定(四更)

  • 作者:水木文人
  • 类型:恐怖
  • 更新:2022-02-15 23:37:43
  • 字数:4350字

王承休想也不想便点头道,“可以。”

其实他想着干脆运到大唐算了,但郭崇韬主动说了,他自然不会反对。

想来朝廷是不会签的。

郭崇韬听闻摸着胡须笑着说道,“王正使勿急,今日的谈判内容,本官还得让吾皇汇报,这要耽搁些日子。

签订和约?

这样一来,你们也能放心,运输也会很方便,你们觉得可否?”

一旁的李蔼听闻就有些不乐意了,当即反驳,“李副使这是信不过我大唐?我大唐威压四方,岂会做言而无信之事?”

憋了大半天没说话的李蔼,此时好不容易找到机会,也想在树果使臣这里找到一丝成就感。

到了这里,谈判基本上都没什么大问题的。谈的内容并不多,蜀国这边在大唐的威逼恐吓下,答应地很爽快,自然省时间。

李蔼并不知情,所以不知道朝廷的确是想反悔。即便是李蔼跟郭崇韬来往较多,但后者也不会把这事透露出去。

郭崇韬故作思考,然后提了一个建议,“若是你们担心,可以先把这些贡赋先行运至兴元府屯放。待我大唐跟你大蜀正式签订和约后,你们再把贡赋从兴元府运到京兆府。

结束谈判后,郭崇韬三人便急匆匆地赶往紫微宫面圣。

因为带着李蔼,自然不会提之前重臣议事的内容,只是提和约内容。

看着和约内容,李柷心想这蜀国也太没骨气了,居然答应了。或许蜀国会在第一条和第二条上面阳奉阴违,但这事传出来还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听完李蔼的话,郭崇韬和李嗣源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又快速看向其他地方。

有人说这个调查也太快了吧。

其实并不快,因为这本就不是从头开始调查的。

御史台的御史既然敢弹劾此事,说明手中掌握了不少的证据。这里面涉及的官员大多都是郭崇韬一系的骨干官员,除了豆卢革这个礼部侍郎外,还有多名五六品官员,这都是朝廷的中坚力量。

李嗣源为了削弱郭崇韬的力量,自然出了不少力,所以弹劾之后的调查非常快。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也跟着调查复核,御史台自然不会胡来,此时的吏治也没坏到那个地步。

大理寺和刑部根据这些官员所犯的罪,把应处置的结果都一一列了出来,在判之前,便先给李柷过目。

判好判,毕竟《唐律》摆在那里,只是其中的度,刑部和大理寺都不敢擅自做主,特别是大理寺。

李柷拿着名单看了看,神色严肃,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涉案财物超过一万贯的,直接判处死刑。一万贯以下的,该贬职的贬职,该流放的流放,所涉案的财物都应如实追回,收缴国库。

朝廷刚还都洛阳,就闹出如此大的意见贪腐案件,必须引以为戒,让整个大唐的官员看看,谁敢贪赃枉法,朕定会严惩。”

杨赞图和王钧听闻,脸色微变,连忙行礼,“臣遵旨!”

这样一来,豆卢革肯定要被处死,除此之外还有几名官员也是如此。剩下的官员,除了少数几个可能只是贬职外,其他的估计都是流放。

而且这案子牵涉的可不只是这几十名官员,还有不少下面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死流放。

这也成了这几年朝廷审理案件的一个风向,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一律流放,根据罪名大小,来决定流放的远近以及时间。

很简单,边关缺人,李柷也不可能把这些人都杀了。他也给这些人一个活命的机会,至于到了边关,你能不能活下来,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流放的犯人到了边关可不是去玩的,要服苦役,也会限制自由。若是遇到游牧民族以及匪寇的劫掠,有可能还会丧命。

“这些案子,大理寺后面一段时日辛苦一下,抓紧审理出来。不要遮遮掩掩,该怎么判处就怎么判处,但必须要真有律可依,公正判决。

朕会让锦衣卫旁听审理,不过也不用担心,锦衣卫并不会干涉审理。”李柷看向王钧,提醒了几句。

这其实就算是三司会审,大理寺审理的时候,御史台和刑部也会派人参与。至于锦衣卫旁听,就是充当李柷的眼睛,毕竟御史台的权力大于刑部和大理寺,锦衣卫去,更多的是监督御史台。

当看到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的调查结果,李柷依然大吸了一口冷气。

涉及的官员多达八十多人,上至四品官员,下至九品官员。牵扯出来的涉案财物多达六十万贯,而豆卢革一人便涉及十万贯,这可是一笔巨款。

对于郭崇韬更改第四条内容一事,李柷也未怪罪。反而觉得这是一条妙计,他想着若是后面把这个消息告诉朱友恭,对方会是什么反应。

蜀国既然已经决定签订和约,那么之前商议的事就可以开始了。现在调动军队倒是早了些,不过粮草却可以先行运送到前线。

郭崇韬见王承休答应更改后的四个条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总算是完成了这件事。

和约的事情朝廷这边处置的很快,只需要李柷点头就是,内容这些,内阁也都看了,但并未多说,本来就是一个形式,用于麻痹蜀国的。

大唐这边回复后,王承休这位蜀国正使便急匆匆地带着使团离开洛阳,想来是被郭崇韬的下马威吓到了。

在跟蜀国谈判这段时间,以豆卢革为首的官员走私官盐、酒水案也都有了结果。

待和约内容定下后,王正使需把合约内容带回贵国,然后以国书的方式上呈给我大唐。同时需要把第一年上贡的五十万贯铜钱和五十万匹绢同时运来,然后我大唐便会承认和约内容,并互换国书。”

听着倒像是那么一回事,可李旻听闻却是眉头微皱,“郭大学士,大唐未在国书上盖上印玺,我们不可能把第一年的贡赋运抵大唐。若是你们反悔,我大蜀岂不是白白吃亏。”

阅读大唐第一暴君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3709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