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242章 谋远策剖析局势 心相通商定大计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8 01:30:13
  • 字数:17276字

主簿(秘书)冯异,自从在家乡父城县,归附刘秀以来,就一直都在刘秀的身边侍候,与刘秀亲如兄弟。

眼见刘秀悲伤大哥刘縯的表现,冯异经常进言规劝,独自宽解刘秀。

刘秀不食荤腥,也不饮酒,枕边上常常留下悲伤大哥刘縯的斑斑泪痕。

而刘秀的悲伤痛苦,只有那些与刘秀特别亲近的人,如护军朱祐,主簿冯异,妻子阴丽华等,才能知晓。

但每逢单独自处之时,刘秀总是难以控制自己悲痛绝望的情绪,暗中哀悼自己的大哥刘縯。

于是,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贤良士大夫,都被刘秀任命为掾史,随从刘秀到达洛阳任职,成为司隶校尉刘秀的心腹。

刘秀被更始帝下旨,任命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之时,冯异、苗萌等,才大开城门,献上牛马粮酒,归降刘秀,给予了刘秀最热情隆重的欢迎。

司隶校尉刘秀,自然非常的高兴。

刘秀害怕绿林兄弟知道自己的真实心理,总是制止冯异说道:

冯异又向刘秀推荐自己的父城同乡,如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贤良士大夫,前来投靠。

刘秀十分高兴。

“公孙兄,你可别到处瞎说啊!

伯升大哥反叛遇害,是咎由自取,我悲伤什么呢?

哪里可能有哀伤伯升大哥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刘秀当即任命冯异,担任自己的主簿(秘书长),任命苗萌,为自己的从事,倍加信任。

冯异见机不可失,索性直爽地把事情挑明,对刘秀说道:

“主公啊:

自从我跟随主公以来,就知道阁下的心思和志向,知道主公你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究竟是为了什么。

冯异不才,愿意就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所得,给阁下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愿司马主公能够借鉴。

王莽恶贼,借着汉王朝朝廷中落之时,攫取最高的朝廷权柄。

虽然王莽是用邪恶篡夺的手段,获得朝廷大权,但如果王莽能够运用正常规范、公平公正的制度,合理治理和公正运作的模式,去推广皇家的恩德,团结人心,即令人们没有完全彻底地忘掉汉王朝的恩惠,也会渐渐地适应,接受新王朝的统治,没有人敢于采取冒险行动,希图侥幸,起兵与新莽抗衡。

王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复古改制的施政措施,逆天行事,违背了普天之下人民的意愿,漠视了黎民百姓的诉求,损害了他们根本利益。

首先,王莽把私有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成为了王氏家族的私有财产,加之他禁止人民买卖土地,就等于触犯了豪族大姓和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

无论是宗室贵族、豪族大姓等大土地所有者,还是小土地所有者,都对王莽剥夺百姓赖以活命的土地的这一改制措施,深恶痛绝。

其次是,王莽禁止储存和使用五铢钱,滥发货币,使人民遭受盘剥,纷纷破产穷困;

第三是,王莽制定实施的五均六筦等专卖条例,加重赋税,使百姓无法生存。

王莽后来,更是一意孤行,庸人自扰,贬低和换发匈奴单于等蛮族首领的印信,激怒蛮族的起兵反抗。

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水深火热,流离失所,流民遍地,王莽不知抚慰赈济百姓,反而加剧搜刮盘剥,百姓更加无法生存。

为了苟且求生,苟延性命,黎民百姓只得铤而走险,沦为盗匪山贼,最终民变蜂起,难以遏制。

人们只知道人心思汉,却不知道,人心思汉,完全是由于王莽的倒行逆施,暴虐贪婪,无耻搜刮所造成。

王莽是一个儒家大儒,是以一个儒家士大夫的身份,而建立一个庞大崭新的大新帝国的。

王莽所从事的,本来是一项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福泽后世的改制革新。

王莽的很多设想,看起来似乎是十分的美好,其实却是庸人自扰,那么的不切实际。

比如土地收归国有管理;重新分配土地,解决无地百姓的生计问题;冻结奴婢,解放奴隶;强迫劳动,杜绝不劳而获;实行专卖,避免商人的盘剥;建立贷款制度,帮助穷人发展经济;实行计划经济,避免浪费与无序竞争;征收所得税,维持国家财政正常收入等等。

