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从刷单开始的特殊业务生涯

第181章 国粹·书画一·终末(上)

  • 作者:曲末殇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9-30 07:50:43
  • 字数:4848字

在这过程中,陈祎就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组织,天地会。

陈祎倒是不例外,国术之殇任务里,陈祎就曾接触过转型之后的天地会——洪门,自然清楚这个时代台湾是天地会的沃土。

可硬帆缺点也不小:笨重,而且对风能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中式的传统硬帆一般都是用竹篾或者芦苇编织而成的,远比帆布制作的软帆笨重。而且由于升降系统简单,中式的硬帆只能全升全降,无法实现对帆面大小的调整。

中国传统的硬帆是挺好,取材方便,制造简单,操作容易,而且还可以逆风行船。

住在福建那一年多的时间里,陈祎并不是一直都在陪着黄慎,自己也经常外出体验一下这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还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作业可以抄:后世的pla海军,就算有了三艘航母,都还建造了好几艘用于训练海军的风帆训练舰。

有了帆,接下来就是船了。

虽然清庭早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对台湾的统一,可实际上,依旧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在活动。

造船可不只是将木头组装成船那么简单,需要有建造的场所,船坞;需要有配套的加工厂,以便处理造船的木材。

虽然陈祎已经定计准备往去台湾发展,可眼下台湾的局势却并不适合马上行动。

而眼下正是天地会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期。陈祎也对天地会十分有好感,只不过,陈祎并不希望自己的造船事业,受到波及……

合计了一阵子之后,陈祎决定先小批量地建造几十吨实验性质的飞剪船,而船坞也远在了海禁要求比较轻的江苏沿海。

选定了地点之后,陈祎开始雇人挖船坞。

造船的木材,虽说不容易得到,可多花点钱,还是能弄到不少的。在海禁时代,真正麻烦的是建造船只。

而且,六分仪的使用,也需要跟三角函数配合使用……

“又复习了一遍三角函数……”

为了能让六分仪能够使用,陈祎得研究“黄历”,将太阳运行轨迹算出来,列成表,还得将脑袋里标着经纬线的地图拿出来。

至于是不是要重新标定本初子午线,陈祎没那个心情:且不说就算自己重新定了本初子午线,将来“接轨”了,还是得废弃。

还有一点,陈祎觉得“东八区”比较吉利。

陈祎这边的船坞热闹的不行了,而我大清朝也是沸反盈天。

跟陈祎所熟知的历史一样,从乾隆侍卫起家的和珅,还是登上了历史舞台。

乾隆是“孤独”的。

当朝最牛掰的文化人纪晓岚,因为几年前的一场流放,总算是知道了“嘴贱容易倒霉”这个道理,而且肩上还担负着《四库全书》总编的职责,每天都要谨小慎微地剔除大明朝那些典籍里的违禁内容,哪有功夫跟电视剧里的“纪大烟袋”一般,整天围着乾隆和和珅插科打诨。

至于电视剧里的刘罗锅刘墉,则确确实实是一位明白人,知道乾隆是个什么玩意儿,笑着没事就整出点事儿,被贬一下,明哲保身。

然后,捧乾隆臭脚这种事儿,就轮到了和珅头上。

作为一名旗人,一名“奴才”,和珅自然是乐于捧乾隆的臭脚,而且在乾隆身边当侍卫的那些经验,更是给这位和大人提供了丰富的捧人经验。

更重要的是,和珅知道乾隆缺钱,贪污的时候,一般都先留出乾隆的“孝敬”钱……

和珅得势,对于陈祎来说,并不算是坏事:有了和珅,拿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算事儿了。

而且,和珅得势,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乾隆年纪越大,越能作妖。

就在陈祎这边,并不算很大的船坞,很快就完成了基础建设,交付使用。

而船坞的第一艘五十吨的飞剪船,很快就开始铺设龙骨。

龙骨用的是来自于云南的整根椴木,这种木材不仅油性大,浸水不容易腐烂,而且韧性高不容易开裂。

而像椴木这种高强度的木材,在这样的年代产量并不算高,本着物尽其用的选择,陈祎将剩下的一些不够年份的木材用作了肋骨……

因为是头一次建造,船只的建造速度很慢,陈祎带的一帮学生,除了研究一些书上不会介绍的细节之外,还需要研究造船时的各种工装。

在很多人眼里,木船是由一块块木材拼起来的,直接钉在一起就行了,还需要什么工装?

作为一名在没落的行业混迹的许久的技术人员,陈祎自然清楚工装的重要性:可以重复使用,使工件可以量产的重要工具。

陈祎要造的是飞剪船,船的横截面是不规则的抛物线形状,这就要求,船肋也是类似的形状。将木材弯制成曲线形状,加工的时候,就需要工装的辅助。

从船头到船尾,大多数的肋骨形状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肋骨还得用龙骨穿起来,这个过程,也需要工装的辅助……

好在,中国人是玩木头的行家,而陈祎手里又掌握着最高级的木工工艺。

说实话,陈祎自己都替大清朝感到惋惜:以样式雷的技术水平,建造西方的最新式帆船,根本就没什么难度;可我大清朝偏偏将发展了几千年的木工工艺,拿来建造园林……

在六分仪发明之前,大多海船,航行都靠经验,黄金梅丽号上的娜美,就是这样的导航员。而有了六分仪之后,船员可以利用六分仪,定位自己的经纬度。

虽然六分仪是十八世纪中叶才出现的,可原理却涉及了三角函数。这样的玩意儿,在这样的时代,也就只有闲得弹疼的西方人才能研究出来。

这个年代,最不缺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钱家的船拉了一船粮食,就雇来上千号人。

而陈祎也没打算将船坞挖得很大,因此,船坞只用了两个多月就挖好了。

你们知道个毛线!

接下来是安装吊装设备,这个时代没有“振华”,陈祎也只能用类似于工程车的架子凑个一下,反正排水量几十吨的船,所需要的木料也不会太沉。

而就在船坞紧张施工的时候,陈祎也没闲着,设计图纸,研究建造工艺,闲暇之余,还得研究六分仪。

人不是机器,也不像信鸽,自带gps。

当然,西式的软帆也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软帆的升降系统复杂,在机械化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要想操纵软帆,只能用人数堆。

不过,西式软帆的缺点,在陈祎这里也算不上问题:自己本就需要很多的海员,不需要人,自己怎么培养航海人才?

阅读从刷单开始的特殊业务生涯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536.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