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187章 举义计走漏风声 王巨君急捕叛逆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8 01:29:43
  • 字数:7140字

王莽派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大臣,分行天下,宣布废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以及即位皇帝以来,不便于人民的诏令,以缓和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挽回民心。

不料,大新王朝的新国策,王莽才刚刚与文武大臣议妥,还没有颁布实施,一个新的噩耗,就传到了京师常安。

自称汉“柱天都部”(汉天柱司令)的刘縯,此时已经将同乡子弟兵,总计七八千人,集结在了一起。刘縯正在日日夜夜地筹划准备,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准备择时举兵。

不幸,刘縯、李通、邓晨等人举义的谋划,已经慢慢走漏了风声,传到了南阳郡官府的耳目里。

义军各部,舂陵(白水乡)刘氏子弟,以及宛城李氏家族、新野邓氏家族等盟友,都忙个不停,积极准备。

又下令废除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一百文每月收利息三文的诸多政策。

当初,流民队伍赤眉军、绿林军诸部,往往将数万饥民、灾民聚集起来,前去攻打新王朝城邑,夺取粮食、财物等,维持部众生活。

王莽十分担忧,于是命令地方官吏统领郡县官军,积极平叛。

王莽不得不转移朝廷的注意力,改变关注的重心。

到了此时,面对新室的窘迫处境,王莽稍稍醒悟,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开始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意识到改制施政的一些失误,于是与三公等大臣商议,决定改变当初既定的国策,制定新的政策,加以弥补,以缓和矛盾,安抚百姓。

王莽下旨,废除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更名天下田地叫做“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的政策,以及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设立的六筦之令,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收税的政策。

那天朝会,王莽刚刚发话完毕,大司空王邑就急不可耐地出班,禀告王莽道:

“陛下:

南阳郡舂陵侯余孽刘縯兄弟,联合宛城李氏家族,新野邓氏家族等诸多大户豪族,自称汉柱天都部,正在秘密准备,打算聚众举事、反叛朝廷,复兴汉室,请陛下下旨浇灭!”

但官吏贪婪,官军暴虐,官军往往无功而返,更始将军廉丹以及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很多也被流民武装杀害。而新王朝太师王匡等将领亲自率领的中央军官军,与流民队伍作战之时,也多次遭到失利。

大司空王邑得旨,将下去布置。

当初,与舂陵刘氏兄弟商量妥当以后,李通就派遣他堂兄的儿子李季,亲自前往长安,去暗中向自己的父亲李守,通报南阳举义一事,并通知父亲李守,率领全家老小,从京师常安撤离,秘密返回南阳。

李通的堂侄李季,身带伯父李通的绝密信件,心急火燎地向常安而去,准备通知李通的父亲李守,逃回南阳。

没有想到,在送信的中途,一路寒霜,李季却突然身患急病,病死在路途上了。

李季随身携带的秘密信件,也跟着丢失,被官府衙役获得了。

地方官吏如临大敌,紧急上报朝廷。

舂陵刘縯诸兄弟,联合宛城李通兄弟、新野邓氏兄弟举义的消息,就这样走漏了。

平素里,宗卿师李守与南阳同乡黄显十分的友善。那时,黄显正在王莽的朝中,担任中郎将一职,可以看到呈上的信件。

中郎将黄显,听说了李氏兄弟与舂陵刘氏兄弟勾结,准备谋反这件事以后,大吃一惊,知道李家大祸降临。

中郎将黄显,知道了李氏兄弟与舂陵刘氏兄弟聚义这件事情以后,认为情况紧急,就立即叫来好友前宗卿师李守,告诉真相,与李守出谋划策,商议自救之策说:

“大人:

如今南方盗贼群起,关门禁严,巡查十分严密,你想独自逃回南阳郡,已经十分困难。

而君身长九尺,状貌非凡,不容易掩盖你自己的行迹。请问大人,你打算如何逃生呢?

如果大人你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地想独自出城,逃回南阳郡去,必然引起朝廷的怀疑!

你不如以退为进,主动向皇帝请求自归。即使事情最终不能成功,你也可以借此避免灾祸。”

“中郎将大人言之有理,李某领教。”

李守认为有理,听从了中郎将黄显的建议。

于是,李守立即上书王莽,请求辞职自归。李守的上书,被留在了阙下,还没有得到王莽的批准。

李守回到家里,突然听说了侄孙李季上京之时,因病死亡,而护送的秘密信件,已经丢失的消息。

李守大惊失色,知道刘縯、李通兄弟举义的事情,已经败露,急忙打算,偷偷地逃出常安,溜回宛城。

此时,奏报传到了王莽跟前。

王莽知道李守之子李通兄弟,参与了舂陵刘縯诸兄弟的叛乱密谋之后,十分震惊,急忙派军,前去搜捕叛党李通的父亲李守。

最终,李守没有逃脱官府衙役的追逐,被官府抓住,关进了监牢之中,等待有关部门审讯。

听说朋友李守被抓,中郎将黄显心急如焚,急忙上书王莽,为李守求情说道:

