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存亡之秋

第6章周巨之道诸葛家

  • 作者:学者凤鸟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03-25 16:47:35
  • 字数:12518字

陈寿道:“不敢,我只是个普通学子。今日登门拜访,是因为有点事情。”

周巨道:“请进来说话!”

周舒之子周群,少时随父学习占验天算之术。他能够根据普通人家的灾变征兆,观察天空云气之变化,预言很多未来之事。

如后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益州越巂郡有男子变成女子,周群说汉哀帝时也有这种现象,是将要改朝易代的征兆。果然到了后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

周舒潜心研究谶纬和天文,当时乡里有人问周舒道:“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周舒回答道:“当涂高的人,是魏啊。”于是乡里面的好友、学者都在私下流传他的话。周舒一生没有任何功名在身,孑然一身研究学问,可谓是真正的大儒隐士。

周巨仔细一想,道:“我好像听说过你,陈寿陈承祚,谯大夫的高徒,谯大夫称赞你为吾之子游,对吧。”

周群之子周巨,继承了祖父两代的占验天算之术,继续为汉室运转,尽预言之力。因为周家的名望,周巨的才能,所以他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出名的占卜师,亦被称之为国师。

一天晚上,成都周巨家。

进了周巨家,周巨道:“有什么事,你说吧。”

开门一看,发现是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周巨疑惑道:“你谁啊!”

那年轻人笑道:“周先生,我是巴西陈寿。”

陈寿道:“我听说你精通占验天算之术,还给国家与天子占卜,令后辈非常欣赏,所以特来拜访。”

周巨笑道:“我祖父周舒,父亲周群,到我周巨,三代人皆专于占验天算,我不如先辈,只是略知一二。”

陈寿道:“我知道你深得前辈真传,就别谦虚了。”

此时周巨正在整理房间,见有人敲门,不知谁这么晚打扰自己,令他很不爽,他少有的急躁地跑去开门。

陈寿看着他,道:“周先生为何总是谦虚,你来说说,未来的天下大势究竟如何?”

周巨想了想,道:“实在抱歉,这个我不清楚。”

陈寿道:“真一点也不清楚?”

周巨肯定道:“未来的事,我一个俗人怎能知晓。以前运气好总能预测对一些小事,所以别人让我当官。可像天下大势这种事,再来问我就没用了。我若什么都知道,早就腰缠万贯,良田千顷,锦衣玉带,富甲一方,何必住这破宅子呢。”

陈寿点头,道:“好像有几分道理。你是国师,连国师都不知道,看来国内就没人知道了。”

周巨道:“什么国师,这些名号不过是别人强加于我的。如果我不接受,脑袋就没有了,懂吗?”周巨说着便做出一个割颈的危险手势。

陈寿道:“那真没人知道了。”

周巨道:“没人就没人吧,总不能无中生有吧。”

见周巨饮茶,陈寿道:“那好,不说这些了,我今日前来还有一事要请教先生。”

周巨道:“请讲。”

陈寿又拿出一书卷,道:“先生请看这个。”

周巨一看,道:“《益部耆旧传》,这卷我没看过。若我没猜错,是你写的吧。”

《益部耆旧传》是陈寿、陈术根据郑伯邑、赵彦信、祝元灵、王文表所著《巴蜀耆旧传

》的基础上扩编、整理而成的著作,此篇是记载古益州至季汉时期人物事迹的传记史书。

陈寿见他一看就猜中,神奇道:“国师真是厉害,这是我和陈术根据郑伯邑、赵彦信等人的《巴蜀耆旧传》而改编的,目前只是一个开始。”

周巨道:“请提问。”

陈寿道:“先生既然不知道未来,那过去的事总应该知道吧。”

周巨盯着他数秒,道:“过去何事?”

陈寿道:“费祎费文伟,我正在研究他。”

周巨眉头一皱,道:“这种事你最好还是少知道一些,对你没有好处。”周巨说后将书卷还于他。

陈寿道:“可是我的梦想是想成为司马迁、班固那样的人。”

周巨听后理了理胡须,道:“原来如此,你这个梦想很好。”

陈寿站在他身前,拜道:“先生,我很想了解当年费祎被刺真相,还望先生成全。”

周巨赶紧起身将他扶起,道:“容我想想。”

于是周巨回想起当年之事。

七年前,季汉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

当时费祎官职大将军领益州刺史,但他觉得自己年老,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当上宰相,于是有一天,他找来周巨。

周巨来到费宅,了解情况后,愿意帮忙,于是至后院占算作法。

完毕。费祎问他如何,周巨告诉他成都没有宰相位。费祎听后很失落,于是在当年冬天离开成都,北上驻于汉寿。

第二年,皇帝刘禅诏命费祎开府治事。第三年年初,费祎于汉寿举行盛大宴会,被魏国降人郭循趁其醉时当场刺杀,而旁边军士又杀郭循。皇帝刘禅立案调查此事,调查之后,认定郭循是魏国派来的刺客,即是郭循个人行为,便将此案盖棺定论。

回忆着,周巨便把自己和费祎接触之事告诉于陈寿,同时表示自己也就帮过费祎那一次,之后再没有了。这就是所有的故事,若陈寿要写书记载,希望不要加上他的名字。

陈寿听后,深有感慨,道:“那依先生之见,到底是谁杀害了费祎。”

周巨思索后道:“是郭循刺杀了费祎。”

陈寿疑惑道:“郭循为何要杀费祎,难道不是别人指示?”

