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四百五十一章:燕藩建国!

  • 作者:早餐羊奶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4-05-06 02:28:33
  • 字数:15278字

两里。

一里。

“未知的陆地,燕藩海军探索队来喽!”

……

“我要躺在土地上,踏踏实实,好好睡一觉!”

三里。

虽然船上的每个人,早已适应了大海无常风浪的凶险。

也喜欢大海。

……

王靳宓为首几个孩子,和俞靖站在一起,眼中闪烁着亮晶晶的东西,紧盯着望不到尽头的绵延海岸线。

船队渐渐靠近。

“停!”某刻,俞靖突然大喊一声。

呜呜呜……

吹令的号角声迅速响起。

可长时间航行,太怀念踏踏实实的踩在陆地上的感觉。

俞靖指着前方,“你们仔细观察,海滩上是不是有很多尸体。”

闻言,几个孩子纷纷眯眼,顺着俞靖手指方向看去。

微微皱眉,面露狐疑。

“没啊……”

一个大小伙子刚开口,声音戛然而止,脸瞬间苍白。

此时。

战船的畜力动力虽然停止了,可依旧缓慢顺着洋流,向海岸靠近。

随着距离接近,所有人都看到了。

靠近海岸的一片沙滩上。

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尸体。

尸体大部分被海水冲来的海沙掩埋,只露出身体的少数部位,如胳膊、腿、脚……

皮肤颜色和沙滩颜色相近。

距离又远。

所以,刚才他们才没注意到。

至少上万!

甚至更多!

或许,沙滩的泥土下,掩埋着更多尸体!

几个半大小子,只觉浑身发寒。

王靳宓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低声询问:“俞叔,是打仗造成的吗?死伤规模这么大,是不是意味着,这块面积或许比大明都大的陆地上,有强大的国度?”

“对方会不会有强大的海军?”

在这种情况,他们贸贸然闯入的确十分危险。

这一路,沿途途径的小岛,经过探查,大多没有人烟。

少数几个有人迹的岛屿,上面原住民的开化程度也十分低。

别说和大明比了。

与南海周边那些小国都没法比。

岛上原住民,甚至都连最低级的蓑衣编制技术都不懂。

浑身上下光溜溜的。

啊,不对,在重要部位,用草绳串着,挂着几片当地一些树木,宽大的叶子。

勉强算是产生了羞耻心。

并且,还没有掌握如何生火。

别说制造火。

这些人连钻木取火都不会。

还处于保留火种的阶段。

根据他们与对方,手舞足蹈比划,勉强了解到。

对方的火种,似乎是十几年前,雷劈树木得到的,全族几百人,三个人,每天轮流守着火种,确保火种能一直延续下去。

开化度、文明度可想而知。

当然,大家伙儿并没有因此歧视对方。

只是瞧着对方挺可怜的。

送给对方一些随船携带的棉布、绸缎、几只铁锅、火石。

与对方交好,除了看着对方可怜。

俞叔还想把这个岛建设成往后南下探索的休息补给点。

将来可以为他们提供物资。

一年多海上探索航行。

他们已经深刻意识到,补给点的重要性。

……

俞靖看了眼王靳宓,笑着摇头:“这片辽阔大陆上即便有一个强大的国度,对方肯定也没有我们这么强大的舰船,好好想想,咱们最近一次登岛休整,距离这里多远。”

五天的路程!

王靳宓眼睛顿时一亮。

五天的路程,也就相当于福建到鸡笼屿两倍的路程。

可岛屿上,根本没有人烟活动的迹象。

对方如果有他们这么强大的海军舰船,不可能连那么近的大岛都没抵达。

他们登岛搜寻,就一直没有在岛上找到有人烟活动的踪迹。

那个岛特别大。

大概是东番的几倍,面积似乎和吕宋差不多。

有广邈的草场,肥沃的土地。

可除了动物,竟然没有任何人活动的踪迹。

当时,大家还感慨议论,多么肥沃的一片土地,如果他们拥有的战船再先进一点。

能运输更多人。

但凡中原有个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时,就能把百姓带到那个土壤肥沃的大岛上,繁衍生息了。

“俞叔,快看,有人!”

