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我的人生恒河水

第155号 革新故事

  • 作者:一弯残月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24 09:27:13
  • 字数:12350字

虽然在写作方面我耗费了接近十年的时间,但这十年时间给我的东西,很可能不如别人在一年当中所获得的东西多。之前在跟朋友通信的过程当中,我曾经多次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这让我感到担忧,但同时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逐渐出现了一种惰性。就是时间让某些因素在我的身上不断的累积,最终形成了一种弊端。由于我没能够及时的把它清理掉,使得自己越来越落伍。对于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我可以不赞同,但不能不了解。我可以不按照他们的需要营造一种虚假的东西,让他们喜欢我。但我可以避免触犯他们的禁忌,从而引起他们的厌恶。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是否正确,前些年我觉得网络上的氛围显得相对宽厚,但近些年网络上的氛围似乎显得更加的情绪化,更加的恶毒和刻薄。我坦率的承认自己在认知方面的严重缺陷,有可能是这些年我变得越来越招人讨厌了,而不是这个环境变得不如从前宽容了。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不断的发现规律,他一定会有一个非常辉煌的人生。如果这个人终其一生对规律两个字都非常的陌生,要说这个人有出息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什么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我的作品那么不受人们欢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从来都没有弄明白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我也不知道网络小说到底应该怎么写,因为在写这些书之前,我其实没怎么看过网络小说。放在从前让我读网络小说,我可能未必能够看得起这些作品,然而他们真的很受欢迎。不过退一步说,我写的那些东西就能经得起推敲吗?实际上也不能。所以学习一种了不起的思想,我觉得很有必要,我也相信他会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不仅仅是读他的书,而是通过这些思想能够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发现一些规律。

大明洪武皇帝登基之后,为了缔造万年太平,为了能够让子孙永远的拥有天下,他算是费尽了心血。他设计了一整套东西,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坚信只要这一套东西能够被永远的坚守下去,天下就永远姓朱。然而他的设计很快就被人打破了,在临终之际,他把江山社稷交给了朱允文,他安排的辅佐朱允文的大臣很难说是称职的,而朱允文本人也是很成问题的一个人。要么你就善待那些藩王,如果你决心要削藩,就应该更加坚决一些。他又要削藩,有不愿意承担杀掉叔叔的罪名?对于朱棣这样一个人来说,把它直接杀掉,远比把他关起来慢慢折腾死要好的多。这也让我想起了大明的景泰皇帝,当朱祁镇返回大明之后,给一个上皇的名号,然后将他幽禁在一个地方。要么你就干脆将大位奉还,当然做过御座的人如果失去了皇位,总是免不了横死,但这样至少保全了忠臣的名号。

退一步,也应该好好的将他养起来。如果实在不放心,那就干脆将他一刀解决了,又不放心,又不愿意担上一个弑兄的罪名,这种人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按说像景泰皇帝这样,在关键时刻被扶上皇位,打退了瓦剌,保住了大明的社稷。拥有如此巨大的功德,应该不至于英年早逝,不至于断子绝孙。而且他犯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错误,就是不应该把于谦视为自己的亲信。这个人忠于社稷不忠于皇帝,在社稷危亡的关头,他可以抛弃正统皇帝。同样也可以出于社稷安危的考虑,抛弃景泰皇帝。今天很多人为于谦被正统皇帝所杀,感到委屈,认为于谦是一个忠臣。我认为于谦是大明的一个贤臣,却不是任何皇帝驾前的忠臣,据说在夺门之变发生以前,于谦就已经得知了消息,他身为兵部尚书。一没有向皇帝告知此事,二没有自己采取行动,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景泰皇帝被解决掉了,相信于谦心里知道夺门之变,一旦发生他自己肯定是活不了的,可他仍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了明朝的社稷,不仅可以牺牲皇帝,也能够牺牲自己。

亲爱的美奈女士:

