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国潮1980

第一千九十七章 人心所向

  • 作者:镶黄旗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4-03-28 00:18:04
  • 字数:6796字

因此方方面面综合来看,也的确没有多少地方比这里更合适的了。

其次需要的是行政手续,宁卫民有乔万林帮忙,这方面同样不难。

于是说干就干,几乎是马上就开始兑现承诺,紧锣密鼓的操持起来。

办这件事,首先需要的是地方。

而且为了避免再出现常玉龄去世这样意外和损失,他深感时间的紧迫性。

再加之小院建筑规格也高,远超普通官宦住宅,对外人而言很是唬人,绝对会以为是级别很高的官办机构。

并且因为那小院是三进院,房子挺多,还能一举两得,一处两用。

大可以同时挂上“宫廷饮食研究会”和“京城工美行业传承文化资料汇编部”两块牌子,丝毫不显空间局促。

他就言语了一声,没几天,两个文化组织的注册手续,就通过区文化局的审批落地了。

院子在东四四条,距离故宫和全城最主要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和办公机关都很近,异常方便。

就这样的黄金地段,那本身就是牌面。

而这时,宁卫民甚至还没来得及把基本的办公家具订好。

就看他办事这效率之高吧,别人最发愁的问题,最难过的关隘,于他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但即便如此,还不算得什么,大多数人最感头疼的资金,才是宁卫民的强项。

最关键的是那院子的地理位置还好。

全然一副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惊天动地的大干一场的架势。

或许也是因为他的财大气粗,压根就没把钱放在眼里的大手笔吧,这么多的钱没眨眼就扔了出去。

别说故宫的专家和末代王爷夫妇都认为他真要做事,待遇也挺好,欣然接受了他聘请邀约,纷纷加入。

就是对于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工作,也进行得顺利异常。

实话实说,这几年下来,京城的高级知识份子已经不是那么金贵了。

由于从1981年开始,年年都有大学生毕业,导致大多数的机关单位都是超编严重。

所以即便是大学生,如今要想留京工作捞份体面的工作也不那么容易了。

何况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粮票体制的率先松动,这也进一步促成京城形成了“北漂”一族。

其中不仅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包括那些心怀远大抱负,具有较高文化,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

这些人甚至有许多原本是有很稳定,很不错的工作的,但为了想要当记者、作家、画家、演员、摄影师不惜辞职。

京城作为全国文化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不满于现状的有志青年。

所以这一切都让京城的就业形势更严峻了。

而对宁卫民来说,聘请高学历的人已经不难,远比头几年容易多了。

许多人并不在乎他提供的工作,有没有正式编制,是不是铁饭碗。

反而不少人对于他能够给出远超过机关单位一倍以上的工资惊喜不已,干劲十足。

如此一来,也就在十天半月里,宁卫民就把两个文化机构的基本架构给搭起来了。

而且说来也巧了,这个时候,正好霍延平帮他和电视剧制作中心牵线的事儿也有了眉目。

制作中心那边同意派一个负责人与他见面谈谈,认为价格合适的话,还可以把刚刚在内地和港城热播完的《红楼梦》海外版权卖给他。

于是宁卫民就借着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诚意和实力。

不但开价就是四十万美金,给霍司长壮了脸,让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负责人非常满意。

而且还顺势提出了自己想要为京城工美行业拍摄纪录片的想法,从而获得了这位负责人的看重与认同,争取到了制作中心在拍摄和制片方面的技术支持。

要知道,这《红楼梦》电视剧总共三十六集,总投资可是高达六百八十万元呢。

就为了拍摄这部电视剧,《红楼梦》剧组甚至按照原著的描述在玄武区南菜园搭建了一座大观园。

而日本的NHK电视台来购买此片,却还是把共和国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当成没见过外汇,也没有别的渠道外销的穷鬼,小气的只想出一千美元每集。

相比较起来,宁卫民这开口就是一个整数,十倍多的价格,可谓厚道极了,也大气极了。

只要有了这四十万美金,制作中心直接就能回收三分之一的制作成本,直接扭亏为盈。

那如何选择还用犹豫吗?