一个孩子突然大喊一声。

众人纷纷向前看去。

只见,海岸后面的林中,走出一个光着身体,重要部位挂着树叶的人,来到密集的死人堆中躺下。

似乎看到他们了。

可似乎根本不在意。

倒是林中,似乎有人在观望他们。

众人看着躺在沙滩上,任由海水冲刷,一动不动的人,不由面面相觑。

“俞叔,从对方的穿着可以确定,他们的开化度很低,不可能危险到我们,似乎沙滩上那些尸体,也不是战争死亡造成的,好像是,故意跑来等死,那个人,躺在一堆死人中,如果不是等死,实在无法解释,为何要躺在一堆死人中!”

俞靖看着说话的小伙子。

周潮

王爷的学生之一。

好动贪玩调皮。

之前一直没找到自己的喜好。

出海后,迷恋上研究各种昆虫了。

多少……有点不务正业。

总之,他和船上的兄弟们都这样觉得。

这小子善于观察,心思缜密,推理能力极强,其实,就是妥妥干参谋的料。

他很想把这小子拉到他们海军,稍加培养一下,绝对是一个极好的参谋。

也暗戳戳试探了。

可这小子,就是不务正业,他一路上几次抛媚眼,全都变成对着瞎子抛媚眼。

似乎当海军参谋,还没他一路制作昆虫、植物标本更有意思。

他虽然急的咬牙切齿,却也不敢强拉硬拽。

王爷的学生,王爷对他们的培养格外宽松。

完全凭个人喜好。

还有跑去研究戏曲的,王爷竟然也支持。

跟着王爷搜罗来,为传播文化做准备的唱戏的,天天研究元杂曲。

有时候,他也不知道,王爷到底是怎么想的。

辛辛苦苦,培养出来,这么一群优秀的学生。

跑去唱戏?

实在搞不懂。

……

俞靖收敛思绪,琢磨着周潮的分析,“一个人好端端的为什么等死?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尸体,是不是全都是自己死在这里的……”

“瘟疫!俞叔,是不是瘟疫!”周潮顿时眼睛一亮,“树林里有人在关注咱们,沙滩上又有这么多死尸,这里的人,开化度这么低,如果爆发大面积瘟疫,他们无法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生病的人驱赶出部落,让他们自生自灭!”

俞靖神色渐渐凝重,伸手揉了揉周潮脑袋,“很有可能,这么多死尸堆积,即便没有瘟疫,咱们也不能靠近,走沿着海岸线往西走,另寻安全的登陆点,登陆后,慢慢查看。”

……

洪武二十一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临近傍晚。

朱标正在书房忙碌,给一天事务收尾,然后就带着全家人,入宫一起过元宵节。

朱允炆站在一旁,给朱标研墨。

“太子爷,臣纪纲有事求见!”

门外,突然传来声音。

朱标手微微停顿,批示完折子后,才抬头,“进来。”

吱呀!

纪纲推门而入,看到朱允炆在场,一点也不奇怪,只是微微看了眼,快步走来,行礼后,双手捧着一份奏报,递到朱标面前,“太子爷,东番锦衣卫传回消息,腊月二十八,燕王在东番发起了一场剪发运动……”

朱允炆满脸惊讶。

为了搞工业,竟然连头发都剪了!

剪发!

大不孝!

皇祖父若是知晓,一定会很生气吧。

……

“燕王在《告燕藩百姓书》中提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蓄发只是传统孝道折射衍生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传统核心是孝,燕王提出,当表象形式制约了时代发展时,应当寻找到表象之内的核心,紧抓核心,而舍弃表象包袱,实现符合时代的破茧改变,为此,燕王给孝这个核心传统,找了另一个表现形式,定下了孝节……”

……

朱标边听边看。

片刻后,放下密奏,询问:“燕藩治下的百姓,对此有什么激烈反应?”

