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五百三十章:一个时代的终结

  • 作者:早餐羊奶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4-05-06 02:30:06
  • 字数:9896字

几节简约却不失奢华的车厢内,油灯金黄的灯光,将车厢照的格外温馨。

徐妙云、乌云、祈婳为首,一群在车厢内,喝茶聊天的女性们,好奇打量着,窗外黑漆漆的隧道。

在朱元璋撮合下,于凤阳,朱家老家,娶京营协统张麒之女。

朱棣阔别大明十年。

朱棣长子,朱高炽,字雍鸣。

黑暗中。

……

时间转瞬来到洪武三十五年。

直到明亮的光芒再次透过车窗映入车厢内。

有节奏的碰撞声中。

一列火车,汽笛声中冒着白气,驶入一跳隧道中。

众人才又开始低声交谈。

徐妙云下意识,往前面一节车厢看去。

眸中,自豪幸福的光彩,无法遮掩。

嗒嗒嗒……

窗户开着。

风吹动纱帘。

铁路两旁,阡陌纵横,连绵成片,绿油油的庄稼。

一个个村庄中,时不时出现,冒着浓烟的烟囱,映入眼帘。

叶茂等人也情不自禁看去。

内心十分感慨。

眼前的一切,说实话,曾经,追随王爷之前,他们敢都不敢想。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建设。

现如今,农村水利、道路基建全部完成。

并且,一路走到现在,村办工厂、手工业工坊,也基本完成了蒸汽化改造。

眼前的一切,他们不但见证了,更是参与者。

后世书写这段历史。

他们这些追随王爷的人,肯定要被浓墨重彩写一笔。

叶茂带领众人起身,“燕华有此亘古未有的盛世景象,全是王爷之功。”

哈哈……

朱棣爽朗大笑摆手:“你们就别拍我马屁了。”

压了压手,等众人重新落座后,朱棣脸色渐变严肃。

叶茂等人忙收敛笑容。

朱棣说道:“过去二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能抹杀,我以及在座诸位呕心沥血之功,但我们也要以史为鉴,越是这种烈火烹油的盛世景象当下,我们越要戒骄戒躁。”

“历史上,盛极而衰的例子比比皆是,隋朝、唐朝。”

“我看,唐朝最具典型性,也最值得我们引以为鉴,李隆基天宝年间,唐朝的盛况,达到了巅峰。”

“可我们翻看历史,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

“经济上,李林甫担任宰相,彻底废除了稠佣制,通过改动币制,大肆提倡避实就虚的经济,更可怕的是,唐朝钱庄几乎被李林甫的族人,以及门生故吏垄断。”

“政治上,盛世之下的奢靡,让官员们失去了,唐初勇于奋斗的精神,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渐渐成为朝堂主流,最终,逐渐演变为党争。”

……

“军事上,军人丧失荣誉感,将领把军权视为私有,视为自己谋取权力的筹码,而下面的将士,则单纯将从军,视为养家糊口,谁给钱,就给谁卖命,丢掉了唐初的家国情怀,丧失了,唐初军人的荣誉感。”

……

“李隆基本人,更是沉迷于盛世之功,完全忘记了,他能有此成就,是从太宗开始,几代人积累的成果,变得骄奢淫逸,做出强夺儿媳那等败坏风气,丧失民心之事。”

“我很早就说过,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想要塑造什么样的风气,很大程度,就看精英层。”

“因为百姓都在学习、效仿精英层,在科技无法发展到,普通人可以拥有足够影响力的情况下,精英层就是一个国家,整体风气的引领者,策源地。”

……

众人认真听着。

同时反思,自身、自家、以及燕华,有没有发生,朱棣口中提及的种种现象。

有些苗头!

这些年,朝堂的权力之争,已经有些苗头了。

毕竟,燕华如今人口七百万。

富足繁荣。

达到了,历朝历代未有之盛世。

可以说,创业已成,虽然斗争不似大明朝堂激烈,不择手段。

可大家都为了今后,身前身后名,已经开始布局了。

其次。

他们这些官员,虽说富裕程度,比不上那些商人。

但朝廷给的俸禄,以及绩效,退休之后,还能拿一份退休俸禄。

家资也不少。

更主要,他们有着,商人、工人、农民都没有的权力。

他们能克己,可家人,尤其是孩子们,难免就会骄纵。

就比如。

近几年,文官子弟和武将子弟,经常约在燕京郊区,骑着自行车,要么浩浩荡荡搞自行车竞赛。

要么,直接打群架。

百姓看到这种现象怎么想?

