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11章 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 1

  • 作者:何虎生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5 04:14:16
  • 字数:9670字

3月2日,蒋介石复信孙中山,解释他不辞离粤原因是:受人妒忌排挤,积成嫌隙,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蒋介石辞职后,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与他都有信函往来,劝其来粤赴职。蒋介石亦多方推辞,直逼得廖仲恺扬言,如蒋不到位,一切问题由自己解决。这样,3月27日,蒋致函王柏龄等,指示军校的筹办工作须遵从他所定章程。“多尽职务,少出主意”。28日,蒋又电廖仲恺,称“必来粤”,并对校务提出意见。

1923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同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多次商谈后,决定派出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考察,蒋介石得此消息后便主动写信要求担此重任。

孙中山得知蒋介石有此意图之后,考虑到他曾经学过一些俄文,另外,在国内蒋的处境也的确非常尴尬,遂于8月5日写信令蒋介石到上海与马林及汪精卫、张继等人商谈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

www.youxs.org

创校之初,面临着招生、经费和枪支弹药缺乏诸问题。摆在蒋介石面前的问题多之又多,蒋一筹莫展,整日绞尽脑汁,左思右想,但成效不大。特别是刚闭幕的国民党一大选出的领导机构成员中,又没有蒋的位置,直到2月3日,蒋介石才被委任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军事委员会委员。蒋自然很不满意,而孙中山又指示他不要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更让他觉得不受重用,人微言轻,对孙中山常有抱怨。况且关于黄埔军校校长人选之事也说法不一,有许崇智说,程潜说,还有李济深说,更使得蒋介石忐忑不安,灰心丧气,决定辞职。

蒋介石等一行人于11月29日从莫斯科启程回国,12月15日到达上海。按常理,蒋回国之后,应该立刻拜见孙中山,详细汇报在苏俄的考察情况。但蒋介石回国后的反应却让人费解,不似出访前那么热情。他仅仅向孙中山逞送了一份《游俄报告书》,便径自回老家奉化去了。这确实令人费解。

蒋介石对俄国革命,在出访之前,是极不熟悉,所有的印象也只是由于道听途说产生的一点懵懵懂懂的好感,摆脱不了表面的“以俄为师”的流行思想的约束。他对苏俄的看法,随时都会因为接触到了真实的苏俄社会而有所改变。

4月3日,戴季陶从蒋之意先行赴粤打探消息。戴在谒见孙中山后,电胡汉民说蒋于15日前到粤。14日,蒋介石终于回到广州。21日,谒见孙中山。至此,蒋的辞职风波才得以平息。

苏俄否定了以蒋为首的代表团的根本性要求,并建议国民党应集中力量做政治工作,按照需要把军事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使得蒋介石对苏俄的用意产生了怀疑,蒋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和恐怖的组织”,与“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相容的。”诸多情绪对立、立场矛盾最终导致了蒋介石对此次出访考察的低调处理和消极反应。所以回国后仅呈上一《游俄报告书》,随即返乡,祭奠母墓去了。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决定把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一案付诸实施。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决定将筹备中的学校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设立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等7人为委员。28日,确定以原黄埔水师学堂和陆军学校的旧址为新校址。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极为重视,亲自兼任该校总理,在总理之下,另设校长负执行之责。5月3日,正式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任粤军参谋长。9日,任廖仲恺为驻军校中国国民党党代表,组成校本部的最高领导,直隶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下设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政治部,主任先后担任者是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邵力子、熊雄等,何应钦任军事总教官。

在黄埔军校的开办过程中,苏联积极支持,先后派了几十名优秀青年军官担任军事教育工作,并帮助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苏联政府除支付顾问团的费用外,拨出200万元现金,无偿地赠送给军校,8000支步枪和500万发子弹运送给军校,解决了黄埔军校军械缺乏的问题。

1924年5月5日,在蒋介石的全面负责下,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始人校编队。其中的工作之巨自是令蒋介石忙得团团转,经过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6月16日,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日子,这一天黄埔军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

蒋在访苏过程中,对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对富农等敌对势力的镇压政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上,中方代表与苏俄领导人之间也存在严重分歧。当时孙中山希望在蒙古南部建立一支军事力量,并由该处进攻北洋军阀,控制直隶和北京。这一建议遭到同样也想染指蒙古地区的苏俄政权的反对。

纵观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教学活动可将其总结为两个内容:一是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蒋介石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造就奉行三民主义的革命军人。他说:“本党要办这个学校,就是要训练我们在此风雨飘摇、千辛万苦之中来挽救这些衰败、剥削、凋残、横流的劫运,拯国民于水火之中,登人类于衽席之上。‘本党办这个学校的目的在于此,本校同志的责任亦在此。”蒋介石认为作一个军人,应具备下列条件:勇猛威严、外危若安、临险如夷、坚忍不拔、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二是关于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法。蒋介石认为,黄埔教育是军事教育、政治教育和精神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根据教育内容,教育编制可分成三部:政治部负责政治教育;训练部主抓精神教育;教授部是任军事上的智育及训育军事教育。

蒋介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思想教育。蒋介石主要是挖掘中国古代历史中治军的成功典型的营养成分,以《曾国藩和胡林翼治兵语录》为重要教材。二是日常生活。蒋介石把卫生建设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与学生的多次训话中,都对卫生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要求大家重视卫生,甚至把卫生列为军队组织的三要素之一。三是教育与拉拢双管齐下。蒋介石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非常注重收拢人心。为此,他不失时机地树立自己的威信,包括端正自己的生活作风。蒋介石就这样以黄埔军校为基地,以一种“黄埔精神”为信仰,逐渐培养了一个庞大的以自己为核心的嫡系军事派别——黄埔系。

