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69章 兄弟俩游学长安 汉士子闲说政坛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8 01:28:46
  • 字数:8058字

我们有南阳郡守,枣阳县令大人的荐举信,又有两位大人的介绍,怎么会不行呢?

如今的安汉公大人,如周公吐辅,渴望天下归心。安汉公大人求贤似渴,一向鼓励吏民子弟,进入太学求学。如今太学扩招,需要大批博士学子,正是我们求学仕进的大好机会呢!”

看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群,兴奋的刘嘉顿时有些局促不安起来。

刘嘉拍马上前,有些无所适从地急急地骑马上前,赶上大哥刘縯问道。

我们俩是直接找人询问,前往太学的正确路线,还是先到城里各处去逛逛,看看京师的热闹场景呢?”

“小弟啊,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这件事,我们的族长舂陵侯伯父,我们的爹爹,早就已经替我们俩想好了。

况且,我们还要先去找宗正刘宏大人,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大人,帮忙推荐一下,才能够进入太学呢!

如果没有两位大人的推荐信,恐怕我们连太学的大门,也都进不去呢!”刘縯回答刘嘉道。

刘縯安慰刘嘉道。

如果不同意我们兄弟,进入太学学习的话,我们岂不是白来京师一趟了吗?”

刘嘉心里还是有些担心,继续疑虑重重地问自己的大哥刘縯道。

听了刘縯的话,刘嘉这才稍稍放了心。

兄弟两人一边讨论着,一边拍着马,尾随着前面骑马的三位年青人,向城中偏南皇宫那边的太学方向慢慢走去。

前面的那几位年青人,好像关系十分亲近密切。他们不是京师附近郡县的人,就是长安的熟客。

“宗正刘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他们两位大人,公务繁忙,又不了解我们,他俩会同意我们兄弟,进入太学学习吗?

一个高挑的青年,不以为然地大声反驳矮胖青年的言论道。

“张宇兄弟,你怎么平时就那么喜欢抬杠呢?”那一个名叫王魁的矮胖的青年,见同伴张宇质疑自己的观点,有些生气地反问张宇道。

“哎,王魁兄弟,不是兄弟我喜欢抬杠,而是事实确实如此啊!

如今,对于安汉公大人的所作所为,有的赞美,拍手称快;有的不以为然,抵制痛斥,这不是社会撕裂,阶层分化是什么呢?

安汉公那一套假仁假义,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小把戏,我张宇可是看透了啊!

这几年,安汉公所搞的那一场个人崇拜,造神运动,扮演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些把戏,难道你们就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发现有什么毛病吗?

哎,以我看来,现在已经是阶层分裂,矛盾激化,天下并不太平,恐怕不久,就会大乱重生了啊!”

那一个名叫张宇的,身材高挑的青年叹息道。

“王魁兄弟说得有些道理,张宇兄弟说的,也是事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小老百姓,过问这些朝廷大事,多管闲事干什么呢?还是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为好啊!

权贵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天下巨变或者发生易主,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个身体结实的青年打圆场道。

“刘忏兄弟又开始打起太极,和起稀泥来了!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所谓城门失火,殃及鱼池。我们怎么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呢?

小弟担心,一遭天下突变,我们兄弟在太学的生活,也会不得安宁啊!”张宇说道。

“张宇兄弟,你怎么一直都是那样悲观呢?不说远了,就是近几年,安汉公忧国忧民,关怀天下苍生的事迹,不是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吗?

就说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是享受安汉公大人的阳光雨露,才能够有机会,到太学学习啊!

你们就看元始元年(公元1年)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吧,安汉公不是多次谦让,朝廷封予的官职爵位,不接受赐给的俸禄和土地,而建议皇帝,褒奖赏赐宗室和群臣吗?

下至平民百姓、鳏夫寡妇,都享受了安汉公的恩惠照顾的政策。只要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益的措施,安汉公不是无所不施吗?

如此一心为民,天下至公的施政措施,不是大得人心吗?

兄弟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你为什么还要如此地苛责安汉公大人,说什么阶层分裂呢?”

那位名叫王魁的青年,振振有辞地反驳张宇道。

“王魁兄弟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连我们兄弟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不能够统一,这不是阶层分裂,是什么呢?

兄弟啊,你只看见了安汉公貌似一心为民,天下至公,照顾宗室贵族的举动,却没有看见安汉公深藏在内心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安汉公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大搞个人崇拜,最终篡权夺位啊!”张宇一针见血地说道。

“安汉公大公无私,一秉大公,怎么居然还会有人怀疑,安汉公大人的美好动机呢?真是人心不古啊!兄弟肆意猜测安汉公大人的好意,这不是诛心是什么呢?

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下很多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也十分严重,青州地区尤其厉害,人民逃荒流亡。

安汉公禀告太皇太后说:

‘太皇太后陛下啊,如今天下灾荒连连,皇家应该改穿没有花纹的丝帛服装,减省御用的膳食,以向天下人表示皇家克已节约,爱护百姓的美德才好啊!’