纪纲犹豫一下,委婉道:“太子爷,燕王在东番有着很高的威望……”

纪纲没有继续说下去。

朱标也明白了。

老四有着很高威望,凭借威望把这件事推行下去了。

说实话,他挺羡慕老四在百姓心中,拥有这么高的威望,想做什么,反对声量都很小。

朱标转头看向朱允炆:“允炆,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朱允炆没想到朱标会询问他的意见,微微愣怔,忙低头,“头发对中原百姓的重要性,父亲也知道,孩儿挺佩服四叔大刀阔斧革新的勇气,只是……”

略微犹豫,“只是虽然对工业有辅助作用,孩儿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激进,头发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其他变通的方式解决,比如咱们金陵工业区施行的发包方式,孩儿现在无法判断,如此破坏传统,对未来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

朱标微不可察点头。

拿起密奏又细细看了起来。

自言自语嘀咕道:“是啊,明明有变通的方式,你四叔为什么不用?非要标新立异剪发,他说的那一套表象、核心论,倒是振聋发聩,历朝历代,这么多读书人,从未有人这般对传统进行分析解释,可他今天能破坏表象,明天是不是也能破坏核心?”

话中,朱标摇了摇头,视线看向纪纲,“纪纲,此事到此为止,不要传扬出去。”

他不想因此,搞得中原又一次沸沸扬扬。

说到底,这是东番的事情。

同时,父皇虽然知道他往老四治下秘密派遣了锦衣卫。

但让父皇知晓,他时时刻刻都在通过锦衣卫,关注老四,这不好。

“臣明白!”

朱标看向朱允炆:“允炆,伱先回宫,和你母亲准备入宫吧。”

朱允炆看了看朱标,作揖:“是。”

他知道,父亲肯定要和纪纲说些,不方便让他听的话。

极有可能,还是关于四叔的。

等朱允炆离开后。

朱标起身,来回徘徊,略作犹豫,转身看着纪纲,“我们在鸡笼屿工业区,有发展锦衣卫线人吗?”

太子爷问这做什么?

难道是想偷学燕藩的技术?

纪纲瞬间急思转念,苦笑道:“太子爷,之前有发展,可自从近一年开始,就发生了点问题,每隔三四个月,毛骧就会派人去问询一堆问题,慢慢的,咱们发展的线人,有些就莫名其妙被调离,派送去吕宋了,臣怀疑,燕王通过这种问询,在找出细作,这些问题,都是些日常的细节,类似籍贯、家里几口人、父母是否健在、几个闺女几个儿子之类,如果反复几次问询,得到的答案,前后不一致,臣怀疑,就会被列为可疑对象……”

朱标微微愣怔。

惊讶于这种不动声色,找出不稳定因素的办法。

这种细节问题,隔一段时间,打着关心工人的借口,问询后,备案登记。

然后纵向对比。

一个人只要撒谎了,就一定会在反复的询问中露出破绽!

……

到最后,纪纲也没有弄清楚,朱标询问锦衣卫线人,到底想干什么。

……

时间对于忙碌的燕藩而言,太短了。

眨眼间。

便来到洪武二十三年。

马尼拉大平原上。

一望无际,绿油油的成片成片的农田。

一条水泥铺砌,宽阔可并排行使八驾马车的永备道路,在绿油油的农田包围中,一支向北方延伸。

“阿哥、师兄、师姐,你们快点!”

几驾马车后面,少女高兴骑着一辆两轮车,冲后面同样骑着两轮车的少年少女们大喊。

少女似乎十分高兴。

招呼后面众人后,还放开两轮车的把手,张开双臂,迎着夹杂麦香的清爽凉风。

“这个小疯子!”

马车内。

徐妙云透过后面的玻璃,看着祈婳这般骑两轮车,不由有些紧张,扭头含笑瞪了眼朱棣,“你就惯着她吧,看往后,谁敢娶她!”

