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三教九流1

  • 作者:笑谈正说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10-28 11:42:48
  • 字数:7996字

孙伋的学生孟轲(孟子)将孔子的“八字”解释为“王道”。他强调“仁义”,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后来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也曾周游列国推销“王道”,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因为他从“仁政”的角度得出“民贵君轻”的结论不被君王所喜。

诸侯为了争霸各取所好。宋国取仁,鲁国取礼,秦国取法,诸侯各选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春秋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后人加入印度的佛教,统称为“三教九流”。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强势的政权也就没有统一、强势的思想。这为各种思潮产生提供了条件,就像四分五裂的意大利诞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一样。

孔子的儿孙弟子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宣传儒家学说。孔子的孙子孙伋[ji]写了一本《中庸》。这本书被当做儒家经典收入《四书五经》当中。

儒生对礼非常精通。“礼”的本意就是拜神的仪式,后来扩展到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各种规则。

孔子以礼为基础创建了一套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理论。他的学生和传人把他的理论发扬光大,并尊孔子为儒家创始人。

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吃香,只是百家争鸣中一只鸟,百花争艳中的一支花。

在礼里面也有纲,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其实来源于之前早就有的的“尊尊亲亲”。

孔子在有生之年推销他的“八字”方针,为此周游世界却处处碰壁。

到了秦朝,儒家不仅不吃香还是被“坑”之列。秦始皇“焚书坑儒”,因为他喜欢法家。

到了汉朝,大儒董仲舒对孔孟之道进行重新包装,用“君权神授”一套理论神化皇权取悦皇帝,以“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来解释上下尊卑的秩序,使儒家学说获得汉武帝的推崇。

汉武帝按照董仲舒的要求独尊儒术,使儒家成为百鸟中凤凰,百花中的牡丹。

儒家思想总结成八个字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核心是个“礼”字。套用毛的名言“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礼”字就是纲,其他七个字都是目。

老子的身世不详。有说他是陈国人。有说他是楚国人。有说他是周国官吏李乾的儿子。有说他是宋国将军老佐的儿子。有说老子压根就没爹。

传说“老子之母梦仙鹿触怀,既而有孕,乃生老子”。这种传说显然是道家神化老子,不愿承认老子是凡人所生。老子之所以姓李也被解释成老子他妈在李树下生的老子就指树为姓。

老子叫李聃[dān]。聃是耳朵长而垂的意思,常用来形容寿星。老子被名之为聃很可能是耳朵长得有特点,脸也长得老相,像个寿星。老子也被称为李耳。耳与聃同义。老子之所以被称为老,一种可能是外号,小老头的意思;一种可能是李与老在古时同音,因此以讹传讹。老子之所以被称为子,这个没有其他异议,就是一个尊称。古时对有德之人或有学问的人称子,比如孔子、墨子。

老子年轻时从师一个叫商容的人。商容对事物的理解是柔能长久,刚易折伤,刚者不如柔者久,柔弱定能胜刚强。这可能是老子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思想根源。

老子二十岁的时候被周国的守藏室(国家图书馆)录用,担任守藏史,也就是图书管理员工作。在那里老子博览群书。首发l https://www. https://m.

在书的海洋里浸泡越久,学问越大。老子参透所有学问之后有了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

孔子曾拜老子为师,请教礼方面的问题。老子对仁德礼义的理解跟孔子非常相似。或许应该这么说,孔子对仁德礼义的理解来自老子。但是后来,道家和儒家在仁德礼义方面逐渐出现分歧。

老子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调动工作,由守藏史改任柱下史,也就是周天子开会的时候,他守在柱子下面做会议记录,把君臣的发言都记录下来。这个工作让他更加了解治理国家是怎么回事。老子把柔能胜刚无为而治的理念应用到治国上面。

老子六十多岁的时候,周国爆发夺位之乱,守藏室遭到洗劫。老子受到牵累,被迫离职返乡。

老子晚年的时候西游秦国。也有说法是陈国跟楚国爆发战争,老子不得已踏上逃荒路。在函谷关,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

《道德经》统共只有5000字,但哲学、养生、为人处世应有尽有。从哲学角度他提出“道”这个概念,认为万物起源都是出自这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理解的世界起源。从养生角度,他提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的观点。从做人上讲,他提倡慈、俭、让。

无欲无求,与世无争。老子有这样的想法大概和他在图书馆工作三十年的经历有关。在那个地方工作,大概能追求的只有长寿了。据说老子一直热衷于养生,获得84岁高寿,也有说法是100岁。