但王莽的改制太激进,以复古为号召,太不切实际,损害了某些既得利益阶层的根本利益。

而王莽,又没有办法,去控制和防止,既得利益者因利益被剥夺受损害,而发起的反击,最终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愤恨和反对抵制。

而帮助王莽,实施改制革新的行政官僚阶层,又是那样的贪鄙无耻,自私自利。

贪官污吏们,只知借机不断地搜刮百姓,并贪婪地谋取自己的私利。

王莽的每一项利民、惠民的政策措施,差不多最终都演变成为了害民、刮民的虐民之举。

官员的腐败无能,贪鄙自私,贪婪无度,葬送了王莽设想的每一项美好的革新改制。

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全国的混战,造成了野心家或英雄豪杰,各自掌握武力,互相争夺吞噬的局面,造成了人民死亡千千万万,白骨遍地的惨境。

天下已经土崩瓦解,众叛亲离,王莽却依然毫不在意。

他只知一味地埋头于复古改制,认为自己的制度制完美以后,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对蛮族,以及人民的反抗,王莽不去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却自以为高人一等,唯我独尊。

王莽固执己见,听不进去与自己相左的建议,一律运用高压政策,去惩治异己者。

他对蛮族,对百姓,都采取迎头痛击的残酷政策;对因饥饿灾害,失去土地而抢劫的百姓,一味地镇压,不知抚恤安抚,使形势更加地恶化,终于变得不可收拾。

最终,导致了王莽王朝的彻底灭亡,促使玄汉王朝应运而生。

可是如今,玄汉王朝已经建立了若干日子,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和平,也没有享受到安宁的生活。

黎民百姓依然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故而天下民心,转而人心思新。

当今更始皇帝,昏庸无能,任人唯亲,政事全被庸碌的大臣将领,贪鄙的官员,如绿林豪杰之辈把持。

更始帝君臣,只知道照顾他们绿林豪杰这些新兴特权阶层的利益,根本不能任人唯贤,吸收新鲜血液,致使朝政越发混乱混沌,百姓无依无靠,大乱又将兴起。

从更始帝君臣当初分封功臣的列表上,就可以十分清晰明白地看出其中的端倪。

那份分封功臣的列表,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十分明显的问题。

一是更始帝陛下,已经完全被绿林豪杰左右,二是更始帝自己,也已经被彻底蒙蔽隔绝,没有自己的主见。

那时,更始帝采纳宰相司直李松,右大司马赵萌等大臣的意见,大封功臣为王。

朝廷的有识之士都非常清楚,封王的设计,完全是被定国上公王匡、成国上公王凤兄弟,以及大司马朱鲔,大司空陈牧等绿林的大亨所左右。

更始帝刘玄,先行分封刘姓宗室皇族:

舂陵侯嫡子宗室兄弟刘祉,被封为定陶王;宗室兄弟刘庆,被封为燕王;叔父刘歙,被封为元氏王;宗室兄弟刘嘉,被封为汉中王;堂兄刘赐,被封为宛王;宗室侄子刘信,被封为汝阴王;刚刚到洛阳朝见更始帝的前梁王刘立的儿子刘永,也受封梁王,首府设在睢阳(商丘市)。

这样分封的后果,就是刘姓宗室皇族,远离朝廷中枢,无法左右朝廷局势,剪除了更始帝的羽翼。

连最最明智能干的大司徒刘赐大人,也被绿林豪杰排挤出朝廷,到宛城就国。

更不用说德高望重的堂叔父国三老大人(刘良),受到更始帝陛下的猜忌疏远,功勋卓著的司马主公大人,受到朝廷的摒弃猜忌了。

国三老大人,司马主公,功勋赫赫,居然都不在封王之列,实属怪异。

宗室诸王十分诧异,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这明明白白说明,这份功臣表,完完全全是来自于绿林诸位龙头大哥的设计。

更始帝再封非刘姓功臣,就更加发人深省,令人侧目,百思不解。

绿林豪杰诸位龙头大哥的封国,几乎全部受封膏腴之地,占据帝国要津,无人制衡,割据一方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

更始帝陛下,岂不是平白无故地为大汉帝国,制造了无数强大的对手,留下纷争的隐患吗?

