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葬宋993年

第15章选才任能

  • 作者:隐宗宗主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1-03 23:47:23
  • 字数:7992字

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四川对外联系困难,孤立无援。

唐宋之际,全国的政治重心从关中和中原偏西地区逐渐向东转移,宋以后,政治重心主要以开封、杭州、南京、北京为都。

因为身体受伤还没好利索,前线是去了不了了,但他可以坐镇后方,安稳局势。

前方只要死守住几个关卡,王孚明认为,只要前方将领不乱来,宋军一时半会儿是攻不进来的,所以对外防御战上,他很是放心,放手的交给了李顺和张余两位大将。

没办法,王孚明认为,如果前期不亲力亲为,后面一生都将在劳累中度过,所以,为了以后的安逸,他觉得现在累点没什么。

“险恶”则体现在四川东、西两面的交通孔道凶险难测,巫山两岸多悬崖峭壁,急流险滩,北面横亘秦巴山地,山高坡陡、形势险峻。

这也昭示了四川对于国家政权建立的重要性,维护四川的有效统治,是关乎王朝命运的大事。

由于川陕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四川地区历来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

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四川的地理劣势更加突出,与朝廷的联系更为艰难,可谓“万里”之遥,为保障国家统一和政权的稳定,对四川实现特殊化统治势在必行。

特殊化统治政策是宋朝中央对地方进行特殊化对待,鉴于地方的种种特殊性,给予地方更多的权利,以加强监督和管理。

川峡地区的地理形势“阻远险恶”,“阻远”体现在四川位于西部,距离国家政治中心较远且地形复杂,以盆地为主,周围群山峻岭,基本与外界阻隔。

四川封闭、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一方面导致当地优秀人士的入仕观念不强,不热心于政治。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外地人士不愿入蜀为官。

为鼓励蜀人积极入仕,朝廷采取各种优待之法,如在科举考试方面给予很多宽松的政策;为鼓励中州之人积极入蜀为官,朝廷除了采取优待之法,还加大川陕地区重要官员的“奏辟权”并且实行“定差法”一类的特殊官制。

四川地区离朝廷最远,信息不畅,重要消息无法及时传达,当时北方金朝和蒙古都给宋朝廷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四川地区以往设有的高级行政区,存在设置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不得不给予四川更多快速处理紧急和重大事件的能力,如给予一些重要官僚机构以“便宜行事”的特权。

宋朝建立后就在四川长期推行特殊化统治政策,包括官职任选、军事管理、科举制度和人才教育等方面,都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和变通。

因此统治者需要用有限的实力保证国家的安全,选择怎样的政策就显得由为重要。

在选才任能方面,宋初南方的文人受到歧视,对南方的文人极力打压,而北方文人是颇为自傲的。“选用人才多取北方……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在真宗以前,宰相都是出自北方,开国皇帝赵匡胤甚至在宰相堂写上“南人不能座次堂”,也就是规定南人不能做宰相。

在宋朝之前,科举榜单上多是北方士子,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湖南省才出了第一个进士刘锐。而后的科举榜单也是以北方士子居多。

但到了宋朝,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导致了北方士子在科举榜单上的人数要远远小于南方士子。

后来司马光最先就这种现象提出意见。他的方法是调整科举考试的内容。

司马光认为诗赋不足以选拔人才,应该改为考察《春秋》、《论语》、《周易》等经文。

表面上看是改变考试内容,与南北士子之争无关。实际上是为了更优待北方考生。

因为北方士子擅长经文而南方士子擅长诗赋。”暗中帮助了北方士子。

而后司马光由上奏到,由于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同,应该分区域取士。虽然每一地区划分的名额差不多,但由于南方士子在科举中的比例要高于北方士子,在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相当于减少了南方士子的机会。

虽说这是后话,但在如今也是一样,两相结合之下,川蜀地区如今已经累积了不少文人士子,有的是不愿意北上入仕,有的则是不愿意入仕宋朝。

大明朝要开科取士的消息传出去后,倒是激起了不少文人士子的冲动,比起北方的宋朝,他们更愿意加入初立的南方大明。

所以,到了三月二十这天,前来应考者多达上千人。

虽然出乎了王孚明的预料,但好在考题他已经让人刻好雕版了,不够的试卷在加印便是。

好在今日天气合适,是个阴天,不然考场怕是不好安置,现在好了,除了准备好的考场外,不够的就可以直接找个宽敞的地方安置下来了。

明王府广场上,易孟敬坐在考场上抬头看了看天色后,顿时松了一口气,他随即又转头四下看了看后,才发现,诺大的广场上,已经密密麻麻的的坐满了考生了。

这么看来,这次参考的人数也是出乎大明朝廷预料之外了。

易孟敬是云安人,新立的大明朝要举办开科取士的消息传过去后,易孟敬闻讯便立即动身赶了过来,只得昨日午时才终于赶到成都便匆匆报了名。

正在易孟敬回想着昨日的种种不堪时,有人敲起了铜锣,接着便见前方有人大声说道:“正式开考前,老朽先说几件事,第一件,本次科举考两题,上午下午各考一题,每题考时两个时辰,时辰一到,立即停笔。”

