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战国策

第85章 燕策一2

  • 作者:(西汉)刘向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4 11:44:03
  • 字数:11666字

王曰:“寡人之于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札2,曰有大数矣3,妻自组甲4,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仇国也,放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敢齐,则寡人奉国两委之于子矣。”

宫他为燕使魏

[原文]

“赵王如狼一般贪婪,一点也不讲情义,这是大王所知道的事情。再说,您觉得赵王是可以亲近的吗?赵国曾发兵攻打燕国,有两次都围困了燕都,以此胁迫大王,大王只好割让十座城邑去向他赔罪,他才肯退兵。如今赵王已到渑池去朝拜秦王,献上河间土地去事奉秦国。如果大王不去事奉秦国,秦国向云中和九原派出军队,驱使赵军攻打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再说,如今赵国对秦国来说,就好比是郡县一样,它不敢妄自动兵讨伐诸侯。如果现在大王事奉秦国,秦王肯定很高兴,而且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样一来,燕国西边有强秦的帮助,南边没有齐、赵的侵扰,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愿。”燕王说:“我身居野蛮僻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是成年了,智慧也仅和小孩一般,他们不能说出正确的话,他们不能做出有谋略的决断。现在有幸得到您的教导,请允许我让国家到西面去事奉秦国,再献出常山之尾的五座城邑。”

苏秦北见燕昭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锄耨1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匿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王曰:“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对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王之仇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仇以伐援国,非所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

1乱:因燕相子之而引起的燕国内乱。2说:通“悦”。

[译文]

[注释]

苏秦北见燕昭王

[原文]

1锄耨(nou褥):指锄草的工具。耨,小手锄。2札:甲叶,由皮革所制。3大数:指天道法则,犹言上天会有报应。4(bēng崩):穿甲的绳子。

[译文]

苏秦到北方拜见燕昭王说;“我是东周地位低下的人,暗地里听说大王的道德高尚、顺应人心,我没有什么才能,就私下里放下锄草工具来冒犯大王。到了邯郸,在邯郸所听到的,比在东周所听到的说得更好。我私下里抱定自己的志向,来到燕国的朝廷,在观察了大王的群臣官吏之后,更确信大王是天下的明君。”燕王说:“您所说的天下明君,是怎么样的呢?”苏秦回答说:“我听说,明君一定要虚心听取自己执政的过失,不想听自己执政的优点,我请求说一说大王的过失。齐、赵两国,是大王的仇敌;楚、魏两国,是大王的邦交之国,现在大王事奉仇敌讨伐援助之国,不会对燕国有利。大王自已考虑一下这种做法,就会知道计策的失误,没有对您劝谏的,就不是忠臣。”

宫他替燕国出使到魏国,魏王没有采纳他的游说,并且把他扣留了几个月。有个客人对魏王说:“何不听信燕国使者的话呢?”魏王说:“因为燕国发生了内乱。”那个客人又对魏王说:“商汤攻打夏桀的时候,希望夏朝发生内讧。因此发生大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如果发生小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珍宝。如今宫他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所提出的事情如果魏王能够听从,即使耗尽珍宝、土地,仍愿意去干。’大王何不召见他呢?”魏王很高兴,于是召见宫他,并让他返回燕国。

苏秦回答说:“天下有战国七雄,而燕国是其中最弱的国家。如果燕国独自出战,肯定无法取胜,如果依附其他诸侯国,那个诸侯国就会受到重视。向南依附楚国,楚国就显得益发重要起来,向西依附秦国,秦国就显得益发重要起来,依附中间的韩、魏两国,韩、魏两国就显得益发重要起来。再说假如燕国所依附的国家受到重视了,这个国家一定会使大王得到尊重。现在齐王是年老了,自恃自己的强大。向南攻打楚国五年多了,财物储备消耗也多;向西围困秦国三年,百姓困乏无力,士卒也疲惫不堪;向北与燕国作战,覆灭燕国三军,擒获燕国二员大将;又用剩下的兵马向南攻打拥有五千乘的劲敌宋国,包围了淮河、泗水之间的小国。这些都是齐王所要实现的目标,但是他们军民的力量,已经枯竭了,怎么能实现这些愿望呢?而且我听说,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征战,那么老百姓就困苦,士兵也疲敝不堪。”

[原文]

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3,可以为固;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巨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4,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以役矣,封内弊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王诚能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王矣!”曰:“内寇不与5,外敌不可距6。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注释]

稸:通“蓄”。十二诸侯:指淮泗之间的小国。1清济、浊河: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2不役:免于征发,养兵备敌。3内寇不与:内乱不和。4距:通“拒”。

[译文]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济水、黄河作为国家的天然屏障;又有长城、巨防作为国家的天然要塞。真的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没有天时的协助,虽然有济水、黄河,怎么能够做屏障呢?人民生活贫困,士兵疲惫不堪,虽有长城、巨防,怎么能够做得了要塞?况且从前济西一带从不征召现役,在那里养兵是为了抵御赵国;河北地区不征召现役,在那里养兵是为了抵御燕国。如今济西、河北地区都已征召兵役,全国已经疲惫不堪了。骄傲自大的君主一定不喜欢听别人的计谋,亡国的大臣必然贪图蝇头小利。大王如果能够舍弃宠子、胞弟,把他们派去做人质,再拿宝珠、玉帛去巴结齐王身边的大臣,这样齐王就会感激燕国,而且会很情愿地出兵去灭掉宋国,那么,齐国就会变得更加疲惫不堪,只要一攻打就可以灭掉它了。”燕王说:“我还是采纳您的意见,接受上天的安排吧。”苏代说:“我国内部如果上下不齐心,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外敌。大王您领兵从外面攻打齐国,我到齐国作内应离间他们君臣。这样就形成了灭亡齐国的局势。”

