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存亡之秋

第5章东宫路大树自折

  • 作者:学者凤鸟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03-20 05:12:42
  • 字数:10010字

忽然,刮起一阵风。

风或许不大,但却使道路旁的一棵大树,摇摆摇摆,咯吱咯吱。

谯周领命后,带上少子谯同,一同前去,便是今日。

此时皇宫,谯周、谯同已经走进宫门。

当刘禅发现刘璿的状况后,没有直接去安慰,而是召光禄大夫谯周入宫,命他去东宫。

于是二人走去东宫。

谯周停下脚步,看着他道:“没错,你大哥太憨,二哥太庸,只有你像我。但你要知道,如果你想达到我的高度,光像我学习还不行,还得研习更多古今知识,分析世间变幻,这样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谯同拜道:“儿谨遵父亲教诲。”

须臾间,又一阵风刮来,比刚才的稍大一些。而这大树便招架不住,瞬间折成两断,拦腰栽于道路。

谯同道:“父亲在二十多年前做过太子家令,长期教导太子,所以你与太子除了君臣关系,更有师生情谊。”

谯周道:“是的,看来我没看错你。你名同,同这个字和我的周很接近,或许也就只有你能接近我的学问吧,走!”

灰尘遍布满天,鸟雀惊骇奔飞。

路上的谯周、谯同二人皆被惊吓。

谯同抱起父亲往后退了数步,才免于被枝干击中,被灰尘吞没。

谯周看着前方,道:“这条道一直向前走便是东宫。你又可知陛下为何命我去安慰太子。”

谯周道:“前方是东宫?”他向前一看,果然不远处就是东宫宫门。只见这时谯周挺立于树前,仰天长叹,道:“东宫不想去的,我倒想去东观。”

谯同不解道:“东观?父亲为何突然想去那里。”

谯周道:“两个月前我得到消息,我的学生陈寿去东观任职,我时常想去看望,苦于太忙没有时间,我看现在是时候了。另外那里不仅有陈寿,还有王崇、司马胜之这样的优秀才俊,我想去见见诸子。”

谯同劝道:“可是陛下说了,你今日需要面见太子,如果突然不去了怕是伤了陛下与太子的心啊!”

谯周看着他道:“也是,这样做是容易伤别人的心。这样吧,你去!你去东观通知陈承祚,让他明日接待他的谯先生。之后再去一趟尚书台,通知文立等蜀中士人,明日皆到东观,我要开师友会。”

谯同道:“师友会?”

谯周道:“没错,告诉众人,明日你父亲要在东观召开蜀人师友会。邀请我的学子与蜀中人才皆来参加。该通知的你一定要通知到。”

谯同道:“儿明白了,我现在就去东观,之后再去尚书台。”

谯周道:“去吧,不办完不许回家。”他道后,谯同便离开了。

谯同刚一走,只见东宫中走出一人,便是太子仆蒋显,

蒋显见况,大惊,走到断树前,又见前面之人,道:“谯先生,你怎么在这里?”

谯周一看是蒋显,道:“太子仆怎么出来了。”

蒋显道:“听见宫外一声巨响,太子让我出来看看,这大树是怎么回事,是自己折断的吗?”

谯周道:“是的,周围一切都是好好的,只有他无故自折,还拦腰于道路,实在令人费解。”

这时右中郎将李撰、太子中庶子张郁等人陪同太子,也走出宫门,见到了这一幕。

谯周于是拜见刘璿,众人返回宫中。

太子宫内,刘璿与谯周坐下交谈。

刘璿道:“先生,门外大树自折,这事确实怪异,还好你没受伤。”

谯周笑道:“太子殿下,老臣太老了,就是没受伤也活不了多久了。”

刘璿道:“话不能这么说,先生你高寿着呢。”

谯周道:“老夫能培养出一个储君,也算不负今生了。就是现在走,也没有什么遗憾。”

刘璿道:“看你说的,越说越过头了。”

见刘璿有些不开心,谯周笑了笑,道:“那行,那就回归正题吧。殿下可知陛下为何命我到东宫看望你。”

