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13章小朱要发飙大家都发慌

  • 作者:孤临易水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10-02 11:21:21
  • 字数:6432字

朱元璋与李善长的见面很友善,朱元璋礼敬于他。

李善长也和朱元璋一见如故,乐意辅佐他。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这一次小朱把自己的部队全部交给老郭,真正的裸辞离开了。

上文中说到朱元璋见濠州城老郭他们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心中笃定他们成不了大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所以把他的部队部分交还给了老郭后,在这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日后的谋臣李善长。

“镇抚大人,有一个穿青衫的人求见,看着像是个读书人。您看是见或不见?”

正在与士兵一起修葺兵器的朱元璋愣住了,久没回信。

李善长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历史上对于他对朱元璋造反成功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朱元璋此刻愣神的原因是他读书不多,又是造反的队伍,说不好听就是山贼流寇之流,万没想到还有读书人投奔于他。

“慢着,速速与我把哪人礼敬请过来,不,我亲自去迎他,前面带路。”

李善长(1314年~1390年),活了76岁,在哪个年代算高寿了。男,汉族人,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也是朱元璋的老乡,只不过朱元璋是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后来老朱当了皇帝坐了龙庭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也算是物尽其用了,他老李留名青史。

“得令,我把那人赶走罢了,还是杀掉?”

前文我们提到过求才若渴的初见面时候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知道眼前这个人可能可以终结乱世。所以他真心效命决定投效。所以他认真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

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果然朱元璋仅仅用了16年,这16年纷繁复杂,遇到了最强的对手陈友谅。可是他赢了天下。

李善长是有能力的,也很忠心,要知道为什么以后朱元璋会要杀了76岁的耄耋李善长,有很深的原因这里暂时把问题留下。

很快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参谋,每每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这等于是今天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见小朱实力渐渐变强,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

还想着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日后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太祖认为他很有本事。

以后李善长的功绩还有很多,暂且不便,我们来看朱元璋是怎么一路爆涨实力的。

要知道之前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这个沐英可了不得,看过《鹿鼎记》的都知道里面有个沐王府,就是他是老祖宗,授命世镇云南,这个沐府制度对于明朝影响可谓不小,后文我们会专门讲。

前文我们也提到过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

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关于李善长朱元璋自己是这么评价他的:“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历史上任何人能得到皇帝如此高的评价不容易,太祖认为他比萧何还要厉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还有那些人才在来的路上呢?后世的曾国藩曾经学习过他的方法获得了成功,我朝太祖也用过他的方法也获得了成功,朱元璋这个泥腿子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得到皇位,还是历史上评价不错的皇帝呢?

后期他又为什么被称为杀人魔王的呢?一步一个脚印,也曾有过国灭身死的危机时刻,是天佑大明国脉,还是冥冥中老朱应该得天下,怪力乱神的说法有,事实的解析也是有,***说过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团结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的人搞得少少的。朱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且听慢慢分解。

这个谥号也算是总结了他的一生,现在小李和小猪刚刚见面,两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活力少年郎。立志要一起干一番大事业。小朱也很倚重他,怎么也不会想杀了他,宝贝得不行。

要知道他可是把小李当做自己的张良,萧何看待。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这一年大封功臣,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1353年注定是小朱人生中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这个关键的一年他的积累了成功的因素—人才。

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老李命不好。

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谥号是对一个人一辈子的高度总结概括,庄襄王,襄公,这是美谥。可是愍这个字可不是什么好谥号,是恶谥。要知道愍帝什么的都是没得善终的皇帝得的谥号。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有个来自定远的人,再次改变了朱元璋的造反生涯,在治军纪念上有了一次深华。

阅读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9358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