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25章摧枯拉朽平灭张士诚

  • 作者:孤临易水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10-02 11:21:44
  • 字数:9500字

复盘当年,为什么张士诚不和陈友谅联合一起先消灭掉朱元璋,而是坐以待毙呢?

首先他不信朱元璋能赢。

自从建立南京应天府大本营开始就志在一匡天下、再造乾坤、统御寰宇的老朱,怎的会没有皇帝瘾,只是他徐徐图之没有过于着急罢了。早期的他听谋士的正确意见是他能逆袭的一大优点。

虽然现在残元依然盘踞北方,但是已经不足为虑;倒是张士诚现在如芒刺在背不得不除了。

想必老朱是心情大好的,此刻的他心里想的已经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可能也不是仅仅一个吴公能满足的了,或者更进一步在小明王手下当个吴王。

之前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这一次最大的牵制力量陈友谅的陈汉完了,下一个就是他了。

张士诚此刻就是想趁火打劫已经没有机会,虽然他占领的地方一直都是文明富贵之地,又是海运通商的繁华之地,但是纵观中外历史,以一域之地对抗更为庞大的盘的政权,如无天险雄关,高山峻岭阻隔,胜算不是很大。如若对方有心要消灭你的地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再加上张士诚的地盘在哪里?今天江苏高邮、苏州一带为中心,那么朱元璋的中心在哪里?今天的江苏南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先前公元1363年,上文讲过,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当时实力强劲的陈友谅将巨舰联结布阵,在鄱阳湖上展开数十里。

除了归降献土,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似乎历史上这些末代帝王们,也没有什么好结果。一般开国的雄主都不是什么圣人,真的靠纯“仁义”得天下真的除了是历史演义里,就是在说笑话了。

兔死狐悲,张士诚慌得不行,又无计可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明统一战争消灭张氏大周政权的序幕。

兵力上处于弱势的朱元璋利用陈友谅骄傲轻敌的心理,先断其退路,继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全歼了陈友谅水军。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前文聊过,张士诚手下的能忍罗贯中写过:东汉末年,奠定三国的是赤壁之战。在一千年后的元末,鄱阳湖上再次上演了一场决定鼎足形势的水战。同样的以少胜多,同样的使用火攻。然而结局却截然相反。

其次,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曾回忆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要知道历史上以少胜多终究是少数,中国历史上割据政权一般都命不长。例如南唐,钱越等。

最初时候,在盐场干活的盐丁们正嫌工作太苦太累,于是共同推举张士诚为首,攻下了泰州。

高邮府的知府李齐招降了他们,但是他们不久又叛逃出去,杀掉了行省参政赵琏,同时攻取了兴化,在德胜湖今江苏兴化附近集结,有一万多人。

元朝廷派人拿着“万户”的委任状去招降他们,张士诚嫌官太小,不接受。他用欺骗手段杀死了李齐,偷袭占据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这一年是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即公元1353年。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即公元1354年九月,张士诚树大招风,大元朝的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来攻,把高邮团团围住,当时的张士诚,叫天不灵,呼地不应,悔得肠子都青,连扇自己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

最惨的是,他想投降都不行,脱脱铁定了心攻下高邮后要尽屠当地兵民,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人算不如天算,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

至于那“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元军。这一次“天命”似乎倾斜在了张士诚这边。

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淮东发生饥荒,张士诚便派其弟张士德从通州今南通,渡江进入常熟。

元至正十六年二月公元1356年,张士诚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均属江苏。他把平江苏州改为隆平府,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到这里。

就以承天寺为办公场所,盘腿坐在大殿中,在梁上射三箭作为标识。

这一年,朱元璋也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派遣杨宪向张士诚传达友好的意思。

在给张士诚的信中,朱元璋写道:“过去指的是东汉初年,隗嚣(yin)今甘肃天水称雄,现在足下也在姑苏今苏州称王,事势相等,我十分为足下高兴。与邻邦保持友好,各自安守辖境,这是古人崇尚的美德,我心里十分仰慕。希望今后我们能够互通信使,不要被谗言所迷惑,致使产生边界纠纷。”

张士诚收到朱元璋的信,扣住杨宪,也不回信。后来竟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结果被徐达在龙潭击败。朱元璋随即派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派兵来援救,大败,损失了姓张和姓汤的两员战将,这才写信求和,请求每年送给当时的宋军也就是朱元璋的部队,军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

朱元璋回信,限令他放回杨宪,每年只要送五十万石粮食就行了。张士诚又不搭理了。

早先张士诚攻下平江今苏州,随即就派兵攻嘉兴今属浙江。结果当地驻军元朝的守将、苗族大帅杨完者多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于是他派张士德绕道攻破杭州。杨完者回兵救援,张士德又吃了败仗,逃了回来。次年,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长兴今属浙江,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攻取江阴均属江苏,张士诚的军队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势力逐渐衰落。不久,徐达率兵攻下宜兴,然后进攻常熟。张士德迎战失败,被前锋赵德胜活捉。

张士德,小名叫九六,善于打仗,有谋略,能得将士的喜欢,浙西地区都是他打下来的。张士德被捉住后,张士诚非常郁闷。朱元璋想留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张士德派人偷偷地给张士诚送信,叫他投降元朝。

