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第 58 章 明末下15

  • 作者:八扇屏风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2-05 22:22:50
  • 字数:14818字

文华殿中,本来存着摆烂心理的官员们,突然警觉起来。

什么意思?怎么听着不像好话?

啊呸!】

【关于“亡国”与“亡天下”,明末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在经历巨变之后,深刻的反思过。

其实也不难理解,就像前几年,“第五纵队”在网上拱火的时候总愿意问的那句话:“你爱国,国爱你么?”

【然而清军一入关,就教他们重新做人了。】

当然啦,我们现在民族大团结,“天下”已经变成了全体中华民族。

但是对于当时的明朝人来说,满清的统治就是“率兽食人”。

【事实证明,满清三百年,士绅文人只能跪着当狗。

宋濂现在一听“大元”就头疼,他真的很怕什么时候就被陛下因为这件事而罢黜了。

天地良心,他真的没有心向大元!

明朝常常因打仗缺钱而捉襟见肘,最终亡了国。而满清一来,税收也好了,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士绅还是原来的士绅,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因为我大清真的敢杀人。】

不过,那时候的士绅可能是不怕的,因为汉人又不是没被异族统治过,要是再来个“大元”,说不定他们的日子更好过呢!】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么?这个政策十分的僵化,但凡有一点什么天灾人祸的意外,国库就得拆东墙补西墙,十分的捉襟见肘。】

朱元璋一愣,这也不是他制定的政策啊?他弄得都是各省定额好吧,什么时候还有分摊这种东西了?

【而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本

身除了农业税之外,还会有像茶叶、盐、铁、丝绸等商品经济的收入。

不过商品经济它毕竟只占一部分,农业税才是大头。可是在古代,土地基本是固定的,一年粮食的产量能有多少,还是要看老天爷的脸面。

尤其是在北方,明朝从中期开始,陕西、山西始终处于缺水的状态,所以北方经常出现老百姓无粮可交的情况,最终变成流民。】

【可是南方就不一样了。

南方不缺水,而且相对比较富足,尤其是南方的士绅地主,他们是有钱,有土地、有名望,在朝廷还有人的士绅家族。

北方士绅数量少,所以许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的都是“江南士绅”。但北方虽然士绅少,可勋戚多呀!

不论南北,这些人挣钱的时候非常豪气,可纳税的时候就像是挤牙膏一样,交一分银子都在剜他们心!】

【对于大部分的小老百姓来说,他们是没有胆量抗税的,因为官府随时可以办了他们。

但是士绅大地主们,“合理避税”的方式就多了去了。

为了避税,他们一般就是交一半欠一半,比如说先缴纳一部分,然后用各种的理由拖欠一部分,什么收成不好啦、佃户跑光啦、甚至家里要修房子修园子啦等等……然后在口头上承诺说明年肯定会补齐,甚至还会立下字据,等到了第二年,还是再交一半欠一半。如此反复下去,拖欠的钱就成了陈年烂账,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反正呢,新皇登基,皇帝大婚,皇帝生儿L子,都有可能大赦天下,免除以前的拖欠,只要一直拖,总能等到的。】

臭不要脸!

朱棣也是这一年在这应天府当皇帝,才感受到这些士绅有多离谱。

【尤其是到了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也多,实际小老百姓的田很少,大概只占十五分之一。所以税就不好收。尤其是江浙那边的士绅花花点子还多,总是征收到了官府,先给个文书报称已收,然后在到手的银子里弄点猫腻,有的甚至报解了好几个月还没运到。

那这些人就没人管了吗?还真没有人管,因为这些欠税的家族可不是简单的土豪,在政治上本身他们就有亲人朋友在朝廷当官;文化上,这些文人都垄断了当时整个国家的舆论主导权,惹急眼了,就给你写本书,骂死你。

之前说过洪武、永乐两位被江浙文人造谣了,搞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的雍正,有一大半儿L的黑料也是这么来的。

所以对于这些人,地方官肯定不敢暴力收税,甚至还要巴结他们,因为说不准人家给上面第一句话,第二天皇帝就来找你来了。所以大多数的情况就是拖,把雪球拖给下一个地方官。

但是一个地方的税是有数的,你收不齐上面是要怪罪的。这咋办?这也好办,盘剥老百姓吧,反正是一群蝼蚁草芥,怎么欺负也没事。】

“胡闹!”朱元璋很生气。

元末乱世还不够他们吸取教训的么?!

这简直就是作死!

【一开始,大家还没有这么丧心病狂,都是半给半拖,然后慢慢的蹬鼻子上脸,到最后干脆一分不给,反正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能奈我何?

