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吃酒!吃酒!

第14章 宋嫂鱼羹

  • 作者:陈赋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6 02:17:44
  • 字数:8290字

于今何处觅鲥鱼

“清明挂刀,端午品鲥。”皖江至扬子江所产,最具品质的当是刀鱼和鲥鱼了。

烹调过程:一、将鳜鱼剖洗干净,去头,沿脊背片成两爿,去掉脊骨及腹腔,将鱼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葱段(10克)、姜块、绍酒(15克)、精盐(1克)稍渍后,上蒸笼用旺火蒸6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块,卤汁滗在碗中。把鱼肉拨碎,除去皮、骨,倒回原卤汁碗中。

二、将熟火腿、熟笋、www.youxs.org,鸡蛋黄打散,待用。三、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投入葱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汤煮沸,拣去葱段,加入绍酒(15克)、笋丝、香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落锅,加入酱油、精盐(www.youxs.org)、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然后,将鸡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羹汁再沸时,加入醋,并洒上八成热的熟猪油(35克),起锅装盆,撒上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成。

我决定把“宋嫂鱼羹”的烧法——这个杭州机密泄露出来。宋嫂鱼羹——主料:鳜鱼1条(约重600克)。配料:熟火腿10克,熟笋25克,水发香菇25克,鸡蛋黄3个。调料:葱段25克,姜块5克(拍松),姜丝1克,胡椒粉1克,绍酒30克,酱油25克,www.youxs.org,醋25克,味精3克,清汤250克,湿淀粉30克,熟猪油50克。

长江上游的川江流域多是小河,水在山谷流淌,山上大多缺水,梯田里泥鳅倒是不少,螺蛳长得却不多也不大,偶尔捡到一只螺蛳,也当稀罕物给情妹妹开心,但是丢上岸了,晒开口了,情哥情妹就谈恋爱去了。川人大多豪爽,缺少细腻,不愿意为吃螺蛳那一点点肉浪费时间,没想起来煮螺蛳吃。小伙子多情起来,来个爱情麻辣烫——会吃省钱的,买一包麻辣泥鳅,那是油炸的、透酥,加上重重的辣椒和花椒,伴着心意,更加热火,那又麻又辣又酥又鲜的滋味比五香螺蛳多几分火爆,少几分情调,但是方便,连头带脑和骨头,三口两口就能吞下肚子,吃了让人血脉贲张,热情似火,直奔主题,与吃螺蛳比起来,爽多了。

江东是水乡,靠着长江下游的浩瀚流水,沟田渠河比比皆是,所以盛产螺蛳,它好吃不好看,多生长在田里、塘里,沟里。田螺大如乒乓球,塘螺一般如指头,形如带罗纹的圆锥体,它那黑不黑,绿不绿的“房屋”,有尖尖的底,敞开的口,是螺蛳进出的门洞,偶尔爬出来的这种软体动物比蜗牛还丑陋,只有细腻文雅的江南人爱吃且会吃。

吃螺蛳最美的季节是清明前后,俗话说“清明螺,赛过鹅”,高蛋白、低脂肪,那是既肥美又极富营养价值的。据中医理论,说它有“清热、通水利肠,疗目赤、黄疸、脚气、痔疮”等作用,作为饮食,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从下放插队的农村考入大学,上学时已是1978年的春天。大约一个多月后,我的一位堂叔为了表示庆贺,在我一次去他家时,特意托人从江边渔业社的船上买到了一条两斤重的“出水船鲥”。花了九元多钱,相当于五分之一的月薪,那时鲥鱼已初显贵重难求了。鱼长尺余,乍看有点像鲢鱼,但头尖、尾岔大(日后我在书中看到的所谓“凤头”“燕尾”),通体银鳞闪光,滑润如玉。堂婶做的是带鳞的清蒸鱼,配以笋片、香菇,撒几茎嫩葱,端的是丰姿绰约,清妙可人。浸透脂肪的鳞片,入口稍嚼即化,那时肚子里极清寡,故对腴美丰润的滋味感受尤深。唯雪白细嫩的肉中,有极多毛刺。怪不得曾有人戏言人生三恨事:恨红楼未完,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现今,能活灵活现描述出鲥鱼滋味的人,四十岁上下者稀少巴巴,因为长江鲥鱼不见踪影起码二十多年了。

