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114章 励精图治谋革新 食古不化梦难成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8 01:29:07
  • 字数:13954字

司命陈崇听了这些议论,非常担心,忧虑妖言惑众,可能会乱了朝廷的大政。

司命陈崇,于是紧急向王莽奏报道: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对皇帝的荒淫无耻,皇亲国戚的骄奢淫逸,贪官污吏的横行无忌,都是深恶痛绝,人心思变,渴望大的变革。

与此同时,为了谋求自己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善于趋炎附势的官吏百姓,于是争先恐后地向朝廷呈献符命,向王莽献媚,迎合王莽称帝的心意。

那些日子里,陷入水深火热生活的大汉王朝的官吏百姓们,早已经厌倦了刘家几代皇帝的昏庸无能,对百姓的欺骗和压榨。

渐渐地,官吏百姓这些戏谑嘲弄的言论,传到了负责监视官吏百姓的司命陈崇的耳朵里。

到了这时候,有些人还在朝廷内外从事这样的交易操弄,希望能够获取掌权者的欢心,能够如愿以偿,升官发财,谋取家族和个人的宏大利益。

那些从没有干过这类勾当的正直吏民,对这种阿谀逢迎,趋炎附势行为极为鄙视。

“陛下:

“兄弟啊,你看别人,依靠符命祥瑞,一个个都封侯富贵了。

怎么独独兄弟你,没有接到天帝的任命状,或者得到什么符命图谶啊?”

臣最近发现,那些故意编造,并向朝廷呈献符命图谶的事件,已经越来越泛滥了。

微臣私下担心,这恐怕将为奸臣反贼,开辟一条追求利禄,作威作福之路,甚至可能为野心家所利用,用来危害社稷大业。

最后的结果,必然会混乱天命。

他们互相开玩笑,嘲笑对方说道:

很多人因为私下谈论符命图谶,被妖言惑众,毁谤朝廷论处入狱,甚至被逐、被杀。

朝廷文武大臣都心知肚明,清楚皇帝之所以禁止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谈论和传播符命图谶,乃是防止符命图谶,被野心家加以利用,以确保自己的新生朝廷的稳定。

王莽没有想到,他虽然已经下旨禁止了人们公开谈论和传播符命图谶,但王莽自己的朝廷内部,并没有像王莽所设想的那样,始终保持稳定,保持和谐,保持团结。

内部分裂的巨大麻烦,首先就来自于过去拥戴王莽上台、篡夺皇权的亲密战友。

承新公、大司马甄邯,大司空、更始将军甄丰,国师刘歆(刘秀),太师王舜,太中大夫严尤,侍中王邑等大臣,都是王莽的心腹死党,老战友。

他们首先向太皇太后提议,让王莽拥有高位大权,拥有安汉公的名号,当上宰衡。

他们还不断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竭力赞美和吹捧王莽的功德,表彰王莽的政绩。

安汉公和以及宰衡的称号,以及赐封王莽的母亲、封赏王莽的两个儿子和侄子,孙子的主意,都是出自于大司空甄丰、国师刘歆等王莽集团核心人士的共同策划。

而甄丰、甄邯、王舜、刘歆等人,最终也得到了王莽的厚重回报与恩赐,安享荣华富贵,名利双收了。

但他们心中,一直忌惮刘氏皇族的报复,担心汉王朝宗室报复,并没有想要王莽居位摄政,乃至登上皇位。

提出让王莽居位摄政,荣获九锡,登上摄皇帝之位主意的,来自于王莽部下的另外一个集团,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和长安令田终术等新贵的建议。

