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穿心莲

归来仍是少年

  • 作者:九宫飞灯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1-12-10 11:20:40
  • 字数:15202字

王静怡说:与赚钱相比,巴黎的咖啡馆,更像是在坚守,坚守着祖业,也坚守着巴黎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李骏说:土财主几年暴富,来钱太快,赚钱太多,无所事事,只能在北上广深一层一层地买房,包外室,养小秘,多子多孙,组成豪横家族,顺便千万嫁妆嫁女,豪车迎娶女明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桌面几个碟子装着柿饼、桂圆、香蕉、栗子、柚子、青柠、蜜枣。

王静怡说:想吃什么,自己拿啊!

王静怡说:外人都说方先生孤傲不群,其实不对。方先生只鄙视那些虚张声势的人,不买权贵和金钱的帐,但他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后辈,格外尊重。

李骏说:在巴黎,咖啡店外,一把把遮阳伞下,放着一排排座椅,几乎全部面向大街,人流熙熙攘攘。

王静怡浅笑盈盈,雪白的纤指,破开金黄的橘子。

李骏道:你说说,每周入账五千万,是什么感觉?已经富得没有感觉了。

王静怡说:咦,有钱不是罪,只是富得太嚣张了。

李骏道:你想不到,吃得是什么?暴发户没品味,洋芋炖辽参,辣椒拌生蚝,燕窝加醪糟,羊肉汤炖鱼翅。

王静怡说:在塞纳河的两岸,走几步就会遇见咖啡馆。服务员们穿着老式黑白制服,端着啤酒、咖啡和热气腾腾的巧克力来回飞奔。

李骏说:用人偏好犯过错的,有把柄的,误入歧途的,不便融入主流社会的。有一点尤为特别,看场的安保,只招聘有5年以上坐牢经历的,绝对信得过的。

王静怡说:嘿嘿,天作有风雨,人作有祸殃,啧啧,黑白不辨、是非不分,藏污纳垢,最后准没好下场。

李骏说:酒为“般若汤”,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自欺欺人罢了,正如有些人,一心追求富贵,沽名钓誉,却又爱装出一副孤高傲世的模样。

王静怡说:那么厉害,希望死后,别人如何纪念?

她淋浴更衣,净心焚香。

拉上窗帘,点上蜡烛。

龙涎香在宣德炉中溢出淡雅清气。

功放机里是傅聪弹肖邦遗作《升C小调夜曲》。弦外之音,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听着伤心,闻着落泪。小溪流淌,鸟鸣山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音乐和生命一样,生命无所谓完美不完美,只要你心情舒畅,活得欢乐,烂草棚里也能开出鲜花。无声之音,无形之美,无心之界,诗外功夫,肉身有尽,精神不死。死的是物质,不灭的是灵魂。倘若能勘透了生死,世上就没有什么大事了。社会上物欲横流,许多人都做了欲望的奴隶,生活以忙碌为主旋律,朝六晚十是常态,加班加点是惯例,心里缺了山水的滋润,只剩金银财宝,尔虞我诈,争抢掠夺,钩心挖角,贪婪吝啬,变得铁石心肠。孰不知却是老鼠腿上刮精肉,螺蛳角上做道场。

白兰地在水晶杯里沉睡,像水一样清澈,像光一样通透,像火一样明亮。

夜间写作,举烛观画,月下看花,灯下独酌,她觉得越好的酒,就越是要细品慢饮,于微醺的状态,纵浪漫情怀,享受当下美妙生活。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财富未必能永久传承,只有文化才能抵抗时间。人心的故事,情谊的真假,总无法说的透彻,就像命运的无形无象,变幻无常。时代变迁,势不可挡,浩浩荡荡,摧枯拉朽。她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她只有每天努力去干活,只管向上走,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一幅王维的水墨《晴雪暮归图》,摊开在紫桐木大画案上。

远景是云雾中淡淡可见的雪山。中景是溪涧水面与薄冰。近景为冬天的树林,枝上的寒鸦,岸边的骑驴老人。

王静怡清晰地看到近、中、远,层层推进,明与暗对比显著,一个接近西方透视法的立体图像,早已经在王维画作的布局中出现了。

雪溪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淡墨如梦雾,山似随云动”,是王维画的风格标记。

境界上,空灵悠远、静穆幽深、孤傲磊落,气韵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是王维品格的写照。

画荒寒之境,则体现了一种冷逸、清寒之美,主要是为了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寂静无我的意蕴。这与文人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是相通的,与空、虚、寂、静的禅味,是相融的。 m..coma

峰峦迢递,老树凝霜,雪山苍茫,气氛幽岑冷寂,整个画面有一种云闲水远的意味,在静默中透露出无限的生机。此画展露的是他看破名利,归于自然,于山野隐居的生活场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万籁阒寂中却有无边的自在,“青山原不动,白云自来去”,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海枯石烂中却有不绝的生命。

