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9

  • 作者:马汉麟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5 12:26:54
  • 字数:2042字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22],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23],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24]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26]。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www.oaksh.cn 热血小说网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18]。初三叫做(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19],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20]。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21],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25]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4950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