这个被四郎称为自行车的两轮车,是四郎亲自设计出来的。

送给祈婳的生日礼物。

本来去年四郎就设计出来了,但制作不容易,工坊的匠人们,集中研究了很长时间,反复试验后,才做出来。

朱棣穿着一身分体式圆领装,坐在徐妙云对面,格外威严。

闻声,微微侧头,透过马车后窗玻璃,风吹动的帘子,看到祈婳,不由笑了,“孩子吗,这个年纪,就应该这般肩扛日月,草长莺飞。”

自行车月前才做出来。

祈婳学东西快,但骑自行车的各种花样技巧会的还不多。

看着小丫头,放开车把,张开双手,就忍不住想到曾今。

他这个年纪的时候,可是会很多拉风技巧。

能搞出自行车,也得益于,钢产量增加。

打下棉兰岛后,那群搞农作物、植物研究的老学究,就去考察探索,无意间发现棉兰岛上的原住民,割胶,涂抹在脸上。

这群老学究,起初当做漆来研究,还以为找到了一种漆树。

也不知道,这群老学究怎么捣鼓,和一群匠人,竟然捣鼓到塑炼这一步。

捣鼓出,可塑性很强的半橡胶成品。

起先,他根本不知道。

直到小祈婳拿着这一样一块可塑性很强的半成品,捏成各种人偶玩耍时,他无意间看到,才发现这是橡胶半成品。

到了这一步,就只剩下硫化了。

于是,他就插手推动了一下。

硫化很简单。

话中,笑着指了指,徐妙云束着裤腿的筒靴,“你穿的靴子,底子不也是用橡胶制成的吗?咱们乘坐马车的车胎、自行车车胎,往高炉里投放矿石的传送带,你看看,一种新发明,能运用到多少地方,咱们现在乘坐的这种舒适马车,因为钢铁产量增加,应运而生,现在制作这种马车,都成立了三座私人雇工身股制工坊,自行车将来也差不多,咱们把这些销售到中原,也可以平衡贸易……”

“不然,老头子和大哥不懂货币,搞得这些年,顺差很大,金银大量流向中原,听说,这几年,因为钱多了,铜钱贬值很厉害。”

这几年,随着大哥准许大明商人和陈祖义贸易。

太多钱流向大明。

搞得大明已经开始发生通货膨胀了。

徐妙云不由笑笑,看向朱棣,“这次雄英成婚你回去吗?现在,除了福建还硬顶着来自太子系的压力,和咱们贸易,其他地方的商贸,至少五成被陈祖义的商队抢走了。”

陈祖义的商队,倒是没有直接去大明。

但是随着海贸发展。

大明境内,出现了一批可以远航的海商。

其中很多大船,还是宜兰造船厂造的。

这群人迅速和陈祖义联合,把货物运送到陈朝,陈朝转手运往更西边。

同时,这群人还受太子系的指使,和他们在南海燕藩传统贸易圈内竞争。

导致,燕藩占据海贸的份额不断下降。

从一家独大。

到今年,只剩五成。

叶茂、蒋进忠等人预测,未来很有可能,份额会被继续压缩。

因为他们现在不止受到竞争挤压。

从大明购置货品,也受到有形无形的排斥。

只有福建,这是四郎建设起来的。

福建上上下下都感念四郎。

哪怕福建布政使予以本地商人压力,商人们也不为所动。

福建所有的货品,还是由燕藩海商来承接。

明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正月十三,雄英和采绿就要成婚了。

她肯定要回去。

也不知,四郎会不会回去。

又会不会和大哥谈一谈这件事?