蒋介石自入主黄埔后,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治军思想。他的治军思想,是传统的治军思想、苏俄红军治军原则与军事斗争实践的结合。

一是改革军队的军事编制。1925年1月17日,蒋介石手定《革命军编制草案》,并将此草案令参谋处列号分送各团,转发所属各营连遵照办理。7月1日,蒋介石在向军事委员会上《军政意见书》中,详细规划了革命军的编制,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北伐战争的需要。其最大的变化:一为主张军需独立,以保障军队供给。二为主张和平时期撤废军长职衔,以防“军权割据”。

二是“勤以训练”。蒋介石于1924年8月6日以“各军军事训练筹备委员长”的身份上书军事委员会,提出军事训练计划:训练分为各军军队训练和各军事学校之训练。各军校训练,实为着手训练计划之第一步,各校校长或各校派一高级官长为训练委员与校党代表一起,以便军事与政治双方训练互相联络,并可一致进行。在实施军事训练过程中,蒋介石首先强调按照操典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蒋除重视基本训练外,更重视军队的野外实战模拟对抗训练和军校毕业学生的试验演习。例如,1925年12月15日,蒋介石统领第一师在湖羊山一带进行野外对抗训练。训练结束时,蒋介石从实战需要出发,作了讲评。对于军校毕业生的试验演习,蒋亦从严要求。

三是“厚以教养”,亦即对军人的“精神教育”。蒋对军人“厚以教养”的原因,主要是受清末湘军首领曾国藩治军方式的启迪。在战争频繁、新兵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基层官佐对新兵精神教育时有放松,对此,蒋及时发出通令,要求切实纠正。蒋介石还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教养”的内容是广泛的,其主要有二:一为“亲爱精诚”:凡是同志同学都要相亲相爱,诚心诚意,精益求精的来团结我们精神的意思。二为“杀身成仁”:军人只有一个死字,不可背义而生。

四是“严以军纪”。粗略统计一下,蒋在1924年至1925年两年间先后手订、颁发的有关军纪方面的法令、条例、训令近20项。1925年1月6日,正式制定《革命军连坐法》。这一时期蒋介石“严以军纪”的最主要内容集中在:一为强调“服从官长命令”,官长与士兵同样绳之于军纪。二为强调军人必须“爱护百姓”,不许军人侵犯百姓利益。

开学后的8个月中,蒋介石先后发表讲话46次,每次都充满澎湃之情,慷慨之势,令人备受鼓舞。蒋介石还经常亲自检查教官、学员的训练与生活情况,常常在早晨起床号吹过后即直闯教官、学员的卧室巡视,睡懒觉者常被他集合起来训斥。不高高在上,总要到餐厅与教职员一起就餐,每次开校务会议时,大都由他一个人作训话般的交代,很少听到不同声音。

蒋介石当时还兼职粤军参谋长,但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在黄埔军校上,他常驻校中,朝夕与师生相处,不仅一切大计亲自擘划,就是一般规章条例,亦多亲手厘订。他的案头常置筹备录,凡有所举必随时记录。事无巨细,全凭他一人斟酌决定。

典礼仪式极为隆重,除全校师生外,还邀请广东各高级将领,高等文官以及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等500余人观礼。孙中山以大元帅兼军校总理的身份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并致词勉励全体师生:“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希望大家“都能相互担负救国救民的责任”,“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救国”等,明确地宣布了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并对全校师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孙中山致词完毕后,即将军校校印交给蒋介石。

蒋介石手捧校印,情绪激昂,他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目光,这些目光汇聚为一点,将他灼热烫伤。台上是殷殷期望,台下是欢欣鼓舞,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自己,他只听到主席台下的一声声欢呼,简直要将他抬上天空。但他也意识到他所处的位置虽然崇高,但如果从此跌落下去,也必将摔个粉碎,要想保持这样一个位置,他必须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必须为黄埔事业呕心沥血才行。

一、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www.youxs.org

从1918年在粤军担任作战科主任到1922年10月,原粤军第二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孙中山提升蒋介石为参谋长,再到1923年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本营,进一步提升蒋为行营参谋长,参佐军务。蒋介石在革命军中始终是一幕僚,没有军事指挥权。但是在这一期间,蒋介石经过亲历体验,越发意识到,掌握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的重要性。因此,蒋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后,格外珍惜,全身心投入其中。

蒋介石入主黄埔,兢兢业业,励精图治。首先与教官以及入伍新生进行过多次谈话交流,问寒问暖,融洽关系。其次,蒋介石开始对军校军官和新生进行训话,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黄埔师生之理想信念和纪律观念等。

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于8月16日从上海启程,8月25日,经满洲里入苏境,9月2日,到达莫斯科。在历时3个多月的考察期间,蒋介石除了列宁没见到外,分别与齐契林、鲁祖塔克、加米涅夫、加里宁、托洛茨基等苏共高级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和商谈。在苏俄,蒋介石活动频繁,参观军队、学校、工厂、农村等,此外,博览会、博物馆、苏俄的先进武器装置,蒋都有幸一饱眼福。通过频繁的、多方面的考察,蒋介石眼界开阔了,尤其是对苏俄的党治建设比较赞赏。

11月25日,蒋介石参加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会议,并在会上致词。11月28日,他又参加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专门讨论中国国共合作问题的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并将其交由代表团带回中国。这个决议就如何在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下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具体明确地阐述了看法。决议中的有关内容,成了即将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基础,对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起了促进作用。

阅读蒋介石大传(上册)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46687.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