明朝的皇帝知道么?怎么可能不知道!

www.youxs.org,他们的基本盘从百姓变成了士绅,所以就算知道也不能够直接翻脸。

更有甚者像是明孝宗弘治这种的,干脆就纵容他们,最终得了个好名声。

脾气不好的比如像明世宗嘉靖,他就是打一半留一半,最后被评价说是难伺候。】

【等到雪球滚到了崇祯手里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一座屎山了,根本没法处理。

大明开国之初本想藏富于民,但是没想到被皇族、勋戚、官员、士绅、大地主们偷税漏税外加合理避税减免干净了,最后分摊到小民身上,小民们扛着几份税,今天完税,明天要饭,自然要造反,于是就更加恶性循环的没有钱。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则认为:十六世纪的明帝国——也就是中晚期的明朝,税收不超过总产量的百分之十。】

百分之十……那不就是一成都不到?!

朱棣瞪大了眼睛,这些人也太过分了!

【崇祯时,有个特别牛逼的户部尚书,叫毕自严,他是寥寥无几能把大明这本账给算明白的人。他写了本书叫《度支奏议》,是记录了崇祯时的度支出入,而且极其详备。

up主这个数学哈,大家懂得都懂。数学这玩意儿L不骗人,不会那是真不会,看不懂那是真看不懂。所以就直接引用一些基于这本书而得出的崇祯时税收情况哈。】

没错!崇祯现在对自己的这个户部尚书十分满意!

朱棣表示很羡慕,这种人怎么没生在他这个时代呢?

他现在被各种税务、拖欠,还有宝钞什么的这些东西搞得头疼,能信任的文官太少,能信任的、算的明白账的文官那基本就是没有!

【崇祯上台的时候,把前面欠征的,从天启元年开始,到天启五年的所有欠的辽饷都免掉了。新皇登基嘛,总会减免一些税收,每个皇帝都这样,以示恩泽天下。就象欠钱的,老追不回来,又实在没钱,只好减免一部分,能要回来多少算多少。

根据这本书里给出的详细数据,在大赦天下后,崇祯元年的税收差不多有个九成,是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到崇祯二年的时候,辽饷征收开始有点困难了。于是户部就出了一个大招,把京卿派下去催粮。

本来京卿工作做的还算不错,结果京城这边突发意外——己巳之变,就是黄台吉第一次绕道蒙古叩边,在京畿大肆劫掠。

等到孙承宗费了几个月时间把皇太极赶出关外后,就开始格外注意蓟镇的防御问题了——蓟镇就在山海关和京城之间,十分重要。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梁廷栋,他上疏要在蓟镇征兵五万。第一批征的兵,只有几千人,还都是从秦、晋地区征来的。

咋地,当地的兵怎么不能征呢?不管,远的地方征好拿钱。

也不知道这些新兵是不是真从陕西山西来的,www.youxs.org。对于当时明廷的财政情况来说,这个钱有点过分高了。要知道在辽东的“百战雄师”,全国最烧钱的关宁兵,www.youxs.org。

所以蓟镇这些新兵才征了两三万人,就发现钱不够了。

为了凑这五万的兵额,只能把来勤王的援兵留下,继续镇守,然后继续从全国调兵过来。

可是人家援军进京,是需要安家银子的,也要花钱。

浙江最先反应过来,向朝廷报称一万多两捐助银,然后再说留这些银子,给援军当安家银。

画个重点,捐助银是有优免的,原来的本应该交的税就免了,但是这银子又没实际到朝廷的口袋里,原来征不上来的辽饷继续征不来。

这种免税的套路,有点像现在的“以慈善捐款来免税”,至于到底捐没捐呢?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这一下子全国都有样学样,www.youxs.org,再加上安家、衣装、军器、犒赏等,养蓟镇一个兵在纸面上的成本高达三两银子!

八万援军加上新征的兵,加上原来的蓟辽的兵,总费用达到一年870多万两,跟辽饷差不多!

而用这种捐助银的方式来养兵的后果,就是辽饷收的越来越少——都免税免没了。

崇祯三年,各省欠征的辽饷只征收不到三分一,一共收上来的辽饷只有一百多万。

实在不够用的情况下,崇祯三年年底,户部上疏,题定在原来每亩九厘银的基础上,再加三厘,也就是达到每亩一分二厘。

咱就是说,辽饷这个东西,本来会缴的小民早已经都缴给你了,不会缴的肯定继续不会给,你加征多少都没用。

有的实在推不了,定额五千,只认两千,缴纳的时候,给个几百两意思意思。有的干脆就不理睬中央的征收,拖着不办。

管你圣旨怎么催,责罚好了,不就是罚俸嘛,那能有几个钱?