如果说,定国上公王匡,封为泚阳王;成国上公王凤,封为宜城王;大司马朱鲔,封为胶东王;廷尉王常,封为邓王;大司空陈牧,封为阴平王,卫尉张卬,封为淮阳王;水衡大将军成丹,封为襄邑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封为穰王;柱天大将军李通,封为西平王;他们身为绿林豪杰三部的创始人,大汉的创业功臣,还稍稍可以理解。

那么尚书胡殷,封为随王;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封为平氏王;五威中郎将李轶,封为舞阴王;骠骑大将军宗佻,封为颍阴王;尹尊,封为偃王,而率先提出封王建议的宰相司直李松,大将军赵萌、曹竟等将领,反而没有受封王爵,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由此可见,大汉朝廷,实际上完全被绿林豪杰的龙头大哥所把持,体现的是绿林豪杰的意愿和志向了。

更始帝君臣,躺在冰山之上,坐在火山口边,还觉得悠然自得,太平无事。

如果一个人,饥渴得太久,就很容易使他吃饱。

因为他的欲望有限,非常容易得到满足。

当今天下百姓的情形,就是如此。

黎民百姓,饱受先汉末年和新莽时代的苛政和战乱之苦,人心思定。

所以,冯异以为,司马阁下很容易就能够收揽到民心,奠定开创新的大业的根基。

狡兔三窟,智者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此,冯异再次特别建议司马阁下:

首先,司马阁下,应该尽快地寻找各种有利的机会,合理地运用手中的力量,控制一块丰饶有利的郡县土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就像高祖皇帝当初,以关中为依托,奠定大业的情形;

然后,阁下立即派遣贤明而又清廉的官员使节,分别前往河北所有的郡县封国,去清理冤狱,化解矛盾,传播你的善政和大恩大德;大肆收揽天下英雄豪杰,贤明士大夫,争取民心和人才的支持。

有夏桀、商纣的乱政在先,才能够更加显示阁下你建立商汤、武王的盖世功业;

人饥渴久了,很容易吃饱。

阁下应当急切地分遣自己的官属,审理释放囚徒,抚养鳏寡,逃亡自首的,免除其罪。

最后,建立和派遣,由你自己亲自控制的强大武装部队,出兵收抚各地,扫荡群雄,统一天下。

则汉室中兴有望,大业可成。

司马主公请看,这是主公最需要的名册。”

冯异说完,就将河北诸郡县二千石长吏中,与刘秀同一条心,及动摇不定、不肯归附刘秀的人员名册,呈给了刘秀过目。

刘秀一见,大为赞赏。

主薄冯异与邓禹的建议不谋而合。

刘秀微笑默叹,深以为然,欣然采纳。

至邯郸以后,刘秀就派遣主簿冯异与铫期等人,乘传车抚循属县,释放囚徒,抚慰鳏寡。

亡命之徒能够自首认罪的,就下令免除他们的罪过,遣归故里。

根据主簿冯异的建议,刘秀还令主簿冯异,铫期等,及时处理所属郡县的二千石长吏,果断地处置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能够与大司马刘秀同心的,予以重用,首鼠两端、不依附大司马刘秀,予以撤职降职。

不久,大司马刘秀一行,渡河北上,来到了赫赫有名的邯郸郡。

邯郸城素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除西京长安之外,与东都洛阳、临淄、成都、宛城(南阳郡城),齐享大汉五都的盛名。