曾经吃过同事们带来的五香螺蛳,那味道三日不忘,就自己学着做,那时一买就是半篮子,先冲去泥沙,再放进水盆里泡上几天,让它们吐完污秽,再剪去后尾的尖壳,反复洗净,倒进热油锅里炒透,加入茴香、桂皮、酱油、黄酒、干辣椒、葱、糖、姜、盐……何止五香,十香都有了,然而不知哪道工序没到位,总是没买的好吃。

以后住进市中心了,买起来更方便。一般是用热锅边煮边卖的,一斤也不过几元钱,可称一大袋,卖螺蛳的还不忘给你加点卤汁,给几根牙签,你就可以坐在湖边花丛之中,一边与友人谈天说地,同时还能享受美味:只要轻轻一挑,小指尖大的一团黑肉就可送进口中,像是浸透了鱼鲜的牛筋,又鲜又软又韧,真正是五味调和百味鲜。本土女子更会吃,她们不用签子挑,而是跷起兰花指,拈起一枚,放到嘴边,撅起樱桃小口一吸,连着卤汁一起下肚,美人美姿食美味,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也多了几分美妙。

鲥鱼脂肪,一半在鳞下,故本地习俗,剖洗鲥鱼并不去鳞,烹熟后,鳞片半溶,油脂渗入肉中,极其腴美。鲥鱼生长在海中,每年春夏之交游回长江产卵,如候鸟一般,故又称“时鱼”。游入江中的鲥鱼一心赶路,顾不上觅食,全靠消耗体内积蓄的脂肪,行至镇江、南京、芜湖一带江面,最是鲜肥,若再往上,由于消耗过度,味道就要差得多。沿江各地鲥鱼到达的时间不同,鱼汛也有迟早,江阴“谷雨见鲥鱼”,芜湖这边则是“清明早,芒种迟,小满、立夏正当时”。

自梅尧臣有《时鱼》诗后,江南文人骚客皆以食鲥为时尚。就像现在上海人吃螃蟹,讲究的要跑到阳澄湖去吃一样,明清乃至民国时期,有身份的雅人文士,是要泛舟江上品味“出水船鲥”的。时令当为清明前后,在江边现捕现吃,吃完后,面对江上清风明月和笙箫鬓影,品茗观涛,大发诗兴。“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一看便知这是郑板桥吟咏风格。我家客厅里就悬有此条幅,是黄山市一位专攻板桥体的成名书法家“书赠”的。春天的新笋满蓄清灵之气,与鲥鱼的鲜肥相互提携,当是大美至味。而大诗人也是大美食家苏东坡箸下的鲥鱼,则又是一番动人景象:“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看来,前辈人要比我们有口福得多了,尤其那种精致生活场景,更是令人神往。

当今文人美食家沈宏非说:“鲥鱼之鲜美不仅在鳞,而且是一直鲜到骨子里去的,也就是说,鲥鱼的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吮吸。”准确地说,“值得用心吮吸”的不是鲥鱼的刺,而是鲥鱼的颧骨。鲥鱼的颧骨,渔民称之为“香骨”,是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的,故有“一根香骨四两酒”之说。

而在长江之东,大田薅秧捞着螺蛳不足奇,甩上岸的是田螺,可以做成宴席上的名菜,一道名为“田螺姑娘”的佳肴,就是在田螺里灌上肉靡做的菜。肉鲜与鱼鲜相融,非比寻常。但是数量最多的是河里、塘里、湖泊里的小螺蛳,做成的小吃,比那宴会上的大吃还好吃。

