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第10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4

  • 作者:马骏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5 15:16:28
  • 字数:3290字

曾国藩作为晚清统治集团的重心人物,他所组建的湘军历经十余载的南征北战,终将曾占据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血腥镇压下去,为延长清王朝半个多世纪的寿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赢得了“中兴名臣”的显赫名声,其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纵观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其内容主要围绕着维护封建礼教和镇压农民起义,以儒家学说作为建军和治军之本,选将用人提倡“忠义血性”,治军倡导“仁礼忠信”和“以诚为本”,对将领要求“勤恕廉明”,以及创造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一套战争指导原则。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和洋务派,他的有关军事改革思想及实践,是有清一代所未有的,打破了清王朝在军事制度上的僵死局面,使腐朽的八旗、绿营制度寿终正寝,并开启了洋务运动之先河,使传统军事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毫无疑问,这对近代中国军事思想的进步发展是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的。

www.youxs.org

根据曾国藩“以主待客”、“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湘军取得了一些列围城攻坚的胜利。1856年12月攻占武汉,随之占领鄂东各州、县,实现了保上游、争要地的首要一着。1854年末开始进攻九江,直至1858年春城中粮尽,守军饥饿不能力战而外援又不能至时,才以地道炸开城墙将其攻克。曾国荃于1860年率军围安庆,太平军多次施“围魏救赵”之计以解安庆围,曾国藩力主“不必分心攻城,专主坚守后壕”。湘军在安庆城外筑起了前后两道深壕厚垒,对太平军的守军和援军都不出战,围困安庆长达十多个月之久,于1861年9月攻下安庆。在攻克金陵的最后一战役中,湘军仍是采取“结硬寨打呆战”之法。1862年5月,曾国荃率湘军前锋2万人进抵金陵城下。曾国藩考虑到太平军下游的主力尚完整未损,遂指示曾国荃“以坚守坚扎为主,不必遽图进剿,不必寻贼开仗”。并要求在整体上实行攻防结合,防中有攻的原则,在兵力部署上分出攻防两支力量,“半活半呆,半剿半守,更番互换,乃能保常新之气”。所谓“活兵”,是指轻兵进剿的游击之师,以对付太平军的援军并扫清金陵外围;所谓“呆兵”,则指重兵坚守合围金陵的围城之师,专以围困金陵。为防止懈怠,攻防各营经常相互轮换,使部队士气能得以维持。金陵围困长达两年之久,直到李鸿章、左宗棠所部在苏南、浙江战场节节胜利之后,曾国荃所部的兵力日渐增多实现了全面合围,金陵城内已粮绝力尽,终于在1864年7月19日攻占金陵,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略方针得以全部实现。

曾国藩实行的一系列军制改革,如兵员自募,权归主将,军饷自筹,官职私相授受,军队自树一帜,不受朝廷控制等。这种历史影响,其一方面的表现是:新组建的湘、淮军战斗力大大提高,不仅强于八旗、绿营,也强于各地的农民武装,这就使得湘、淮军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得力工具。以此为契机,清朝进行了全面的军制改革,湘军之后清王朝的主要军队——“防军”和“练军”便是受湘军制度的影响而兴建起来的。所谓“防军”,就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各省募集的勇营,也包括裁撤之余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其他各省所募练的武装。这些武装大都驻扎在各省险要地区,防守要隘,故称“防军”。其制度完全一袭湘军旧制。“练军”实际上是借鉴湘军制度对绿营兵进行改造而产生的一种军队,也是湘军制度的衍生物。如直隶练军,本身就是刘长佑和曾国藩所编练的。自湘军兴起至甲午战后新式陆军的编练,湘军军制影响了清代军事制度整整40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但这种影响的另一方面也同时表现在:湘、淮军虽暂时挽救了清王朝行将灭亡的命运,却也由此动摇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军事基础,使军权和政治实权从满清皇室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汉族的督抚大员手中,从而导致了近代军阀制度的产生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人们把曾国藩和湘军视为近代军阀的渊源,也是不无道理的。如果说,此前者是曾国藩本着“勤王卫道”的目的和维护封建统治的愿望出发,收到了预想的效果的话;那么,此后者则是清王朝所始料未及,也是与曾国藩本人的愿望大相径庭的。

阅读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0482.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