邯郸郡骑都尉(司令)耿纯,是宋子侯国人。

听到大司马刘秀,来到邯郸郡(河北省邯郸市)巡视,骑都尉耿纯,很是钦慕,急忙前去拜见刘秀。

大司马刘秀,见邯郸郡骑都尉耿纯,主动前来拜见,很高兴地接待了他,与耿纯深相结纳,交流融洽、默契。

邯郸郡骑都尉耿纯,字伯山,是钜鹿郡宋子县傅家庄(今邢台市新河县护驾村)人。

耿纯的父亲耿艾,王莽时担任济平大尹。

耿纯年青之时,也曾游学长安太学,学识渊博,被王莽任命为纳言士。

王莽朝廷灭亡后,更始帝下旨,派五威将军、舞阴王李轶,巡行北方诸郡国,向北方各郡国招降。

耿纯的父亲济平大尹耿艾,顺应形势,带头归顺了更始帝。

更始帝下旨,任命耿艾,为济南郡太守。

当时,五威将军、舞阴王李轶、宰相司直李松、城门校尉李泛等李家兄弟,把持玄汉朝政,专制朝廷,独断专行于一方,李家宾客盈门,前往游说李氏兄弟的英雄豪杰,很多很多。

耿纯连续多次,前去请求李家门客,希望有机会拜见舞阴王李轶,却都得不到李家门客的通报,无缘与李轶相见。

过了很长时间,耿纯才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得以见到舞阴王李轶本人。

耿纯抓住机会,劝说舞阴王李轶道:

“大王啊,你以龙虎的姿态,遭遇风云际会的时机,迅速崛起,只不过一整年的时间,你们李家兄弟,就相继称王,把持朝政。

可是,你们李家兄弟的恩德信义,不闻于百姓士大夫,功德也没有施于士民百姓。

士民百姓并不知道,你们李家兄弟,究竟有什么德行,你也没有对士民百姓宣扬,你们李家兄弟,究竟为国家立下了什么显赫的功劳。

宠信过分,独占利益,贪图富贵,恩宠与官位暴兴,突然崛起,这是一个聪明睿智的贤人,所十分忌讳的事情,是智者士大夫的大忌啊!

兢兢业业警惕自持,还恐怕没有什么好下场。

何况阁下兄弟,是骤然暴起的呢?

依仗自我满足,难道就可以成功吗?”

李轶虽然心里不太高兴,不愿意接受,但赞赏耿纯的勇气和才干,赞扬耿纯道:

“伯山啊,你真是一个奇异之士,可以为朝廷效力。”

加上耿纯父亲耿艾,是济南郡太守,耿纯自己,又是钜鹿郡豪族大姓的子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李轶便以更始帝的名义下旨,任命耿纯,为邯郸郡骑都尉,授以耿纯符节,命令耿纯,去安定抚慰赵、魏地区。

