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第二百四十九章 工作吧!辽王殿下!

  • 作者:蓝白的天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1-16 06:54:36
  • 字数:9028字

如果大明把北元彻底给推平了,那不就是盛世来临的征兆吗?

这年头好不容易能够碰到一次盛世,老百姓们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王五六是王二喜的父亲,他的儿子跟着辽王殿下去了前线打仗去了。

他以前也是大明的一个老兵,不过这么多年的战斗下来,身子骨撑不住是一点。

民间可就没有这么多的舆论了,大家统一论调,那都是一句话,辽王殿下牛逼。

不仅如此,身为大明的百姓,自然也很关心这一次大明能不能打胜仗。

虽说只是普通的低层官员,但在乡里乡亲们的眼里,王五六的官职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存在了。

所以有什么八卦新闻,大家也都会乐意去找王五六探讨探讨。

至于说情报的话,其实王五六这边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情报。

而最近一段时间,应天府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自然就是有关于云南那边战争的事情了。

虽然说他们自己并没有亲赴战场,但很多人的儿子,或者侄子之类的亲属都在战场上面的。

但也是听了一些杂七杂八的消息的,这时候也不能跟乡里乡亲们说自己不懂啊,平日里吹的牛也不是少数。

自然只能硬着头皮,摸了摸胡须,摇头晃脑的说起了那些事情来。

王五六所听到的自然要比真实情况要更夸张一些,比如说辽王朱启,命令那些将军们去占领云南各地的时候。

毕竟在大家的想法里,这王五六是官府衙门的人,知道的消息自然也就是内部的消息了。

尤其是见到了辽王殿下如此英姿之后,立马就跪地投降,没有丝毫抵抗之心。

那些老百姓们一听如此离奇的故事之后,也都是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来。

没想到在传说中,以一人之力敌得过千军万马的事情真的出现了,咱们辽王殿下真是厉害。

像这样的谈论,自然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都有的。

反正这段时间每一个人见到旁人开口的第1句就是,辽王殿下牛逼!

而朱启就算没有回去应天府,也知道这时候应天府,肯定已经把自己吹嘘上天了。

而大理段氏那边,很快就和大明的官员进行了交接。

毕竟他们的首领段清玉,都已经决定要投降大明了。

自然不会有什么人继续顽抗,就算是想抵抗,那也得打得过大明才行啊。

大理段氏的事情算是彻底的解决了,至于说梁王的话,现在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而杀他自然是不会杀的,毕竟梁王本质上,也是帮大明统一云南做出了汗马功劳啊。

如果没有他的话,这一路上也不知道要牺牲多少大明将士的性命。

所以朱启把他恭恭敬敬的送回应天府去交给朱元章处理了。

而等待着梁王的定然不会是什么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了、

朱元章可不是那种爱好面子的人,为了自己那一点点仁慈的名声。就对敌人多么多么的好、

这是自然不可能的,不过梁王肯定也还是能有他的事情可做的,至于说做什么,那就看朱元章安排了。

如果是之前的话,朱启觉得梁王肯定是要软禁起来、

不过现在经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之后,朱元章没准会让他去劳动改造也说不定、

毕竟自己研制出来了新式钢铁之后,对于金属和煤矿的需求那是越来越大、

大明这边虽然已经开采了两三个矿地了,但工人可是严重不足啊。

大明毕竟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在田地里面干活。

每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或者就是在开垦荒地的。

虽然朱启已经为他们带来了文明三宝,土豆番薯和玉米。

但文明三宝种植也不过才刚刚两年多的时间而已,要说这么快就有成就,让老百姓衣食富足,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现在大明的科技,也并没有多么的发达,对于天灾的抵抗能力也并不是很强。

若是遇到了洪涝灾害或者虫灾的话,颗粒无收还是很可能的。

所以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工业上去,还得继续加大农业产出才可以。

这些人被送到应天府去,肯定是要送去工厂或者矿工地干活的。

工人都不够了,把他们杀头还不如拿去做苦力。

做个10来年干不动的时候再送去杀头,那不仅仅是这些俘虏,就连在朝中犯了事的贪官污吏也都是这样的待遇,这就叫做废物利用吧。

梁王的未来,朱启并不是很关心。

他现在很唯一,关心的就是尽快把云南的行政框架给构建起来。

而朱启也深深的感受到,作为统治者的不易最难的地方,那就是手底下的人完全不够用啊。

熟悉的人信得过的也就那么点,而剩余不熟悉,信不过的,你也不敢把他放上去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那些人压根就没有能力啊。

吏部并不是没有推荐人才过来,不过吏部推荐的那些人才,满口知乎者也仁义道德。

但真正干起事来,恐怕不会干净到哪里去,这还是其次,关键是他们不干事呀,你说这地方官员到了地方之后,该判桉的判桉,该了解民情的了解民情。

但吏部推荐的那些官员到了地方之后,无一不是去和地方的乡绅吃酒。

美名其曰是和地方的那些人搞好关系,利用民间的力量来管控民间。

如果这样就可以的话,那还要朝廷政府干什么,直接民间自治不就完事儿了吗?