王莽登上摄皇帝之位,羽毛渐渐丰满以后,野心也越发膨胀。

起初,王莽的内心,只不过是想要代掌大汉朝廷大权,做假皇帝(摄皇帝),并不敢篡夺大汉皇帝的皇位。

甄丰、甄邯、王舜、刘歆等人不敢反对王莽的主意,只好顺从王莽的意图,并最终帮助王莽,完成了当上摄皇帝的心愿。

王莽也没有忘记,这些亲信党羽们的浩大功绩,就再封赏王舜和刘歆(刘秀)的两个儿子,以及甄丰的孙子以爵位,作为对他们忠心耿耿地拥戴自己的回报。

后来,甄丰,刘歆(刘秀)等人,位极人臣,官职爵位已经尊显,欲望已经逐渐满足,他们开始心满意足,不思进取了。

而他们知道,刘氏宗室的力量和人心向背,知道太皇太后的维护汉室的心意。

甄丰,刘歆等人,开始越来越忌惮王莽掌握更大的权利,越来越担心,汉王朝的十万皇族宗室子弟和天下英雄豪杰群起报复。

所以,甄丰,刘歆(刘秀)等人,一直心存畏惧,不敢明目张胆地拥戴王莽,篡夺大汉的皇位。

而那些平日里,与王莽的情谊比较疏远,并不在核心集团,而企图一心向上爬的时新人士,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和长安令田终术等人,却抓住了时机。

他们顺应形势,纷纷制作和呈现符命图谶,千方百计地鼓动王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最终篡夺了刘氏的皇位。

最终,王莽主要依靠这些新贵拥戴支持的力量,抓住有利的机会,才终于如愿以偿,得偿心愿,正式篡夺大汉皇位,建立新王朝的。

当那时,王莽的野心膨胀,违背王舜、刘歆、甄丰等亲信心腹死党的意愿,一心一意地谋求最高的皇帝权位,罢黜太子刘嬰,接受禅让,正式夺取大汉的皇位以后,王舜、刘歆、甄丰等亲信的内心,越发忐忑不安,越发恐惧不已。

王莽至此,更加亲信新贵,和他原来的心腹党羽王舜、刘歆、甄丰等人,开始有了一些裂痕。

大司空甄丰的性格,一向刚强正直,说话也直言不讳,得理不饶人。

为了对朝政有所裨益,大司空甄丰,不时说些直言进谏、忠言逆耳的话语。

王莽听了大司空甄丰的谏言,心里很不畅快,越来越不喜欢甄丰。

大司空甄丰一片忠心,为王莽进尽忠言,却不被王莽理解采纳,怏怏不乐,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王莽,对皇帝敬而远之。

王莽心知肚明,也察觉到了大司空甄丰的情绪变化,知道大司空甄丰对自己心存怨恨,对大司空甄丰的所作所为,就更加不满意,常常对王邑说道:

“侍中大人啊:

朕一向宽以待人,厚待臣属。大司空甄丰这个家伙,居功自傲,傲慢无礼,对朕缺少起码的尊敬,真是岂有此理!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朕把他惯坏了!

朕要让甄丰这个家伙知道,谁是真正的老大,谁是真正的主人。”

“至尊陛下说得很对!

大司空刚正坦诚,就是有些居功自傲,陛下也该杀杀他的锐气。”王邑赞同道。

听了王邑的意见,王莽开始打算,好好地教训教训一顿甄丰,让甄丰向皇帝低头认错。

王莽希望,通过排挤和打击一下甄丰,能够促使甄丰屈服低头,让甄丰重归自己的阵营,不生异心。

王莽于是假借符命文辞,下旨,把位居三公四辅高位,担任太阿、右拂、大司空的甄丰,降职担任更始将军一职。

甄丰被调任担任更始将军以后,就与当初在长安街市卖烧饼的王盛和门吏王兴,处于同等的地位了。

甄丰大受挫折,闷闷不乐,甄丰、甄寻父子,皆深以为耻。

但面对王莽的有意打压,甄丰、甄寻父子,虽对王莽心怀不满,却都默不吭声,态度倔强,依然不肯向王莽低头认错,不做任何的认错表示。

王莽见甄丰不肯屈服,越发认为甄丰不给自己这个皇帝面子,心里恼恨不已。

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甄寻,那时正在朝中,担任侍中、兼任京兆大尹的职务,封爵茂德侯。

眼见父亲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侍中甄寻甚为不满,自思道:

“陛下对我们父子两人,已经有了芥蒂和疑心。陛下一向痴迷符命图谶,常常喜欢按照符命图谶、儒家经典的指引和圣贤做榜样,去行政做事。

我何必利用陛下的弱点,获取一些权力,以挟持陛下有所忌惮,不要针对我们父子,保全我们父子和家族呢?”

