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9章 傅太后深算老谋 定陶王入继大宗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8 01:28:12
  • 字数:8676字

但听惯了兄弟们以及赵皇后姐妹对定陶王刘欣的美言善誉,皇太后王政君也开始有些动摇。

却不过他们的一再推荐,皇太后王政君也逐渐认可了他们的建议。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这一年,定陶王刘欣奉召进京。傅太后也借机与自己的孙子定陶王刘欣一道,前往京师长安,朝见皇帝刘骜和皇太后王政君。

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年轻时就大受元帝(刘奭)的宠爱,此时虽徐娘半老,还风韵犹存。

当年,因元帝刘奭专宠妃嫔傅氏以及傅氏的儿子刘康,皇后王政君曾经日夜担忧母子俩的地位不保,从此与傅氏母子有了隔阂芥蒂。

除了中山王刘兴老实巴交,不善心机,容易控制以外,皇太后王政君中意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山王刘兴的娘亲冯昭仪低调谦逊,知书识礼,没有傅昭仪那么张狂好胜,与自己结下怨恨。

傅太后希望,通过他们这些权贵人物的大力游说帮助,能够说服皇太后(王政君),以促成皇帝将定陶王刘欣立为太子,成为刘骜的嗣子。

赵皇后、赵昭仪姊妹,皇太后之弟曲阳侯王根等,见成帝刘骜一直无子,也想预先私自结交诸侯王,保全荣华富贵,以为长久之计。

皇太后王政君也开始觉得,定陶王刘欣是更加合适的人选,心里开始动有些摇,但依然犹豫不决,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定陶王刘欣。

刘骜的舅舅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姊妹等,开始轮流不断地在刘骜和皇太后的面前,竭力称赞定陶王刘欣的才干孝顺,赞扬定陶王刘欣的贤能,劝说皇帝和太后拿定主意,立定陶王刘欣为继嗣。

实际控制汉朝廷大权的皇太后王政君,其实更中意刘骜的弟弟中山王刘兴。

实际上,在选择皇家继承人方面,心情最为迫切的,最看好侄子刘欣的,还是皇帝刘骜。

刘骜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立侄子定陶王刘欣为嗣子的打算。

刘骜很清楚,自己的娘亲因为早年与傅昭仪有争宠夺嫡之恨,深知傅昭仪的品行为人,一直对傅昭仪抱有成见。

傅太后的不懈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

君臣心里其实都非常清楚,从血缘关系来说,只有皇帝之弟中山王刘兴和皇帝侄子定陶王刘欣,是最佳的继任人选,于情于理于法,都没有大的问题。

君臣相互问候寒暄完毕,就转入了讨论的正题。

大司马王莽,非常了解姑姑皇太后王政君和皇帝刘骜的心思。

姑姑王政君当年与傅昭仪的恩怨情仇,姑姑其实更喜欢老实厚道的刘兴,而刘兴的娘亲冯太后,品行修养很好,也没有傅太后那样霸道强势,咄咄逼人,这种种具体情形,大司马王莽也非常清楚。

大司马王莽老谋深算,太清楚刘骜的心思,所以一直沉默不语,不置可否,没有明确表态。

丞相翟方进、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大臣,亲近定陶王刘欣、傅太后家族。

他们一致看好定陶王刘欣,早就已经秘密聚在一起,商讨过这些问题,决定建议皇帝刘骜和皇太后,立刘欣为皇太子,入籍大宗。

见皇帝开宗明义,明确提出讨论继承人的议题,丞相翟方进、曲阳侯王根、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大喜,似乎早就有些迫不及待了。

进到宫里,聚了一会儿,嘀咕了一阵,他们就意见一致,商议妥当了,决心立即采取行动。

“大司马大人(王莽)的心思和在朝廷一言九鼎的重要地位,我翟某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如果被大司马大人抢占先机,那就后悔莫及。”

