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中华世纪谈

318,侬智高叛乱

  • 作者:笑谈正说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10-28 11:43:24
  • 字数:7188字

军队数量减不下去,军费开支自然高居不下。

当时宋军人数已达126万人。财政收入一亿二千多两白银,“而所出无余”。

包拯上书宋仁宗提出解决三冗问题一揽子建议。

包拯,人们通常尊称他为包公。传说他肤色很黑,所以民间又叫他包黑子;他做开封府尹(开封市市长)时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明察秋毫、铁面无私,所以又名包青天;因为他曾经当过龙图阁大学士,所以也被叫做包龙图。

范仲淹等人被撵走了,“庆历新政”废除了,但三冗问题还得想办法解决啊。宋仁宗重新启用韩琦等人,商讨解决三冗的办法,但最终也不了了之。

但征召义务兵只是一个临时措施。朝廷并没有推广义务兵,取代职业兵。相反,后来在南方又组建了一支由职业兵组成的禁军新军,取代义务兵。说到底,朝廷还是信不过义务兵。

包拯建议趁边境无事撤回守卫边境的中央禁军,改为民兵守边。民兵属于义务兵,管吃就行,不需要发工资。养职业兵一个月的费用相当于养民兵一年的费用。

类似的建议范仲淹也提过,朝廷没有采纳。一方面他们怀疑义务兵的战斗力,担心便宜没好货;另一方面他们担心地方势力再次崛起,威胁中央的权威。包拯再提这个建议,朝廷也没有考虑。

包拯还提出冗官问题。宋真宗时官员数量九千多,现在达到一万五千多,几乎增加了一倍。科考录取人数太多,对官员子弟奖励性提拔太多,允许富人买官,这是官员数量猛增的几个原因。他建议大力裁减官员人数,减轻百姓负担。

军人退伍需要安置。安置不好可能引起骚乱。相比节省军费,朝廷更关心维稳。

后来广西发生战乱。战乱平息后,朝廷想把一部分禁军留在南方,驻守边疆。但家在北方的士兵不愿意守边。为难中,提点广南西路刑狱(负责广西司法的官)李师中提议招募义务兵守边,在当地农民中四丁或五丁抽一组成一支军队。他的建议获得批准。李师中组建起一支四万人的义务兵军队解决了南方兵力缺少问题。

他的这个建议也跟范仲淹类似,但同样没被采纳。因为裁减官员又涉及到干部队伍的稳定。

后来他又建议严格执行“七十致仕”制度,也就是七十岁退休制度。对到点不肯退休的人“讽其致仕”、“降令致仕”,也就是劝说他退休,乃至强令他退休。七十退休对解决冗官问题有一定帮助,但也没被朝廷采纳。

时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的王安石也上书皇帝要求改革,强调再不改革就有亡国的危险。他主要针对的是选官太滥,主张因才取官。但他的建议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

不过,朝廷让包拯负责“省冗官及汰军士之不任役者”。朝廷把西北驻军调一部分回内地,然后让包拯裁减多余的军官,淘汰一些不适合继续服兵役的老弱病残。但裁军工作只限于在陕西作为试点进行,没有推广。

宋朝考虑到交趾向自己称臣,招降纳叛不太合适,就拒绝了侬智高的请求。侬智高一气之下连宋朝一起反。

1052年,侬智高兵围邕[yong]州(广西南宁)。

宾州(广西南宁宾阳县)第一时间派兵救援。援军进入邕州。邕州知州(军政长官)陈珙在城上设宴款待援军将领。酒还没喝完,城就被侬智高攻破了。

侬智高在邕州宣布建立大南国。

这是壮族人在历史上建立的唯一一个国家。

侬智高拿下邕州后向四周扩张,横扫广西后又打到广东。

宋朝在南方驻军很少,一座城池几百人仅供社会治安使用,无力阻止侬智高入侵。

眼瞅着局势失控,朝廷沉不住气了,赶紧调兵南下讨剿侬智高。

按照宋朝惯例,统兵之帅都用文官。宋仁宗派熟悉南蛮的文官杨畋为帅率兵南下平定战乱。

杨畋率军来到广州,畏惧侬智高兵多势大,不敢出战。侬智高久攻不下撤围而去。杨畋率军进击,不留神被人家夜袭军营大败而回。

侬智高打败杨畋气焰更加嚣张,扬言让他做两广节度使就降宋,否则要攻占湖南和四川。

宋仁宗与群臣商议如何应对。大家反对议和,不同意把两广交给侬智高,主张另派主帅统兵再战。

杨畋败回,宰相推荐抗夏名将狄青带兵南下。

狄青是朝中少有的善战之将,有勇有谋。他从士兵凭借战功一步步升到将军,脸上还带着当兵时的刺青。

部队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士兵的脸上刺字,让士兵难以在民间隐藏。

富贵人家子弟从军入伍就是军官,不会被刺青。狄青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并且没有文化,入伍只能从士兵做起。