甄寻自以为得计,遂秘密制作一系列符命图谶,以儒家经典上的圣贤做先例,上奏王莽说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新王朝的应运而生,完全合符周王朝的先例,岂能够不按照先贤的制度,去严格执行呢?

按照周王朝的圣王先贤厘定的制度,臣建议陛下,把京师常安三辅以及附近的地区,以陕县为界,划分为两个地区,分别由两个行政长官,去进行治理,如同周王朝的旧例。

这样做,才符合圣贤典籍上面的有关制度规定。

臣斗胆建议陛下,请求陛下下旨,任命更始将军作右伯,任命太傅平晏大人作左伯,仿照当初周公、召公的成例,来进行治理。

如此,新王朝必定拥有像周王朝那样的千秋基业,永远永远传承下去。”

“甄丰、甄寻父子这对恶贼,简直是欺人太甚。居然照葫芦画瓢,来牵制挟持朕。

可是,这个恶贼父子的建议,的确是出自圣贤典籍上面的记载,怎么能够违背呢?

如果朕否定这个方案,岂不是让天下百姓,笑话朕,非议朕没有按照先贤的意见办事吗?

甄丰、甄寻,你们父子这对恶贼,你们就等着吧!总有一天,朕会收拾你们的!”

甄寻此举,触犯了王莽的大忌,直接挑战了王莽的权威。

王莽心里,虽然对甄寻的建议,非常不满和愤怒,但忌惮臣下非议他,只好愤愤地批准甄寻的建议说道:

“准奏!

传朕旨意,授任更始将军甄丰,担任右伯;授任太傅平晏,担任左伯,共同恭维新王朝皇室。”

接到王莽的任命以后,右伯甄丰,急忙进宫去朝见王莽,跪谢皇帝大恩,准备接受旨意以后,立即西行,前去治所上任,但还停留常安,没有动身。

侍中甄寻,尝到了制作符命图谶的甜头,为自己的父亲甄丰,谋到了尊贵的右伯官职,自以为得计,遂越发不可收拾。

实际上,甄丰、甄寻父子的所作所为,早就已经触犯了王莽的大忌。

王莽忌恨不已,已经谋划收拾甄丰、甄寻父子,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

不久,侍中甄寻,又将自己私下制作的另一道符命图谶,搬了出来。

甄寻制作的符命图谶上面竟然声称,原汉王朝平帝刘衎的皇后,即黄皇公主(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王嬿),应该嫁给甄寻做妻子,这样,才符合天意民心。

实际上,侍中甄寻父子非常清楚,王莽本身,就是依靠符命图谶、祥瑞神示等骗术与诈术,而欺骗天下人,获取他们的支持拥护,登上皇位的。

因此,王莽的心里,一直对部下大臣,尤其是三公四辅大臣,怀有戒心。

一方面,王莽担心大臣们对他离心离德,心存怨恨,甚至恶意讽刺诽谤他;

另一方面,王莽更加担心,大臣会仿效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依葫芦画瓢,伺机窥伺皇帝的权力。

所以,甄寻父子抓住王莽弱点,欲挟持王莽让步。

甄寻私自制作符命图谶、祥瑞神示的这一举动,早已经触动了王莽的敏感神经。

王莽决心用激烈手段,来慑服臣下,杀一儆百,杀鸡骇猴,显示他作为君王应该具备的威严,教训那些对他离心离德、甚至图谋不轨的臣子。

王莽怒不可遏,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大怒若狂,气急败坏地对王邑说道:

“侍中大人啊:

甄丰、甄寻父子这对狗贼,无君无父,真是越来越放肆了。

朕不给他们一点颜色,朕哪里还有皇帝的威严,号令天下人呢?”

