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情感 > 辰鸢朔还

第6章古诗鉴赏

  • 作者:飞鸿流星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1-07-12 10:44:59
  • 字数:6966字

教室前方,赵老师开始翻阅PPT,将PPT从第一页翻到了第二页,在第二页上,背景和第一页的如出一辙,但这其中的内容,却换成了这首《泊船瓜洲》古诗的鉴赏内容。

赵老师在这页的PPT上,写下了四条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时钟的指针拨转到了“6”的位置,上课的铃声在教室里回荡着响起,原本教室里,还坐在座位上和前后左右桌的同学说着话的同学们,也都纷纷坐正身子,不再继续交谈和说话。

同学们大多都已经翻开语文书,等候赵老师开始讲课了。当然,坐在教室里的其他同学们,除了梁凯峰的同桌李堃,今日请假未曾来上学以外,其他的46名同学,都已经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其中,现在赵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这两首古诗,便是《泊船瓜洲》和《秋思》。

叶鼎站在最后一排的位置上,梁凯峰坐在四大组内侧的位置,外侧李堃的座位因为她的请假而暂时空着,叶鼎便悄然将自己的语文书放在了李堃空着的位置上,他自己则是稍稍站在靠远一点的位置,看着放在李堃桌上的书本,以及黑板上呈现出的投影仪和PPT。

星期四、语文、语文、体育、科学、午休、数学、数学。

从一年级开始,每日黑板上写课程表的工作都是由副班长苏珏所写的,她也是五(2)班绘制黑板报的时候,专门负责写字的同学。她的粉笔字,写得也是不亚于赵老师,非常娟秀好看。

1、解诗题——《泊船瓜洲》

这也是今日这两节语文课所要上的第二组第一课,三首古诗。

在进入了高年级以后,课本上其实关于古诗的内容也变得比以前要少了,像这样三首古诗连在一起,作为专门的一次课程出现,确实已经很少见到了。

2、知诗人——王安石

3、明诗义——研读

4、悟诗情——思乡情怀

赵老师打开了投影仪和课件,黑板空闲的一边,也就是黑板左侧,亮起了从投影仪中投出的画面,也露出了做好的PPT。第一页,赫然便是淡黄的背景,一幅扁舟渡江的画面,在PPT第一页的中间,也出现了用红字写着的四个字“古诗鉴赏”。

“这不就是在瓜州这地方停船,这样的意思吗?”叶鼎小声嘀咕着。

“来,大家先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放慢节奏,体会每一句诗句中的意思。”在将PPT放到第三页的时候,赵老师的声音再度在教室内响起。

五(2)班的同学们纷纷举起了自己手中的书本,将书本竖起在桌面上,开始齐声朗读起这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2)班的全体同学,都齐声念完了这首古诗,在齐整的声音中,以一位沉重厚重的男声为最,他的声音,也是班级内最为响亮的。

“张翰霖,”在朗读完毕,声音暂时停止以后,赵老师喊了一个名字,坐在三大组第四排左手边的一位男同学站起了身来。“你来翻译一下这篇古诗,有困难的地方直接提就是。”

这位名叫“张翰霖”男同学站起身来,他的皮肤和其他同学们相比,露出的脸庞肤色要显得更为黝黑一点,人虽然长得挺高,但却显得有些瘦。

这位张翰霖缓缓地说道:“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大河,钟山只隔着数座大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里。”

这首古诗的翻译其实并不算难,叶鼎听着张翰霖的逐字翻译,他也在自己的心中默念着自己的翻译,听起来和张翰霖的翻译也并没有什么区别,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赵老师点了点头,用眼神示意张翰霖坐下,她随即补充着说道:“张翰霖的翻译,从字面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老师这里,主要要和各位提一些字上的差别,拓宽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说完这句话,赵老师走回讲台,右手放在鼠标上轻轻一点,桌面上的PPT从第三页再度跳转到了第四页。

在这第四页上,赵老师用红字写出了一些词语的详细注解。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为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在这PPT的第四页上,赵老师详细地将所有可能会出现的,出现理解上不到位的字都拎了出来,专门和五(2)班的同学们仔细讲述这其中所蕴含的意思。

这也是赵老师一贯的讲课风格,由每一个比较简单的字,或者是短句子连贯起来,而后再将其拓展开去,涉及到其他的领域和地区。

就比如现在的这首古诗《泊船瓜洲》,题材很明显地,就是要拓展和涉及到后续的,有关当时的时代背景,包括作者王安石,这一系列的情况。

叶鼎默默地拿起语文书和水笔,将投影仪上所留下来的文字注解,他自己有些不太清楚的,都将它记录在了书上,写上了这些注解。

果不其然,当PPT转到第四页的时候,在这页上,果然是一篇文字,交代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其父王益,定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因此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赵老师拿起语文书,缓缓地说道:“王安石,在熙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并主张推行新法。其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次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赵老师侃侃而谈,她所讲的这些也都是有关王安石变法伊始的事情,而后,她又继续说道:“但,新法推行却遭受到了诸多阻碍,朝中许多人的反对,再加上当时的连年天灾,最终,新法宣告失败。”

“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得以再次拜相,在前往京城,也就是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的时候,途径瓜州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接下来的时间,赵老师也继续讲述了有关王安石的历史,包括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同学们也知道,在那段变法的时期,王安石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在学习完《泊船瓜洲》以后,在第二节语文课的时候,五(2)班的同学们,又分别学习了《秋思》和《长相思》,也根据当时赵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分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王安石,我好像只知道,他是宋朝人。”叶鼎的思绪一直在脑海中盘旋,但他却想不起来什么和王安石有关的记忆。

转念一想,叶鼎又开始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名字——《泊船瓜洲》。

这也是赵老师一贯以来的行事和做课件的风格,她一般都会在课程之前,主动给学生们设立一些在读书之前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阅读和学习这一课的具体内容。

一般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赵老师会根据一开始就已经设置和提出的问题,来提问五(2)班内的学生们,如果有回答让她满意的话,她就会奖励这些发言不错的同学,诸如奖励分数这些最基础的方式。

这两首古诗在黑板上写出,五(2)班同学们都立刻意识到,今日的第一节语文课,便是上第二组的第一课,也就是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思》和清代著名诗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一次,我们上课的内容是在这三首古诗,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十二页,这第一首诗《泊船瓜洲》,看黑板,这四个,是我先提出的问题,希望你们,在阅读和学习这第一首古诗的时候,将这些问题留在心中,随时考虑。”

赵老师的话在五(2)班的教室内回响,她说话的声音不算大,而且速度也比较缓慢,但却在无形中,透露出一股威严的气势。

叶鼎站在教室的最后方,他的视线一直看着投影仪上的内容,虽然距离较远,但叶鼎还是能够看清楚黑板上所写着的具体内容的。

连急匆匆赶回来的胡嘉怡,也已经坐回了座位上,她还悄然转过头来,和站在最后一排的叶鼎有了一个眼神上的对视。

叶鼎知道自己这早上两节语文课,他是避免不了站在教室后面听课的命运了,他倒是留心起了,写在黑板最右侧,由班级里专门写课程的副班长苏珏所写的,每日的课程表。

阅读辰鸢朔还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771.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