他们把这些小问题,小苗头忽略了。

可王爷显然注意到了,这是在给大家敲警钟。

等朱棣话落,蒋进忠开口,“王爷,各家的孩子们,这几年,的确闹腾的太厉害,虽然没有对百姓做什么,可毕竟,引发了不好的现象,臣以为,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去锻炼锻炼,比如去军营?”

众人纷纷点头。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朱棣含笑点头,“我准备,组建一支,青年垦殖军团,主要招收,十六岁到二十三岁的青年,包括官员、将领、商人、工人、农民家孩子,人数规模暂定十万吧。”

十万!

众人不由震惊。

却也耐心等着朱棣下文。

“这些年,我们多次前往龙洲,对龙洲进行初步,较为详细的探查,我准备,把这支青年垦殖军团,送往龙洲,让这群来自各个群体的孩子,在那边,为我们今后,垦荒、建造迁民定居点做准备,采取轮训制度,两年期限结束,孩子们就回来,可以继续读书,也可以考取仕途,亦或是经商。”

“此举,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咱们的孩子们,明白、体验创业之艰辛,锻炼他们的体魄、精神,同时,各个群体的孩子们相互接触,促进彼此间相互了解。”

“咱们这一代人,了解工人、农民,可咱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含着金钥匙出生,得到了最好的资源和教育,可以说,各个都很优秀,但他们真正了解、工人、农民、商人吗?”

……

“王爷圣明!”

“王爷,臣支持。”

……

众人听闻朱棣全面讲述,青年垦殖军团的目的后,纷纷表态支持。

王爷很早就表露了。

燕华并不反对,政治世家。

但同时,燕华对政治世家的监督,也是前所未有的严格。

单单一个纪律督查署,那群专门招收自工人、农民群体的热血子弟,就足够任何一个世家子头疼的了。

每一个世家子,在军政每前进一步。

都会被纪律督查署,用放大镜盯着。

在加上,燕华特殊的政经结构。

孩子们如果自身没有足够过硬的本事,以及足够经得起考验的金身,根本走不远。

给群臣敲了敲警钟。

议定青年垦殖军团后。

朱棣遣退众人,单独留下了毛骧,以及方瑞。

看着已经头发花白,两年前,基本已经从锦衣卫半退了毛骧。

朱棣起身,亲自给毛骧倒了杯茶。

“少爷……”

毛骧手足无措起身,却被朱棣按住,

方瑞站在毛骧身后,不由羡慕看着,十分感慨。

他很清楚。

往后,谁担任军情司的司长,都不可能像师傅这般,得到王爷如此厚待了。

朱棣在毛骧身边坐下,“这些年,你一直都请辞,好吧,你年龄也大了,这次回去就彻底退了吧,退下来后,想在家里含饴弄孙也行,亦或是,来王宫帮衬我也行,或是,想看看咱们燕华,就去各地走走看看。”

毛骧笑道:“少爷,退了后,少爷要是不嫌弃我老胳膊老腿碍事,我还是想跟在少爷身边,给少爷打打下手。”

“好,那就这么决定了。”

朱棣一口应喏,转而沉默,许久后,才询问:“朝廷那边的情况,伱们知道多少?”

毛骧知晓朱棣想问什么,脸上笑容消失,情绪有些低沉道:“陛下和娘娘的情况都不是很好……”

洪武三十四年。

也就是去年。

陛下和娘娘,一度相继前后脚病倒。

当时传来的消息是,太医已经隐晦让太子,为陛下和娘娘准备后事。

幸好,随着年后,天气转暖变好后。

陛下和娘娘的情况有所好转。

可这次事情,已经表明,陛下和娘娘真的老了。

还能走多远,谁也说不准。

他很清楚,王爷是想回去看一眼的。

其实,去岁陛下和娘娘前后脚相继病重时,王爷就想回去。

可陛下却派人来给王爷送了一道旨意,严厉明确的告知,不准王爷回去。

朱棣沉默一会儿,又问:“铁路呢?铁路的建设情况怎么样?”