拜见大司马刘秀以后,骑都尉耿纯发现,随侍大司马刘秀左右的僚属,是人才济济,而且一个个智勇双全,多才多艺,德才兼备。

看到大司马刘秀本人,也是气度不凡,刘秀的僚属,治军,纪律,待民,率兵法度等,也跟其他玄汉将领,截然不同,完全不同于玄汉的大臣将领。

耿纯一见,对大司马刘秀很是敬慕,心向往之,决心跟随效力。

骑都尉耿纯,便献上自己的马匹和布匹丝绸等数百匹,主动与大司马刘秀亲近,希望接纳,愿意跟从大司马刘秀一道,建功立业。

刘秀见骑都尉耿纯,主动亲近,很是欣赏他的才干,对骑都尉耿纯十分信任,委以重任。

后来,大司马刘秀北进中山国之时,就把骑都尉耿纯,留在邯郸郡驻守,把邯郸郡作为自己的后方基地。

后来,刘子舆(王郎)在邯郸郡起兵,一时之间,兵威强大,刘秀无力抵御,被迫由蓟城东南下。

骑都尉耿纯与自己的堂兄弟耿欣、耿宿、耿植等人一道,率领耿氏家族宗族宾客二千多人,亲自到育县,去迎接大司马刘秀。

耿氏家族中老迈病衰的人,也都用车拉着自己的棺材,一起来投奔刘秀,接受刘秀的调遣。

刘秀见骑都尉耿纯忠诚,大为感动,大喜,就任命耿纯为前将军,封耿乡侯,委以重任。

耿纯的堂兄弟耿欣、耿宿、耿植等,也都被刘秀任命为偏将军。

不久,刘秀让耿纯诸兄弟一道,为自己的前锋,去攻降宋子。

后来,耿纯又率军,进攻下曲阳(今晋县西)和中山(治所在今定县)等地,统统攻克。

耿纯还担心自己的耿氏家族对刘秀怀着异心。

于是,耿纯派遣自己的弟弟耿欣、耿宿、耿植等人,连夜回家,烧掉了耿氏老家的房屋,断绝了耿氏家族宗室子弟回家的后路。

耿纯对刘秀十分仰慕敬重,曾经带着敬佩的感情,赞誉刘秀道:

“司马主公啊:

我第一次私下看见明公你,就觉得司马主公你与他辈不同,你是那样的卓尔不群。

你单车驾临河北,抚巡百姓,既没有用什么金银财富,也没有用什么高官厚禄的重赏,去聚集人心。

明公是用你的人格的魅力,用你的好大恩德与慷慨无私,征服了大家的心,使大家都乐于归附,服从你的指使。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所为,是耿纯死心塌地,追随明公的原因。”

其时,山东琅琊郡三老樊崇统领的赤眉大军,兵力强大,已从齐鲁地区,转战河北。

河北郡国的形势突变,开始面临赤眉军的严重威胁。

闻听三老樊崇统领的赤眉部众,就将兵临城下,邯郸郡当地的豪强大姓,都极为恐惧,担心邯郸城遭到赤眉军的洗劫,力图自保求存。

邯郸郡当地的豪强大姓,知道玄汉大司马刘秀,正率领部属,在邯郸附近郡县巡视。

为了自保求存,邯郸郡当地的豪强大姓,就派故赵缪王刘元的儿子刘林,做代表,前去邀请大司马刘秀,前来邯郸驻扎,主持邯郸大局。

刘林是汉室皇家的嫡传血脉、景帝的第七代孙。

刘林的父亲赵缪王刘元,因为违法杀人的缘故,而被大鸿胪参本,抵命处死。

刘林的性格与老爹赵缪王刘元很是相似,好术数之道,讲究义气,好打抱不平。

刘林长期在赵、魏地区生活,经常与一些豪强大姓、侠客豪杰交往。

因而,刘林本人,在赵、魏地区,很有影响力,深得邯郸豪强大姓的信任。

10

当时,刘林奉邯郸豪强大姓的推举,前去邀请大司马刘秀来到邯郸坐镇。

刘秀正求之不得,于是十分爽快地答应刘林道:

“刘英雄:

多谢邯郸英雄豪杰,看得起我刘秀。

本司马将率领自己的部属,到邯郸驻扎,与诸君一道,抗击赤眉。”

刘林大喜,遂趁机建议大司马刘秀说道:

“大司马大人:

刘某以为,赤眉军不过是一群鼠目寸光的乱贼,只知道扫杀抢掠,不足为虑。

赤眉军虽然人多势众,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其实很容易攻破,不需要大惊小怪,紧张万分。

如今,赤眉军正驻扎在黄河的东岸,而黄河经列人县北流而去,水势甚高。

如果我们派军队,秘密掘开黄河的河堤,就一定能够把赤眉的百万部众统统淹死,让他们成为鱼鳖。

这样做,就能够一招制敌,高枕无忧,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大司马刘秀沉思一会,认为不妥,当即对刘林的建议,断然地加以拒绝道:

“刘英雄,水淹赤眉,此计虽好,却有些残忍无情,后患无穷。

不瞒刘英雄,本司马抚巡河北的动作要点,主要就在于镇服郡县,安抚人心。

水火无情,掘开黄河河堤,水淹赤眉,良善的郡县官吏百姓,岂不也会跟赤眉士卒一样,被鱼鳖所食吗?