于是张士诚就决定请求向元军投降。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将此事报告给朝廷,元朝廷封张士诚为太尉,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按级别封了官。张士德押送到金陵以后,拒绝进食,最后饿死。

张士诚虽然不再称王,但是,仍然和以前一样拥有武装和土地。达识帖睦迩在杭州与杨完者有矛盾,私下里召来了张士诚的军队。张士诚派史文炳偷袭杀掉杨完者,占据了杭州。

元顺帝派人向张士诚要粮,赐给他龙衣和御酒。张士诚从海上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每年都送这么多。这样,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

历史注定盛极而衰,诚不欺我也。

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尊他的母亲曹氏为王太妃,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设置属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

他让弟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把勾结他袭击杨完者的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廷再来要粮食就不给了。

他手下有个参军叫俞思齐,字中孚,泰州人,劝谏张士诚说:“过去我们是‘贼’的身份,当然可以不给大都送粮,现在是元朝的臣子,怎么可以不进贡粮食呢?”

张士诚大怒,去推桌案,结果扑倒在地。俞思齐看劝不动他,就装病逃走了。

那时,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泗州今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

以弟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为心腹,以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以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为智囊团,以元朝的学士陈基、右丞饶介掌管秘书工作。他还喜欢招揽宾客,所赠送的车马、居室、家具之类很多。那些侨居在杭州和当地贫穷无依靠的人都争着来投靠他。当了土皇帝以后的他倒是不吝啬,但是一个政权不是这样看着任性而能长治久安的。

占据吴地今江苏南部地区。以后,这一带很多年都没有战事了,因此人口多,经济也很繁盛,张士诚就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不想过问政务。

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更是贪婪敛财,金玉珍宝和古代的书法名画,都是堆满了屋子,天天唱歌跳舞使自己高兴。

他手下的将帅们也拖拖拉拉不肯服从命令,每当有战斗,都在那儿装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赏高官,然后才肯出兵打仗。刚到军中,就拉来大量的丫环、小妾、乐器,在前线吹拉弹唱,或者就招揽那些能说会道的游谈之士,赌博、踢球,都不把军务放在心上,到打了败仗、失去了地盘,张士诚也一概不去过问。过后不久,还是让他们领兵打仗。

反复提过,朱元璋的地盘就在张士诚的旁边。

张士诚多次派兵进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都没有取胜,只好退回;而朱元璋派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也没能攻下。

廖永安被张士诚俘虏,谢再兴叛变投降张士诚,正赶上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不下,也没有能力管张士诚的事。陈友谅也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想当个旁观者,表面上答应了陈友谅,最后还是没有行动。

一直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取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包围了高邮。

张士诚派水军从长江逆流而上,救援高邮。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张士诚的水军。徐达等人于是拿下高邮,夺取淮安,淮北一带都落入朱元璋的吴军的手中。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

朱元璋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有如此伟大战略家,不胜也难。二将依计,徐达等率诸将发龙江,别遣李文忠趋杭州,华云龙赴嘉兴,以牵制张士诚兵力。诸将苦战。

在湖州周围,张士诚的东吴兵大败,大将吕珍及外号“五太子”的张士诚养子等骁勇大将皆兵败投降,其属下六万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张士诚“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杀“殉国”,为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其二陈友谅虽然兵强马壮,但文不过张必先,武不过张定边。张士诚更是任人唯亲,不值一提。朱元璋则猛将如云,谋臣似雨,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在“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古代。朱元璋仅凭此项,其实已经先机在握。而陈友谅,张士诚,既没得“人和”,又不占“天时”,“地利”,岂有不败的道理。

那么这里咱们复盘一下,看上文的这一波分析,有没有道理呢?

原来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前就知道士诚偏于一隅,不会帮助陈友谅。而陈友谅性格骄躁,在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巧妙的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这么一说在战争未开始,其实胜负已分。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部损兵折将,陈友谅亦中箭身亡。虽然其部将张定边逃回武昌后,拥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大汉政权尚存,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足为惧了。鄱阳湖之战时,张士诚坐山观虎斗,实力虽然未减,但是一方面张士诚在建立“大周”后,志得意满,日渐奢侈,很少过问政务。

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敌手陈友谅完蛋了,一箭毙命死得明明白白,至于到底是谁杀的,这笔糊涂账算不算清楚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上行下效,张士诚的部下一个个也沉迷于贪图享乐中。“大周”已经是日落西山了。此消彼长,自此朱元璋一支独大,鼎足之势再难实现。

元末未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究其原因:

其一,张士诚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国时期,魏蜀吴有两方争斗,剩下的一方必然是帮助弱者,牵制强者,所以三国始终保持实力上的平衡,鼎足之势成也。而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生死存亡之际,鼠目寸光的张士诚却见死不救,这是元末未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最主要的原因。

张士诚慌吗?我们猜测他肯定是慌的。大周皇帝张士诚得知陈友谅死了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儿了,得知消息惊得头皮发麻,强作镇定。

朱元璋已经迅速扩张实力把原来属于陈友谅的地盘接收治理,就像是两桶水倒进另外一个大桶子里,以最快的速度整顿融合。

阅读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9358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