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106章 革新币制遇挫折 图谋改制碰难题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8 01:29:03
  • 字数:19348字

汉朝廷的财富,也随之日益集中于大的土地拥有者,豪族大姓,皇亲国戚的手中,致使汉朝廷积弊很深,豪族势力尾大不掉,改制措施阻力重重,一直无法顺利实施。

想到这些窘迫的问题,王莽忧上心来,喃喃自语道:

加之大新王朝的新式货币,技术含量不高,十分容易盗铸,小钱与以前的“大钱五十”这两类货币,又没有什么信誉可言。

因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抵触和排斥大新王朝铸造的这些新式货币。

天下的贤明士大夫,都看得明白,非常清楚,新王朝的货币改制,违背流通交换的规律,新王朝想当然地发行的新式大额货币,货币的轻重、币值,都并不合适交换流通的规律,对交换流通极端不利。

土地兼并和买卖奴婢问题的日益严重,带来的最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纳税的国家户口大幅减少,从而使国库和皇家内库的收入,也急剧减少,宫廷和朝廷的开支,越发变得捉襟见肘。

王莽的货币改制,最终成为了大新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酿成了天怒人怨,社会混乱,王朝动荡的危险局面。

然而,王莽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却始终并不承认自己的货币改制存在诸多问题,而是陶醉于新式货币铸造发行成功的喜悦中。

“朕一心为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什么朕就不能够大刀阔斧的改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为天下百姓谋利呢?

王莽久在汉朝廷任职,其实很早很早以前,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大汉朝廷存在的危机以及危机根源之所在。

汉朝廷末年以来,土地兼并和奴婢买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朝廷赋税的征收,百姓的生活,社会的安定,拖累了大汉国运的昌盛。

朕蒙天帝的恩宠,赐予朕无穷的智慧和勇气。

既然朕已经下定决心,就一定要兴利除弊,改革前朝的弊病,创造一个崭新的帝国。

哪怕是各个利益阶层,竭力反对朕的改制,朕也要不为所动,锐意进取。

未央宫王路堂里,大新皇帝王莽又开始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除旧立新,解决紧迫的国家衰颓问题,制定长远的治国方略了。

朕爱民如子,与百姓唇齿相依,长期以来,一直密切关注着天下百姓的生活。

无地少地百姓的窘困生活,奴隶婢女的悲惨处境,一直牵动着朕仁慈善良的心灵。朕为此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朕研读古代圣贤的典籍,知道古代王朝,一个农夫分田一百亩,按收成的十分之一交纳租税,就能够使国家丰裕,百姓富足,天下安宁。