“有所为,有所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功成身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足者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柔弱胜刚强”等等,我们常念叨的这些名句都是出于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对这个世界还是保有一定的影响力。

老子既不办学收徒,也不愿著书立说,他的学说原本很难流传。多亏西游路过函谷关,在关令(边关军政主官)尹喜的要求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他的学说才得以留存传播。

进入战国时期,文笔非常好的庄子用寓言的形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阐述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才得以广泛流传开来。齐国寻求强国之道,采用了老子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战国时期的齐国是“田氏代齐”后的齐国。田氏自称黄帝之后,而且田氏和老子的祖籍都是陈国,为了便于推行老子的政治主张,齐威王便把老子学说称为黄帝之说的传承和发展。老子学说因此被称为黄老之说。

黄老之说在汉朝初期成为治国的基本方针,汉朝因此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之说的正统思想地位被儒家取代。黄老之说虽然失去正统的思想地位,但并没有因此被人遗忘。但逢乱世之后的恢复期,黄老之说便被人想起。乱世到治世、盛世往往跟统治者“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密不可分。民间因此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一直到当代,老子的治国理念仍然有指导意义。

在东汉时期,一个叫张道陵的人假托老子之名创立了道教。其实在张道陵之前就不断有人假托老子之名把老子奉为他们所信仰的宗教里的神,用老子学说解释他们的经。但实际上,包括道教在内的这些宗教,跟老子一毛钱关系没有。如果有关系也是这些宗教人士硬扯上的关系。道教正式出现时,老子已经死了将近一千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起源于道。宗教人士把道解释为超自然的力量、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也就是神。老子顺从自然规律的主张被解释成顺从神。

宗教人士发现用老子学说解读神学,显得高深而有档次,因此把老子学说当成招牌。但是老子学说虽然成为道教的理论基础,但不是唯一。他们有很多经。老子虽然被他们尊为神,但也不是他们信奉的唯一的神。他们有很多神。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土地、财神、妈祖、吕祖、观音等等都是他们信奉的神。道教通过道家学说把各路神仙和他们的教徒都吸收进来。

在《西游记》里整天忙着炼丹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化身。太上老君在天宫里不过是玉皇大帝手下一个普通的神。他的工作就是给人炼丹。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大闹天宫。玉皇大帝不得已请来了如来佛一巴掌把孙悟空给压到五指山下。

道教分很多派。一派专攻修行,积德行善,热心公益。一派专攻教义研究,探询天人奥秘。一派专攻炼丹,服用仙丹,练气打坐,修炼精气神,追求长生不老。一派是专攻符箓,画符制咒,降妖驱魔,治病降煞,招风唤雨。一派专攻占卜,斋醮乩仙,预测吉凶。还有一派是造反派,以宗教的名义招揽会众,伺机造反。东汉的张角、张鲁都是道教掌门人级别的人物,曾经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率教众造反。

魏晋时期,官方任命的“天师”对道教进行全面改造,去除了道教的造反能力。道教也因此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扶植。魏晋的富贵之人热衷长生术,迷信丹药,也给了道教顺势而发的机会。

唐朝信奉老子学说。道教于是在教义方面极力向老子学说靠拢。爱屋及乌,道教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朝把道教奉为国教。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摈除迷信和巫术,吸收医术、武术等疗病健身之术。道教一直保持长盛不衰。

但到了清朝,因为满清人信奉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道教没了地位,开始逐渐没落。

在三教中,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学说。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汉灵帝更是把儒教定为国教,把儒家捧到了神坛上。儒家思想于是成为之后两千年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思想。

到了宋代,朱熹通过删减批注的方式对儒家学说进行重新解读,对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进行重新包装,用“存天理灭人欲”一套理论拔高神化伦理道德。朱熹的儒学被称为理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很多都出在那个年代,比如孔子、老子。

进入元代,蒙古侵略者成了中国的统治者。他们对朱熹“三纲”理论非常欢迎,希望中国人按照“君为臣纲”的要求绝对服从新的统治者,把理学定为正统儒学。

到了民国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同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也归咎于儒学对人性的束缚。孔子、朱熹、儒学受到批判。但两千年的影响,儒学在中国人思想深处仍然根深蒂固。

进入当代,马列毛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但儒学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甚至有复兴的迹象。

孔子被称为儒家的创始人。

其实儒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就是负责祭祀和葬礼的一群人,类似现在的司仪、大了[liǎo]。因为他们负责跟神打交道,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古代的神职人员。

阅读中华世纪谈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63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