丞相翟方进立功心切,知道大司马王莽和皇太后王政君,都倾向于中山王刘兴。

于是,他们几个同志商议妥当以后,宰相翟方进当仁不让,立即急吼吼地走出了三公的队列,一步向前,率先向刘骜进谏说:

“陛下:

臣以为,帝国无嗣,恐怕会影响大汉的千秋大业。臣与贤明的士大夫磋商研究以后,私下以为,宗室子弟里,能够承继皇家大业的,其实为数不多,定陶王恐怕是最合适的人选,最适宜充当帝国的储君。

圣贤经典《礼记》上不是显明指出:

‘兄弟的儿子,就如同自己的儿子;立他为后嗣,就成为自己的儿子。’

定陶王是皇帝最喜爱的亲弟弟的儿子,陛下最疼爱的亲侄子。

臣等以为,从血缘关系,以及与陛下的辈分上看,定陶王最适合被立为皇帝嗣子,入籍大宗,成为大汉帝国的储君。”

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猜透了成帝刘骜的心事,也随声附和大司徒(丞相)翟方进的话道:

“陛下,宰相大人所言极是!显而易见,从辈分上来说,定陶王是陛下的侄子辈,与陛下最亲,最适合被陛下立为嗣子,成为大汉帝国的储君。

如果立中山王为太子,恐怕有些不妥。中山王是陛下的弟弟,与陛下同辈。陛下百年之后,难道在祖庙中,与兄弟的神位一道并列,接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吗?”

成帝刘骜一听舅舅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的话,触动了心中的隐秘,心头为之一动。

御史大夫孔光,几朝老臣,与中山王刘兴的关系最为亲近,最了解傅太后的专横霸道,也同样深知皇太后王政君和大司马王莽的心事。

听见丞相翟方进,曲阳侯王根的建议以后,御史大夫孔光有些急了。

御史大夫孔光急忙出班,向皇帝谏言,出言阻止,坚决反对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道:

“陛下:

臣以为,确立嗣子,应该以稳定社稷为上。定陶王年纪太轻,办事草率,并不了解国事,立定陶王为太子不可。

况且依照朝廷的礼制,确立后嗣,应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作为根据。

按照《尚书·盘庚》的记载,商朝君王传位的方式,是哥哥去世,弟弟继位,所谓兄终弟及。

中山王诚实稳重,胸襟开阔,度量很大,是先帝的亲儿子,陛下的亲弟弟,为王的时间很久,也有做事理政的经验。

无论是从为人处世,还是以血缘关系来定,应立中山王为储君为宜。

况且,大家都清楚傅太后为人强势,谁知道会不会喧宾夺主,干预朝政,乱了大汉朝廷的规矩呢?”

御史大夫孔光深谋远虑,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担心道。大司马王莽听后,深以为然,颔首称赞。

听了丞相翟方进,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的话语以后,成帝刘骜心里更加有数,立场更加坚定了。

对御史大夫孔光反对的意见,刘骜却有些愠怒,不以为然。

刘骜立即态度鲜明地反驳回复御史大夫孔光的建议说道:

“孔大人一向大公无私,为人师表,是人之楷模,怎么能够因私人恩怨,而坏了国家大计呢?

御史大夫大人请勿多言!朕自有主张!”

成帝刘骜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驳斥御史大夫孔光的建议说道:

“诸位爱卿:

朕以为,为君之人,应该光明正大,一秉大公。为人臣子,应该忠心耿耿,不谋私利。朕以为御史大夫的意见,实不可取!

宰相大人和舅父曲阳侯的建议,为国为公,不徇私情,实勘称颂。

定陶王贤明聪慧,少年老成,胸襟开阔,朕已经考察很久,中山王虽然是皇家至亲,但没有才干能力,也缺少帝王的气度和胸怀。

为国家大事者,不可因私废公,乱了朝廷法度。再者,依照朝廷的礼制规定,兄弟的牌位,不能一同进入皇家宗庙之中。

正如舅父曲阳侯大人所言,如果依御史大夫的意见去做,朕作为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一国之君,宣帝陛下的嫡系子孙,百年之后,将向何处安身呢?”