刘璿思索片刻,道:“我父皇自然是担心我,因为我三弟病逝,怕我一时不能振作精神。”

谯周道:“是的,陛下之前对你的批评也好,责备也好,其实都是气话,都是过于伤心所致,所以殿下你不必放于心上。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热寒,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就是门外那个百年老树,也有死去的时候,更何况是人呢。生命无常,你不能替别人活着,但自己可以活得精彩而有意义,你说对吧。”

刘璿感慨万千,站起来鞠躬道:“谢先生。先生即是长者,也是我的师者,你说得很对,过去的回不来,再难过又有何用。应该重新振作起来,做更多有助于自己,有助于国家的事。”

谯周起身将其扶起,道:“这就对了,殿下肩负国家未来,以后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做。”

二人坐下后,刘璿道:“我斗胆问一句先生,你觉得我真的是国家的未来吗?我都当了二十五年太子了,今日门外又见大树自折,我担心自己没那可能呢。”

谯周安慰道:“太子想多了。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太子能否继位,国祚能否延长,汉室能否复兴,这些太子说了不算,老臣说了不算,谁说了皆不算,只能做好自己,然后再看天命。”

刘璿点了点头,道:“好吧,我接受天命的安排。来先生,用茶。”

于是二人在太子宫,几乎交流一日。在自己先生的关怀下,刘璿的心情缓和了许多。

到了第二日,东观,谯周的师友会,即将开始。

今日这里真热闹,来到现场的包括光禄大夫谯周、三个儿子谯熙、谯贤、谯同。

在东观任职的王崇、司马胜之、陈寿。

从尚书台请来的卫继、文立、程琼。

名将之后的西乡侯张瑛,名儒之后的州别驾从事杜祯,负责宫中守卫的领军龚衡。

另外还有活跃于东观、太学、州学的诸多儒生、学子。

数百人围绕在东观门外的广场上,等待‘蜀中孔子’谯周的传道受业。

只见谯周拿起一支笔,在旁边的柱上从容写出: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写毕,将笔放于一旁,便叫众人来看。

众人见柱上所写,皆惊讶不已,纷纷议论,猜测何意。

见众人疑惑,谯周笑着让众人安静下来,道:“很多人已知,很多人不知,昨日老夫入宫见太子,可是走到离东宫还有几十步之时,忽然路边一个百年大树自折于道路,拦住了我的去路。当时看到这一幕的除了我,还有我的三子谯同。为何会这样,我很郁闷,难道有不详之兆?当时我没有与任何人再聊过此事,等我离开宫中回了家,我几乎思索了一整晚,终于我想明白了,于是今日来到这东观柱下,写出这十二字。诸位可能很想知道这十二字之含义,我现在就来告诉诸位。”

此时尚书台。

诸葛瞻很纳闷,为何今日会有这么多空位,见樊建还在,于是走到他身前,道:“尚书令。”

樊建道:“都护,有事吗?”

诸葛瞻道:“今日发生什么事了?为何这么多同僚没来尚书台。”

樊建放下笔来,道:“是这样的,几位蜀中同僚今日去参加光禄大夫谯先生举行的蜀人师友会,你昨日没在尚书台,所以诸位直接向我说明的。”

诸葛瞻道:“我昨日一直在陛下身边,所以没在。那师友会在哪里举行?”

樊建道:“东观。怎么了,都护也想参加蜀人师友会吗?”

诸葛瞻笑着摇了摇头,道:“蜀人师友会,还是算了吧,我就不去参合了。”

樊建点了点头,道:“那好,今日就暂时克服一下。董将军在国库忙碌,我马上去找少府镡承。”

诸葛瞻道:“好,你二人各自忙碌吧。”

此时东宫。

刘璿看着身前三人,道:“昨日谯先生说今日自己在东观举行师友会,诸位觉得,我作为他的学生,是否应该去参加。”

蒋显道:“殿下,谯先生好像没有明确邀请你。”

李撰道:“我记得谯先生说是蜀人师友会,太子殿下参加,或许不是那么合适。”

张郁道:“我建议殿下还是别去,你是储君,去参加蜀人师友会,怎么也不合适,有点距离反而会好些。”

刘璿道:“确实,去那里又要向父皇禀报,太为难了,不去了。”于是刘璿放弃去东观。

此时东观,谯周开始解读他这十二字之含义。

谯周对众人道:“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这是什么意思?曹字,有众多的意思。魏字,有高大的意思。期之会,指天下居于曹魏的统治之下。具而授,指把准备好的一切授予他人。若何复,指怎么还会有继位的新君呢?”

