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一八九章 江湖不是打杀,是人情是世故是交易

  • 作者:牛奶糖糖糖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4-05-17 19:48:31
  • 字数:7902字

曹操特地派遣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在汝南屯兵,派高览在许昌驻军,更是在赴汉中时,暗中交付给张辽两封锦囊。

其中一封是孙权大举来犯时的应对。

更不是仅仅凭着运气。

他本人的决策力、判断力、洞悉力、智谋、乃至于临阵应变能力…在当世无出其右。

他能一统中原,横扫北境,靠的可不仅仅是谯沛武人的勇武,是颍川才俊的支持。

而这,就要看曹操的部署。

曹操早就想到,倘若襄樊的局势动荡到已经无法挽回?

那关羽当如何?他势必孤注一掷强攻襄樊。

内容唯独四个字——“贼至,乃发!”

那就是他曹操无法第一时间回援。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住襄樊,乃至于反败为胜,就是一个并不轻松的问题了。

也正因为这四个字,造就了张八百击穿孙十万的壮举。

至于另外一封信,就没有这般简练。

曹操列举出了三种情况。

他甚至想到了最坏的情况。

涨水期、枯水期的变幻,往往标志着魏与吴攻守之势的转换。

事实上,张辽本打算进攻濡须口的。

可…谁曾想,突然曹仁晕厥,曹纯殒命的消息传来。

张辽当即做出决定,放弃进攻濡须口,静观其变。

而这也只是静观其变。

毕竟…曹仁晕厥,襄樊城内还有满宠,还有吕常,还有赵俨,还有牛金…再不济,江夏也还有那个“铁壁”文聘。

有他们在…

襄樊的局势稳如泰山,还不至于崩盘。

可…谁曾想,就在张辽收到第一封急件不久,第二封急件接踵而来。

——文聘没了,满宠没了,牛金没了,吕常也没了。

——诺大的襄樊,如今就剩下一个赵俨!

这又岂不是曹丞相所说的“襄樊局势有变”…

当即张辽就交接给乐进合肥的统兵之权,他本人则率一干亲卫赶夜路,到寿春。

水路无法行船,他们一行就驾马赶至襄阳,总算还不晚。

赵俨看到张辽,眼睛直接就怔住了,他难以置信。

前段时间还“八百破十万”、“威震天下”让那东吴小儿止啼的张文远竟出现在了襄阳。

更意外的是,张辽还带来了消息。

“夏侯大将军已经急召于禁将军、高览将军,曹彰公子…如今,他们已经齐聚许都,不日大军就会驰援襄樊。”

张辽的话像是本身就带着一股成竹在胸的气场。

宛若整个局势始终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云长傲气不可一世,势必乘胜进军,丞相一早就为他设下天罗地网,只等他抵达樊城,我等十面埋伏,势必生擒于他!”

这…

赵俨眼珠子一转,连忙问:“是樊城?不是襄阳么?”

呵呵…

张辽笑了,是浅笑。

他又一次展现出了一位卓越的统帅才有的大局观。

以及…那唯独是老乡,是挚友才会对关羽的了解。

“一条荆江将襄樊分割,襄阳在南,樊城在北,在云长看来,纵是攻下襄阳,还需取樊城,可若是攻下樊城,襄阳不攻自破!”

言及此处,张辽顿了一下,他语气笃定。“云长何等孤傲,他一定不会真攻襄阳,他势必会取樊城…会将军营驻扎在樊城与宛城之间,意欲断了襄樊一切的补给!”

“如果是别人,绝不敢这般孤军深入,可如果是他,一定会这么做!”

最了解山西人的不一定是山西人,但一定是关羽的老乡。

张辽太了解关羽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关羽,哪怕是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

他那关家军的驻军军寨,也从来不是在荆江以南,那靠近江陵的地区。

而是在荆江以北,在宛城与樊城之间。

当世之中,也唯独只有关羽会如此霸道,会如此不把曹魏放在眼里。

就算是十面埋伏。

或许在关羽的眼中,是他关羽一人,将这十面人统统给包围了,就差喊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呼…

此刻的赵俨长长的吁出一口气,他感慨道。

“原来一切都在曹丞相的掌握之中。”

“福祸相依…”张辽的语气一如既往的严肃与森然,“祸事,一旦用好了,也会变成大好事儿,此战,吾等势要擒住那关云长!”

说话间,张辽的眼眸中带着光…是勇武的光芒。

在他看来,“山西第一勇烈”这个称号,他一定要亲手从关羽的头上夺过来。

——抱歉了,挚友!

——咱们兄弟各为其主,这次就好好的斗上一场吧!

成都,诸葛府。

油灯已经烧残了,灰白的晨光稍稍透进来,诸葛亮与刘备看过关麟的第二封答卷后。

讨论了整整半夜。

可两人的精神不见丝毫的委顿,依旧跪坐于竹席之侧聚精会神。

诸葛亮第二道考题是,蜀中商贾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当如何解?

而关麟的答案很简单,只三段。

第一段——“民富国强!”