过去,沿江一带大户人家的女眷,都有一手烹制鲥鱼的技艺。而女孩出阁到婆家,多是要接受烹制鲥鱼的考查。据说,当年我们这里有名的丝绸商王顾熙的独生女远嫁镇江。婆家祖上曾为制台,讲究颇多。过门次日,阿婆即让人送上一条鲥鱼,要试试新妇手艺。但厨房里既不见刀具,也找不着作料。王女却不惊慌,拔下头上银钗剖开鱼肚收拾干净,又打嫁奁中觅出一匣,倒出专意配制的作料,不事张扬竟也把一条鱼整弄了出来。待端上桌,婆母和小姑等一帮要看笑话的到底逮到疏漏:原来鱼鳞未刮!岂料,新妇款款一笑,每人递上一把小银匙请先尝口汤。果然,那纯白如乳的汤当即就让众人大气也不得出,这未刮鳞的鱼汤太鲜美了!自此以后,镇江人也像芜湖人一样吃鲥鱼不刮鳞了。不过,也有人将刮下的鳞用线穿起来,入锅同烩,食时捞起线头,鳞去味留。

天下的顶尖美食,和天下绝色女儿一样,都要优先供皇上享用,鲥鱼这种尤物,自明时就被列为“御膳”贡品。明人何大复有诗云:“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芦桔未应先。赐鲜遍及中官弟,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路,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其劳师动众程度,与内中保鲜的技术含量,比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真是有过之无不及!入清以后,“贡鲥”落实得更为细致,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挂灯,驿马飞驰。清初诗人吴嘉纪对此描述极为生动具体:“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经备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当今鲥鱼偏不早。观者倏然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泛;天边举匕久相迟,冰镇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欲限时辰二十二……”你看,这里渔网还未入水,地方行政领导已命人将快马备好,一俟银鳞出水,立即敷上冰块再裹上香箬叶,快马加鞭,连番传送入京。诗中“金台”为京城,“铁瓮”即今之镇江——系距京最直线路程的鲥鱼产地,限期二十二个时辰——也就是四十四小时内送到。

话说北宋末年,汴梁人宋嫂爱国心切,抛下丈夫,随朝廷南迁来到了西湖,后来小叔找来了,她就和小叔在西湖里捕鱼。鱼捕少了,两人吃;鱼捕多了,卖钱。卖不掉,就做咸鱼。小叔不习惯江南天气,得了重感冒。宋嫂请不起江湖郎中,就用椒姜酒醋秘制了一碗鱼羹,小叔才喝一口,病就好了。于是作为民间偏方传入宫中,偏方名为“宋嫂鱼药”。宋高宗头脑还是不错,在他看来鱼羹就是鱼羹,要说药,宋嫂才是药。他说就叫“宋嫂鱼羹”吧,这就有了“宋嫂鱼羹”。宋嫂也随即成了老板娘。“宋嫂鱼羹”从南宋做到今天,少说也有八百年历史,宋嫂借鱼羹不朽和不老,美味使宋嫂没有成为宋姥姥。

而今,五月鲥鱼影已绝,银鳞细骨如云烟,曲高和寡,雅事凋零……已多年不见鲥鱼了。还是在十七八年前,我刚进报社时,一次出差去南京,曾在新街口一家高档酒楼见过菜单上有鲥鱼,每一市斤已逾出千元以外了,按我那时月工资算只能买得半市斤而已。据说,那还仅是店家挂的有名无实的空头招牌,目的是招揽顾客。于我而言,雍容华贵、典雅清丽的鲥鱼,只在1978年的那个春天惊鸿照影般打了一个照面……春去春又来,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鲥鱼,已日益远去了,或许将永不回返。想起来真让人不胜怅然。

五香螺蛳与麻辣泥鳅

“桃花零乱红如雨,小巷声声卖螺蛳”,好看的与好吃的一同应景,这就是江南春末夏初一道亮丽的风景。“大田薅秧沟对沟,捡个螺蛳往上丢,螺蛳晒得大咋口,情妹晒得汗长流”,这是重庆地区唱螺蛳的民歌,这里的螺蛳,只是的道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因为水土不同,物产不同,人物性格也多有差异,小吃风味不同,饮食文化也就不同了。长江东西饮食文化居然有这么大的差异。

阅读吃酒!吃酒!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2876.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