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阳燧樽、神通盏

  • 作者:疯神狂想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3-07-21 16:37:40
  • 字数:4692字

享用美酒,又怎能少得了上好的酒器?

神州大地酒器琳琅满目,要旨在一个“雅”字。

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最为公道。

因此,了解情况之后的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

倒酒只能浅平,不可过满,酒太满了就会漏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明君以训戒,常常置于坐侧。

“宥坐之器”虽不是公道杯,却释着同样的中庸之道。

不过,做什么事情,不但要“雅”,还要“节制”。

上劝君王不要沉湎酒色误国,下告百姓莫要贪心,节制有度。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就用到了聚集了老祖宗的大智慧产物—公道杯!

既然想要彷制公道杯,自然就不可能只做一件乾隆的青花器。

公道杯的历史,十分久远。

贪心者水尽,知足者水存。

若继续倒酒到快满时,樽又会慢慢倾斜。

产生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在阳燧樽中藏有虹吸管,所以会“吐写适会,未见其竭”。

以此可见阳燧樽,就是晋朝公道杯原理的最早运用。

当然,这种樽可不简单,争议也很大。

酒尊是两汉时期,高等级墓葬中常见随葬器物之一。

有些墓葬壁画或画像石、画像砖上还可见其用于庖厨、宴饮等活动的使用情景。

即便自名器物中有“温酒樽”,酒尊却仍仅被学术界视为盛酒器。

但从传世文献看,酒尊的使用功能,不仅局限于盛酒。

史籍记载,“常满樽”可以边酌边注。

出现于画像石、画像砖酿酒制备场面中的酒尊,抑或与制酒有关。

北魏学者以“阳燧樽”来注解汉代的流酒器“滑稽”。

但“阳燧樽”的实际形制,及其与流酒器的联系,尚不明确。

与尊相关,古人用上尊酒、中尊酒和下尊酒,来表示“浇醇之异”。

先说“滑稽”与“阳燧樽”的辨识。

据史籍记载,至迟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一种较为特别的“阳燧樽”。

但迄今为止,“阳燧樽”的形制,及其文化意义,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太平御览》关于“滑稽”的记载,其中的重要信息有两点。

一是北魏时期存在一种,较为特殊的“阳燧樽”。

至迟为太平真君十一年,即450年崔浩获刑前;

二是“阳燧樽”如同滑稽,主要功能在于“转注吐酒”,有别于可以盛酒的普通酒尊。

但崔浩所言“阳燧樽”究竟为何,似乎还不便就此确定。

因为《太平御览》“樽彝”条下,又引东晋孙绰《阳燧樽铭》:“详观兹器,妙巧奇绝!酌焉则注,受满则闭。吐写适会,未见其竭。”

这是否表明,“阳燧樽”在东晋时期即已出现?

但有别于北魏“阳燧樽”,仍具盛酒的功能?

显然,若不厘清崔浩所言与孙绰《阳燧樽铭》的矛盾,就很难确认“阳燧樽”及其使用功能。

崔浩所言“阳燧樽”仅见于《太平御览》。

但《太平御览》所引孙绰之言,也见于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和明代张溥所辑《晋孙廷尉集》。

其中《艺文类聚》“尊”条下云:“晋孙绰樽铭曰:‘大匠体物……聊以摽设。详观兹器,妙巧奇绝,酌焉则注,受满则侧,吐写适会,未见其竭……王公拟之,德齐上哲。’”

《晋孙廷尉集·铭》与《艺文类聚》的内容完全相同,仅改“摽”为“标”。

“标”为正字,“标设”即以标设论,聊以外观论之。

《太平御览》所引与两者的相关文辞,仅有“受满则侧”与“受满则闭”一字之差,当为孙绰的同一篇作品。

但《艺文类聚》和《晋孙廷尉集》仅称“樽铭”或“铭”,均不谓“阳燧樽铭”。

由此来看,《太平御览》或有张冠李戴之误。

不管怎么样吧,反正从这些典级的描述之中,这都应该是公道杯。

当然,其他解释也有,像是温酒器,还有制酒当中的一件工具漏斗等等。

在这里,陈文哲就当它是公道杯,毕竟从一些古代墓穴的壁画当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这种樽的形制。

既然有样子,还有功能描述,那么他复制出一件也不算难。

其实像有着这种描述的杯子,在古代还有。

传说唐朝唐文宗时期,有一件器物叫“神通盏”。

宋代的陶毅在《清异录》中记载了此件物品。

“文宗属宦竖专横,动即掣肘,颇以酣饮为娱。嫔御之小户者厌患之,争赂内执事,则造黄金盏,以金莲荷菱芰为玦束盘,其实中空,盏满则可潜引入盘中。人初不知也,遂有“神通盏”、“了事盘”之号。”

意思是杯中酒倒满了,则会流到杯底的托盘中。

这与公道杯的原理一模一样,因此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唐代的“神通盏”便是最早的公道杯。

而这就否定了之前的阳燧樽,如果北魏时期的阳燧樽不是公道杯,那么唐代的神通盏,可不就是最早的公道杯了?

可惜,这个神通盏,到现在也没有发现过实物。

而到了宋元时期,公道杯终于发现了实物。

江浙临海博物馆就保存着一件,宋末元初的龙泉窑青瓷公道杯。

公道杯寓意“节制”,知足常乐是古人普遍认为的长寿之道,所以杯中伫立着一位寿星。

遗憾的是,只有杯身尚存,杯下的盏托已不见。

传说,阳燧樽在空樽时,是倾斜的。

往樽中倒酒,樽会自动扶正。

唐代《艺文类聚》中记载:“晋孙绰樽铭曰……详观兹器,妙巧奇绝。酌焉则注,受满则侧。吐写适会,未见其竭。”

这描述的樽,就是晋朝的阳燧樽。

明代洪武时期的这种九龙杯,杯中的龙头暗藏玄机。

阳燧樽的意思是注酒器,又名滑稽。

《太平御览》卷七六一引后魏·崔浩《汉记音义》:“滑稽,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若今之阳燧樽。”

晋孙绰有《阳燧樽铭》。

孔子曾说过一种“宥坐之器”,瓶子空则倾斜,水位正好则直立。

如果倒满了就会翻倒,一滴不剩。

阅读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90296.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