黎希玠看着下方的密密麻麻的的考生,不由得扯着嗓门大声说道:“新朝初立,明王很感谢大家的信任,特意交待,未被录取者,如有意愿,朝廷可聘用你们来担任一些其他职务。”

这是王孚明为了储备人才而拿出来的办法,考取的相当于正式工,聘用的则相当于临时工,临时工做得好,亦可转正。

“好了,话不多说,现在开考,考题就在你们面前的桌子上,只需把镇纸移开便可看见。”

目前人力不够,只能采取这样取巧的办法了。

一般情况下,在正式开考前,是不会去动桌子上的镇纸和纸张的。

易孟敬闻言一愣,随即有些无语的连忙拿起桌子两边压着纸的镇纸,他还奇怪,这大明朝的科考也太好心了吧,竟然连镇纸都准备好了,感情是在这儿等着呢。

深吸一口气后,易孟敬连忙定睛看向考题,当看清考题后,顿时又是一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他考生也同易孟敬一样,既震惊与这道考题的长度,也震惊于这句话本身。

这便是王孚明的目的,新朝初立,又是以底层百姓起家、出身不高的一个茶贩来建立的国家,难免会让这些文人士子轻视。

所以,为了镇住这些文人,王孚明便拿出了这后世出名的横渠四句。

而就在外面的考生在答题时,王孚明也高坐在明堂上正滔滔不绝的给下方一应大臣讲解着:

“何谓为天地立心?程明道说:「天地无心,以生物为心。」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也就是说天地没有心,但是人有心。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以匡正万物之性命,此乃为天地立心也。”

“何谓为生民立命?《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为民众谋福祉,让百姓在物质上走向富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此乃为生民立命也。”

“何谓为往圣继绝学?为孔子、孟子等先儒继承传播他们的思想,但是在今天,我们要传承复兴的不仅仅是儒家先贤的思想,对于使大明富强有用的所有思想,我们都要去继承,去复兴。对于历朝历代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何谓为万世开太平?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文人不爱财,武人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

“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大王圣明,臣等领命!”听到王孚明的一番豪言壮语,吴由良等人顿时心服口服的躬身拱手行礼道。

这一刻,他们忽然重新认识了上方的明王。

王孚明也相信,仅凭今日的这一番话,传颂开来,他足以在文人士子阶层立足了,有了仕人的支持,大明稳了。

想到此,王孚明顿时轻松的笑了笑,道:“今日这番话,我也希望诸君共勉之,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第一题考试时间也快结束了,诸位准备一下,一会儿便开始阅卷吧。”

不同于汉唐继承的是秦和隋留下的较为完整的帝国,宋的取代的后周只是当时分裂的多个小国中较大的一个,没有较为稳固的基础。

且汉的主要威胁来自匈奴,唐的主要威胁来自于突厥,都是属于居无定所的强大部落,而宋建立时,辽已经是北部一个强大的国家,且掌握了地理优势。

宋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朝代,受到北方辽、夏、金等少数民族的威胁。因此在地域上选择了“重北轻南”的政策。

注重北部的防御完善和军队布署,而对南方的防御较为松懈。同时宋朝也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官的地位低下而文官的地位较高。而南北文人相互之间矛盾摩擦不断,地位交替变化。

安排人把武器送往前线后,王孚明转身又投入了选才任能的大事中,可谓是忙得团团转。

北宋建国初期面临着来自北部少数民族对边境的巨大威胁,在石晋王朝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

。拥有着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的契丹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大隐患,契丹还扶持北汉割据河东与后周为敌,对其构成了威胁。

宋代周后,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宋太祖赵匡胤选择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政策。即先统一南方地区,而后再收复契丹扶持的北汉。

四川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牵制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王业之基”的四川省人口密集、地大物博,能够长期充实国力和军力。

在宋朝建立的过程中,也是采用先攻占四川,再向江南进军的战略方式,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势。

阅读葬宋993年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12173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