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存亡之秋

第4章统人口复兴艰难

  • 作者:学者凤鸟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03-19 09:16:14
  • 字数:9358字

刘禅将剩下的锅魁放下让黄门官拿走,擦了擦嘴后,乐道:“姜爱卿啊,你是怎么想起研制这种军屯锅魁的,说来听听。”

姜维道:“陛下,研制军屯锅魁是当年诸葛丞相让我负责操办的,以前是初试,而现在终于大功告成。用木牛流马拉上一整车队,翻越祁山、秦岭,可以运达三千里之外。”

百官见状皆惊,嚷嚷议论。

刘禅看着这车,也疑惑不解,于是对姜维道:“姜爱卿,这是?”

姜维命军士将改良军屯锅魁拉来一车,放于朝堂之上。

只见百官边吃边说好,看来众人皆对这样的食品既感兴趣也觉得满意。

姜维道:“改良军屯锅魁小而美,味甚佳,且存放时间最多可以达到半年而不发味、不变坏,大大缓解以前因粮草不足而造成的撤兵问题。”

刘禅道:“那这么好,拿来吾看看。”于是他命两个黄门官前去拿来。

刘禅道:“这真是好极了,吾看可以马上推广。不仅可以军用,将来还可以民用,这事就交卿负责了。”

姜维见他在吃,道:“陛下,以为如何?”

刘禅吞下后,道:“酥香脆爽,油而不腻,很好吃啊,众卿试试,都来试试。”于是百官走到车旁,各自取下一块试吃。

姜维道:“臣遵令。”

刘禅看着陈祗,道:“陈爱卿。”

陈祗迅速将口中最后一点锅魁吞下,道:“陛下,臣在。”

刘禅拿到手忍不住想吃,旁边黄皓咳嗽一声,刘禅顿时放下锅魁,冷静想了片刻,还是拿起扯下一小片,入嘴试吃。

刘禅疑惑道:“恩?为何不准?”

陈祗道:“除了各郡、县能统计到的户口人数,还有一些是无法统计的,比如各家族的家仆家丁,各将军的部曲,还有未登记的外来流民,另外南中地区和其他边区的外族人口,这些都是难以统计的。”

刘禅听后明白了个大概,依然皱眉道:“那卿说无法统计到的人,大概会有多少。”

陈祗看了眼董厥,董厥道:“陛下,据臣估计,没统计的人应该和统计的人差不了多少,或有百万,若全部统计到位,全国不会少于二百万人。”

刘禅看着夏侯霸,道:“夏侯爱卿,魏国那边的人口统计,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吗?”

夏侯霸出列,道:“陛下,自有统计以来,都是这样。人口统计皆不包括家族、将军的家仆、部曲和其他外族人,魏国、吴国皆如此。”

刘禅略微点头,又问道:“可是若不能统计,国家的兵源、粮税等都不能提高,这该如何是好啊,陈爱卿。”

陈祗有些为难,道:“这个确实不好办,除非有什么变故。比如杨戏被贬,他的家仆就可以拿来统计,可是其他人就不行,比如张翼和谯周两位臣子的部曲、家仆就不能。”

刘禅听后看着张翼、谯周,疑惑道:“镇南大将军张翼,中散大夫谯周。”

张翼、谯周听后皆出列,道:“陛下,臣在。”

刘禅道:“刚才尚书令说的,卿二人以为如何?”

张翼道:“是的陛下,我等蜀中家族,确实有自己的家仆、部曲。可这是上百年之积累,是臣民生存之依赖。”

谯周道:“陛下,老臣认为,自从王朝建立以来,家仆、部曲皆不在统计之内,陛下不必纠结,此事也万万不可为之。”

刘禅看着谯周,道:“谯大夫为何认为万万不可为。”

谯周道:“陛下请想想,陛下的依赖是什么,是天下十三州。而如今陛下所拥有的不过其中一州,即益州蜀中。只有益州的百姓还在拥护陛下,而其他州的百姓都做了魏国之民或吴国之民。现在国家本就弱小,百姓负担并不轻,而再去统计当地家族的私有财产,如同加倍压迫,更令人难以承受,从而产生抱怨。如今天下未定,北有曹魏、东有孙吴、西有诸戎、南有蛮越,若是四方有什么动静,而国内之人又不堪重负,那么到时候谁愿意来保护陛下,谁心甘情愿为国效命,那就不是老臣可以去猜想的了。”