况且,掘开河堤的后患无穷。

洪水毁坏的田地家宅无数,势必造成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

黄河水患,也不是一年两年之间,能够治理好的,定会遗患于百姓,祸害后人,本司马恕难从命。”

见大司马刘秀对自己建议十分冷落,置之不理,刘林大为不满,心怀怨愤,自思道:

“如此好计,大司马大人却不愿意采纳,令人沮丧灰心。

看样子,我的话语,大司马主公未必听从啊!

大司马颟顸糊涂,假仁假义,打着爱民的幌子。

如此一劳永逸的好计,大司马居然也不肯采纳,可见大司马也不过如此啊!

这样看来,这个名扬天下的大司马,也徒有虚名,不过是一个不识时务,办事迂腐的书呆子,不值得我辈托付终身啊!”

“好吧!大司马大人言之有理,刘林告退了,我们以后再谈。”

见自己的建议不被刘秀采纳,刘林恼羞成怒、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刘秀,回去与邯郸豪强大姓商议对策。

大司马刘秀,主簿冯异,将军邓禹等人见刘林生气,深为不安。

不久,大司马刘秀率领自己的随从,离开邯郸郡,前往真定郡一带巡视。

刘林回去以后,把与大司马刘秀的交流,与邯郸豪强大姓豪杰交换意见,秘密商议背离玄汉王朝。

邯郸豪强大姓李育、张参等豪杰,听信刘林的一面之词,都赞同刘林的意见。

豪杰李育说道:

“嗣赵王言之有理。看样子,大司马大人自有主见,不容易左右,恐怕不是我们最适合的主人。

我们邯郸,人多势众,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是天下五都之一,有条件和资格,决定我们的未来。

我们还是另行选择,能够让我们满意的主人吧,免得到时候屈居人下,处处受制于人,不能够畅心快意。”

“刘英雄言之有理。

想当年,更始帝不过是一个宗室的枝梢末属,也能够崛起。嗣赵王是缪王的嫡长子,名正言顺,德高望重,我们岂能够选错主人,受制于人呢?”

豪杰张参等也赞同道。

邯郸豪强大姓刘林、李育、张参等豪杰遂决定,立即前去扶持刚刚在河北崛起的王郎,拥护王郎,做大汉皇帝,来确保河北豪强大姓的根本利益。

那时,算命先生王郎,自称刘子舆,声称自己是汉成帝刘骜的私生儿子,受宫廷奸人陷害而流落江湖,已经集结信众,另起山头,自成一股势力。

在一个闲暇的日子里,刘秀与冯异两人,到野外闲游,没有旁人跟随。

在一座荒废的驿亭里,刘秀与冯异坐下歇息。

主簿冯异,对刘秀的了解是越来越深,当然知道刘秀的真实心理,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对大哥的深厚感情。

冯异总是笑笑,并不反驳刘秀的辩解,自思道:

当初,自从自己的大哥大司徒刘縯,在宛城被绿林豪杰大司马朱鲔、五威将军李轶等人设计,诬杀以后,刘秀与绿林兄弟,虚与委蛇,表现得十分的平静冷漠。

“主公时刻担心,自己悲兄之事,被仇敌发现,引来杀身之祸,故把谈论与兄长有关的事情,作为一种禁忌。”

后来,司隶校尉刘秀,奉更始帝之命,以代理大司马身份,抚巡河北。

自然而然,刘秀就把主簿冯异、掾吏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德才兼备的人,带在了自己身边,随侍左右,对主簿冯异等,更加信任。

起初,颍川郡郡掾、署理五县事冯异,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约定好归降事宜之后,就与父城县宰苗萌等士大夫一道,接受太常偏将军刘秀之命,坚守父城等五县,等待刘秀率军前来接收。

冯异与父城县宰苗萌,曾经顶住了更始帝派遣的十多拨将领的进攻,都没有屈服归降他们。

阅读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5944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