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我的人生恒河水

第065号 佛窟

  • 作者:一弯残月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12 12:59:29
  • 字数:12392字

当初为了迎娶公主,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姓氏,后来在自己的坚持之下,把蒙巴顿加入了英王姓氏当中。他一生拥有众多的头衔,但所有这些都是虚衔,他不被允许发表自己的观点,永远站在女王的身后。作为女王配偶的生涯当中,他说过很多不合时宜的话,但英伦当地人在回忆他的时候,总是说这个人非常的和善,见到那种地位很低的人仍然主动上去打招呼。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我也见到一些对王室心怀不满的人。在这些先生们看来,人们没有必要奉养一个王室,甚至他还在鼓吹女王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君主。人大概都是如此,为了让自己的观点看起来更正确,不惜歪曲事实。其实王室的存在不只是为了延续之前数百年留下的传统,王室本身就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因为有王室每年向社会贡献大量的工作机会和税收。每逢王室大婚或者添丁,都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所以当地人看待王室其实是非常亲切的,不像我们这些人总觉得王室成员就是一群张牙舞爪的坏人。

很多人只要提到皇室就会想起大清,只要想起大清就会想起慈禧。就会想起皇太后为了修建园林不惜挪用军费,晚清时代的皇室成员完全没有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当,特别是恭亲王弈昕,与两宫太后合谋算计辅政大臣,当八大辅政大臣被处置之后,弈昕顶着议政王大臣的头衔,以为即将迎来由他主宰沉浮的时代。没想到,在这个时代,两宫垂帘才是精髓,慈禧太后只需要一道旨意,就可以将他的职权削得一干二净。恭亲王弈昕这个人终究是成不了气候的,早年间被咸丰皇帝压制,好不容易把咸丰皇帝熬死了,又开始被他的小老婆压制。其他的皇室成员无不拜服在慈禧的脚下,在这些皇室成员当中还出过因为擅长敛财而闻名海内的庆亲王奕匡。大清之所以没有办法保全自己的社稷,完全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担当。

在洋历二零零六年之前,我对沙门是没有好感的,所以我很喜欢赶庙会,很喜欢看戏。但也应该是在这前后,我第一次知道有些事小孩可以做,大人做就不合适了。明明已经到了夏天,却仍然以为是在春天,这是非常有问题的。明明自己是已经是成年人了,却以为自己是小孩。过去我也不想长大,可到了如今的年纪,知道不想长大是非常不正确的。洋历二零零七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的脸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一场灾难给我沉重一击,促使我皈依佛门。当然我所说的皈依佛门,不是指真正皈依三宝,而是对佛门产生了兴趣,在这期间我几乎读完了学校图书馆所有关于佛门的书。之后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距离得道只有一步之遥了。虽然之后的日子里,因为生活当中的各种变故而身陷红尘,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悲哀。

郭先生说一个人不宜去拜谒寺庙,我多次一个人出入寺庙,不知道这些事会不会给我带来厄运。我以为今年我可能会转运,因为正月初一的时候吃饺子吃出了硬币,但只要理智的分析,就知道被省作协接纳为会员这件事应该不太可能。可人就是如此,会很自然的把愿望当成既成事实。如果会发生在别的领域,会在那个领域呢?当然不会发生在工作领域,如果是随便聘一个女人为妻,那就太让人恶心了。拜谒大兴善寺的时候,那里有一个洞窟,里面供奉了不少神像。如果我的记忆没错的话,那个洞窟应该叫做观音洞。里面除了供奉观音之外,应该还有其它的神像。去年一位同学婚礼,此行我拜谒了黑龙潭,还有一个万佛洞。我觉得洞窟里佛教的雕工非常粗糙,但不能因此而贬低万佛洞的价值,毕竟那个时候的生产力水平底下。今年和明年都是非常特殊的年份,期待在这两年里有很多大事发生。

亲爱的龙波女士:

前些日子英伦亲王,国王的配偶过世了,这位先生有一个追求享受的老子,有一个精神抑郁的母亲。纵然顶着王子的头衔,实际上只是一个落魄少年。后来他来到英伦,投靠自己的母族,也就是英伦的蒙巴顿家族。受蒙巴顿家族的荫庇,他来到皇家院校学习。在这期间,公主跟着自己的父母来到了这里,公主一眼就相中了亲王,本来这位先生还打算战场上建立一番大大的功业,偏偏他的岳父国王龙体不争气,一夜之间,从驸马变成了女王的配偶,他不得不放下一切扮演自己的新角色。在这漫长的七十四年的光阴当中,相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亲王是非常寂寞和压抑的。