更别说宁卫民还有意要斥巨资,为工美行业拍摄大量纪录片、资料片的计划。

就是不说这年头制作中心的负责人也有书生意气,非常明白这种工作具有多么大的人文价值。

起码他答应了,从经济收获的角度也是好事。

绝对能让制作中心多点外快,改善一下相关从业人员的生活状况。

那还不是一拍即合,亲如一家吗?

所以对于宁卫民来说,不但以较为公平的价格为共和国的电视剧事业出了一把子力,截了NHK电视台的胡,免于让日本人趁火打劫,以低价买走咱们的精品电视剧。

他也为自己解决了拍摄影音资料的技术问题,为自己搞华夏文化海外输出奠定了基础,成功扩大了事业前景。

哪怕这些都不说,至少撮合此事的霍司长会为此欣慰,对宁卫民的大气赞许有加。

当然霍司长也就会更加放心地支持他,更加不惜力地继续帮他的忙了。

光冲这个收获,那就值了。

于此同理,很快宁卫民还利用了自己在出版业内的人脉关系,从几家大出版社请来了几位临近退休的老编辑,坐镇于此。

这些老编辑们太有经验了,带新人同时,很快就让案头工作进入了正规。

因此怕是新单位,大多数人毫无相关工作经验,但工作效率并不低,而且有效避免了重大失误的风险。

最后,宁卫民还说动了张士慧,同意他那已经快成家庭妇女的媳妇刘炜敬过来帮忙当个办公室主任,替他管理这里的日常业务,财务账目。

说白了,到这一步,该有的都有了,还有什么事儿办不成的啊?

为此,几乎所有参与到这项文化事业中的人,无不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欣慰和鼓舞。

尤其是那些老匠人,他们都惊喜的发现宁卫民对他们这身本事的看重和礼遇,都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好。

他们对未来也完全放心了,无论怎么看,宁卫民都会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不会让这件大事半途而废。

什么叫做不遗余力的支持啊?

这就是。

总之,老匠人们真的打心里激动了,许多人都产生出“士为知己死”的感受了。

按照大家伙的的想法,宁卫民这恐怕是要把全部身家都要贴在这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上啊。

所以大家伙的热情,也全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各自真是认真回忆自己的行业历史和演变,翻箱倒柜找当年的东西,更是好不藏私的打算把行业的诀窍,借这个机会对外公布,尽可能地留给后人。

甚至有人还主动张罗为宁卫民寻来了更多身怀绝技的同行,帮忙一起汇编资料,对于拍摄人员,更是从时间和精力上倾尽全力的配合。

也搭上这年头,各行各业开始了退休潮。

以勤行为首,许多老师傅、老匠人都从各自的岗位上退下来了,直接导致各个行业技术水准悬崖式下降。

然而大多数的单位领导,偏偏对此并不重视,很少有单位肯花钱返聘的。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的知名匠人不计报酬,完全自愿,来为宁卫民制作本行业的资料出把力气。

甚至不少早已经改行的人都经人介绍而来,表示如果宁卫民愿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他们就会重新恢复祖传手艺的。

那真是人心所向,一呼百应,在工美行业内部,声势越来越浩大。

不用说,得了这个结果,宁卫民可真是乐见其成,无比欣喜和满意啊,

达成所愿的他实在是忍不住想嘚瑟。

恨不得学着李世民的样儿,也仰天长笑,来上一句“天下英才尽入吾毂”。

(本章完)

不但给这两个文化组织各申请了两部电话,在报纸上张贴招聘广告,公开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来当文书。

还购买了两辆日本大发面包车,外聘两个专职司机。

在两个文化组织正式挂牌之后,宁卫民就把崔建和张嫱两张专辑的回款从松本庆子的事务所账户转了出来。

除了划给农院的钱,给崔建和张嫱每人分了三十万,其他的资金他一分没留,毫不吝惜地全部投入在了这个几乎没有经济回报的事业上。

宁卫民说的全是肺腑之言。

宫廷饮食研究会账上打了四十万,比原本说好的二十万足足多出一倍来。

京城工美行业传承文化资料汇编部更是给了八十万的巨资。

他还特别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这方面倒不用愁,宁卫民手里就有现成的房。

实际上,也仅仅只用了两天,他就让人把自己那个“皇叔小院儿”腾了出来,收拾利索,用于做办公地点。

阅读国潮1980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40486.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