罢官好了,反正到时候我也捞够了。等于说不加征之前收的还好,加征之后,反倒收的不如原来多了。】

崇祯站了起来。

他懂了,他终于懂了!

他就说今年的夏粮怎么迟迟不到呢!

想到这里,他锐利的眼神锁定在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身上,问道:“爱卿,你怎么看?”

梁廷栋心里十分后悔,早知道就该在天幕第一次评判他无能的时候就立马辞官的。

崇祯见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冷哼一声:“既然爱卿不能胜任兵部尚书的职责,那就回家吧!”

【之后,明朝就在各种风雨飘摇中过日子,征收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灭亡。】

【甚至苏新红博士在《明代太仓库研究》中有个研究结论,说是崇祯十六年,www.youxs.org,也就是不到一成

就这样国家还运转个屁!】

【当时有个人叫赵士锦,多年后写了本叫《甲申纪事》,里面提到:崇祯十七年三月,他新任工部主事,然后打开了工部节慎库的大门。

堂堂的大明国库,里面只有2300两白银,除此之外是一些不值钱的衣服,腰带之类,另外还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而这几百两白银就是北京的守城军士的军饷。】

【但是大明真的没钱么?!

谁都知道,满朝文武,只有崇祯一个穷鬼!】

【先不说海上,郑芝龙拉了一个船队,不算海贸利润,就靠强收保护费,一年就有上千万两的银子。】

朱棣点点头,对朱高炽道:“看见没!咱们也要搞个船队,收保护费……收过路税!”

【就说京城,就说北京!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遇到的抵抗几乎为零,虽然有一些大臣跟着殉国,但是大多数文官、士绅,甚至是勋戚、大太监,都在这位大顺天子,闯王殿下,满心以为他们这些遗老遗少能接着奏乐接着舞,继续过好日子呢!

结果怎么样?

up真的很纳闷,李自成这些年在外地的所作所为这些人真的一点都没听说过呢?还是完全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闯王不会在京城大开杀戒?

李自成这帮人进来后,发现国库和内帑空的……老鼠看见了都得连夜跑,没办法只能搞老本行去吃大户,不然怎么犒劳自己这帮兄弟?

结果不烤不知道,一烤竟然烤出来七千万两银子!整个崇祯十七年也不知道有没有收上这么多!

咋说呢……就,活该吧。】

【李自成不中用,一片石惨败给满清,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就跑了。侥幸活下来的大户们又磕着头跪迎满清的小皇帝顺治。】

【结果满清来了一看,发现大明的官员、士绅和那些军阀是真的不做人啊!百姓都没油水可榨了。

那怎么办?江南地区繁华富庶,经济活跃,人口密集,那就是你了,拿来吧!

于是就有了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和哭庙案,合称为“江南三大案”。】

【实际上,这三个案子是可以归到一起讲述的。因为有了奏销案,所以才引出了哭庙案,而哭庙案的结果之所以会遭到惨重的杀戮,则是因为有此前发生过的通海案的由头。】

【奏销案就是收缴拖欠的税赋。

奏销案虽被后世称为江南奏销案,实际上其范围是全国性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江西、陕西等六省以及安徽若干县份,都办过奏销案。其他各地不过点到即止,并不严厉,奏销案打击的主要目标,只有江南四府一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州与松江两府。

满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催科。而且拿这个作为经征之官的考成,不能足额征收的都要被参罚。

江南缙绅豪强松快日子过惯了,一开始仍然使用老一套——用钞能力结交官府,买通书吏

,然后隐瞒田产、拖欠钱粮。

顺治十六年?,朱国治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他辽东抚顺人,隶属汉军正黄旗,跟江南一点瓜葛都没有,所以下手也格外的重。

江苏是士绅集中之地,也是欠税最重之地,巡抚衙门所在地苏州是重中之重。

朱国治直接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根据他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

通过这个方法,一共降级、革除功名一万三千多人。】

文华殿的官员呆滞了。

一片寂静后,大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有辱斯文!

这简直是比元朝还要残暴、凶恶,他们绝对不能接受被这样的朝廷统治!

【甚至某探花只欠银一厘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

这个政策差不多坚持了有十年,一直到康熙跟三藩对打,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

这就是奏销案。】

【对于江南的士绅来说,换个天子换个朝代都是无所谓的事儿L,反正他们依旧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就算这个天子是异族野蛮人,要剃发易服,要跪着当奴才,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毕竟他们继续去压榨别人嘛,在大元手底下不就是这么过得?