第二段——“成立商务署,收取商业税。”

第三段——“蜀中商贾可凭自愿加入商务署,同时,凡是加入商务署的商贾,大肆提高其地位,却要服从于商务署的管辖。非商务署中商贾,不得私自经商,发现者严惩不贷。”

这三段其实很简单。

关麟是看到考题后,稍加思索就写出来的。

事实上,在华夏历史进程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情况。

就比如西汉末年时期,各大家族兼并土地,哄抬物价,严重影响到经济运行。

故而众人推举了王莽去挽救危机。

王莽颇为‘任性’的创造了六泉币制,从“小泉直一”到“大泉五十”,共计制作出了六种面额。

而最大的面额“大泉五十”仅仅用了两枚半五铢钱的“含铜量”

简单点说,就意味着每发行一个“大泉五十”,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的财富。

这一举措,使得大家族纷纷收集五铢钱,融化后私自铸造“大泉”,再用大泉购买“五铢钱”无限套娃,引发了巨大的通货膨胀。

这是西汉末年。

东汉末年更夸张。

董卓铸小钱,使得粮价一斛高达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钱…也是有的。

更有甚至,素来以“仁义”标榜的刘备,也在迫于无奈之下,玩出过这么一出。

历史上的刘备,在入蜀后,面对“商贾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难题。

他采取的手段,也类似于董卓的“铸小钱”。

只是,刘备的名字更文雅一些叫——直百钱。

简单点说,就是铸造一种新的叫做“直百钱”的钱币,平抑物价,一枚相当于过去五铢钱的一百枚,然后强制命令商贾、百姓限期更换新的钱币。

看似,是旧钱换新钱,一枚换一百枚。

可实际上,一枚直百钱中“铜”的含量与一枚五铢钱中“铜”的含量相当。

如此一来,一枚换一百枚,多出来的九十九枚的含铜量,就可以继续铸城新的“直百钱”…刘备这边,国库的钱粮自然也就源源不断。

这就相当于官方层面的欺骗,将百姓的“铜”以“旧”换“新”的方式,骗到了官府的手中。

是捡来的麦子开磨坊,无本万利的买卖。

而蜀中的百姓出于对刘备的信任,起初,大家伙没有想那么多,自发的把五铢钱拿到官府中兑换直百钱,物价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又不傻,他们发现手中的直百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以前可以买一件衣服的钱,现在连一个衣袖都买不起。

每个人的财富都严重缩水了。

大家还发现,他们虽然越来越穷,可刘备府库中的钱却不断地增加,军费亦不断地增加。

到最后,整个益州百姓对刘备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也是为何,刘备倚靠的从来都是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的支持…

益州本土势力,甚至益州百姓对他的态度…可谓是“一言难尽”!

这些别说支持了刘备,只盼着你刘备行行好,别再进一步的缩减‘直百钱’中的含铜量,进一步的坑我们,压榨我们就好。

不夸张的说,若不是诸葛亮治蜀有一套,再加上《蜀律》的严刑峻法,让百姓蒙受损失,却只能被迫息事宁人。

否则,这套“直百钱”的经济体系下,蜀中早就民怨沸腾、民怨四起,局面铁定控制不住了。

而这也是间接造成了益州本地,无论是氏族还是百姓,与刘备无法达成一条心。

当然…

推行“直百钱”虽然坑人。

但是,刘备却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这是基于攻下成都前,刘备向众将士的许诺,放任将士们将官府中钱财自行拿去。

不仅如此,根据《三国志·张飞传》的记载,刘备还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每个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要知道,这个数字极其夸张…差不多抵得上成都一个郡一年的收入了。

而这些钱从哪来?

只能从可怜的益州百姓手里去“骗”了。

这是季汉政权中,蜀中地区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坑!一个巨大的隐患。

而关麟,他这道题答得虽快。

却是联想到了蜀汉政权中这种“不健康”、“畸形”的经济模式。

蜀汉的魅力…

蜀汉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是以人为本。

脱离了百姓的支持,脱离了民望,这个政权早晚会走向陌路…故而,关麟的回答尽可能的避开了“直百钱”。

而如今的局势,是第二种情况,前有张八百大破孙十万,后又枯水期来临,合肥的压力无疑骤减,这种时候孙权不可能组织兵马进犯。

当然,这种时候本该张辽率兵进攻濡须口。

其一是涨水期时,倘若襄樊局势有变。

那么张辽按兵不动,调于禁从汝南迅速的驰援襄樊。

曹操是个枭雄。

其二是枯水期时,同样的假设,这次便是于禁按兵不动,由张辽迅速的从合肥赶至襄樊,坐镇襄樊,将合肥的统帅一职交同为五子良将的乐进。

其三是涨水期时,倘若襄樊局势有变,孙权同时大举来犯,曹操的部署是,张辽赴襄樊,于禁进合肥。

如此也能看出,曹操对于襄樊的看重程度。

如此一个人物,又是如此重要的襄樊,他岂会没有第二层部署?

没有防患于未然?

阅读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1573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