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人把我的雕像供奉在佛窟里,不时看到有人来礼拜上香,我还是怎么样一种感受呢?有的人三步一叩九步一拜来礼拜我,有的人来到我的面前,像端详怪物一样端详我,我的心里会不会因为二者之不同而有所不悦呢?像我这样一个人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的呢?有人接受异性过来,我不忍心拒绝,只是表现的非常消极,直截了当的拒绝总让我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暴殄天物是要遭报应的,对于我来说这种报应也许已经开始了,如果这种推断成立,我最后的结局可能非常凄惨。前些日子有一个故事忽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年前,有一位男士拉着一辆超载的车,车上堆满了柴火,柴火堆上坐着一个人。拉车的男士父母过世了,妻儿也死了,弟弟变成残障人士(神智不清),这剧情比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还要凄惨。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的霉运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了呢?也许是前世造孽了吧!今生过的如此凄苦,过世之后应该所有的罪业都消减完了吧!回顾我这辈子的遭遇,我觉得自己前世应该是做过一些好事的,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如此上不了台面,竟然一路升学到读完了大专。不过我的后半生应该会过的非常不符合理想,前世的福报应该在人生第一个三十年消减完了,接下来就该消减今生积下的罪过了。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过一些不符合礼仪的需求。我不能处理好对上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平等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对下的关系。与我有过接触的人一定会对我心存怨恨,我的后半生会糟糕到什么程度,是我现在的我没办法想象的。如果我能侥幸以体面的方式走完这无聊又消极的一生,我就心满意足。如果将来条件允许,或许我应该考虑多去拜谒寺庙、礼敬佛菩萨,这样要是能消减罪业,我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看了亲王的葬礼,根据陈列的遗物来看,这位先生最后要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个军人的风采,虽然作为军人,他并没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自从第一次认真阅读《三字经》,对自己姓氏的渊源稍有了解之后,对自己的家族进行追根溯源的兴趣一直没有停止。最近在这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当然这些进展不是来自于我的研究,而是简单的翻了翻史料。早前我知道我的先祖一直追溯到帝高阳,高阳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根据史籍记载,帝高阳以下传了六世,之后或者是居于中原,或者是居于蛮夷,总之在鬻熊出现之前的这一段空白时期,史籍记载非常的模糊。鬻熊是季连的后人,而季连是帝高阳的三世孙。鬻熊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经侍奉过周文王。

我今天向那位先生解释了什么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办法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其实也就意味着他没有办法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人受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主动的被影响,一个是被动的被影响。主动的被影响是有意识的行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但人的主观意愿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有落差的,比如说很多人都希望受著名财主马先生的影响,也能够成为一个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实际上马先生根本影响不到他,他每天仍旧过着原来的日子。又比如说一位先生行为非常的失控,可大多数人虽然能看到他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有改进自身的意愿,可真正能够发生改变的却极少。相比之下,被动的影响是更致命的。因为这种影响不是在你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是在你根本意识不到的时候产生作用。人为什么会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是因为你不知道那个被你讨厌的人,他的成长经历。

一个坏人的成长经历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你没办法想象,一个被幸福包围的人最后成了坏人,这里面的奥秘没办法用三言两语把它说清楚,总而言之,要记住,对下的关系往往是对上关系的倒影。一个人如果与自己的父亲相处的十分顺畅,你的儿子天天看你怎么当儿子,于是他就变成了像你一样的儿子。如果你是一个好儿子,他也就会是一个好儿子,反之亦然。话说起来非常的简单,一旦进入现实的生活当中,情况就会变得非常的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只想着为自己谋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在萧蔷之内争利到了不顾体面的地步,可能自己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给外界的观感有些差劲罢了。沙门所说的因果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一户人家如果累世行善,就会成为名门望族。反之,如果一户人家累世作恶,不说它会断了香火,后面的人也不会过得舒心。

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念及鬻熊的功劳,把他的曾孙熊绎封在了荆楚之地,都城在丹阳,爵位是子爵。吴回是帝高阳之孙,他的哥哥重黎在帝喾时代被任命为火正,因为有功劳被命为祝融。后来重黎被杀,吴回被任命为火正,为祝融。鬻熊在辅佐文王的时候担任火师,可能跟他的祖上有些渊源。吴回的儿子叫做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昆吾,夏朝的时候,这一族的后人经常被任命为侯伯。五子彭祖,在殷商时代,这一族的后人经常被任命为侯伯。季连是陆终的小儿子,这一支传到鬻熊的时候,终于有了崛起的机会。只可惜鬻熊过早的去世了,所以他的后人只是得了一个子爵。可即便如此,楚国仍然在春秋时代成了霸主,重现了族人有过的光荣。熊仪是楚国第十四代君主,熊仪也被称作是若敖,他的小儿子伯比所封的采邑为斗,他的后人就被冠以斗氏。

若敖一族应该是熊仪后代当中的小宗,若敖一宗一共有两大分支,一个是斗氏,一个是成氏。伯比有一个儿子叫做子良,子良生了一个儿子,叫越椒。若敖一族在楚国崛起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若敖一族走向衰落的过程,也是楚国走向衰落的过程。因为有人在楚王面前不断的进谗言诬陷斗越椒,心生恐惧的斗越椒索性反叛,事败之后,他的儿子贲皇逃往晋国。楚才晋用,说的就是我的先人贲皇的故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说的也是,我的先人艰难创业的故事。我希望能够把这样的故事在后人当中不断的传播,用来激励他们。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多读圣贤书,宋朝有所谓我注六经六与经注我的争论,在我看来,六经是对人心的注解,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你对世道人心会有更深的认识,你会更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别人相处。我在镇上的那段时光是非常黑暗的,后来我读到了完整的《论语》,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早早的读了《论语》,自己所受的屈辱会不会少一些呢?