太皇太后认为有理,欣然接受。

安汉公乘机上书,愿意拿出自己百万钱的俸禄,作为捐款,并献田三十顷,交付大司农以救助贫民。

朝中公卿大臣,都心生敬仰而争相仿效。共有大臣贵族二百三十人,捐献自己的田宅,把这些田宅按人口数分配给了贫民饥民。

安汉公又在长安城中,兴建了五个里,盖民宅二百余所,用来安置贫民饥民居住。

每遇水旱等天灾人祸发生之后,安汉公都吃素食,非常节俭。

当左右侍臣将此情况报告给太皇太后之后,太皇太后亲自派使者诏令安汉公说:

‘听说安汉公只吃素食,真是忧民至深。今年秋天的庄稼,幸而丰收,请安汉公及时地吃肉,为国家爱护自己的身体!’

安汉公大人这些事迹,都是天下吏民耳闻目睹的大事,就是圣贤的周公也不过如此。

兄弟怎么还会信口开河,怀疑安汉公大人以天下为公的无私举动呢?”

王魁越说越激昂,直斥刘宇的观点。

“的确,安汉公当政几年来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忧国忧民为上,处处为百姓做想的。张宇兄弟大可不必对安汉公大人的一举一动心存怀疑。

兄弟你看,本年初,皇帝大婚,安汉公作为皇帝的岳父,不是以身作则,做出了非凡的无私举动,严词拒绝朝廷厚重的聘礼吗?

古往今来,又有哪个王侯将相,能够有安汉公大人如此的宽广的胸襟和伟大气度呢?”

那个叫做刘忏的青年,也附和着王魁的话说道。

“两位兄弟说得也很有道理!但愿小弟只是无端的猜测疑惑罢了!

说实话,一直以来,小弟之所以对安汉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有所疑惑,如此地心存异议,与兄弟们的意见不一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小弟也是仅凭人之常情来推断的。

去年发生的吕宽事件中,安汉公大人的长子王宇,私交皇帝的舅家卫姓家族,罪不至死。安汉公却大义灭亲,要勒令长子王宇自杀;

安汉公还下令,屠杀了卫姓家族全族,只留下了皇帝的母亲一人;还因为此事,而株连了很多很多无辜的人。多少无辜的生命,都惨死在了安汉公的屠刀下。

安汉公的这一举一动,岂不是违背了安汉公一直倡导的,天生万物,皆为生灵,生命为贵的人性吗?

以人之常情来判断,一个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爱,都要血腥屠杀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有一颗仁慈博爱之心,热爱天下人,一切为天下人着想呢?”

张宇振振有辞地反驳刘忏道。

“张宇兄弟此言差矣!安汉公的一举一动,正是一心为民,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壮举啊!

至于那些被朝廷诛灭的人,虽然值得我们同情,但他们谋反叛逆,是罪有应得啊!

张宇兄弟,你怎么能够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说他们无辜呢?他们这些叛逆之徒,怎么能够值得我们为之同情叹息呢?”

王魁又是那一副义正词严的口气。

“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叛逆?什么是叛逆?你我善良百姓,即使清白无辜,循规蹈矩,遵纪守法,那些披着法律外衣的贪官污吏,看你一眼不顺,都可以千方百计地给你弄上这一顶叛逆谋反的帽子,叫你全族屠灭!

哎,你我都是人微言轻的小民,虽然明知正是我辈的懦弱和纵容,才造成了贪官污吏的横行,但为了苟且偷生,我们还是少谈国事吧!

尽管我的心里,不愿意对安汉公大人有诛心的想法,心里却始终觉得,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的!

我还是忍不住地要说,你们不觉得安汉公的一秉大公,忠于皇室的表象里面,不是有些虚伪,有些不合乎人性,有些不近人情吗?

但愿我的忧虑和担心是多余的!”

张宇见他们兄弟的谈话,似乎已经引起了旁人的注意,怕惹起麻烦,就主动停下了他们激烈讨论的话题。

“兄弟们,你们看,前面不是有一个女孩子在那儿卖艺吗?欣赏美女佳人的机会,我们几个帅哥兄弟,怎么能够错过呢?我们也前去凑凑热闹,闻香识美人吧!”

王魁提议说道。

王魁,张宇,刘忏三人,什么赞同,拍马上前,向人群聚集的方向走去。

刘縯、刘嘉两兄弟,也急忙拍着马,紧跟着王魁、张宇、刘忏等三人,向人群挤去。

“王魁兄弟,现在正逢盛世吗?我怎么觉得,如今社会各个阶层撕裂、矛盾,处处充满了危机呢?

依我看来,恐怕不久,天下就会发生巨变,甚至易主了啊!兄弟们,你们说是吗?”

他们对长安城里大街小巷的路线,似乎轻车熟路,十分熟悉。

他们一路上谈得十分投契,引得刘縯与刘嘉两兄弟,也竖起耳朵听了下去。

“大哥啊,偌大的长安城,广阔无边,让人迷茫慌乱,不知所措,难道我们就这样昏碰瞎逛吗?

“刘兄弟,如今的天下大势,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啊!

在下以为,我们几兄弟正逢盛世,应当抓住在太学学习的大好机会,发奋学习,有所作为才是!”

一个矮胖的青年对身旁的青年说道。

刘縯的年纪毕竟大一些,胆子也大一些,急忙安慰小弟刘嘉道:

“小弟啊,你不用着急!忙什么呢?太学这么有名的地方,难道还怕我们兄弟找不到吗?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944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