“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表现他追求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则反映一种空灵幽渺的意境与落寞情怀。

寒树瘦,野云轻,充满了荒天邃古之境。山静日月长,白云自来去,一老者举目远眺,若有所思,恬淡神情跃然欲出。岁寒隆冬之时,饮酒致醉,在夕阳中,悠然自得,临溪遥望,神游天外,傲睨万物。

纷扰的尘寰远去,喧嚣的声音荡尽,千年如一日,人情亦澹如,逍遥天地身心闲。在冰天雪地的山野流浪,无边的空旷苍茫,无边的寂寥,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

生老病死都难逃,人生代代无穷已,时间总在流逝,转眼就是过去,生活在时间中展开,裹挟着欲望拘迁,岁月昭示出生命的短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视野无比开阔,心景无比平静,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感到人(生命)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精神)不可思议的巨大。

佛教将时间分为三界:过去,现在,未来。艺术要挣脱时空的束缚,走入静绝尘氛的境界,心灵从躁动归于平和,放飞自我。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心中的平和。内心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在静寂中才有天地日月长。

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王静怡每次鉴赏,一看就是两三个钟头,兴奋、激动,真是难以言表。老者面水静默,眺望苍穹,身心澄澈。虽眉目不详,淡淡几笔,一气呵成,却充分表现出儒雅文士的洁净闲逸之态。水纹淡到了无,水在岸边留一道白线,看起来特别精神。属于工匠手艺的“写真技艺”范围,不过乃雕虫小技,无足道也。“写意心境”源自美学境界,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上的思想价值。

手拿放大镜,山石纹理,树干勾勒,雪景烟润,峰峦水渲,逐一揣摩,细心鉴赏。忘了喝水、吃饭,也忘了上厕所,她屏着呼吸,一点一点地赏,一笔一笔地识,满心都是敬畏和虔诚。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了。

屋里静极了,入耳是自己的心跳声,还有窗外风吹树叶的簌簌声。

读此画,王静怡如置身于荒天迥地,时间似乎凝固,归于乌有,感觉世界静寂,片刻万年。

王维在所著《山水论》里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情走淡薄,旨归静趣,淡墨挥扫,云清风淡,含义隽永,多求简约而取清逸,一派闲情逸趣,正是王维画的核心。意在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把能省略的尽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数笔,足以抵得过满纸笔墨,甚至比满纸笔墨的容量更大,因为有许多含义尽在不言中、尽在画面外。

山,溪,树,舍,人,雪,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宛如在薄雾之中的曼妙女子。画笔简约,疏散,清净,意境空灵,宁静,澄明,感觉迷离且恍惚,使人联想起命若游丝的警喻。山兮水兮依依,雪兮涛兮寂寂。禅意如水,微微地荡漾开来,如水面涟漪,一晃又一恍,渐消渐瘦,没入了画中。清风,流水,雪景,夕照,犹如心上盘绕,又似天地间回旋。魂儿恍惚出窍,云游而去,寻找更为悠远的记忆。爱恨缠绵,寂寥心事,延绵不绝,是孤寂,又是哀默。“万千悲喜,终归一梦”,于是乎,“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感觉到“魂归来兮”。

静默的山涧,流淌的溪流,金色的阳光,王静怡仿佛听到岁月的声音,潺潺流过,缓缓漫延,从心房涌入心室,激越阵阵悸动。她闭上双眼,画面消失了,人却沉湎于时空里的静谧,依旧痴痴呆呆,惶惑不知自己是今人乎,抑或古人乎。

她沉浸在这样的致幻感中,乐而忘忧。艺术家都是聪明透顶,却调皮捣蛋的家伙,被世俗惩训却屡教不改,身上总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傲气,因倔强而不讨喜,但总能交到最好的朋友,入高手的圈子。虽然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适兮可奈何,但苦难和坎坷却是孕育艺术的土壤。艺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饱满的创作激情,生活积累,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才可能留下传世作品,其精神气节,万代仰慕。

艺术的核心是表情达意,抒发情绪。在身心舒畅的平和中,阅世学养井喷,精神沉浸于创造的亢奋,心不由为此而颤粟,就是胸中有一股冲动的力量,要借笔墨抒发出来。灵感奔涌,精神亢奋,心灵颤粟,激情燃烧,提笔书画,忘形,忘情,忘我,忘物,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存在,与宇宙同呼吸,水底行云自在游,叶尖轻风正柔笑,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此时此刻,心静就是太古,转眼之间,就是千年。千年不过是此刻,太古不过是当下。