于是这句话的意思为:当今曹魏高大,必然统治天下,汉国会将一切授予他,便不再会有新君继位。

谯周这么一说,众人表情各异,有些人觉得可能就是这样,有些人又很怀疑,有些人半信半疑,倒没人直接提出反对之声。

而众人这般神情、态度,却又在谯周的意料之中。

陈寿出列,道:“先生,原来这十二字是说明天下最终将由曹魏统一。”

谯周道:“是的,意思就是如此。这个结论是我说的,但我是根据杜兄(即杜祯)的父亲杜君(即杜琼)的话推算出来的。”

杜祯道:“允南兄,家父没有对我说过此类话,我听后也是感慨。”

谯周道:“杜兄,令尊八十多岁去世,所着《韩诗章句》有十多万字,可他并没有把学识传授弟子,便没人继承他的学问。所以你对他的学识自然不太了解。而我与令尊私下讨论学术多次,我能从他的话语中找到一些事物的规律,世间的变化,所以我说我是他潜在的学生,我说的话便是根据他的话推算而来的。”

王崇道:“那么先生认为,曹魏多久会南下犯汉?我国的将军真的没有抵挡之力吗?”

谯周道:“曹魏多久犯汉,具体时间我不知,但我估算不会太久了。而我国是小国,杰出的人才很少,这是无法与大国相比的。”

文立道:“学生昨日听说大树自折,今日又听先生高论,真是颇为遗憾。先帝在蜀地开创基业近五十年,然而国家却变得寸步难行,很不甘心啊。”

谯周道:“广休,作为我杰出的学生,你好学谦谨,为人正直,所以能成为尚书,为师为你高兴。你能亲眼见证国家之兴衰,也是一种非凡的人生。”

程琼道:“无论是大将军,还是众尚书,都是正直可靠之人。若国家灭亡,我确实无法接受,我会辞官隐退而不再过问天下事。”

谯周道:“程兄,你年过七十,比我还大,对于真相应该成竹在胸。蜀中没希望了,国家没希望了,四百年汉室王朝余下的时间确实不多了。真到那时,便是一位老者隐退的最好时机。”

于是众人在东观之下,在谯周的师友会上,尽情畅聊天下形势,汉家兴衰。

宫中大树自折,使谯周内心不安。他在东观大放厥词,使整个蜀人一派对于国家前途感到悲观。那么之后又将发生哪些事,请看下一章:联络阎宇粮督运。

只见一些军士跑来围观,一些宫人在周围议论,甚至宫女也停下,躲在一旁偷窥。

又缓了片刻,谯同道:“绕过此树,去前方东宫吧。”

而大树栽倒之处正前方数十步之距离,便是东宫宫门。

当一切又平静下来,灰尘消散不见,谯熙、谯同从惊吓中得到缓和,二人看着眼前的情景,谯同道:“父亲,你没事吧?”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经历了安平王袭爵和西河王病逝二事,使得整个皇宫显得有些沉闷,而最沉闷之人包括太子刘璿。刘璿虽然精心照顾三弟刘琮,却依然没能挽回弟弟,这让他的内心受到打击,整日郁郁寡欢。

谯周推开谯同,走到断树前,感慨道:“一阵风罢了,其他小树花草皆完好无损,唯有这大树偏偏自折,这是为何呢,难道是天意!”

见父亲感慨,谯同走到他身边,道:“父亲,你惊吓过度了。”

谯周又盯着他,道:“什么惊吓过度,乱讲!你父亲好好的。”

走往东宫的路上,谯周道:“老三,你可知家父为何带你而不是你的二位哥哥。”

谯同想了片刻,道:“因为我与父亲性格最像,所以父亲想把更多见解、学识传授于我。”

阅读存亡之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2155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