“陛下:

臣听说,李守闻听儿子无状的举动以后,并不敢逃亡。李守这人,一向忠心耿耿,讲究信用,所以他独自归命宫阙,回来向朝廷请求赎罪。

臣黄显,愿意同李守一道,迅速赶到东方去,说服他的儿子李通等人,停止反叛,归降朝廷。

如此,则可以瓦解叛贼乱党的势力。

如果事情不能如愿,臣愿意同李守一道,被朝廷依法诛杀,死而无怨,以报答皇帝的大恩。”

“中郎将大人言之有理,容朕细细思考一下,再做决定。”王莽信服,准备同意中郎将黄显的请求。

此时,刘縯见聚义之事已经败露,遂先下手为强,开始在舂陵誓师,起兵反莽。

前队大夫(南阳郡太守)甄阜,属正(郡兵司令)梁丘赐两人,急忙再次上书朝廷,将刘縯与李通等人勾结,聚众欲图谋反的详细经过,奏报了王莽。

此时,有平日里与李守不睦的大臣,落井下石,将李守知道儿子李通造反的消息,独自开始逃亡,向宛城方向逃跑的经过,详详细细报告了王莽。

王莽得到大臣报告,勃然大怒,认为刘縯与李通等人勾结谋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王莽于是下旨,杀掉李守一家,在京师常安的所有亲属,以警告叛逆者。

王莽还命令南阳郡前队大夫甄阜和属正梁丘赐两人,迅速行动,带领官军秘密收捕宛城李通一众叛逆的亲属,不得逃脱一人。

王莽认为,中郎将黄显与李守狼狈为奸,窝藏叛贼,串通欺骗皇帝,也将中郎将黄显逮捕入狱。

很快,王莽颁布旨意,以造反叛逆之罪,将宗卿师李守、中郎将黄显处决。

因为为好友李守推脱罪行,中郎将黄显也遭了杀身之祸,与好友李守一道,被王莽诛杀示众。

此时,刘縯、李通举义的计划,已经完全暴露。舂陵义军借中秋都试之机,劫持郡府检阅军队的计划,也随之宣告破灭。

王莽如临大敌,下令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两人,加紧收捕反叛义士。

王莽颁下的旨令,迅速传到了南阳郡官府。

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迅速指挥郡县官兵,紧急前去,收捕李通的诸位兄弟姊妹及其他亲人。

李通、李轶诸兄弟,其时大多正在外面四处奔走,准备聚义之事,不在宛城。

闻听聚义消息泄露,官军已经在大肆收捕义士,李通知道大事不好。

李通根本就来不及回到宛城,去通知宛城的李家家人亲属逃离,见官军来捕,只好跟着叔伯兄弟,四散逃亡。

王莽的密旨颁布,南阳郡官府,那肯放过一个叛贼呢?

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派军收捕、诛杀了李氏家族在宛城的大多数家属。

李守的眷属和兄弟子弟、门宗宾客以及居留在宛城的亲朋好友,来不及逃走的,男女老少,共六十四人,全都被新莽官军杀害,焚尸宛市示众。

南阳各级官府,搜捕举义豪杰的行动愈紧。刘縯义军的情况,一下子变得非常危急。

见势不妙,柱天都部刘縯,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等待官军收捕。

柱天都部刘縯,当机立断,果断地下令各县英雄豪杰,提前发兵,各率所部,前来舂陵会师。各部集结成一团,共同抵御官军的征剿。

李通诸兄弟,逃脱官军的追捕猎杀以后,也急急赶来舂陵回合。

叛贼自称汉柱天都部,岂不是妄想复兴汉室吗?朕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让东郡翟义的反叛重演。

大司空大人啊,下令南阳甄阜、梁丘赐,加紧剿灭,不漏一个活口,迅速上报!”

大司空王邑,惊慌失措地禀告王莽道。

听到刘氏宗室贵族与豪族大姓联合,准备反叛朝廷的消息,王莽十分敏感,顿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恐惧忧虑,急令南阳郡官府,剿灭南阳义军: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中旬,中秋佳节的日子,就将临近。

“哎呀,诸君,大事不好!

前朝宗室贵族、豪族大姓,乃帝国中坚,非鄙陋的下层庶民、奴仆婢女所能相比。

如果他们反叛朝廷,定会群起响应,岂不是会严重危害帝国根基吗?

在南阳郡城宛城里居住的豪族李氏家族,突然之间就出事了,义军的密谋,也跟着泄露,情况非常危急。

新王朝京师常安城王路堂里,大新皇帝王莽忧心忡忡,正在为流民反叛四起,内忧外患无休无止的局面,苦思应对之策。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944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