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最三国第2卷

第31章 高智商的人 2

  • 作者:范军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6 11:40:37
  • 字数:7686字

他们的表情充满了绝望、急切和忐忑不安。忐忑不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周瑜对待曹操的态度。是战是和,他们要弄一个明白。

周瑜脸上的表情却是没有表情。

张昭却不心旷神怡,而是心烦意乱。

在得知孙权被诸葛亮忽悠得像打了鸡血似的,高喊要和曹操决一死战之后。他连夜闯入孙权内宅,拉着孙老大的手说,主公冷静啊,你可千万要冷静啊!主公要和曹操决一死战,这不是一般的危险,这是相当的危险。主公不妨和袁绍比一比,谁强谁弱?当年曹操兵微将寡,还能一鼓作气拿下袁绍,何况今日拥有百万之众呢,我们岂可轻敌?主公若听诸葛亮之言,与曹操争锋的话,无异于抱薪救火,越救越玩完啊。

暧昧之夜

周瑜回来了。在周瑜刚回柴桑的夜晚,有四个人出现在他面前。张昭、顾雍、张纮、步骘。

孙权低头不语了。顾雍则趁热打铁,说道:主公啊,刘备是因为被曹操所败,所以才想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为什么要为其所用呢?

孙权的头低得更厉害了。因为他觉得顾雍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被刘备所用,我为什么要被刘备所用?我贱啊……而诸葛亮所有的巧舌如簧背后,莫非都只隐藏着这样一个险恶的用心?苍天啊,给我一双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人脸上毫无表情的,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喜怒哀乐。相反,脸上毫无表情的人其实有最大的表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也充满了恨。充满了恩,也充满了怨。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将爱恨恩怨写在脸上,避免被他人利用。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个事情,最关键的人物是周瑜啊。周瑜的态度怎么样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

便叫周瑜回来。当时的周瑜正在鄱阳湖上训练水师,属于作而不述的人物。他的态度到底怎么样,不仅孙权关心,其他部门的同志也关心。

张昭只得先开口说话了。张昭的意思很明确:曹操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所以他劝孙权投降,是识时务之举,是拯救江东之举,问心无愧。相反诸葛亮却包藏祸心,很有让主公为其火中取栗的阴谋在里头,是祸江东,而不是救江东。

周瑜听了,毫无表情地点点头,然后一言不发。

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只好走了,走时的表情依然绝望、急切和忐忑不安。

吴国太给了孙权一双慧眼。准确地说是当头棒喝。

有些人精得要命,有些人笨得要死

诸葛亮站在了他面前。还有鲁肃。

鲁肃的表情是焦灼的,充满了对世事的迷茫;诸葛亮的表情却是淡定的,似乎与世事隔着一层皮,又抑或世事就是一层皮,而诸葛亮则是拎皮之人,双手轻轻一抖,世事水银泻地,那叫一个华丽丽的哗啦啦。

周瑜轻叹一声:这两个人,云泥之别啊。

他决定先出招,先在战略上藐视诸葛亮的存在。周瑜看都不看诸葛亮一眼,只是抓住鲁肃的手,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形势不是一般的严重,是相当的严重啊。曹操以天子之名南征,可谓师出有名,其师不可拒,不可拒啊。再说他百万雄师过大江,荆襄一失,长江天险已破,我们是挡无可挡,不用再挡。所以如今之计,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看还是投降算了。

鲁肃惊愕,脸上的表情愈发焦灼了。他连声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将军啊,江东基业,已历三世,怎可一旦弃于他人?先主遗言,外事付托将军。现在的形势正需要仰仗将军保全国家,将军怎么可以听从那些懦夫之议呢?

周瑜的脸一下子黑下来了。不仅仅是因为鲁肃的话说得比较刺耳,还因为诸葛亮不为所动。

这是藐视他存在的不为所动。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对一个人说话最大的不尊重不是反驳,而是置之不理。就当对方是放屁。

这让周瑜很不好受。可周瑜又不能直接拿诸葛亮撒气,毕竟自己先藐视他在前,只得隐忍着,指桑骂槐地对鲁肃说,我是没什么本事,不像有些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像是能将曹操的百万大军说回北方去。但是曹军回去了吗?没有!依旧枕戈待旦,依旧虎视眈眈。所以江东危险啊。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有血光之灾,我第一个饶不了的人,就是自己。还是那句话:不可轻战,不可轻战!……

周瑜说到这里,眼角的余光瞄一眼诸葛亮,见他依旧气定神闲,心下暗叫一个“好”字。

有大修为啊!在这世上,有大修为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忍受屈辱。忍耐有多大,修为有多大。

与此同时,周瑜返观自身,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有些斤斤计较了。

鲁肃却不明就里,只顾和周瑜继续辩论,很有就事论事的意思。鲁肃说,可这么不战而降,是否太……将军啊,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能耐我何?!