燕王哙既立

[原文]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1。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2。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3,听其所使。

鹿毛寿4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5,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6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受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予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7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断子之。

[注释]

1贵重:尊贵。主断:专断。2厚:重。3遗:送。4鹿毛寿:燕臣,子之的党羽。5许由:传说尧想把君位禅让给他,于是许由隐居玉箕山中。6属:通嘱。7石:音旦(dàn)。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译文]

燕王哙即位之后,苏秦在齐国被杀了。苏秦在燕国的时候,曾与燕国的相国子之有姻亲关系,并且苏代与子之关系匪浅。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重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的时候,燕国同楚国及韩、赵、魏三国联合攻打秦国,可是没有取胜。当时子之担任燕国的相国,权力很重,专断国事。苏代替齐国到燕国出使,燕王问苏代说:“齐宣王怎么样?”苏代说:“一定不会成就霸业。”燕王说:“为什么?”苏代回答说:“他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苏代想以此激发燕王,让燕王重新重用子之。从此之后,燕王果然更加信任子之。子之于是送给苏代百金,听从苏代的调遣。

鹿毛寿对燕王说:“不如把国家大权让给子之。人们称尧为贤者,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这样尧就有了让位天下的美名,实际上并没有失掉天下。如今大王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有了如尧一样的品行。”燕王是把整个国家的权力都托付给子之,子之的权势于是更大了。又有人对燕王说:“禹传位给伯益,让启做伯益的官吏,禹年老的时候,认为启不能治理天下,就把国家的大权传给了伯益,启和他的党羽杀死了伯益,夺取了天下,这祥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伯益,而实际上是让启自己夺取天下。如今大王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而国家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而实际上还是太子执政。”燕王于是收回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的大印,把这些大印都交给予之。子之面南称王,处理国家大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定。

[原文]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1:“因而仆之2,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3,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及百姓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太子平4。将军市被死已殉5。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6:“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7,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

[注释]

1市被:燕将。2储子:齐宣王之相。3仆:通“赴”。4私:指子之的篡位。公:指传统的子承父位的制度。5将军市被及:衍文。6殉:通“徇”。7孟轲:即孟子,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8章子:齐国人。

[译文]

子之执政三年之后,燕国国内大乱,各皇室宗族对子之非常痛恨。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攻击子之。齐相国储子对齐宣王说:“如果趁此时机攻打它,肯定能攻下燕国。”于是齐王就派人向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十分仗义,预备废除私权,以便确立君臣之理,整饬君臣的大义,摆正子承父业的位份。我的国家实在太小,不能为您效劳。虽然这样说,也愿听从您的任何命令。”太子于是计数党徒,聚集兵众,将军市被围攻王宫攻打子之,没等攻下王宫,百姓却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后来将军市被被斩首,国内战火接连数月,几万人为此死去,燕国人都怨恨这场内战,人心涣散。盂轲对齐宣王说:“如今讨伐燕国,这正是文武伐纣的大好时机啊,不要错失机会。”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座城邑的兵马,靠着齐国北部的民众去讨伐燕国。燕国士兵不愿进战场,连城门都不关,燕王也被杀死,齐国彻底打败燕国,子之逃亡在外。过了两年,燕人拥立公子平,也就是燕昭王。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原文]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厉,燕质子为谢,乃已,遂委质为臣。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持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伯也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封泾阳君,秦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之宋,宋善待之。

[译文]

1自用;犹言自恃强大。2十二诸侯:指淮河、泗水之间的小国。

[译文]

燕王说:“我对齐、赵两国的态度,向来一直不敢去攻打它们。”苏秦说:“如果没有算计别人的想法,反而让人起疑心,也不是好事;如果有算计别人的心而让人知道了此事,这是笨拙啊;计划尚未实施就走漏了风声,这也是危险的。现在我听说大王寝食不安,食不甘味,一心打算报复齐国,亲自裁制铠甲上的甲片,说是有自己有定额,不得不亲自做;妻子自己搓编组甲片的绳子,也说是有定额吗?”

燕王说:“既然您知道了这事,我也就不再隐瞒了。如今我燕国和齐国有仇,这二年来,我国一直想报仇雪恨。齐国是我的敌国,我必将讨伐它,但我担心国家疲惫,力量不够啊。您如果能让燕国打败齐国,那么我就把燕国的大权托付给您了。”

张仪替秦国破坏合纵策略,推行连横政策,对燕王说:“大王最亲近的,莫过于赵国了。过去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君,打算以此吞并代国。赵襄子就和代君约好在句注的关塞见面。他让工匠制作了一个铁斗,把铁斗的柄做得很长,可以用来打人。赵襄子在和代君喝酒之前,私下里告诉厨夫说:‘等到酒喝得正酣畅的时候,就送上热汤,然后就找机会掉过铁斗的柄打死代君。’当时酒喝得正畅快,赵襄子要热汤,厨夫进来盛汤,趁机掉过铁斗打在代君的头上,代君的脑浆崩了一地。赵襄子的姐姐得知此事,就用磨尖的金簪自杀了。所以说到现在还有摩笄山,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

[原文]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1。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瘁,士疲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2。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劳,久师则兵弊。”

[注释]

宫他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数月。客谓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曰:“以其乱也1。”对曰:“汤之伐桀,欲其乱也。故大乱者可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听,虽尽宝、地犹为之也。’王何为不见?”魏王说2,因见燕容而遣之。

[注释]

阅读战国策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4246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