方瑞忙替毛骧回答道:“禀王爷,南北纵线,金福线、金蒙线已经建成,上个月,我们收到消息,金陵到凤阳的支线,再有月余时间,也能贯通。”

“东西横线呢?”朱棣皱眉询问。

方瑞知道,自家王爷想要陛下和娘娘走之前,大十字铁路完全建成。

可时间太短了!

而且,建设过程中,还遇到了,各种明里暗里的掣肘。

说实话,能用五年时间,动用了八百万人次劳动力,建成纵线,已经很不容易了。

援建大明的工程队,一批一批前往大明。

去了后,不掉几层皮,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方瑞收敛思绪,答道“东西横线刚刚在辽东建设了一百公里,根据施工队的预测,想要建成辽东段,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辽东人口少,能动用的劳动力少。”

朱棣沉默颔首。

手指轻轻敲击椅子扶手。

其实,铁路建设被掣肘的内幕,他很清楚。

毕竟,从大十字铁路建设开始,他就一直在关注着。

“今年的迁民速度加快一点,方瑞你去和叶大人他们商量一下,传达我的意思,今年迁民最少要达到五十万,咱们的游轮不够,就雇佣商船,把海军后勤船只也派出去。”

“是!”方瑞领命离开。

车厢内陷入寂静。

毛骧看着朱棣,嘴唇动动,声音有些颤抖道:“少爷是担心……”

“嗯。”

不等毛骧说完,朱棣也不隐瞒,点头说:“我担心,如果父皇、母后走了,朝廷那边,不会按照条约规定的条款,切实执行。过去五年,我们已经迁徙了一百六十万人口,今年在抢运五十万,即便到时候,朝廷耍赖,不执行条约规定的条款,我们的损失也不大。”

毛骧默默叹了口气。

少爷这种担心,并不是无的放矢。

从去年开始。

朝廷就开始不断催促燕华,要求燕华,提供足够多的机车车头散件。

一些援建项目,也在不断催促燕华尽快完成。

朝廷那边,为何在陛下病重之后,突然要求燕华尽快完成援建项目?

很值得深思。

“少爷……”毛骧试探询问:“若是陛下、娘娘……少爷要回去吗?”

若少爷要回去。

军情司就得提前安排。

“回!就算父皇不让我回去,我也得回去!”朱棣郑重道。

……

于此同时。

凤阳车站。

禁军已经戒严车站。

几辆马车抵达。

雍鸣、雄英率先推开车门下车。

搀扶着两个颤颤巍巍的老人走下来。

朱元璋、马秀英佝偻着身子,在雍鸣、雄英搀扶下,打量着新建成,第一次来参观的车站。

两个老人,身形干瘦佝偻。

个子似乎都矮了很多。

“好!好!好!”朱元璋打量着,声音苍老虚弱,连说三个好。

然后在雍鸣搀扶下,缓缓登上特制的车厢。

“陛下!”

车厢内,徐达、汤和看到朱元璋时,纷纷起身,同样,不见昔日风采,只剩英雄迟暮。

朱元璋看着徐达、汤和,快走几步,抓住二人的手,“刘基洪武三十一年走了,李善长洪武三十三年走了,宋濂那个老东西走的更早,洪武二十八年就走了,老二、老三,咱们的时代,要终结了。”

雍鸣、雄英几个年轻孩子,听闻这话,不由堵得难受。

朱元璋继续道:“现在南北纵线已经全线通车,咱们这三个老家伙,就代他们,去看看,咱们打下来的江山,看最后一眼吧!”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朱元璋的时代,要结束了。

(本章完)

朱棣看着火车冲出隧道,看着被甩在身后,渐行渐远的绵延山势,转身,来到桌案后,落座后,目光环视,高兴笑道:“吕宋省,北部这座隧道建成,咱们燕华铁路营建技术,就算是彻底满足了,遇水铺桥,逢山开路的技术条件了。”

话中,朱棣扭头,再次看向窗外。

……

紧闭的车厢门内。

洪武三十三年。

尽头处,摆放着一张红木制成的大办公桌。

叶茂为首,跟随朱棣巡视的内阁重臣,列坐车厢两侧。

也颇为自豪,看着朱棣,凑在窗口查看窗外景象。

再次回到中原。

在中原短暂停留半月,待雍鸣大婚结束,朱棣返还燕京。

阅读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36944.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