但是!满清居然让他们全额缴纳赋税,这简直就是要了老命。甚至还因为这个革除功名,那直接就是刨了他们的祖坟!】

【所以,江南士绅突然开始怀念起大明,觉得老朱家好像也没那么差哈,至少皇帝不会真的跟他们动刀子。

于是有了“通海案”。】

【清初的时候,为了防范汉人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清廷实行了厉行的海禁——“寸板不许下水”。

具体来说,清廷所谓的海寇,便是此时仍然在沿海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张煌言。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由崇明进长江,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相会师,率军北伐,连克江南数郡,经丹徒、焦山、瓜州,围逼南京城,一时间东南震动,且江南各地多有响应者。

金坛县令任体坤对这种士绅勾结的暗流涌动感到害怕,于是谎称金坛士民造反纳降,溧阳巡抚信以为真,紧急调兵。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兵败镇江、瓜州,乘船远去台湾。

后清廷以“通海”论处,下令追查,株连甚广,这就是“通海案”。】

郑成功……听着像是郑芝龙的家人?

崇祯记在心里,要好好查查。

【“通海案”是个大案,清廷查了好几年。这当中,又爆发了“哭庙案”,奇人才子金圣叹就死在这个案子里。

顺治

十八年二月,顺治帝驾崩。依照礼制,全国上下都要为顺治帝致哀。

哀诏传到苏州,朱国治等在府衙设置灵堂。按照规定,地方各种军政要员及郡中缙绅都要连续三天前往哭临。此外,地方政府还在苏州文庙设灵堂,供普通百姓祭悼。

然而,诸生倪用宾、丁观生等百余人到府堂跪进揭帖,向巡抚朱国治控告吴县县令任维初。说他典守自盗,私粜漕粮千石,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等罪行。这些生员群情激奋,要求驱逐任知县。

这是国丧现场诶!而且那县令也是有追缴考成的,这些人逼他处理任县令,不就是在打他的脸么?

所以朱国治当场下令逮捕了那五个为首的生员。

但是苏州的士绅怎么可能甘心这样的结果呢?

于是,他们拿出了当年对付明廷的招数——哭庙。

具体的步骤就是写一篇之乎者也瞎扯淡的文章,然后带着小作文去孔庙里一哭,形成舆论压力,再由朝堂上官老爷们配合一下“民不聊生”。接下来,一般就是县令滚蛋甚至被判刑,然后上上一级的官员过来安抚,带头的文人获得名声,江南闻名·······

所以士绅代表金圣叹联络了一百多个士人,拿着他们写的《卷堂文》,到孔庙聚集,准备哭庙。

结果,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且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管你什么逼迫舆论花花招数?正因为“通海案”,要大力整顿江南呢!所以直接定了“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的罪名,把十八个主犯都判了死刑,砍了就完事。】

【这三大案后,江南士绅就真的老实了。

毕竟舍不得钱是一回事,就算有钱也得有命花啊!

况且他们慢慢摸索到了,满清不是不让他们捞钱,只是该交给朝廷的一分都不能少。士绅认命了,就当是给朝廷的“分润”呗。】

【这时候的明朝士绅地主阶层,才开始怀念起明朝的好来,反清复明的运动此起彼伏,可是那个优待读书人的大明,再也回不来了。

什么贱骨头,呸!】!

再说制定的时候,您还赞赏呢!

【简单来说,朝廷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业税,具体的征收方式就是在前一年基本定下来来年的开支,确定好支出之后,以各省往年税收的实际收入情况为准,按照摊派的方式摊给各个地方。

【众所周知,明朝的财政政策就是一坨屎,而且两百多年累积下来,乱的连研究了半辈子的明史专家都不大搞得明白。

如同一座在勉强运转的屎山代码一般,只要能跑,大家就轻易不敢动。

【明末的那些士绅和商人,脑子里不知道都装了些什么,反正肯定是没有“家国”这个概念的。

就这样还能有两百七十多年的寿命,我大明确实是天下无敌呀哈哈哈!】

朱元璋脸色很不好看,他盯着李善长,以眼神询问:“被骂是一坨屎,你羞愧不羞愧?”

李善长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眼神,但他在心里默默腹诽:这些政策也不是他一个制定的,陛下怎么不问问宋濂、刘基呢?

他在《日知录·世风》中说过一段话:“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这里所说的”天下”,其实就是汉家江山。

阅读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29216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