要知道,其实,大明现在已经有些破坏当初签订的条约。

“算了。”朱棣笑着摇头,“我们的海商,吞不下整个大明的份额,他们现在搞不正当的低价竞争,坚持不了太久,咱们有福建一地,足够满足海贸份额了,这些年,咱们生产的生铁炉子、手摇缝纫机、玻璃制品,大批量向中原销售,每年赚取的顺差也不小,相信,马上还有自行车,这种不需要草料,不需要饲养的出行工具,我相信在大明也会有不小的市场,海商贸的生意足够了,顺差也足够了……”

“赚的太多,只会让人更眼红咱们。”

徐妙云点点头。

朱棣撩起侧面帘子,透过侧窗玻璃,向外面看去……

稻子已经成熟。

农民用骡子,牵引着一架小巧畜力割稻机,走过后,一排排割倒的稻子整齐排列,后面,一群女人一边嬉笑聊天,一边麻利的捆稻子。

这种畜力割稻机,是百姓自行发明的。

一个乡土村社,秋收时节,只要有这样几台畜力割稻机,少数几个人,就能管理数百亩农田。

其他人,就能做其他事情。

粮食产量年年丰收。

现在都吃不完。

每年,都要往中原贩运不少稻米。

“停车!”

吁!

亲自驾车的毛老六听到喊声,勒马停下来。

朱棣推开侧门,走了下去。

“王爷!”

“真是王爷!”

……

正在捆稻子的女人们看到朱棣时,激动议论着,纷纷走了过来。

一番激动拘谨行礼后。

朱棣走到田里,笑着询问:“今年的收成好嘛?咱们村里其他人都在做什么?”

“好!好的不得了,村里其他人都在村办工坊做事,还有部分人在村子里伺候鸡鸭牛羊……”

朱棣含笑认真听着。

“和吕宋本地人相处的怎么样?现在沟通没问题了吧?”

“没问题了,自从教书先生入村突击教授半年后,彼此说话就没问题了,以前吕宋这里的本地人可懒了,不过,慢慢看着咱们富裕了,也纷纷勤快起来,后来,俺们乡土村社就准许他们入股了,俺身边这个大妹子,就是吕宋本地人,现在可勤快了,他家今年也盖新房子了。”

朱棣看向说话女人身边的女子。

穿着白衬衫,宽松的土布裤子,手上一道道稻叶划出的伤痕。

他就种过地。

不勤快,一双手不会如此。

这名女子明显有些敬畏朱棣。

又有些好奇指着祈婳他们放在路上的自行车,小声道:“王爷,这是咱们燕国的新发明吗?多少钱,会不会售卖,俺想给孩子买一辆,骑着去县学上学方便。”

朱棣笑了,“不是太贵,一两银子就能买一辆,你想给孩子买一辆对吗,我送你一辆。”

“雍鸣。”

雍鸣听到喊声,推着车子走来,朱棣指着笑道:“这辆我送给你家孩子,让他好好读书。”

“快谢谢王爷啊!”在女子不知所措时,中原来的大嫂笑着催促。

一番感谢后。

大嫂询问:“王爷,你啥时候登基,咱们啥时候建立燕国啊,俺们都盼着这一天呢。”

朱棣看着大嫂眼中的归属感,笑道:“快了,明年,明年朝廷那边会来观摩,到时候我就会建国!”

“那可太好了,俺们就怕还是大明子民,就怕这样的好日子,出现变动,俺们只想做王爷的子民!踏实!”

求月票

今天这章,把昨天写好的细纲推翻了,加快了情节进度,写着写着,感觉昨天细纲写的太啰嗦了,没有细纲,写的慢。

(本章完)

……

王靳宓微微抬头,看到俞靖眯着眼,似乎努力想看清楚什么,好奇询问:“俞叔,怎么了?”

甲板上欢呼的将士,听到号角声后,负责动力舱的将士、负责火炮的将士……纷纷在号角声响起时,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各自的岗位。

一路上,遇到无数的凶险。

“登陆后,我要在地上好好跳几下!”

除了少数十几人,在风浪中被卷入海中。

出发前的数艘战船,到现在还好好的。

全凭将士们经过严苛训练,展现出的高战斗素质。

每一艘船内的将士,全都跑出来,穿着裁掉袖子和裤腿的军服,双脚好像钉在舰首甲板上,稳稳站着,随着海面水流起起伏伏,起伏。

伸出风吹日晒,黝黑的双臂,向着陆地方向呼喊招手。

阅读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36944.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