王邑也想驱逐甄丰、甄寻父子,于是赞同道:

“陛下:

甄丰、甄寻父子这对狗贼,目无君上,编造符命图谶,可谓大逆不道。

陛下早应该,教训教训这一对父子了。不然,那些乱臣贼子,群起效仿,哪里还有皇家的威严呢?”

听了王邑的话,王莽决心已定。

王莽翻脸不认人,勃然大怒,当着王邑之面,大声斥责甄寻说道:

“甄寻:

你这个大胆狂妄的狗贼!简直悖逆无礼至极。

黄皇室主,乃是天下人的国母,怎么能够胡乱侮辱亵渎呢?甄寻你这个恶贼,究竟安的是什么歹心呢?你胡言乱语,编造符命,说的这是什么话呢?

侍中大人啊,立即派人,拘捕甄寻,投入监狱,严厉审讯。”

王莽的圣旨颁下,甄寻这才知道,自己的判断严重失误,很清楚编造符命,触怒王莽,都是滔天大罪。

得到消息以后,甄寻立即畏罪潜逃,逃离了京师常安。

甄寻的老父右伯甄丰,对王莽的品行十分了解,知道王莽刻薄寡恩,无情无义、冷酷无情的个性,眼看大祸临头,也畏罪自杀了。

甄寻跟着一个方士王音,逃亡到了华山的茫茫大山之中避难,整整躲藏了一年多的时间。

但王莽要斩尽杀绝,一年多的时间以后,王莽依然余怒未消。

富贵优裕生活过惯了的甄寻,耐不住山中清苦的生活,终于露面,最终还是被官吏抓到,押回了京师常安,接受审讯。

王莽欲将甄家斩尽杀绝,以绝后患。于是下令有关部门官员,穷追猛打,追究甄丰、甄寻父子的党羽。

甄寻被捕以后,知道自己严重触犯了王莽的忌讳,已经是死路一条了。

于是在审讯的供词中,甄寻竭力地牵涉他人,并把更多人拉下水,希望立功赎罪,洗雪自己的过错,减轻他自己的罪责。

结果,甄丰、甄寻父子案件,牵涉的范围是越来越大,新王朝大臣,是人人自危。

到了最后,很多官宦子弟、皇亲国戚都牵连其中。

就连国师公刘歆(刘秀)的儿子,侍中、东通灵将、五司大夫、隆威侯刘棻;以及刘棻的弟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刘泳;侍中王邑的弟弟左关将军、掌威侯王奇;以及国师公刘歆(刘秀)的门生弟子,侍中、骑都尉丁隆等大臣将领,也被株连在甄丰、甄寻父子的案件内。

严刑拷打之下,这些人又接连不断地牵扯出了更多更多的人。

从他们的口供中,又牵连到了朝廷中重要的公卿大臣,以及他们的亲族、党羽等等。

列侯及以下,被牵连进甄丰、甄寻父子案件之中的,前前后后,总计有几百人。

王莽知道这些人威胁着皇权的稳定,毫不心慈手软,下旨将这些牵连进甄丰、甄寻父子案件的叛逆,一律诛杀。

大新王朝中,一片腥风血雨。

自此以后,血雨腥风之下,新王朝大臣人人自危。原来死忠王莽的大臣将领,也开始对王莽离心离德,有了反叛之意。

10

惩罚参与甄丰、甄寻父子叛逆案件的那些该死的罪犯,王莽也没有忘记自己那一切崇古的嗜好,要按照儒家典籍上记载的方法行事。

甄寻的手掌手纹中,有像“天子”字样的掌纹。甄寻常常以此,制作符命图谶,声称自己乃大富大贵之命。

王莽得到报告,心里十分忌恨。

甄寻被处死以后,王莽依然顾虑重重。于是王莽派人前去,割下甄寻的手掌,亲自拿到宫内示众。

一天朝会,群臣毕集。

王莽命令小黄门肉墩,举起甄寻的手掌,然后王莽亲自用手指着,发言教训,恐吓、警告大臣们说道:

“诸位爱卿:

甄寻这个叛逆,以前常常在私下里妖言惑众,蛊惑人心,对大家声称,他自己身有异相,是大富大贵之命。

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欺骗世人的奸诈手段啊!