而朝廷政府之所以要存在,自然就是有他的目的。

朝廷政府之所以存在,一方面自然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严和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是要造福一方百姓的。

而如果和地方豪强士绅勾结,能够造福地方百姓的话,那这名声也不至于如此糟糕了。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知道自己到了任上该干什么的官员。

而不是无头苍蝇一样去找那些地方豪强们,官员到了地方最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提振经济。

带着老百姓们一起去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哪家哪户少了些什么东西,有什么困难能解决的,帮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往上汇报。

这才是一个官员最该做的事情,而这只是最基础的,如果可能的话,要带着一方百姓,继续朝着温饱迈进。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如果不能时时刻刻为了老百姓的话,那可真的是没有必要继续当官了。

而朱启七拼八凑的,好不容易才把基层官员领导的位置给安排完了。

而基层官吏这个位置还是非常纠结的,也只能暂且用当地人了,不过朱启也明白了1点,那就是关于人才选拔,必须要尽快改革了。

那些光看着四书五经上来的那些官员们,并不能够在当地管理出什么政绩,只是混混日子,从朝廷这边吃铁饭碗多余的粮食罢了。

而如果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最主要的就是改变科举的方式,当然想要改变科举的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首先就要从天下读书人读的书开始。

基础的科学肯定是要考的,也是要学的,你说你连统计都做不好,人家给你一个税务表格,你都看不明白,你还当什么地方官呢?

剩下的就是一些能够带着老百姓赚钱填饱肚子的常识性的东西这些了。

肯定也要让那些官员们知道,你说一个连种地都不会的官员让他到了县衙里面去,老百姓种地遇上了什么麻烦或者说开垦荒地遇上了什么麻烦。

找你这个地方官,你都处理不了,你只能天天去跟人家相生喝酒,让你这个地方官有何用?

也就是说必须要培养一些专业性强的人才。

这在当时的读书人看来,显然是有点荒谬的事情。

在他们想来只要把儒家的东西学透摸透了,自然而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至于说老百姓们吃不饱肚子,那就是他们不够勤奋,又或者是这辈子没干什么好事,惹了老天爷生气了,大抵只能这样想了。

而朱启在昆明待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到地方官员政治一塌湖涂,还有底下的百姓们浑浑噩噩,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过一天是一天的日子,也是心里难过。

打仗这种事情他虽然并不擅长,但是带着老百姓们转钱种地,他还是有一手的。

云南这地方,可是非常富饶的,在现代的中国,云南出产的粮食和农作物,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更别提它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而现在旅游业肯定是不会去发展的。

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为那些老百姓们配齐手里的铁器锄头之类的东西,如果可以一家一户再分一头耕牛。

梁王继承了他们北元的习惯,在民生方面压根就没有任何的改善,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沦为了农奴,没有自己的财产。

而朱启首先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是打地主打豪强,那些手底下拉着一大片农奴的地主,不愿意放人不愿意放田的那不用说了,直接抄家伺候。

把他们的家产收上来再统一分配,这在大明开国之初已经干过一次了,自然是非常熟练的。

除此之外就是立下规矩,把大明律法在各地进行宣传,不允许那些地主兼并土地。

官员更是如此,如果有官员敢兼并土地的话,不多说的直接皮都给你扒掉。

在洪武初年刑法可是非常的严苛。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锦衣卫们盯着的,完全不用担心和这些官员们同流合污。

毕竟这些锦衣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而且朱启对于他们的思想工作也是非常的认真。

和重视每一个锦衣卫。都会定期进行思想谈话与培养,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干的活并不是为了自己、

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当然了,工资什么的肯定会给到位的,但他们干的活更重要的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

这种自豪感不断的在他们的心中加深下来,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锦衣卫。在工作的时候时刻想着自己的本职,而不是一有机会就去像那些官员一样贪污**。

不过他不**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无法彻底斩断的东西,即便是到了现代各个国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所以朱启只能尽量减少。为老百姓们谋福利,想要完全的杜绝却是不可能的、

但不管怎么样,科举考试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如何进行改革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而朱启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刊印新的书籍,然后进而推广并且和天下的读书人们说。

过两年科举考试的内容就要改革,要改这些新书里面的内容。

至于说什么书,当然是近现代的教科书了,而能够编制这些教科书的也只有朱启了。

一想朱启叹了一口气。

得了,看来想休息的想法又泡汤了,继续编书吧。

而大理段氏在辽王殿下面前,那就连个屁都不是。

据说辽王殿下自己骑着一匹白马,日夜兼程三千里就赶到了大理段氏的家门口,当时就把大理段氏的首领给吓了一个半死。

朱启其实并没有亲自出马,到前线战斗过的,但传回来的情报经过上面的汇总之后,下面的那些官员们说出去的,自然就是有所不同的。

而王五六听到的版本,就是辽王殿下如同三国时期的赵云,一般勇勐7进7出杀了北元一个片甲不留。

当朝堂之上,还在为了辽王殿下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拿下整个云南这件事情,而狂欢或议论纷纷的时候。

在进攻昆明的时候,辽王殿下那是一马当先,一人拿着方天画戟就斩杀了,上百人可以说是勇勐无比,如同吕布在世一般。

而这还只是战场上的勇勐,更厉害的是辽王殿下,对于大理段氏的威慑。

大理段氏大家都知道,在云南大理已经待了数百年的时间了,这实力自然是不用多提。

而且伤痕累累,让腿脚落下残疾。

打仗是肯定不能打仗了,也就退居二线,在应天府官府衙门当个差。

阅读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120274.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