许多事情只要说明白了,你就会觉得很简单。但在你把它弄明白之前就会觉得它很难,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根据我有限的经验,自认为真理是从错误当中一点点发现的,有没有可能在第一步就直接与真理相遇,我不能说这种,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但它出现的概率确实比较小,大多数情况下规律都是在不断的试错当中发现的。由此可见,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要调查研究,再就是综合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案。我曾经反复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聪明的人非常善于发现规律,而事后的总结对发现规律是非常有帮助的。过去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其他方面,我都没有发现一种叫规律的东西,可见在这方面我没有很用心。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还是出了问题。秦朝之所以亡得那么快,是因为大秦的主其事者,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的存在。隋朝之所以亡的那么快,道理也是一样的。不是说隋朝的皇帝不是所有的问题,而是无视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后期,皇帝特别不愿意听到坏消息。于是就没有了坏消息,可以说皇帝亲手摧毁了大隋的免疫系统。就算是病毒侵入也不会发烧,不会流鼻涕不会头晕。忽然之间就被直接送去了阴曹地府。人随着长大,教材对他的影响会有所削弱。小的时候阅读教材总觉得支持革新的人一定都是正面人物,而不支持革新的那些人都是反面人物。那个时候我觉得支持革新的人,都是追求进步的人,不支持革新的那些人,都是阻碍进步的人。实际情况总要比我当时感觉的要复杂,同样是革新,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就算是对的事情,在错误的时间去做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不要一听到革新两个字就迫不及待的跑去支持,第一要看革新是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做到对症下药,或者药物的副作用比问题本身更可怕,那就必须要慎重了。第二要看时机是不是合适,及时做这件事情很有必要,可如果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勉强着去做,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有不少人会扼腕叹息,岛国的人在读了魏源的著作之后,就有了革除旧弊的想法,最终岛国的有识之士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在北洋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有时只是结成团体向皇帝提出了革新的建议。这个时候的皇帝。应该努力去争取朝中重臣的支持,并且安排他们去执行。可能是光绪皇帝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却没有成功。于是就幻想着只凭着一份诏书就能够彻底的扭转大清的国运。对外签了不平等的约定,把责任全部算在李鸿章的头上。

在某个短视频的平台上我关注了一位某著名学府的学子,她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学习是有规律的。如果你是按照规律学习你学习的效率就会非常高,如果你是非常死板的机械的在那里学,效率就会很低。区别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没有不精准的。小的时候没有自知之明,总希望被人承认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长大之后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千万不要给孩子这样一种暗示,就是你很聪明。所以你不怎么学,也能够成绩很好。一个人只有全身性的投入,才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是三心二意,你是没办法把任何事情做好的。

岛国凭借革新而走上了富强之路,这一点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在来信当中你跟我讨论了类似的问题,自从战火消弭之后,岛国开始重建,延续了接近五十年的繁荣。可是从那之后,问题就积累的多了起来。可惜的是,可惜的是你们没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你的担忧,我深有同感,但以我浅薄的认知,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你们的问题。当然多年以来你们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效果却都不理想。可如果不做这样的尝试,结果可能会更加的糟糕。现在岛国特别是年轻人中间弥漫着这样一种氛围。似乎人生已然这样了。这就好比每个人都已经拿到了自己的剧本,看到了最后的剧情。于是大家就这么按部就班的演下去,每个人看上去都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随着老年人在人口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多,每一个年轻人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这个负担让他们根本无法做他想,只能老老实实的在那里工作。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传闻,在岛国凡是开豪车的那些人都是老人。年轻人开的都是那些相对廉价的车,不仅如此,情侣出去吃饭也要先看哪一家餐厅打折,然后再去。北洋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有大量的年轻人开着好车,情侣出去吃饭不一定是直接奔着最贵的餐厅去,但也绝对不敢哪家便宜就带着女朋友去哪家。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北洋年轻人是有希望的,他们只要努力就可以赚到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人口比重当中的增加。他们的社会负担也会随之加重。所以我曾经说过,南半岛和岛国发生的事情很可能在北洋发生。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南半岛和岛国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未雨绸缪,提前采取一些举措。或许一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不管怎么样,一个社会绝对不能丧失清理社会弊病的自觉。

我觉得表扬一个孩子聪明远不如表扬一个孩子勤奋来的比较好,有人曾经说过,少儿好学,大有可为。当他表现的非常好学,这个时候你再去提示他应该在学习当中善于发现规律,要想发现规律就得做调查研究,就得做科学分析,就得一边思考一边实践,就得不停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随着时间的积累,他就会看到一种叫做规律的东西。如果你又善于发现规律又非常勤奋,对于众人来说你已经过于强大。在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善于讲道理。在实践当中却是十足的矮子,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可能我讲的那些道理也实在不怎么样,但自己却对他非常的自信,因为我的认知里这已经非常完美了。如果有人能够在辩论当中轻而易举摧毁我的逻辑基础,其实也是我非常渴望的。因为这对我真正发现真理是很有帮助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很可能处于某种谬误当中而不自知。我既然有了这样的思考,也许我应该花费时间去多读一读那位大人物的著作,我希望得到的不是一连串的道理,而是在实践当中给我一些帮助。

至于实践当中能不能给我帮助,并不取决于那些著作完全取决于自己,因为那位大人物已经在实践当中证明了自己。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同时应该知道读书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与这位先生同年代的人当中,很多人读书比他读的还要好。他读的是译本,而其他有很多人读的都是原文。只不过其他人是在那里读死书,拿着书里的条条框框来指导实践。而这位先生则大不相同,他心中所装的那些道理都是从实践当中发现的。然后带着这些道理去读那些著作,希望得到印证。读书为了实践而不是实践,为了读书。我读书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就是完全不考虑它的实用性,看哪一本顺眼就去看哪一本,结果就是书读了不少,他对我实在没什么帮助。我不知道我这种习惯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至少应该承认我的这种习惯是非常有局限的。