周瑜只顾呵呵冷笑,觉得人世间真是姹紫嫣红,有些人精得要命,有些人笨得要死,他偏偏找不到可以与之对话的人。

很快,周瑜就不笑了。因为有一个人开始笑了。冷笑。是诸葛亮。

周瑜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冷笑。一个淡定自如的人突发冷笑,不是他有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周瑜要问一个明白。第一次,他对诸葛亮彬彬有礼了:“先生何故哂笑?”先生你为什么要冷笑啊?

诸葛亮忙声明,自己不是笑他,而是笑鲁肃不识时务。

鲁肃很快就被绕进去了——唉,老实人总是不够变通,不知道由此及彼的道理。当局者迷的鲁肃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只是个由头,拿来说事的由头。他一本正经地问诸葛亮,你为什么笑我不识时务?

诸葛亮开始把周瑜往筐里装,说他意欲降操的主张,甚为合理。这马屁一拍,立马让周瑜晕晕乎乎的,觉得诸葛亮这人,还是知趣,于是欣喜之余,他也顺口夸了对方一下:“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

鲁肃却感觉自己被卖了。这个诸葛亮,什么如此两面三刀墙头草啊,在孙权面前信誓旦旦要抗曹,一到周瑜面前却软蛋了。做人,不能太诸葛亮!

鲁肃幽怨地对诸葛亮说,孔明,你怎么这样啊?!诸葛亮却笑着摇摇头,识时务者为俊杰,曹操极善用兵,天下没人敢挡。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之对敌。现如今他们都死了,天下没人了。只有一个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之争衡,结果落得个孤身江夏,不知还有没有明天。将军现在决定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这就足够了!至于江东归谁所有,百姓命运如何,管那么多干啥?!

事实上诸葛亮这话说到最后,味道已经变了,但是老实人鲁肃没有听出来,他一根筋地认为,诸葛亮这样说是叫孙权蒙受屈辱。鲁肃拍案大怒,应了一句老话,蔫人出豹子。

周瑜的表情却阴沉了下来。因为他听出了诸葛亮的弦外之音。不错,诸葛亮是说了他降曹的好处,什么“可以保妻子,全富贵”。可他周瑜降曹是为了保妻子,全富贵吗?这叫暗讽。

周瑜没有当场发作。不是他涵养好,而是诸葛亮献计了。献了一条令他好奇的计谋。

诸葛亮说,其实降曹,并不伤筋动骨,甚至整个江东可以安然无恙——只要献出两个人。诸葛亮说,此二人一献,曹操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回北方。

周瑜很想弄清楚这两个人是谁,为什么对曹操会有如此大的魔力?诸葛亮却对他继续卖关子,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打死他也不说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周瑜隐隐地有所领悟了。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如此大胆,说出此二人的名字——周瑜打心眼里认为,诸葛亮所指之人是他和孙权。

这是羞辱!天大的羞辱!

周瑜决定,诸葛亮一旦说出他们俩的名字,他就杀了他。

毫不犹豫地杀了他。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大难临头,每一个人都凸显了自己鲜明的存在,可谁是真正替江东着想的呢?

周瑜便想见那一个人,传说中的诸葛亮。他想知道,这个叫诸葛亮的人是如何让江东的一潭死水,风生水起的;最重要的,周瑜想和诸葛亮过招一下,看看当今之世,谁是傲立群峰之巅的人物?

不错,周瑜是点头了,却没说话。这是很可怕的。毕竟点头不是表态,说话才是表态。点头的意义有很多种。比如听明白了对方的话,点个头;敷衍一下,也点个头;得帕金森氏症,更是点头不断。可它们毫无意义。

有意义的是话语。当事人的话语。当事人的明确表态。这个周瑜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那就是不表态。这一点让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心寒——周瑜不是不表态,是不想在他们面前表态。这样的一个结果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混得还不够分量,不足以引起周瑜的重视。

孙权不再说什么。因为什么都不用说了。高智商的人就是这样,不仅把话说到人心坎上,还把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附带送上,令人心旷神怡。

这个夜晚是暧昧的,也是混乱的。因为接下来,周瑜惊奇地发现,江东的头面人物一一过来向他问候,试图获取他对曹操的态度,对江东是战是和的表态。

他们是好战派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温和派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愣头青派吕蒙、甘宁等一班人儿。

这些人来到周瑜面前,或慷慨陈词,或呜咽悲歌,或栏杆拍遍,或板凳坐断,或柔肠百结,或肝肠寸断,表达了对于江东局势的深切担忧和鲜明态度。周瑜只是一概点头,不给每一个人以实底。当这个夜晚终于过去,周瑜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他不禁冷笑不已。

孙权的一颗心一下子变得凉飕飕的。他这才知道,人世间最锋利的东西不是武器,而是话语。话语可以让人热血沸腾,也可以让人浑身冰凉。

最重要的是从什么角度去说它。他隐隐觉得,张昭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当年曹操兵微将寡,还能一鼓作气拿下袁绍,何况今日拥有百万之众呢,再说了,他跟袁绍做比,还真的不在袁之上呢……

阅读最三国第2卷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4216.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