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从大学教师开始

第二九一章 圆标

  • 作者:大熊不是猫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3-02-21 15:54:09
  • 字数:5754字

而且这个需求四十年都不会有变化。

沈光林准备花钱从西德购买一条电冰箱生产线,不放深城,就直接放到焦化工厂的新厂房里。

那些已经是成品的焦炭还是卖了出去。

说卖并不确切,是交换,跟钢厂进行的以物易物的交换。

老的厂房都被拆除了,地面都翻整过了,务必要改掉这个黑灰的色调。

现阶段,国内对于电冰箱的需求实在太旺盛了。

想多了,铁老大的地盘,哪里给你插手。

煤还有很大一堆,慢慢烧吧,只有焦炭着急处理。

新厂房是工字钢结构的标准厂房,能够用100年都不坏,厂房已经建好了,只是还没有生产设备进来。

也得亏沈光林这里有外汇,人家钢铁厂是求着要的,不然,人家真不要了那些焦炭了那就得砸手里。

焦化工厂要做改变,沈光林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生产电冰箱。

其实要生产电冰箱一点都不复杂,核心部件压缩机进口就行了,扶桑那里多的是,毕竟便宜而且质量还不错。

现阶段,真的要自己生产压缩机,从经济上来说是划不来的。

所以,除了压缩机,其他的东西都能自己生产了,而且不缺少原材料。www.zuye.org 石头小说网

焦炭这玩意销路就在那里,留在厂里确实没有什么用。

当时,沈光林在扶桑订购好了生产线,他们直接打包运送到香江,然后从香江入关。

到了厂里之后再拆封检查看有没有违禁品就行了。

地方政府全程配合,配合度和默契程度令人发指。

但是,现在津门焦化厂的想改变产品线,那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

首先,他们公司即使是合资公司,想生产电冰箱也要打专门打申请请领导同意。

领导自然是同意的,生产电冰箱是好事,于国于民有利。

打了申请并不算完,还要考虑原材料从哪里来,生产出来的电冰箱准备卖给谁,售价多少。

这也算是“可研”的前身了吧,咱不怕。

“可研”做完了,想引进谁的,什么样的生产线也要专门写申请。

更离谱的是,沈光林都已经有看好的生产线了,甚至价格都谈好了,但是上级部门不准买!

因为他们公司并没有进出口权限,进出口贸易的权限在专门的部门。

行吧!

津门有专门的进出口机构的是吧,我们忍一忍,请你们帮我们买一条生产线吧。

结果,津门也不能买,还需要京城那边的机构来考察和审批。

服气了!

焦化工厂把需要购买的生产线型号和需要的钱财交到专门账户上去,不够呢,负责进出口的机构竟然还要专门去西德做考察和评估。

拜托,这是我们企业自己内部的事。

可你们企业也有国资的成份。

行,我再忍,但是出国考察的钱我们是不出的,我们已经考察过了。

前后折腾两个多月,对方给出了评估报告:这条生产线性价比太低了,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议重新选择更加优良的厂家。

优你奶奶个腿!

劳资不买了!

最后还是走了变通的程序。

沈光林指示焦化厂向津门市政府打申请,我们在新家坡有个冰箱制造的工厂,现在准备把生产设备搬迁过来,请予以同意。

太同意了!赶紧搬!

终于可以做事了。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等着负责进出口的部门退我们钱了。

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沈光林直接从海外账户另外付款,产线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起运了,从港口城市不莱梅出发,经过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弯湾海峡,最终到达津门。

沿途很顺利,不像瓦良格号一样被土耳其给拦住好几年。

设备终于到了,而工厂还在继续建设。

毕竟那么多土地,新工厂的建设就没停过,给沈光林建工厂的,依然是京城二建,他们是老合作对象了。

更多的厂房建好了,进口设备不好搞,国内的设备总是可以随便买了吧。

沈光林决定再建设一个纺织厂和制衣厂,毕竟冀省和齐鲁都是棉花产区,收购点棉花也不难。

还好这些个设备容易解决,衡阳就有一纺机,他们是专门生产纺织机械的。

但是,组织生产这件事还是要黄广义来,他更有经验一些。

至少,过来支援一段时间也是应该的吧,张鹏做不了这些事。

小黄风尘仆仆的来了,外甥女江振华很感动,这是为了她专门把黄哥从深城调回来的吗?

当然不是!

只是临时支援而已,她想多了。

不过,沈光林已经不准备过多的折腾了,还是深城的营商环境更好一些,津门掣肘实在太多了。

小黄来了,忙的脚不沾地。

但是,外甥女的婚事确实可以提上日程了,就去汕尾轰轰烈烈的办一场盛宴吧。

潮汕是一个地区名称,跟古时候的扬州一样。

大致区域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这四个地方。

这里属于侨乡,有不少人在香江河东南亚,因此相对富裕一些。

在吉普车都相当威风的八十年代,汕尾这里已经有小汽车走了。

那些小汽车在街头乱窜不说,市民老远都能听到喇叭声,那是暴发户们的炫耀。

元旦前一天,汕尾的街头突然涌进一个车队,一模一样的车,6台,全是奔驰600。

不是S600,就是那款1963年推出的,代号W100的奔驰600。

这是豪车的代表之作,沈光林一口气买了6台,准备一台放香江,两台放深城,三台放京城。

当然,现在国内还没有奔驰这个称呼呢,大家借用的是香江的称呼,叫它平治。

现在国内还没有专利法,沈光林早就想着把奔驰宝马全部给注册成自己的商标了。

老刘是汕尾的头面人物,这些年从香江往内地倒腾东西赚了不少钱。

他一直以自己拥有整个潮汕地区第一台平治车而沾沾自喜,香江的那些大水喉不算,他们赶上好时候了。

没事的时候,他最喜欢跟朋友们一起吹嘘。

这天傍晚,他吃着宵夜,喝了几瓶啤酒就有点膨胀了:“平治的好,你们不懂。等我有钱了,一定要买一台平治600,那才是真的车。”

大家羡慕的紧。

“什么是平治600?”

“你们都没见过,国内还没有呢,我只在香江见过几辆。”

正说着,一排小汽车开过来了,好长的车身,好亮的车漆。

“刘总,快看,这些汽车跟你的车标很像哎,都是三叉圆标,这是什么车?”

“卧槽,平治600!”

怪不得深城能够快速的发展起来呢,人家的程序就简化的很。

苏有朋在深城建厂的时候,一切都好简单的,半个月生产线就到位了。

当然,电路板也要进口,从新家坡。

钢材这些就不用了,因为津门这里距离京城近,距离唐山也不远,津门的钢厂不愿意提供原材料的话,咱有的是地方买,大不了动用点外汇就是了。

联合公司那里搞的怎么样沈光林没有去关心,倒是焦化工厂已经完全大变样了。

但是,事情想着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真的要去做点实事的时候才发现,怪不得人家深城是特区发展快呢,在津门,想开办实业,尤其是想进口一条生产线,那是真的难。

各种程序,各种审批,繁琐的让人抓狂。

一大堆焦炭被换成了钢管和工字钢,型钢。

小火车站得以保留,这里可以发展成仓储物流中心,沈光林甚至想问,内燃机火车头卖不卖。

阅读从大学教师开始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4603.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