为圣朝歌功颂德的舆论,也大兴起来了。

朕十分敬慕这一天下大同、百姓安乐的盛景,决心效法先贤的英明治理,进行改制。

可是朕发现,到了秦王朝以后,历代君王为了一己之私,开始带头破坏圣人的英明制度,开阡陌、废井田,并吞土地的现象日益加剧。

人们的贪婪之心也不可遏制,道德堕落,奸诈卑鄙的行径,也随之发生了。

由此导致的严重问题是,强者占田数千亩,而贫者竟没有一丝立锥之地。

朕深为叹息,大感不平,为穷苦百姓的遭遇忧心如焚。

豪强大族们又与官府勾结,借助官吏的力量,设置买卖奴婢的市场,把奴婢与牛马一道,关闭在栅栏之内,被地方官吏和豪强恶霸们控制,专横地裁决他们的命运。

这些暴虐悲惨的举动,违背了天地之间的生灵之中,人类的生命,最为宝贵的原则。朕对此十分痛惜哀怜。

汉王朝建立以后,休养生息,减轻土地税,按三十分之一征税。

但是,经常有代役税等额外的赋税增加,就连病残而丧失劳动力的百姓,也都要足额交纳赋税。

百姓凋零,无法生存,被迫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惨死四野,朕哀伤同情不已。

加以土豪劣绅的侵犯欺压,利用租佃关系掠夺百姓的粮食和财物。

于是,汉朝廷名义上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实际上征收了百姓十分之五的重税。

重重的苛捐杂税之下,百姓唯有累死在烈日酷寒之下,也不得安宁。

富人财主之类的豪门大姓,他们的狗马,也有吃不完的粮食。

因而这些豪族大姓,骄奢淫逸,变得越发桀敖不驯,目无法纪。他们违法乱纪,为非作歹,争作邪恶的事情,可谓罄竹难书,多得不胜枚举。

穷人却吃不饱酒渣糠皮,因贫困而作小偷、强盗之类邪恶违法之事的,也是层出不穷,难以数尽。

他们都陷于犯罪的罗网,刑罚因此不能搁置不用,牢狱中常常人满为患。

朕痛惜哀叹,接受禅让以后,就对天发誓,要扭转这些凄惨的现实,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长期以来,朕认真探究,产生那些严重弊病的根本原因之后,越发为天下百姓的疾苦而忧心如焚,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朕崇尚爱民如子,天下大公的美德,对以上种种严重弊端,朕忧虑成疾,常常对天发誓,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改革以上的社会弊病。

现在朕决定,立即颁旨,实施改变那些弊端的改制措施。

从即日起,新王朝将把全国的所有田地,统统收归国有,重新进行分配,改名叫‘王田’,奴婢改命为‘私属’,都不准自由买卖。

天下百姓,那些家庭人口中,男性人口不满八人,可是占有的田亩,却超过了一井(九百亩)的人家,应自觉自愿,把自己家里多余的田亩,分给他们的亲属、邻居和同乡亲友,达到公平合理拥有土地的目的。

原来家里没有田地,或者拥有田地不足数,现在应当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可以分得田地的平民人家,就按照朝廷分配土地的有关规定,公平合理地加以重新分配,由官府分给他们应有的土地。

朕颁布圣旨,明令天下,敢有公开地反对井田制的实施,毁谤这种圣人首创的土地国有制度,无视朝廷的法令法律,非议朝廷井田制的实施措施,煽动和惑乱民众闹事的,朕将下旨,依照法律,把他们流放到四方极远的地方去进行安置,惩罚他们的罪行。

朕让他们这些胡言乱语,妄议朝廷之辈,违法乱纪,为非作歹之徒,去与魑魅魍魉、妖魔鬼怪作伴为伍,如同朕的始祖舜帝,惩罚四凶的旧例一样。”

王莽的土地改制诏书一发布,立即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欢喜有人愁,成为了百姓热议的话题。

天下无地少地的穷苦百姓,是一片欢腾,大声叫好。那些无地或少地的百姓,他们额首称庆,奔走相告,齐声赞颂王莽新王朝的善政。

而豪族大姓,贵族王侯,有的坐观局势,有的蠢蠢欲动,有的冷眼旁观,漠然置之。

那些官僚地主,地方豪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貌似镇定,实际上一个个都忐忑不安,心里没底。

他们利用自己与官府、朝廷的关系,急谋与皇亲国戚,大臣官吏商议对策,寻找自保的良策。

王莽的土地改制诏书突然一发布,就连国师刘歆,太中大夫严尤等王莽身边的亲信大臣,都大吃一惊,没有想到一向优柔寡断的王莽,这次会这样果断决策。

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十分清楚王莽的心思,急忙与太中大夫严尤商量道:

“哎呀,伯石大人,大事不好。

陛下的土地改制措施,太过激进,恐怕会难以进行下去,臣一定要努力劝止。

朝廷施行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制度,施行这个土地改制措施,表面看起来,保障了下层无地少地百姓的利益,似乎全是利国利民的善政。

实际上,皇帝的本意,恐怕并不在此。

吾实在担心,如果打着土地国有的名义,欲把天下的土地和财富,通通变成为皇帝陛下的产业,恐怕就会触怒豪族大姓,招惹众怒,得不偿失啊!”

太中大夫严尤也赞同刘歆的意见,忧心忡忡地说道:

“国师大人忧虑得对。

最近一些日子以来,陛下诸事顺心,一帆风顺,感觉十分良好,不再将国师大人和在下的意见,看在眼里了。

土地改制这样的国家大事,陛下居然也不征求我们的意见,将我们撇在一边,难道陛下已经冷落我们了吗?

陛下的土地改制措施,严重损害了豪族大姓的根本利益,令人忧心啊!

陛下的土地改制措施公布以后,那就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回旋余地,只有硬着头皮上了。

如果大土地所有者抗拒圣旨,带头违背改制法令,那恐怕就会天下大乱;

如果无地少地的百姓,根本不能够分得土地,穷苦百姓,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恩惠,到头来,恐怕天下百姓就会非议皇帝的改制措施,明是利民,为天下百姓谋利,实是变相地剥夺那些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和财富啊!

