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周易江湖

第44章 再一种解释 2

  • 作者:熊逸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5 12:41:44
  • 字数:7696字

你之所以会这么说,因为我用的“脱离群众”这个现代词汇在我们的现代语境里是有褒贬色彩的,如果把它的褒贬色彩拿掉,你再想想,上古时期的大隐士许由,还有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不都是“脱离群众”吗?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不也是“脱离群众”吗?

同样,“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果往不好的一面解释,也可以说成是“随波逐流”呀。

丽=附着。

所以,“金生丽水”的意思就是金属上边会附着有水分。

好了,我来解释一下这个“丽”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坏了,这还用问吗?”

那么,这两个解释,哪个正确呢?

答案还是我们一贯的风格:都讲得通。

那么,到底取哪个意思呢?

别急,这还不算完呢,从这两个解释里还能引申出新的解释。

“脱离群众”是好是坏?

你自己看着办。www.xinminlan.cn 老幺小说网

《文言》说完了这句费解的“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接着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这是进一步解释,说君子提高道德修养,努力做好工作,“欲及时也”,所以九四爻的爻辞才会说:“或跃在渊,无咎。”

很讨厌,“欲及时也”也是个麻烦东西,到底是说“应该把握时机”,还是说“要赶紧有所成就”,也是让人难以弄清的。

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解释,都讲得通。

猛一看好像很奇怪,圣人怎么和万物成了同类了呢,而且还会互相感应?

《周易正义》说:“圣人生养了万物,万众是被圣人生养的,所以互相会有感应。这两句正是说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圣人大展拳脚,于是乎‘飞龙在天’,万众仰望,于是乎‘利见大人’,前边那些龙啊、云啊什么的,全是为了烘托这一句。”

可能有些人还是理解不了这层意思,也难怪,毕竟有了时代的隔阂了,要知道,现在的官员都叫人民公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古代的官员有个俗称叫“父母官”,这主要是指地方官,顾名思义,他们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人民的爹妈,那年头又大力提倡所谓孝道,所以爹妈打儿女那是天经地义,可儿女却无论如何也得孝顺爹妈。当然了,爹妈自然心疼儿女,可问题是,如果一万个儿子和一万个女儿总共才有一个爹,那恐怕也享受不到独生子女的温情待遇吧?

可儒家的一个观念是:如果天下的最高领导是个圣人,那他就堪称全国人民的好爹——严格来说,应该是兼好爹和好妈于一身的。听上去很荒谬是吧,其实这才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我们好好看看历史,凡是成功的极权统治,乃至于成功的宗教,只要是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的,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严父形象之外同时还有一个慈母形象:耶稣身边有圣母玛利亚,佛祖身边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身边有王母娘娘,就连这两年流行的清宫戏里,乾纲独断的乾隆爷的头顶上也有个温和的皇太后。正所谓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表现在信仰层面,严父神慈母神并存;表现在政治层面,极权统治既要有严父的一面也要有慈母的一面——这也是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的一个重要不同,在民主制度里,政府是人民的雇员,在极权制度里,政府是人民的爹妈。

有人可能会问:“你前边不是说,周代是封建制度,是贵族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吗,中国不是从秦始皇以后才进入极权时代吗?”

不错,但《周易正义》却是极权时代的出版物,所以,《文言》未必真有多少由《周易正义》所阐发出来的那么“深刻”的思想呢。

那,《文言》的本意该怎么解呢?

其实,这一小段话并不是全都容易理解,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圣人作而万物睹”。我前边把它翻译成“圣人大展拳脚而万众仰望”,你有没有觉得奇怪呢?原文的“作”怎么会是“大展拳脚”的意思呢?原文的“万物”怎么我翻成“万众”呢——这尤其荒谬,一个是说“物”,一个是说“人”,这不是瞎解释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怀疑,那恭喜你了,读书一定要有怀疑精神。不单是读书,假如你听到张三在说李四的坏话,别听风就是雨,仔细想想,而且,你至少一定要听李四自己怎么说,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根本没机会去听李四说话,对张三最好只报以“姑妄听之”的态度。

话说回来,“圣人作而万物睹”,这里的“作”,原本的意思应该是“站起来”,我是把它意译了,也可以说成“大展宏图”什么的。而“物”字,现在虽然大多只是“物质”、“物体”的意思,古时候的意思可就多了,你想得到它本来还指“颜色”吗?

有一个词现在还在用,叫“物议”。比如说,出租车要涨价的消息一传出来,“物议沸腾”。

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就这件事发表过议论呢?可是,关心出租车价格的明明都是人类,人的议论为什么说成“物议”呢?