刘骜质问御史大夫孔光道。

大司马王莽,见皇帝主意已定,局势已经完全成了一边倒的局面,虽并不认同,也更加不肯说话,默默地注视着刘骜,欲言又止。

听了皇帝刘骜直言不讳的反驳话语以后,御史大夫孔光这才恍然大悟,不禁十分后悔起来,在心里思忖道:

“我孔光一心为了朝廷,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人都是有私心的呢?

大事不好啊!我竭力推举中山王为嗣子,不是与陛下与众臣的意见,相左了吗?那可是犯了陛下的大忌啊!

哎呀,如今局势危急,保命要紧,太后陛下的叮嘱,老夫也顾不上了!”

御史大夫孔光老练圆滑,想到这里,全身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急忙见风使舵,转换立场,以一副诚诚恳恳的语气,向成帝道歉说道:

“陛下英明!臣年老昏聩,固守教条,思虑不周,一时误入歧途,一切听从陛下的旨意。”

“好!看来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了。大司马大人,你的意见如何呢?”

刘骜艰难地转过肥胖的身躯,询问大司马王莽道。

“陛下英明!臣等谋划大计,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夹带任何私心,既然君臣没有异议,臣愿意听从陛下和大家的意见。”

大司马王莽不敢公开反对。

“好!既然诸位爱卿的意见一致,没有什么异议,朕也无话可说了,想来娘亲陛下,也不会违背大家的心愿。

朕正式宣布,立定陶王为太子,入继大宗。正式诏书,容后颁布。

朕将立即将大家的意见,禀告母后知道,静听娘亲的圣裁。”刘骜做出决断道。

君臣商议的结果,最终决定,立定陶王刘欣为嗣子,摒弃了中山王刘兴的储君资格。

第二天,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二月初九,正是黄道吉日。

刘骜亲自出面,举行隆重的仪式,为侄儿定陶王刘欣,主持加冠仪式。

仪式结束以后,成帝刘骜又下旨,派大臣做使节,护送定陶王刘欣一行回国。

那时,刘欣才只有十七岁。

不久,刘骜又正式下诏,派执金吾任宏,暂时署理大鸿胪一职,迅速率领随从,持符节到定陶王国,迎接定陶王刘欣回到京师长安。

朝廷举行隆重盛大的典礼,正式立刘骜侄子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入继大宗,而立宗室子弟,为定陶王,作为定陶王刘康的嗣子。

自此以后,因为立嗣问题,定陶王刘欣,与御史大夫孔光、中山王刘兴等,有了隔阂和仇恨。

着令大司马王莽,大司徒(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大臣名儒进宫,讨论诸王中,谁更适合担任储君,做皇家接班人,延续大汉血脉。”

接到皇帝公开讨论继承人的旨意,大司马王莽,大司徒(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大臣,知道事情重大紧急,迅速来到了未央宫宫里。

所以,娘亲不肯明确表态,刘骜也无法直接撇开娘亲,独自决定。

如今,见如此多的显贵人物,皇亲国戚,都异口同声,称颂定陶王刘欣,娘亲和表弟大司马王莽也没有明确反对,刘骜的意志逐渐坚定。

定陶王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就是刘骜之父元帝刘奭最宠爱的妃嫔傅昭仪。

不久,刘骜就迫不及待地下旨道:

“昭告三公九卿名宿大臣:

帝国嗣子,关系帝国繁荣昌盛大计。皇天不佑,我大汉朝廷一直没有嗣君,危害帝国根本。

傅太后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善于左右逢源,深得结交人缘的精髓。

傅太后私下携带了很多金银珠宝,土产方物,去贿赂馈赠给皇帝宠爱的赵皇后、赵昭仪姐妹等皇亲国戚,以及在朝廷上有话语权的当权人物王氏家族的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等著名人士。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944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