陛下这样的改制措施,太过激进,没有循序渐进,将会两头不讨好,彻底丧失人心,召来百姓的怨恨啊!”严尤也忧心忡忡道。

“伯石大人分析得很对。

子俊以为,实际上,更大的危机,不仅仅在于平民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啊!

像皇族宗室,刘氏家族,皇亲国戚,那样一些有钱有势,土地广大的豪族大姓,才是陛下最大的忧虑啊!

要让豪族大姓,皇亲国戚们,带头遵守法令,分割自己的土地,甚至失去他们的土地,他们心甘情愿吗?

当年,大司空师丹大人的土地改制功亏一篑,就是皇亲国戚、豪族大姓的阻挠所致。

子俊可以预料,豪族大姓,皇亲国戚们,肯定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朝廷的宰割,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土地权益的。

这些豪族大姓,皇亲国戚们,家族人口众多,依靠广大的土地收入得以生存。如果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最终将同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样,陷入困顿与凋敝之境。

他们肯定不愿意这样做的。

为了自保,为了维护他们各自家族的利益,谁能够保证,那些豪强大姓们,不率先暗地里或公开地群起抗拒改制措施呢?

难道他们不会想尽千方百计,规避法令法律的制约和限制,阻挠新法的实施呢?

当初,陛下不听伯石大人的意见,实施钱币革新之时,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可是,我们的至尊陛下,却盲目乐观,一直没有预料到这些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

如果朝廷的新政,发布的政策、法令,不能够充分考虑照顾到朝廷各阶层的利益,势必造成新的分配不均,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

不仅仅是像刘氏旧皇族那样一些大姓,豪族地主,会因为朝廷剥夺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而不满意皇帝的土地国有政策。

就是那些无地少地的小民百姓,也会因为,并没有得到朝廷所宣称分配的,真正的土地和财产等实惠,也会对新王朝的出尔反尔,不信不义,怨声载道,愤愤不平,甚至奋起反抗,发泄怨恨。

子俊以为,这才是陛下应该深深忧虑,着力考虑,立即解决的大问题。”

刘歆说到这些,严尤不禁悚然一惊,赞同道:

“国师大人分析得很对。我们必须立即进宫,把这些利害关系,禀告至尊。

如果土地改制激怒了天下官僚豪族,忽悠了天下百姓,激起民变,引起叛乱,那就悔之晚矣!”

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与太中大夫严尤一道,急急忙忙地赶到未央宫王路堂,将他俩的不详预感,告诉了王莽。

王莽沉思了一会,对刘歆、严尤说道:

“两位爱卿,多谢你们的提醒。

朝廷最近颁布实施的土地国有政策,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量。

朕忧心国家凋敝的现实,锐意革新,的确公布改制措施有些草率急迫,考虑不周,有些操之过急了。”

然而,王莽迷信皇权的威力,依然执迷不悟,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的的确确,朝廷最新发布的这些土地国有的改制政策,会损害一些大土地所有者,那些豪族大姓们的利益,甚至引起他们内心不的满情绪和强劲的反弹,遭致他们的竭力反对和公开抗拒。

但是,只要努力地去做做他们的工作,借助皇权的力量,依靠大臣官吏的努力,尽力地说服他们顾全大局,怎么不能够摆平这一切问题,让大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朝廷的旨意呢?”

王莽终于从担忧中恢复了过来,镇定自若、神色淡淡地对刘歆、严尤说道。

“不然,陛下。”

太中大夫严尤继续进谏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土地改制,收归国有,涉及豪族大姓们的重大切身利益,恐怕说服他们,不太容易。”

“多谢爱卿的提醒!土地改制,收归国有,是朕的国策,是先贤已经证明了的稳定国家良策,不能够轻易改变。

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存在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的。

何况朕施行土地国有的改制措施,是造福于万千百姓,是为了创立惊天动地的帝国千秋伟业呢?

朕已经想到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应对之策。

当初,朕剥夺前朝宗室的爵位和封地,不是也怨声载道,阻力重重,最终也顺利实施了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一声令下,谁敢抗拒呢?何况朕的改制措施,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万千百姓的根本利益呢?