从士兵一步步升到将军不仅是能力出众也是运气出奇的好。身经百战多次受伤竟能全须全尾不能不感谢老天眷顾。

跟西夏作战时,虽然宋夏之战最终以和谈收场,但狄青在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他带部队出去虽无大胜也无大败。相比其他部队被打得丢盔卸甲,狄青的表现就算相当不错了。

狄青率军到了前线,下令诸将坚守不出不要跟侬智高交战。有人打算跟狄青争功,私自出战被打败。狄青二话不说将他砍头祭旗。从此再没有人敢违背狄青的军令。

狄青天天跟将领们饮酒作乐。

侬智高知道狄青是宋朝名将不好对付,集结重兵防御狄青,天天备战。但通过探报发现狄青没有进攻的意思,于是逐渐放松了戒备。

1053年正月十五,狄青大排筵宴欢庆佳节。席间,狄青离席回营,下令全军出击。

宋军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到达昆仑关。敌军酒后酣睡,醒来发现宋军已经杀到眼前。想据险阻击已经不可能了,侬智高只得率军与宋军正面决战。狄青亲临战场举旗指挥,根据战场情况随时调整部署。宋军一战击溃敌军。

侬智高丢了要塞,率领残余逃回邕州。狄青根本不给侬智高喘息的机会,一路追杀跟踵而至。侬智高来不及布置防守,只能弃城而逃。狄青顺利拿下邕州。

宋军四处追捕侬智高以及敌军残余。侬智高逃入云南大理后不知所踪。

宋仁宗得知狄青一战平定侬智高,喜出望外,下令封狄青枢密使、同平章事。首发 www..

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这个职务一直由文官担任,从没让武将染指。狄青是第一个武将枢密使,并且挂着宰相的头衔。

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作为先锋官跟随狄青南征,战后也得到提拔。

军队赢得了战争,狄青做了枢密使,军队的地位得到提升。

但是好景不长,重文轻武的习惯思维又开始打压军队。

朝廷上下对武将掌权充满戒心。以文人为主的朝廷也耻于跟一个大老粗为伍。不断有人去宋仁宗那里吹凉风,以种种理由要求宋仁宗免去狄青的职务。

有一次城中雨后积水,狄青的府邸被水淹了,狄青举家住进相国寺。他把寺中大殿当做临时起居室。

相国寺是皇家经常举办佛事活动的寺院。狄青把相国寺占了并且把大殿当成起居室,引起别人不满。

原本对武官充满戒心的大臣认为狄青此举显示出他已有僭越之心。并且狄青有军权有威望对皇权构成威胁。有人把狄青的事情上纲上线之后报告给宰相。宰相马上“以熟状出青(狄青)判陈州”。

熟状就是正副宰相联名签署的文书。

三人成虎。朝廷重臣都认为狄青有问题,宋仁宗也开始猜忌狄青。他批准了熟状。狄青被解除枢密使的职务下放到陈州任节度使。虽然狄青还挂着宰相衔,但实权已经没了。

狄青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问传旨的大臣。大臣无言以对,只得实话实说:朝廷疑你。

被皇帝怀疑不忠,身价性命难保。狄青“惊疑终日”,终于发病而死。

狄青死了,朝廷又恢复了文臣一统天下的状态,宋朝也恢复了重文轻武的状态。

交趾在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独立了出去。因为鞭长莫及,中原也没有人想着去收复。宋朝建立后,交趾向宋朝称臣,接受宋朝的册封,名义上称臣,实际上还保持独立。宋朝也就由他去了。那时对领土、主权不像现在那么在意。

壮族人在广西边境建立了一个小国,附属于交趾。但两国后来交恶,打了起来。侬智高就想脱离交趾投奔宋朝。

三冗问题越来越严重。宋朝的积贫积弱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宋仁宗知道三冗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生性仁慈的他狠不心来进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干着急没办法。

1045年——1053年包拯建言变法。广西壮族人侬智高作乱,宋将狄青平之。

前面提到的广西战乱发生在1052年。这次战乱波及面很广,华南地区几乎全面沦陷。

战乱的主角是生活在广西与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人。他们在首领侬智高的率领下起兵反宋。

其实壮族人造反原本没有宋朝的事。他们反的是交趾(越南)。

不过,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在“庆历新政”期间,实话实说态度比较模糊。

包拯是被保守派王拱辰举荐入朝。王拱辰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名气,但他的曾外孙女却大大地有名,叫李清照。王拱辰是反对变法的。包拯算是他的门徒,对变法的态度令人琢磨不透。包拯曾上书宋仁宗要求“请罢按察使”,也就是召回朝廷派下去监督、考核州县长官的官员。但是“庆历新政”失败后,包拯又建议“废锢脏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萌弟子之法”,反对把“庆历新政”一股脑废弃。

阅读中华世纪谈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63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