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这么一天,我能够熟读那位先生留下的著作。所谓熟读,就是到了几乎可以背下来的地步,那个时候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不会在谈话的过程当中经常引用书里的原文?但在实践生活当中从来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活到如今这个岁数,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而且我也特别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傻子,别人以为我是个傻子并不是什么坏事,假如别人认定我是一个聪明人,反而会给我带来很多的麻烦。当然别人认为你聪明还是认为你傻,有时候并不是取决于事实上你的情况怎么样,而取决于他的需要。如果说你傻对他有利,他就会说你傻,如果说你聪明有理他就会说你聪明。

康有为等人的见解,不过如此。就算李鸿章是一个坏人,就算他极端的自私。如果明明可以签订一个平等的约定,而他却一定要割肉给对方。天下有这样的坏人吗?或许有人说李鸿章拿了对方的好处。这种推测也是极不合理的,如果可以签一个平等的约定,他李鸿章就是国之柱石,若是签一个严重有孙大清的约定,他就会变成一个被千夫所指的人。对方能输出多少理解让李鸿章心甘情愿的被千夫所指呢?如果说康有为不明白其中的情形,倒还情有可原。光绪皇帝对这一点应该是一清二楚,可他还是把约定有损大清的责任全部推给李鸿章,且拒绝重用此人。可见他也不是什么有担当的人,受国之垢为社稷主,受国不祥,为天下王。皇帝不能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这是不祥之兆,他一定会失去天下的。

新丰九年六月初五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不能让他摸清楚你到底是聪明还是傻最好,你给他的印象是模糊的,是说不清楚的,这样你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正能量。比如在单位同事的闲聊当中,大家就会忍不住撑在社会上取得各种非凡的成就。比如在年底单位聚餐的时候,大家就会忍不住夸赞我们这边巨大的成就,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形,我的心态有些复杂。也许正因为如此,会让一些人觉得我是一个十足的坏人。我必须在这里再次提醒自己,在跟单位同事在一起的时候务必要保持警惕,只要可以不说话就不要说话,只要能少说话就不要多说话。如果实在管不住那张破嘴,也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有些话题永远不要介入进去,必须要牢牢的记住与单位的同事保持距离,你绝对跟他们不是一伙的,如果你把自己当成跟他们一伙的。用不了多久,你就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够向人们定期打扫卫生一样过一段时间就能够清理旧弊,我们这个社会就能够长时间的维持健康运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有能力一次性的解决问题,往往解决了这个问题,过不了多久那个问题就会冒出来。所以不要停止思考,而且要重视小问题。我曾经在很多个场合反复的提到过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能够把小事情处理好,就不会出大问题。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不屑于处理好小事,总有一天问题会大到,他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教育孩子要特别从小处着手,在细微处着手。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保持好的坐姿,比如应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有很多成功人士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面对这样的人,你要乐于向他们学习。其实越有成就的人越愿意学习,越是表现的乱七八糟的人,越骄傲自大。

小暑:初候,温风至。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所以景泰皇帝在平息了局面之后,应该迅速的提拔那些忠于自己的人,培植那些坚决支持自己的力量。对于于谦这样的人,绝不能把皇帝的身家性命交给他。很多人理解不了宋高宗为什么不愿意收复故土,迎回二圣。道理很简单,如果故土真的被收复,二圣真的被迎回。接下来就会发生一件事,立谁的儿子为皇嗣?当时高宗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所以天下终究要还给钦宗的后人,宋高宗注定只是一个过渡,如果明知道这个人只是一个临时皇帝,如果真正的皇帝已经被迎回,这个时候还有几个人忠于宋高宗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夺门之变在宋朝上演是极高概率事件。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远见,最后才落得那般下场。

当年秦始皇登基之后,采取了一连串的措施,目的也是要打造万年基业。可是在短短的十五年后,大秦就土崩瓦解、荡然无存。问题就在于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其实就像是一个房间一样。你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让它变得更加的整洁有序,但你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间里会落满灰尘,所以对房间进行清理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而不是做完这一次以后就不要做了,就如同当年周公制定周礼之后,天下秩序井然,周礼对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感叹礼崩乐坏,其实这就好比房间很久没有人打扫,自然的就会出现灰尘。所以社会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轮革新,这样才能够保证它能健康运行。而且周人曾经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周虽旧邦,天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

阅读我的人生恒河水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982.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