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中华世纪谈

67,吕氏春秋

  • 作者:笑谈正说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10-28 11:42:51
  • 字数:6122字

韩非和李斯都曾求学于荀子。荀子法儒兼通创立了一个新门派叫“帝王之术”。

那年代没有统一的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思想。诸侯林立,都希望找到快速强国富民的治国之道,因此催生了很多不同门类的思想,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又形成新的思想。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二是把自己的政治主张灌输给嬴政。他的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非常适合给青少年做政治教材。

吕不韦的思想非儒非法,“兼儒墨,合名法”,“杂合百家”,所以被人叫做杂家。吕不韦兼收并蓄创立了一个新的思想门派。

吕不韦在繁忙的工作期间组织他的门客写了一本书。他为这本书起名叫《吕氏春秋》。这是一本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集。吕不韦想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表达他的政治思想。

不过嬴政问他先灭赵还是先灭韩,他说先灭赵。舍近求远让嬴政怀疑他的诚意,于是不再理他。后来韩非死在秦国。他的老同学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把他毒死了。

吕不韦把《吕氏春秋》一书挂在城门外。古代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竹简像是做寿司的竹卷帘,可以挂起来。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吕不韦下达“一字千金”的悬赏令,谁能改一个字,奖励一千金。消息传开,观者如潮,但没有一个人能改一个字。首发l https://www. https://m.

有人说吕不韦是广告业的始祖。“一字千金”是他精心策划的商业炒作。他通过炒作造成的巨大轰动效应使这本书闻名海内外,也使他的思想传播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家的高产期,之后再不见这样的盛况。

嬴政偶然的机会读到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文章,大加赞赏,甚至说我要能见到韩非死而无憾。后来他真的见到韩非却大失所望。韩非是个结巴,“结结结”半天也没结结出个所以然来。嬴政听得都快崩溃了,叫人赶紧把这位爷带走,替他累得我下巴疼。

韩非求见嬴政的上书被认为是卖国言论。他说他有办法破坏六国合纵,让秦国把包括韩国在内的六国一一灭掉。他那时的身份是韩国的使臣,并且还是韩王的叔叔。

吕不韦在位期间有一个严重的决策失误。这个失误影响了秦国的战争进程,但促进了秦国的富强。

这个失误就是修建郑国渠。

当年有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随韩国使团来到秦国。他建议吕不韦兴修水利增加农业产量。他对吕不韦说,汉中有大量的良田,但粮食产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灌溉跟不上。如果你能修一条引水渠,把泾水引到汉中,那么汉中的农作物就能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他把《吕氏春秋》抄了一份给嬴政送去,希望用吕氏杂家思想影响嬴政。但事实证明,嬴政是法家的粉丝,对杂家包括道家儒家根本不感兴趣。

但是吕不韦骑虎难下。工程已经上马了,半途而废就会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郑国渠能带来的效益对吕不韦有极大的诱惑力。吕不韦硬着头皮修下去。

郑国渠快完工时,有人揭发郑国是韩国的间谍,修郑国渠是韩国的“疲秦计”。

那时嬴政已经亲政了。他把郑国抓来一审,果然是这么回事。

原来韩国总挨秦国的打又无力抵抗,于是想出一个“疲秦计”。他派郑国去窜唆秦国大兴修水利,搞得越大越好。这样秦国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被占住也就没工夫攻打韩国了。

嬴政大怒,要杀了郑国。

郑国恳求嬴政等郑国渠修完再杀他不迟。郑国说,我让你修水渠是“疲秦计”不假,但这对秦国并没有坏处。“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韩国无非能多活几年。秦国却得到了泽被千秋万代的利益。

嬴政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就放了郑国让他继续修完郑国渠。

后来,引泾灌溉工程完成,泾河水被引入缺水地区,灌溉了四万顷亩农田。这些农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有人以出土的商鞅铜方升为依据来计算,一钟折合粮食192斤。那时一亩相当于现在的0.7亩。秦时亩产一钟折合现在亩产280斤。陕西主要是种植小米。粮食一般就是指小米。亩产280斤小米,这个亩产在当时是非常高的。现在因为发明了杂交技术,使用了化肥农药,才把小米亩产提到千斤以上。共产党在延安“小米加步枪”时代动员军队参加生产,一颗汗珠摔八瓣,亩产也就二三百斤。

横向比较更能看出郑国渠的成就了。李悝说魏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亩产是一石半,折合45斤。秦亩是一步宽240步长,其他地方是一步宽100步长。折合秦国亩产108斤。秦国亩产比邻国高出近一倍。

古人一家百亩田,很让现在代人羡慕。其实那时百亩只相当于现在30亩,总产量也只有4500斤。按每人每日一斤口粮算,百亩只能养活12个人。还没扣除赋税。现在亩产千八百斤没问题,还能种两季甚至三季。

关中4万顷(百亩为顷)良田生产的粮食能养活80万人,占秦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如果折合成军队,考虑到配套民夫、当地农民都得吃饭,有人计算出能支持十五万军队出去打满一年,占秦军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一个郑国渠就能养活这么多人、这么多军队,由此可知郑国渠的意义有多么大。韩国的“疲秦计”变成强秦计。秦国比以前更加强大。

当然“疲秦计”在短期是奏效的,拖延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进程。秦国在修郑国渠期间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

原本秦国在吕不韦当政时期是统一六国的最佳时期。魏韩已经被秦国吞噬大半领土,苟延残喘。赵齐楚在大败之后元气大伤,恢复重建尚需时日。燕国虽然远离秦国没受到过攻击但实力一向不济不值一提。以秦国当时的战力,一鼓作气灭了六国并非难事。但是修郑国渠牵扯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秦国不得不把统一六国的战争计划暂时搁置。

水利工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十万人苦干十年修成300里长的引水渠,人称“郑国渠”。

工程进行当中,吕不韦已经感觉不对劲了。工程浩大,耗时太长,占用的人力物力太多了,直接影响到秦国对外用兵。派十万人修郑国渠跟派十万兵打仗没什么两样。这十万人不但不能从事粮食生产还得让国家提供粮食供养。十万人打十年仗对国家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这个建议让吕不韦很感兴趣。

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重视商业,但也从来没有因此忽视农业。粮食生产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战争年代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公元前247年——前241年吕不韦使宾客著《吕氏春秋》。秦国修建郑国渠。秦国因韩国的“疲秦计”攻势放缓。

之前秦国在四川修了一个都江堰,收效非常大,不但解决了四川旱涝不均的问题,还灌溉了百万亩农田。打下的粮食能供养60万的军队。但是有一个问题,四川的粮食不容易运出来。

吕不韦想,如果能在关中再修一个引水渠,灌溉几百万亩良田,以后打仗军粮就不用发愁了。

吕不韦于是聘请郑国为总工程师,拨给他十万人去修这个引水渠。

秦国素来以法家治国。吕不韦不反对法家,但希望用儒家的德治去中和冷冰冰的法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他反对儒家所提倡的厚葬,倾向于墨家的薄葬。但是墨家的反战思想又遭到他的驳斥。他更欣赏兵家的以战止战。杂家也糅合了道家的“无为”。但杂家的“无为”是君要“无为”,臣要“有为”。君太“有为”了,干预太多插手太多,就会让手下人无可适从、碌碌无为。所以君应该放手放权,这样才能激发臣的能动性。吕不韦尤其希望把“无为”换“有为”的思想灌输给秦王嬴政,希望嬴政亲政后别插手他的工作,继续放手让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干。

嬴政果真如此,秦朝可能也不会十几年就亡了。

阅读中华世纪谈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63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