刘禅一听,恍然大悟,道:“这么看来,确实不能做,那就算了吧,不做了。”

谯周道:“陛下英明,老臣深感欣慰。”

谯周退下,刘禅道:“陈爱卿,现在大将军回来了,卿现在务必要协助大将军治理国家。汉国虽然看似弱小,但只要君臣一心,总会有强盛的那天。魏国看似强大,不过是外强中干,内讧不断,迟早大乱,一定要为将来之事做好准备。”

陈祗道:“臣谨遵圣令。”

下朝。

众臣走在离开皇宫的路上。

夏侯霸走到姜维身边,道:“伯约,刚才之事,你怎么一言不发。”

姜维道:“仲权,你是说统计国家人口之事吧。”

夏侯霸道:“是的,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姜维看着远处,想了片刻,道:“这事由尚书令陈奉宗负责,我不好发表个人看法。”

夏侯霸道:“现在已经下朝,你可以说给我听。”

姜维道:“怎么说呢,如今只能这样了,你让陈奉宗去统计那些未统计上的人,我看没必要,而且阻力也太大。”

夏侯霸道:“是啊,你说得有道理。像司马师、诸葛诞这些人皆养死士,到底一个国家有多少人没统计到,确实很难搞明白。”

姜维停下脚步,道:“我不是袒护自己,我姜家是天水大族,我家族就有自己的部曲,至于人数,不方便透露。而像你夏侯家族其实也一样,比之我来,人数只多不少。仲权啊,既然已经不能改变,多问便没有意义了。”说后他拍了拍夏侯霸肩膀,夏侯霸点了点头,笑道:“也对,也对。”

另一边。

董厥走在离开的路上,见樊建在前,小跑过去道:“长元,长元你慢点!”

樊建见是他,放慢步伐,道:“龚袭,今日上朝辛苦了。”

董厥道:“你我是老乡,你就别拿我开心了。”

樊建道:“怎么了,看你还有点紧张。”

董厥擦了擦额头边的汗,道:“那肯定啊,刚才尚书令让我上表,陛下看后不太满意,我怕被治罪,所以非常紧张。不过后来谯周那么一说,陛下也就没说什么了。”

樊建停下脚步看着他,道:“你能不能放轻松一点,难道说实话你就成罪人了,说假话就能成为功臣?国力就这样,人口不能虚报,更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若陛下满意了,那才是见怪了。再说,你只是在做一项公务,按时与准确办好自然就没事了。

董厥点了点头,道:“真是个吃苦不讨好的公务,我这个尚书仆射太难做了,下次陈尚书令再有命令,我请你来做。”

樊建赶紧劝道:“你怎么能滑头呢,尚书仆射可是尚书台的副官,怎么能推给侍中来做呢,这也太没有规矩了。除非你我交换职位,我来当尚书仆射,你来当侍中,那我就可以做你的公务。”

“你呀,算了!”董厥说着便笑了,樊建也笑了。

即将走出宫门,两人停下脚步,董厥道:“你这人,是我同乡,却不安慰我,总拿我开心,我不想和你聊了,现在要出宫办公务去了。”

樊建笑着道:“正因为你我是老乡,所以我希望你能做好每一件公务,这样你的职位才能继续升迁。陛下是公平的,不会委屈你这样有才的人。”

“有才的人?不敢当,我只是一个会跑腿干事,而没把事干坏的人罢了。”董厥道后登上马车,离去了。

这时宫中,后花园。

刘禅对旁边的陈祗道:“这事,就这么结束了?”

陈祗道:“陛下,谯大夫之言,也有道理。况且陛下乃仁君,说了的话肯定要算数的。”

刘禅扁嘴点头,道:“是啊,吾说话肯定是算数的。只是吾很不开心,执政三十多年了,国家就只多统计了四万人。吾这个皇帝当得太没意思了,若先帝有灵,吾将来该如何面对他,想到这里,吾心里就难受。”

陈祗赶紧安慰道:“陛下不必这样,四万人那也是人。就像刚才尚书仆射董厥说的,陛下还有一百万臣民。这些人虽然没有给陛下增加粮税、兵源,但也没有给陛下制造麻烦,都是拥护陛下的。彼此相安无事便是好,国家也能长久太平,这就是说明陛下是仁君。”