那些胆敢阻挠朕的治国大计,阻挠改制新政实施,抗拒土地国有的,朕对天发誓,将把他们辗得粉碎。”

国师刘歆,太中大夫严尤,见王莽依然执迷不悟,对他们的提醒并不重视,只得怏怏不乐地退了下去。

“哎呀,陛下刚愎自用,急躁轻率,自以为是,恐怕至死也不能够改变他那唯我独尊,喜欢折腾的毛病啊!

恐怕陛下永远也不愿意想到,陛下的治国方略,他的改制措施,很多是骚扰天下百姓的行径,没有任何意义啊!

哎,但陛下自以为是,执意如此,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能够怎么样呢?”

太中大夫严尤沮丧不已,无可奈何地叹息着,对国师刘歆感叹道。

太中大夫严尤的话,说中了王莽的本性。

王莽的土地国有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还没有能够顺利地实施下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王莽又急吼吼地开始实施既定的外交战略,再次肆意折腾,准备改换蛮族王侯的爵位称号了。

转眼间,就到了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的秋季,眼见诸事顺利,王莽改制的信心更足了。

为了镇抚全国,维护新兴朝廷的治理,王莽特别颁布符命图谶四十二篇,并派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位钦差大臣,到全国各地,去宣传新王朝治理的伟大功德和新王朝的改制措施,稳定全国。

王莽还下旨更换官吏诸侯的印信,收缴当初汉朝廷颁发给各级官吏王侯们的印信,颁发新王朝的新印信,借以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王莽一心一意,将改制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贯彻实施改制措施的大臣们身上。

因此,王莽对五威将王奇这十二位代表皇帝出巡的钦差大臣,特别宠信,给予了他们无数的特权。

王莽让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位钦差大臣,宣讲的那些符命图谶指令之中,有德祥类的五篇,符命类的二十五篇,福应类的十二篇。

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位钦差大臣,毕恭毕敬地捧着王莽编造的符命,携带着各式各样的印信,分别到达了全国各地甚至边塞诸郡,去宣扬新王朝的盛大恩德,颁布新王朝的政策和改制措施。

十二位钦差大臣出巡之时,都坐着套有六匹母马,绘有天文图象的乾文车。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插着锦鸡的羽毛,服装佩饰,新奇华丽,出行时,一个个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每一位五威将的下面,王莽还给他们各设置了五个次帅五威帅。五威将手执符节,五威帅则手举着旗幡,作为前导。

十二位钦差大臣到全国各地,去颁布新王朝的圣旨时,地方官吏,无不恭恭敬敬地接送奉迎。

这十二位钦差大臣,东行的五威将,巡视到了玄菟郡、乐浪郡、高句丽郡、夫余郡等地。

南行的五威将,则巡视到了新王朝的南部边塞。五威将经过益州郡时,还秉承新皇帝王莽的旨意,把南方边塞的蛮族首领“句町王”,降级改封为了“句町侯”。

西行的五威将,则巡视到了西域诸国,把西域诸国国王,降级改为了侯爵。

北行的五威将,则巡视到了匈奴汗国的王庭,授予匈奴汗国单于印信,更改了汉朝廷印信的文字,去掉“玺”字改称为“章”。

在汉朝廷的礼制礼仪制度里,王爵的印信为“玺”,而侯爵的印信为“章”。实际上,就是把匈奴汗国单于的待遇级别,整整降低了一个等级。

在新王朝的强大压力下,各地官吏、诸侯、蛮族酋长等不得不表示顺从。

王侯及以下的官吏,更改官职爵位名称的,中原以外到匈奴汗国、西域诸城邦和远方的蛮夷部落,都被五威将就地授予了新王朝的新印信,并收缴原来汉朝廷颁发的旧印信,送回京师。

可是,虽然王莽接受禅让,建立了新王朝,但没有经历暴风骤雨的巨大变革,积弊太深,大臣们贪赃枉法、违法乱纪的恶习难改。

那些秉承王莽这个大新皇帝旨意的钦差大臣五威将帅们,一个个都秉承了前朝大臣官吏的恶习,每一个钦差大臣都贪赃枉法,腐朽颟顸,借机敛财,令人丧气。

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位钦差大臣,并没有像大新皇帝王莽所殷切希望的那样,去传播大新王朝惩治贪腐,锐意改制的决心,带来官场的革新气息。