文艺创作,食不甘味、夜不安眠,苦苦思索。并非依赖逻辑推理,冷静解析,就是“凭本能感觉”,就是“跟着感觉走”,刹那间的创新与突破,都不知道这个天才的主意是从哪儿来的,就那么鬼使神差地干了,效果还挺好,回过头来看,却想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所谓“冲动”,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艺术创作因而变得神秘莫测。一件作品,也就是传递一种感觉,所表达的是精神的思考,带着思想的气味,非语言能表述。

宁静冷寂的画面,怎么会感到欣悦和震撼呢?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各种手段,各种招数,各种潜规则,不甘同流合污,不屑内外勾结,不愿当墙头草,不能装糊涂,孤军奋战则成挡箭牌,背锅侠,替罪羊。不适应社会,虚耗时光,与时代脱节,浪费青春,逃离名利,辜负好意,十年徘徊不肯栖,二十年彷徨无枝傍,仅此便令人伤感,悲哀,酸怆,也该流点泪。

一流泪,心痛不可止,哽咽抽泣,泪流满面,知道流泪毫无作用,仍然应该流泪。因为确实有绝望,它确实还在。对绝望的记忆还在。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井底之蛙连井都没有出来过,怎么能跟它谈论大海的宽广,夏天的小虫到秋天就死了,怎么跟它谈论冬天的景象。环境就是围城和监狱,倘若走不出来,有时候压抑,郁闷,焦急,憋气,屈辱,它会要人的命,真的,抑郁症,看不到希望,得不到温暖,脾气不能发,情绪不能闹,它让人活不下去。文艺家卧轨的,跳湖的,吞药的,开枪的,从古到今,都有。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庄,无论在哪儿,文艺家是一群孤独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他们总是孤独,彻夜不能眠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捧到天上,有人贬到地底。人一旦绝望,就孤独了,心寒裂骨,时间一长了,就会有变态的危险,心结郁积成心魔,便会失去理智的判断。

阴郁与霸道,烦躁与易怒,多疑和缺爱,威严而阴鸷,冷酷与悔恨,爆发与克制,矛盾的纠结,繁杂的背离,不被理解的孤独,心地纯良却屡受欺负坑骗,憨厚朴实却无人心疼珍惜,总是伴随着疯狂。身边人,周围人,受制于自身的见识和教养,无法理解,闻而讥笑之,囿于成见,以至于无法与之对话,听了也等于白说。一个形单影只的人,已经患上了疯病,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不自言自语。

每当夜幕降临时,心灵沉浸艺术世界,他们如同换了一个人,超凡脱俗也罢,改胎换骨也罢,才是解脱之际。经典不会死,法律不会睡着,公正不会缺席,惟有耐心等待。机缘未到,不可强求。静坐一隅,把外面的喧闹屏蔽后,余下的寂静,就是享受将感觉记录下来的奢侈。可以不受命令、作息时间、长官、武器、罚款、咒骂、警察、各种各样的制约。可以暂忘附庸的法西斯,道具的资本家,驯养的黑社会,更不要说那些孵育的斗鸡,走狗,蠢猪。

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灵上往往孤独寂寞。艺术上的寂寞,是超越尘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精神上,无拘无束,得大自在,闲散舒适,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到自然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那种“血脉相连”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惟有全心感受其中的美和韵味,才能感悟到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

王静怡看得痴了,像个傻子一样。圈内人,幸运的话,一辈子能看到一次。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缘得窥。

倘若看不懂王维借大自然宁谧的山水美,营造空灵幽渺的笔墨意境,表现他追求闲逸萧散的文士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反映一种落寞孤傲的情怀,及独特的生活感悟,这就是张破纸,一文不值。

归根结底,审美情趣,文士情怀,人生境界,都是一种心灵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远隔千年,王静怡不去揣度他的真实想法,只能接收画面传达的这些感觉,即使她察觉到了什么,心里知道了它是什么,能具体说得出吗?谁说得清这种感觉呢?反正一时忘却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说不清楚。

莫名间,忽然想起陶渊明的杂诗二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黎才雄传授鉴定的心得:要鉴定真画假画,不只要看笔触等,更重要的是看神韵与气势。真画有一股浩然正气,像是要对你说话。千年之隔,遥遥相对,依然似对面交谈,心声全懂。

王静怡说:这就是文艺的永恒魅力。同类心灵都是相通的,时空完全不是问题。看到文章评价,我觉得有很多人理解了,觉得“恐怖”,就是一群陌生人,怎么能这么了解我?思想感情,这么有共鸣!