周巨坐下,道:“陛下认定郭循就是刺客,至于别人指示,那我就不清楚了。这事国家都不追究了,你再追究又有何用呢。”

见他不愿细说,陈寿道:“这样吧,既然你不想说,你就给我一个方向,让我自己去研究分析。”

见他固执,周巨道:“也好,你仔细想想,杀人是不是需要理由。把费祎杀了对谁最有利,你就可以从这点去分析。”

陈寿想了一会儿,道:“对谁最有利,魏国、姜维、陈祗、黄皓、郭循与陛下,可能这六人最有嫌疑,那到底会是谁?”

周巨道:“请原谅,我不能再帮你分析了。”

陈寿点了点头,道:“谢先生给我引导方向,后辈不再询问了,将自己去分析寻找答案。对了,我还有一事要请教先生?”

周巨有些急了,道:“承祚,你今日怎么这么多问题。”

陈寿笑道:“难得见一次先生,就让我说吧。”

周巨道:“那好吧,你问。”

陈寿道:“谯大夫一直想把我推荐给陛下,你看此事可行否?”

周巨道:“那是好事啊,你被推荐给陛下,以后说不定可以被重用,那你就发达了。”

陈寿道:“我曾对谯大夫说过,希望他把我介绍给当今国之有为者,前途高远者。但他没有明说,而说先生能力在他之上,所以还望先生指条明路。”

周巨闭上眼睛算了算,道:“当今国之有为者,前途高远者,这个还真不好说。“

陈寿道:“为何不好说,姜维、陈祗、太子,这些人怎么样?”

周巨听后叹了口气,道:“我看这三人,都不怎么样。”

陈寿疑惑,道:“理由是什么?”

周巨道:“汉国四百年了,到现在仅剩西蜀一隅,何为有为,何为高远,我看不过是暮气沉沉,朝阳难升。”

陈寿道:“先生这么悲观,令陈某很疑惑,那我到底应该去为谁效命为好?”

周巨道:“这个只能你自己去找,自己去悟,非我智能所知。”

陈寿不禁道:“你这个国师当的也太容易了,什么都不知道。”

周巨调侃道:“我本来就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别人偏认为我什么都知道,所以造成我什么都知道的假象。要不我带你两年,你也可以当国师,也可以什么都知道。”

陈寿凝视周巨,没有再说了。

稍晚,陈寿离开了他家。刚走出周宅,见周巨家斜对面好像是那个男人的家,他走到跟前一看,果然是的。

那宅门门头

写着:‘诸葛’二字。

陈寿心里默念着:“周先生附近怎么会是诸葛宅邸呢,我听说诸葛丞相之子诸葛瞻如今年轻有为,很有前途,周巨说只能我自己去找,难道是暗指我找这个男人?”想到这里,陈寿便有了新的想法。

诸葛瞻,字思远,徐州琅琊郡阳都人,诸葛亮之子。

说到诸葛瞻,就要提一下居住在成都的诸葛家族。

诸葛亮和黄氏在荆州结婚,很多年没生儿子。来到成都后,诸葛亮日理万机,也没有生儿子。他很着急,就向在吴国的哥哥诸葛瑾请求让其次子诸葛乔做他的养子。诸葛瑾禀告孙权,于是诸葛乔到了成都。诸葛亮把诸葛乔当作自己的嫡子,改了他的表字(诸葛乔,原字仲慎,改字伯松)。诸葛乔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跟诸葛亮一起到达汉中,与霍弋一起参赞军务。诸葛亮写信给诸葛瑾说:“诸葛乔本应该返回成都,但各位将军的子弟都参与行军,我认为诸葛乔也应该同甘共苦。今日让他带领五六百士兵,与各位将军的子弟驻扎在山谷中。”诸葛乔很不幸,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去世,时年二十五岁。

还好诸葛乔有了自己的孩子,名诸葛攀,成年后,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后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在吴国被满门抄斩。诸葛家在吴国没人了,为了延续诸葛瑾的血脉,诸葛攀回到吴国。这就上演了一出,父亲从哪里来,儿子回哪里去的故事。

当然,之所以诸葛攀能够回吴国,全赖诸葛亮终于亲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叫诸葛瞻。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四十六岁。