诸君请看,甄寻这个叛逆的手掌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一大子’;或者说是‘一六子’。

这个掌纹,怎么会是‘天子’字样呢?难道一个堂堂正正,受天帝庇护的真正天子,会被诛杀而死吗?

‘六’与‘戮’同音同义,就是被杀戮的‘戮’的意思啊!

这个掌纹,已经明明白白地表明了,甄丰、甄寻这对叛逆父子的命运,最终应当被朝廷屠戮而死。

众爱卿请看,如今甄氏全家,背叛应天顺民的大新皇帝,最终被新王朝屠灭,就是最好的证据。”

短下巴的王莽,宏大的嘴巴里,发出了洪亮而嘶哑的声音。

王莽鼓起眼睛,双颊血红,声色俱厉地对警告威胁群臣道。

看见甄寻血淋淋的手掌,想起当初忠心耿耿的甄寻父子,相继惨死的情景,群臣十分恐惧。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皇帝陛下英明!

甄氏父子结党营私,妖言惑众,背叛皇帝,大逆不道,死有余辜。

如今被陛下诛杀,乃是天命如此,罪有应得。”

见众臣恐惧,王莽十分满意,接着下旨道:

“诸君:

朕最终发现,甄氏父子这些结党营私,妖言惑众,背叛皇帝的叛逆的阴谋,并最终处死这些叛徒鼠辈,都是受到了祖宗神灵的启示。

朕奉天承运,安享皇位,怎么能够忘记,祖先神灵昭示的功德呢?

朕将仿照皇初祖轩辕黄帝的做法,把叛逆刘棻等,流放到幽州;把恶贼甄寻等,放逐到三危;把奸佞丁隆等,押送到羽山处置。

朕将叛逆斩首示众、流放各地的一切举措,都要按照先祖的规矩,以彰显祖先神灵昭示的功德。”

王莽的旨意下达以后,装载、递送叛逆尸体的朝廷驿车,迅速从京师常安出发,浩浩荡荡地运往全国各地。

装载几百名谋反罪人尸体的朝廷驿车,在路途上络绎不绝,绵延数十里。

王莽制造恐怖,意在恐吓那些意图叛逆的官吏百姓,镇抚全国。

然而,事与愿违。

当初一直忠于王莽的死党亲信、亲密战友如国师公刘歆、甄邯等,皆忧惧不安,开始对王莽离心离德,若即若离。

全国各地郡国,不满意王莽的治理,新的更多、更大的反叛行动,还在不断的酝酿之中,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凡不属于五威将帅所颁布的符命图谶,胆敢擅自制造和传播虚假的符命图谶者,一律逮捕入狱,以妖言惑众,毁谤朝廷论处,严厉处置。”

从此以后,颁布符命图谶,成为了朝廷的特权,官民私下谈论和传播符命图谶,成为了新王朝的一项禁忌。

希望陛下颁旨,断绝其根源,以正视听。”

到了此时,王莽篡夺皇权的目的已经达到,地位逐渐稳定,对于当初帮助自己的这些祥瑞符命,也渐渐地感到厌倦,担心被人效仿利用了。

当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前后,王莽正在积极准备,篡夺汉王朝皇权。

接到司命陈崇的奏书以后,王莽非常重视,立即派尚书大夫赵并,去负责审查各种祥瑞和符命。

王莽下旨说道:

“布告天下:

这些善于见风使舵,呈现符命的市侩,很多都如愿以偿,得到了荣华富贵,甚至被王莽封为了侯爵。

到了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登基,已经两年了,根基渐渐巩固。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944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