刘禅笑了,道:“陈爱卿,汝这话暖到吾心窝里去了,以前先帝、丞相都希望我做仁君,吾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行为。若百年之后,当后人评说时,也能认为吾乃仁君,吾也就很满足了。”陈祗于是礼拜刘禅。

两人走到一处小亭,刘禅坐下后,见陈祗还站着,道:“汝也坐下吧。”陈祗即坐在对面。

刘禅道:“现在吾年纪大了,走不了几步就要坐下休息,十年前可不是这样的。”

陈祗安慰道:“陛下太操劳了,还望保重龙体。”

刘禅道:“五旬老人,但少一死。丞相差不多就是这个年纪走的,吾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刚才吾看到那个军屯锅魁,心里就特别难受,若能再给吾十年,吾要席卷北方,消灭魏贼,告慰先帝!”

陈祗坚定道:“臣坚信魏贼十年内必亡。但是军事上的事,臣不太懂,陛下还得询问大将军。”

刘禅难笑摇了摇头,道:“军事上的事,不是姜伯约一个人能办到的,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可是问题是想努力的人年纪都比较大了,就汝年轻一点,吾要向汝这么年轻就好了。”

陈祗道:“陛下正值壮年,真不必担忧年纪问题。”

刘禅躺在亭边,道:“三十多年过去了,吾除了一身衰老,一无所获。若将来太子继位,希望他能更好。”

陈祗大惊,连忙道:“陛下,保卫国家,兴复汉室,一直是天下民众之愿,还望陛下坚定意志,仁义天下,亲将篡逆之贼诛灭。”

刘禅仰头笑了笑,道:“吾知道了,不说这事了。对了,卿知道谯大夫在上次朝堂之争后,在家称病时做了什么吗?”

陈祗想了想,道:“臣听说谯大夫在家作《仇国论》,又请门生友人传阅拜读。”

刘禅道:“所以说蜀人是不能得罪的,兴复汉室这事还得缓缓。吾今年就不安排大将军北伐了,不然你看谯周、张翼这些人,肯定闹得更厉害。”

陈祗道:“那是,陛下圣明。”

稍晚,陈祗离开了宫中,刘禅则回寝宫休息。

一入寝宫,刘禅又想起一件事,于是叫来黄皓。

黄皓走来,刘禅道:“老黄门,刚才上朝是怎么回事,吾欲试吃,汝为何阻止。”原来刘禅想起了刚才上朝,自己欲吃军屯锅魁,而旁边黄皓咳嗽提醒之事。

黄皓连忙跪下,难过道:“陛下啊,你是龙体,饮食都是御膳,怎么能吃那些不干净的食物呢。老仆只是不放心,所以才劝陛下慎用呢。”

刘禅一听是这意思,道:“原来如此,汝起来吧,吾不怪汝。”黄皓起身后,刘禅道:“汝说得很对,但是那是吾命人呈上来的,所以以后在朝堂之上,不能再这样了。”

黄皓道:“老仆明白了。陛下是天地之主,大汉之君,一定要珍重身体啊。”

刘禅道:“好,汝退下吧,吾要休息了。”黄皓便退下了。

今日上朝,姜维呈上改良军屯锅魁,陈祗上表全国人口统计,然而汉国的实际国情,是很难在短期内继续北伐讨贼,若不讨贼,又会作出怎样的国之战略规划,请看下一章:定国策敛兵聚谷。

刘禅又看着陈祗,道:“陈爱卿,这个问题还是你来说一下。”

陈祗硬着头皮,解释道:“陛下,其实这个表并不准确。”

刘禅倒是不慌不忙,道:“别急,慢点吃。之前,吾让卿负责统计全国最新人口数,如今都统计好了吗?”

陈祗道:“禀陛下,都统计好了,请尚书仆射董厥向陛下呈报。”

第二天上朝。

于是董厥上表,表上内容:景耀年汉国总户口二十八万户,男人和女人共九十四万人,将士十万二千人,官吏四万人。

刘禅一看,表情有些不满,放下此表,仰头道:“吾记得开国时全国户口二十万户,男人和女人共九十万人。这都过去三十多年了,就增加了八万户和四万人,这是怎么回事,看来全国人口没有增加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见皇帝不满,百官皆不敢说话。

姜维走到车旁,取下车盖,从中拿出一块热锅魁,站于百官之前,对刘禅道:“陛下,这是改良军屯锅魁,近期刚研制而成,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军粮。”

刘禅乐道:“真的吗,它有什么特点呢?”

阅读存亡之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2155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