还有一个问题,诸葛瞻的母亲是谁,对外的说法是黄氏。但很多人不信,不信的理由是黄氏年事已高。黄氏和诸葛亮在荆州结婚,女方比男方小三、五岁正常。这时黄氏已经四十出头,而且在结婚后二十余年都没有生儿子,还过继哥哥诸葛瑾的儿子。现在突然又有了,怎么也说不通。

另外有种说法,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妾所生。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因为诸葛亮给李严(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荆州南阳郡人。)写过书信:‘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用。’后面那句‘妾无副用’说明诸葛亮有‘妾’。意思是说我的‘妾’没有第二个正式的礼服。这表明诸葛亮非常朴素、廉洁。

要说明一点,纳妾并非不光彩的事。后汉蔡邕所著《独断》中,记述过汉代的纳妾规定:‘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贡献,可最多娶八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个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妾的,‘庶人一夫一妇’。

诸葛亮纳妾是可行的,诸葛瞻是妾所生也是合理的。

不管诸葛瞻到底是黄氏生还是妾生,至少诸葛亮有后了,诸葛攀便可以顺利回到吴国。

诸葛瞻,他和刘禅可能比较类似,都是父亲太忙,没有时间亲自培养儿子。到了诸葛瞻八岁时,诸葛亮又要北伐。在北伐前,诸葛亮给哥哥诸葛瑾写信:‘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就是说我的儿子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了,十分聪明可爱。我担心他过早成熟,恐怕将来成不了大器。

知子莫若父,看来诸葛亮对这个儿子的希望不是很大。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评价长子诸葛恪,也有类似言语。

当诸葛亮重病,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时,写家书《诫子书》给诸葛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通俗意思: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急燥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日月流逝,最终就会像枯叶一般零落,人不能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就只能悲伤困守在自己的居舍,到那时再悔恨也来不及了。

这最后一封家书,是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最后的关爱与教导,他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德、成才、成事。

诸葛亮去世后,给儿子留下的家产是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服和粮食,略有宽裕。诸葛亮没有另外经营副业,家中便没有更多余财。

后来,诸葛瞻得到了国家优待,到季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诸葛瞻十七岁时娶皇帝刘禅的公主,张皇后的女儿为妻,授为骑都尉,掌监羽林军一部骑兵。又一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再之后为射声校尉,如今官职侍中。

诸葛瞻和公主结婚后育二子,长子诸葛尚,次子诸葛京。另外他兄长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在

成都留下儿子诸葛显,侄孙诸葛显便与他一同生活。

另外诸葛家族在成都还有一支,就是诸葛亮弟弟诸葛均。诸葛均随二哥诸葛亮为刘备效命,他没有带兵到前线打仗,在成都官至长水校尉。诸葛均这人,心思端正,为人低调,因此很高寿。

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是亲兄弟,都是诸葛珪的儿子。魏国的诸葛诞和他们属于堂(族)兄弟关系,并非一个父亲。而整个诸葛家族都是前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如今长辈诸葛均,子辈诸葛瞻,孙辈诸葛尚、诸葛京,重孙辈诸葛显,祖孙四代,同居一堂。

今日陈寿拜访周巨,然而周巨却没能帮他解决任何问题,这让他颇为无奈。当他离开时无意间发现了诸葛家,那么到了季汉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诸葛家又是什么情况,请看下一章:诸葛宅邸会诸友。

陈寿道:“我经常和谯先生讨论天下大势,能看出来他心里的那种无奈,所以他才会写这样的文章。但是他说他的本事不如你,也不知未来国运,他告诉我如果要知道更多就要来找你。”

周巨惊讶,道:“谯大夫真这样说?”见陈寿点头,周巨又道:“这可太为难了,我哪有那本事呢。”

周巨道:“那好吧,请问你想了解点什么?”

陈寿把袖中书卷拿出来给周巨。

益州巴西阆中之周家,是个占卜世家。周舒、周群、周巨三代人皆为优秀的占卜师。

周巨拿到一看,道:“这不是谯大夫的《仇国论》吗?”

陈寿道:“这篇你看过了?”

周巨道:“是的,这个在民间已经传开了,不是什么秘密了。”周巨说后将书卷还给陈寿。

如后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有彗星出现在鹑尾星辰区域内,鹑尾属荆州分野,周群以此认为荆州牧刘表将要去世。果然到了第二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去世。

当刘备入蜀后,任命周群为儒林校尉。刘备想要与曹操争夺汉中,询问周群的意见,周群回答道:“能得到汉中,但得不到其民。若率领偏军出征,一定会不利,要警惕慎重!”刘备听后并不赞同周群的意见,后来确实只得到汉中的土地,而得不到其民众。同时刘备派遣将军吴兰、雷铜等人率偏军攻打武都,结果吴兰、雷铜皆战败覆亡。上述事件和周群所预言一样,于是周群被举荐为茂才。

阅读存亡之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2155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