这十二位钦差大臣,不仅没有给王莽的新王朝带来好运,反而挑起了新的事端,激发了新的矛盾冲突,王莽有些始料不及。

王莽没有想到,就在五威将帅等钦差大臣巡视北方边塞,授予匈奴汗国单于新印信,收回大汉王朝授给匈奴汗国的旧印信之时,会激起匈奴汗国君臣的不满和怨恨,并最终挑起了北方边塞的骚动和战乱。

新皇帝王莽得到五威将帅的报告以后,非常担心和忧虑,开始与太中大夫严尤等大臣一道,谋划防范匈奴汗国的决策。

汉朝廷的官吏百姓都非常清楚,新王朝的建立,名义上是接受汉皇帝的禅让,实际上是依靠狡诈的权谋和各种阴谋诡计,才最终夺取大汉朝廷的皇权的。

新皇帝王莽,当然最明白这一点。所以王莽十分担心,常常忧虑自己部下的大臣,也仿效自己,如法炮制,篡夺新王朝的权力。

为了严密防范部下大臣贵族以及平民百姓的反叛,王莽决定,减轻三公四辅,九卿等重要大臣的权力,任命王氏家族的子弟掌管军中以及宫中大权,任命亲信的大臣,担任监察机构的首脑,监视文武大臣的一举一动,钳制官吏百姓的言论,实行恐怖统治,以镇抚全国。

王莽下旨,任命自己的亲信大臣统睦侯陈崇,担任司命一职,直属于皇帝,对皇帝负责。

统睦侯陈崇,当初依靠向王莽歌功颂德,力捧王莽上位而受到王莽亲信。

得到皇帝的任命以后,统睦侯陈崇欣喜异常,发誓效忠皇帝,王莽十分满意。

司命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监视上公及上公以下的所有朝廷大臣。

这样安排布置以后,王莽依然不放心。

于是,王莽又任命说符侯崔发等亲信大臣、宗室子弟,分别担任中城四关将军,全权负责京师十二道城门,跟绕溜、羊头、肴黾、汧陇等四方镇的防务。

为了加强统睦侯陈崇,说符侯崔发的威严和权力,王莽特别下旨,在两人的官衔前,加上了“五威”二字,以威慑群臣和百姓。

王莽还特别颁布策书,召见“五威司命”统睦侯陈崇,勉励陈崇说道:

“啊,你陈崇,请听好牢记。

不听君王指挥,是动乱的根源;严重的奸诈狡猾,是盗贼的本性;铸造伪币,是妨害币制的行为;骄奢过度,是凶恶的开端;泄漏宫中和尚书的事情,是‘机密不能保守,就会妨碍成功’的大罪。

在朝廷接受皇帝的封爵,却到私人之家去谢恩。用人之权,就会从皇帝的手中旁落,朝廷的统治也就荒废了。

上述六条,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因此,朕倚重你为五威司命,负责纠察各级官吏,维护皇权权威。

‘对弱者不吞并,对强者不妥协,不欺负孤单之人,不畏惧强暴之人’。这就是朕对你的要求。

请五威司命爱卿,遵从皇帝的命令,在朝廷上督导众臣,达到君臣和睦的美好境界。

五威司命爱卿,望多多努力,不辜负朕的信任!”

“五威司命”统睦侯陈崇听了,感激涕零,急忙向王莽宣誓效忠。

王莽又亲自书写策书,召见说符侯崔发,勉励说符侯崔发道:

“你,说符侯崔发,请牢记朕的叮嘱。

‘关闭好各道门户,击柝巡夜,防备盗贼。’就是你的重要职责。

朕认命你,任五威中城四关将军。如果京城能够秩序井然,那么全国各地,就会愉快地效法。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你的突出成绩,愿君努力!”

符侯崔发听了,也是激动不已,急忙痛哭流涕地表达自己的忠心。

王莽亲自书写策书,召见明威侯王级,鼓励明威侯王级说道:

“你,明威侯王级,绕矲(溜)之坚固,南临荆楚。你任五威前关将军,应发扬勇武精神,奋力守卫,在前面显威。

如果你能够如此,这就是你的突出功绩。”

王莽亲自书写策书,召见尉睦侯王嘉,鼓励尉睦侯王嘉道:

“你,尉睦侯王嘉,羊头山之阻塞,北临燕赵。你任五威后关将军,要凭借壶口之险去出击,在后面进行安抚。

如果你能够如此,就是你对帝国的突出功绩。爱卿勉之!”

