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我有无敌舰队

第155章 内部竞争

  • 作者:晓小锋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9-02 00:57:09
  • 字数:4912字

张良达面带惭愧的道,“是良达辜负了少爷的期望,到现在也才整理出来了四本。”

张良达走到了一旁的书柜,从中取出了四本厚厚的书籍,“所有的都在这里了。”

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军事技能与战术,而是把自己大字不识的文化功底补起来。

王新已经给他们安排了足够的老师,教他们识字,而且课程量还十分的庞大。

军校前期的课程,王新也只会给他们讲解一些经典的战争案例,至于其他的王新也不急传授。

王新和中年人走进了忙碌的教室内,王新开口朝着中年人问道,“良达,整理出来几本。”

教室内二十多个穿着儒雅长衫装的中年人,正在伏案不停查阅和书写。

这些人都是王新从流民中挑选出来的读书人,他们的学识王新都一一讨教过,的确都有不俗的功底。

王新接过四本书籍,把它放到了桌上一一翻阅了起来。这四本书分别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六韬、太白阴经。

对科考无望的他们,在王新发出邀请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奔,他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帮王新翻阅古籍文献。

见到王新站在门外,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年人急忙迎了出去,“王少爷里面请。”

这四本书并不是现在的从上到下竖着写,并且不分段的书籍,而是按照王新的要求重新编辑的。

书籍也从上到下竖着写,换成了从右到左写,书中的字义也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古文。

而是一段古文后还夹杂着一段翻译过的白话文,文章中也采用了符号分段。

可却因为出生寒门,在朝堂中没有关系,每次科考都是名落孙山。当真是印证了那句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四本书一出,即使很多人不去私塾,也可以自学成才。

但张达良在到达大顶山后,心中的那一份抵触就渐渐的消失了,因为他在大顶山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王新放下手中的太白阴经对一旁的张良达道,“良达,那本词典你们编撰的怎么样了?”

听到王新的话张良达就露出了一丝无奈,“王少爷,按照您的要求将拼音和字以及字义,全部书写出来的话,最少也要一年多的时间。”

听到需要一年的时间,王新的眉头就不由得紧皱了一下。

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能怪张良达他们,主要还是因为人手太少的原因。

王新在教室内停留了片刻,就带着那四本书籍离开了振华学堂。

王新刚走出学堂大门,就又转入了一旁的印刷工坊,经过上次学堂扩招的事情,此时的印刷工坊内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的熟练印刷工。

王新此次前来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印刷那些书籍,但跟在王新身后的刘大锤,怀中已经不再是之前的那四本书籍。

而是变成了厚厚的一摞的书籍,仔细望去竟然有十本之多。

印刷工坊的负责人是徐宝国,他见到王新来后就紧急上前去招呼,但当看到刘大锤里怀中的书籍时,他就想扭头就跑。

他苦着一张脸来到王新跟前,打过招呼后声音细细的问道,“少爷,你不是想让我拓印这些吧?”他用手指着刘大锤怀中的书籍。

王新摇头。

见到王新摇头,徐宝国用手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压抑的呼吸也如奔腾的野马一泻而出。

但王新的下一句话立刻让他愣在了原地,“这里只是一部分,以后就要辛苦你们印刷工坊了。”

徐宝国直觉的大脑一片眩晕,就这么大一摞,还只是一部分。

见到徐宝国的苦瓜脸,王新却是云淡风轻的道,“徐宝国你是不是傻?人手不够可以招嘛,字摸不够可以再做吗?”

此言一出,徐宝国顿时觉得云开雾散雨过晴,他拍着自己的额头,“对呀,我怎么没想到扩张呢?”

王新的生活是忙碌的,从印刷工坊出来后。

他又骑着马径直去了工业区,此时的工业区内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空空荡荡。

十几处厂房已经在这片工业区内屹立而起,最大的自然要数已经扩增了两次的纺织厂。

此时的纺织厂,不仅要为各军各部提供各式各样的军服与训练装,也还要承接着向外出口的大量8尺宽度,以及几万流民过冬需要的棉服。

现在的洪雪和薛如昔简直是忙得脚不沾地,每都是早出晚归,王新劝了几次,依旧是没有任何的作用。

他们依旧是过着自己忙碌的生活,纺织厂并不是平白贡献,他们做出的每一身军装与每一匹8尺宽不。

都是需要真金白银去购买的,很多人都这只是左手倒右手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如此麻烦。

但王新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这样做不仅能拉动大顶山的内需,也能让大顶山的管理不至于出现烂账。

也只有真金白银流过了每一个负责饶手上,他们才会爆发出更大的生产动力。

虽然这些白银在外面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王新的内库,但意义却是重要的。

因为几家工坊的盈利不一,每次月底结账,几个负责人都会暗地里较量一番。

这样的良性竞争也是王新希望看到的。

王新给每一家工坊都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待遇表,盈利达到哪一档就能获得哪一档的福利。

张达良在接到王新交给的这个任务时,他就明白了王新的用意。

刚开始他的内心也是纠结的,因为他本来就属于读书饶一份子,王新这样做是在为了取消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门槛。

为什么这个时空的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就是因为教育的权利都掌握在那些世家豪族的手中,不是所有百姓都能支持孩子上私塾的。

也许就会有人,既然上不起私塾,那就在家自学吧。

已时未,王新快步离开了大顶山军校,朝着一墙之隔的振华学堂赶去。

但问题就在这里,这个时空的很多书籍都是不分段不分句的,即使你拿到了一本书,没人指点你也不明其中意义。

就比如一句经典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话有两种断法,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二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不同,意义千差万别。

王新可不是这个时空的那些掌权者,他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从马家宅院起,他就一直都在推倡白话文,和以符号断句。

对于军校的管理,王新依旧是沿用了老方法,每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那就是军棍伺候。

走进振华学堂,王新在一间门牌上写着新学的教室前停下了,他站在门外目光朝教室内扫去。

阅读我有无敌舰队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7704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