“物议”就是舆论,这个词很可能是来源于“物”字的一个古意:“人”。

看看,“物”不但指物体,还指“人”,而且还有“众人”的意思。

现在明白了吧,“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站起来,花花草草们是不会抬眼去看的,只有人才会去看,所以“万物”就是“万众”。乾卦九五爻是贵中之贵,《文言》把它解释成:圣人崛起,万众归心。

现在我们最好回顾一下,乾卦九五爻从爻辞到《文言》的阐发,再到曾经作过古代经典教科书的《周易正义》的阐发,意思是不是越罗列越丰富了?

接着往下看。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文言》继续设问:“乾卦上九爻的爻辞说‘亢龙有悔’,这是什么意思呀?”

老师说:“这是在说这个人虽尊贵却没有位置,虽高却没有民众,贤人在下位所以无法上来辅佐他,这就叫‘亢龙有悔’。”

我这几句翻译得不太流畅,可能大家读起来有点儿吃力,这也不全怪我,因为原文是有双关的,很难翻译。

“贵而无位”,从卦上看,这个上九爻位于全卦的最上边,比下边那五根爻都高,这么看来,它应该比下边那五根爻都牛才对,可偏偏全卦最牛的位子是第五爻。第五爻和第六爻的关系就有点儿像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你说太上皇是皇上他爹,按说是最牛的吧,可偏偏这世上皇上最大。所以,你想想太上皇,就会明白什么叫“贵而无位”了。

这应该很容易理解吧,名义上尊贵无比,实际上狗屁不是,这样的人不是很多很多嘛。

再说说“高而无民”,如果从“民”字的源头来看,是指奴隶,到后来这个“民”字就指老百姓了。我说“老百姓”是按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来用的,“百姓”本来是指贵族。

如果仔细想想,“民”所指的老百姓很可能指的是住在城里的平民,这时候所谓的平民,主要都是低等贵族。这问题就不多讲了,扯起来话就长了。反正,“高而无民”是说上九爻位置最高,但草民百姓都在底下待着,那么高的地方就你孤家寡人一个。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在《文言》的系统里,把一卦六爻从上到下分成了三个部分,象征着天、地、人,是谓“三才”,九三爻就是“人”的位置。对上九爻来说,九三爻在很靠下的地方呢,这就意味着“贤人在下位”,既然贤人在比自己低那么多的地方窝着,自己孤家寡人一个,可不就是“无辅”(没人辅佐)嘛。

——这种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觉得比较牵强。就拿“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来说吧,如果贤人在上位呢,那不成了有人要夺权了吗,不是更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八个字现在已经成了成语了。到底什么叫“同声相应”?《周易正义》说:“‘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这说的是古代乐理,翻译过来就是:屋子里有两把吉他,音高都是一样的,你一弹这把吉他的第一弦,另一把吉他的第一弦也跟着响,而且你还能看到这根弦没人弹自己就开始颤,这就是声音的共振。至于天快下雨的时候台阶上发潮,这就是“同气相求”。

《周易正义》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归纳为“声气相感”,把“水流湿,火就燥”归纳为“形象相感”,把“云从龙,风从虎”归纳为“同类相感”(因为龙是水里的动物,而云是水之气;老虎是威武的动物,风是震动之气,所以龙吟则景云出,虎啸则谷风生),一步步就推导到“圣人作而万物睹”,说这也是“同类相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文言》继续设问:“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唉,作为一个老江湖,我对这些同道的表现真是痛心疾首啊!俗话说“盗亦有道”,不能忽悠客户,现在市场形势这么严峻,大家更要苦练内功。

老师这回的回答非常经典,又出成语,又出名言,而且最可爱的是,居然比较好懂,没什么歧义。

老师说的是:“相同的声音会互相应和,相同的气会往一块儿聚拢,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云跟着龙,风跟着虎,圣人大展拳脚而万众仰望。从天上来的还愿意上天,从地上来的就愿意下地,万事万物各从其类。”

下边我来仔细讲讲。《周易正义》对这一段的阐释非常好,我就主要采用这书里的说法了。

就这个“附着”的意思来说,“丽”和“离”是通假的。如果严格一点儿来说,繁体字里既有“離”,也有“离”,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离”如果还原成繁体字就是“離”,和繁体字里的“离”无关。所以,“丽”通假的是“離”,意思是“附着”。

现在该回到“离群”了。如果“离=丽=附着”,那么,“离群”的意思不就从“脱离群众”变成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吗?

阅读周易江湖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4960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