王莽亲自书写策书,召见掌威侯王奇,勉励掌威侯王奇道:

“你,掌威侯王奇,崤山和渑池之险,东临郑、卫。你任五威左关将军,要在函谷关排除危难,在左面控制威权。如果你能够如此,就是你的突出功绩。爱卿勉之!”

王莽最后亲自书写策书,召见怀羌子王福,勉励怀羌子王福道:

“你,怀羌子王福,汧山和陇阪之险阻,西临戎狄。你任五威右关将军,要据守在成固,在右面安抚羌戎。如果你能够如此,就是你的突出功绩!爱卿勉之!”

明威侯王级、尉睦侯王嘉、掌威侯王奇、怀羌子王福等王氏家族子弟,被放到重要的大臣位置上,大家都感激涕零,誓死效忠皇帝。

王莽又下旨,派遣五十个谏大夫,担任铸钱使节,分别到全国各郡国,去监督铸钱工作。

然而,新王朝的贤明士大夫严尤等,都十分清楚,王莽出生于皇亲国戚、豪族大姓之家,一直身在上层,根本就不了解下层百姓的疾苦。

继位以后,新王朝积弊很深,矛盾重重,王莽一心慕古,也不愿意去深刻剖析社会矛盾尖锐的深层次原因,并寻找良策,予以根本解决。

结局可想而知,王莽煞费苦心的防范反叛,一心改制的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四月之时,原徐乡侯刘快与胞弟真定人刘都等人,也谋划起兵,反抗王莽的治理,被王莽及时发觉剿灭。

王莽如临大敌,下旨将所有与徐乡侯刘快与胞弟刘都反叛有牵连的人,统统处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久,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的年末,长安城里一个疯狂女子刘碧,在常安的大路上,突然大声呼喊,吸引了很多的百姓的围观。

刘碧当着众人,大声怒叱王莽道:

“王莽这个奸贼,背弃旧日的主人,篡逆夺位。高皇帝已经大怒,向我托梦,怒喝,‘赶快把国家还给我!否则,九月必定杀死你!’”

常安官吏得到报告,如临大敌,急忙逮捕刘碧,并向上面反映。

王莽闻听刘碧的疯狂言语,惊恐不安,立即下旨,以妖言惑众的罪名,审判杀害了刘碧。

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掌寇大夫陈成等大臣,也因为这个刘碧的妖言惑众事件,而主动要求引咎辞职,被免职离任。

一连经历两次事件,王莽越发心惊胆战,决心加紧防备。

“如此看来,朕的新王朝的治理,还没有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天下百姓还留恋前朝,对朕新兴的大新王朝,并未心悦诚服。

官吏百姓并未像自己亲信的大臣所奖赏的那样,已经对新王朝心悦诚服,有着拥护,而是充满疑虑,甚至排斥。

朕要时刻防备,阻止怨恨不满的情绪,不断加剧,严惩破坏改制的叛贼。”

王莽意识到这一点,更加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担忧各地诸侯豪族百姓反叛的心理,越来越盛。

不久,王莽就正式颁布诏书,发布实施国有、废除奴婢买卖的国策说道:

“布告天下:

朕要把天下土地,通通收归国有。土地、奴隶、婢女等,都不可以自由买卖,恢复圣明的周王朝的井田制度。

如此,天下归公,一统天下,朕何忧百姓不富,黎庶不归,天下不宁呢?”

大新皇帝王莽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想到,他的一厢情愿,由上而下的货币改革,有可能完全达不到他预想的目的。

王莽就这样独自思索,在心中设计好了大新帝国改制的宏伟方案。

王莽心急火燎,迫不及待,已经等不及与自己的亲信大臣,认真细致地商讨,详尽的改革措施了。

他决定当机立断地下诏,宣布实施土地国有、废除奴婢买卖的重大改革了。

市场交易买卖之时,他们依然在暗地里使用、并且储存大汉朝廷的错刀币、契刀币、五铢钱等。

新王朝的货币改革,最终就这样成为了疯狂掠夺人民财富,攫取天下财富为王氏家族等大豪强所有,聚敛天下的财富的工具。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944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