郭先生在讲自己的家族往事的时候,提到了一副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讲述沙门的因果报应,讲述圣人注解人心,就是希望人在能够修身、治家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现真理,不断的接近大道。人们总会有这样一种说法,行善的人早夭,作恶的人长寿。在这里我必须要纠正这种说法,一个人要行善,如果不得其道,一定会让自己受害。一个人如果作恶,如果深得其道,不但能够逃脱各种惩罚,相反还能够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正所谓盗亦有道,无论你是要行善还是要作恶,都正视尊重道德存在,倘若不肯在这一方面用心,一定会吃亏。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有人会感到疑惑,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得其道,是不是无论怎么作恶都不会受到惩罚呢?

我知道我这样说话听起来很丧,人都希望在本来就已经非常惨淡的人生旅途当中看到阳光看到希望,而不是有一个人在耳边不停的念丧经。今天我跟一位先生通话了,他是我大专的同学。因为没有准备,所以谈话的内容有点乱七八糟。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现实生活粉碎了我的想象,很久以前我以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是燃烧的蜡烛。可在漫长的求学生涯当中,我见识过各种各样的教师,他们并不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高尚,当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时候,他们就利用人们的这一特点疯狂的攫取利润。比如说我在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四班的班主任向学生征收教师辛苦费,因为教师给学生改作业,给学生上课了。尊师重道是北洋的传统,师德沦丧在我成长的那段岁月就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新丰九年三月初五

作恶本身是违背天道的,无论做的多么巧妙,作恶还是作恶。那就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只要到了该掉下来的时候,它还是会掉下来。梁武帝最初的愿望是要行善的,所以他大量的布施钱财,修建佛塔,剃度了众多的僧尼,自以为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大功德。没想到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虽然梁武帝把自己吹得很厉害,但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追求一点小果报罢了。他只看到佛塔和僧尼,不曾注意到,因为他这么做给生活在他治下的人埋下了巨大的祸患。人们之所以修建佛窟,说白了就是为了体现对佛菩萨的一种供养,他们希望这么做给自己带来福报。我不知道那些资助修建佛库的人,到底有没有得到来自佛菩萨给予的福报。人们拜佛拜的不是偶像,而是佛法。只要你能够深究佛理,就一定能够得到福报。

当人们在设计佛窟造像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要营造一种欢喜、慈悲、妆严的气氛,有些时候人们会把现场的气氛搞得活跃一些,以便于让前来礼拜的人更能够融入到这样的气氛当中去。我希望未来我的人前所展示的就是一种欢喜、慈悲、妆严的样子,在人前始终保持一份警觉,言行永远不失控。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失控过一次。事后在单位也有多次轻微的失控,之前在与人通信的时候,我曾经描述了对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够保持隐忍和善的样子,如果现场一些谈话的内容引起了我的不适,或者说那些人把我当成摆件,随心所欲的把冒犯我的话说出来。我不必为此感到难过,反而应该为此欢喜,因为我能够看到这些人肮脏的内心。这将促使我在这些人面前更加保持警惕,有时候我觉得人心就像是一锅沸腾的毒水,一不小心就会被它所伤。我希望自己在人前变得更加机警,善于在单位扮演摆件,但到了有必要出手的时候,不让自己感到失望。

清明:初候,桐始华。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省城的碑林博物馆被吹的非常厉害,后来我不知道那一根筋搭错了,竟然花七十块钱去了,里面光线黑暗,除了一堆烂石头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什么文化,里面再珍贵的碑刻我到看不出好。我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我的内心永远像是被倒空的杯子,被清理过垃圾的电脑。那个时候我的思维可以飞速运行,我希望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片光明。我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我能够结交得道高僧,我能够拥有极高的修为。我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出家人要收我为徒,我未必能接受。我若拜师,一定是为了真正得到,如果感觉那个家伙就是想骗我口袋里的钱花。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黑的东西,虽说佛法教人向前,比丘未必都是善良的人。其实住在佛窟里的神佛也是非常寂寞的,不过他们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他们的内心是虚空透明清静的。

红尘世界与比丘丛林虽然看起来不同,从根上看仍旧是一样的。红尘世界和比丘丛林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只不过红尘世界的规则是帝王制定的,比丘丛林是佛陀制定的。帝王有时候推崇佛陀,像侍奉师长一样侍奉他,有时候与佛陀发生冲突,像对待敌人一样与他争夺利益。比丘不事生产、不缴赋税、不服徭役,聚集在野、引导百姓,聚拢在比丘周围的人,不依附于朝廷,依附于伽蓝。帝王好比舟船,百姓好比江河,当江河水量不足,舟船也就无法行使。丛林中的比丘,享受来自善男信女的供奉,丛林中人一生以得道为目标,得道之后,他就可以布道,当大家像侍奉师长一样侍奉他,他就能得到众多的供奉,从此之后,他就是一个富裕的比丘了。佛陀无论走到那里,沿途都有人供奉,弟子对待他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

阅读我的人生恒河水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982.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