黎才雄说:国画不是怎么画都行,领悟它的精神,体会它的规则,遵守它的基本规范,在规则内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一旦你掌握和符合了这个,格调越高,感情越深,用笔越简,作品水平就越高。

故宫博物院藏王维的《千岩万壑图》,黎才雄有幸在故宫观瞻过。

精在何处,知其所以然,无外乎看懂,熟读,牢记其风格、用笔、用墨、款识、线条、具体物象的画法、纸张、装裱、签章、印泥等时代特征,否则再遇他的作品就“有缘见面却不相识”了。在熟悉真迹特征面貌的基本上,对鉴定对象进行整体气韵和细节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此画,用极简单的构图与极简约的笔法,给人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之感,对照王维的真迹,符合他画作的独到之处,寂静淡远,隐逸悠然,禅味意蕴,心景意象特点突出。纸本墨笔,边角损坏,中有拆痕,尚可修复,属于王维晚年精品。王维经过几十年的磨炼,辉煌,跌落,死过,活着,才情早已炉火纯青,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表面逃避,不问世事,内心却傲气十足,仍有倔强的坚守,笔墨随心所欲,直抒胸臆,画面传达出一种大气淋漓、唯我独尊的感觉。

王维的画,不但笔法是自创的,结构也是自创,所以后世难仿。王维使用的“笔与墨”,学问才大哩!那个墨,不知是什么墨,浓似黑漆,淡似白水,莹润清幽,散发烟雾气,弥漫紫晕光,那个笔,也不知是什么笔,一落笔就有两个小开叉似的分成三股子走,然后笔力才汇聚在一起,一笔到快停顿时,笔路先按下来一点再稍微往上扬。

先秦时期所称谓的“石涅”矿石,在汉魏称“石墨”,晋至隋唐则称“石炭”,宋元之后才开始叫“煤炭”。石墨自晋以后,制法无闻,失传了。

王静怡用四种墨试验,一种是松烟墨(曹素功制).一种是漆馏墨(汪节庵造),一种是油烟墨(乾隆年造),一种漆烟油烟混合的油烟墨(同治年间胡开文造)。依常规,四种墨里把墨色分别调成五种色度,就是焦、浓、重、淡、清,再一一试用,但相差太远,水汪汪的,不润,不莹,不晕,丝毫不见金属光泽,更无烟气,霞光。她怀疑处理方法不对,人工合成的墨块,也许不够天然,不够纯净,尝试特殊的去胶办法,不用砚石研,首先把它锤碎,碾细,放入碗中加纯净水,入蒸锅去蒸,蒸得毫无墨块,兑入些滚水搅匀,放置澄清。大约经过二三日,胶水全浮在上面,把它撇出,马上晒干或烘干。在唐代红丝砚上,兑纯净水研磨,墨色还是有差异,仍然无莹光,无水气,不起晕。她甚至用宿墨,把松烟墨,桐烟墨,用冷开水磨墨,放置几天几夜,等自然干燥后,再注水使用,容易渲染,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画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且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最后试验焦墨,把墨研得最重,又隔了一天,要比浓墨还重,浓如焦漆,少有人用,这种墨一般不透明,须要死黑,所以叫“焦墨沉绝,一沉到顶”。

也许是墨材,墨质的因素,或者年代,时间的原因,不管怎样试验,最终墨色,仍然差强人意,不是那个味,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且是关健的某一步。

王静怡说:富翁去拍卖会上买画,不知道为什么买!也不知道买什么样的!更不知道买来干嘛!

黎才雄说:非要追问,我想回答无非三种,一是喜欢,二是送礼,三是收藏。不是因为喜欢而买,纯属投资,所以不存在懂不懂,值不值。

王静怡说:投机与价格挂钩,炒作背后是泡沫,价值怎么认定呢?

黎才雄像看傻子一样看着王静怡,盯了两秒,慢慢抽烟,缓缓回复道:你是文艺家,为了卖画,愿意给这些二道商贩敬酒?交给代理人,不闹心,多省事,不好嘛。

王静怡说:一个萝卜两头切,吃了卖家,吃买家喽。

黎才雄说:掮客赚钱,是他的眼光和机遇,只要别偷税漏税,违法乱纪,只要搞好安全,不拿书画的寿命,及职工的健康开玩笑,就没什么可妒忌的。

王静怡说:没错,就这两条,他能做到,就佩服他!

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

王静怡在装裱室鉴赏古画。

王静怡说:你这双眼睛太毒,能毒死一条牛。

李骏说:我走了,你歇息,保证不多心,不乱想!

李骏带来了方毓和赠送的乾隆朝的老纸,老狼豪,两小节明朝时期的古墨。

王静怡说:你保证不会笑我。不会笑我?会笑我?笑我?

李骏说:你这不是做生意,这是爱的奉献啊,亏死也没有人领情。

天色已近傍晚,还没有亮灯,窗外一线夕阳,透过玻璃洒向室内,薄如蝉翼,轻若烟雾,飘飘忽忽,浮尘飞扬,丝丝缕缕,残光如血。

冰箱里有凉茶、龟苓膏、金银花露、啤酒。

李骏喝了一瓶金银花露:荷叶枯,菊花残,正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穿心莲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11937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